著名「鏟屎官」豐子愷的重慶故事:為貓挨餓的中國漫畫第一人

2020-11-26 上遊新聞

03-22 08:26:19 來源:渝中最重慶微信公眾號


豐子愷,原名豐潤,筆名TK,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著名,是中國現代漫畫的創始人之一。

漫畫一詞最早在中國的出現,就在豐子愷第一幅公開發表的作品《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的落款上。豐子愷的漫畫注重神態和意韻,畫人物往往略掉眼睛鼻子,「豐子愷畫畫不要臉」的諧語,在當年流行一時。

1942年,這位「跨界」的藝術家應美術教育家陳之佛先生之邀,來渝擔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務主任。至1946年離開,豐子愷夫婦和5個女兒在重慶待了三年半。

從開始的「不戀山城」到最後的「謝謝重慶」,這段生活給予了他足夠多的藝術靈感。在豐子愷的眾多作品中,我們可以領略這座城市的身影。

轟動重慶的《江流石不轉》

1943年,抗戰最緊要的時刻,豐子愷畫出一幅名為《江流石不轉》的漫畫轟動重慶。畫中一堆亂石倔強地挺在江流中心,任江流激打,自巋然不動。

這幅畫取自唐代大詩人杜甫詠懷諸葛亮的詩詞:「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其中的「石」,在今重慶奉節縣南(夔州西南永安宮)前的平沙上,據說是當年諸葛亮八陣圖的原形。經歷了幾朝代、千百載,石子「復依然如故」,巋然不動,似乎在永安宮南紮下了根。

豐子愷到此遊歷時,看到這倔強的頑石,或許是聯想到自己困頓的處境,或許是聯想到國家在戰火中的堅持,提筆作出了這幅名噪一時的漫畫。

另有一幅題為《重慶夜市》的漫畫,畫裡依舊是三個沒鼻子沒眼的小人,圍坐在火鍋前,左手一位打著赤膊,雙手開弓,頭幾乎要埋到鍋裡。

中間一位,左手執碗,右手舉著筷子飛舞,似在高談闊論。右手一位,正在夾著只螃蟹,準備下鍋,卻又被高談者的話語吸引,頭歪在一邊手懸在半空仿佛凝固了一般。整幅畫兒活靈活現,想來豐子愷也沒少光顧過山城夜市中的美食。

有趣的是,當時重慶的火鍋並沒有螃蟹一物,而豐子愷來自浙江,有家傳的嗜蟹傳統,可能是到了這大山裡的重慶,尋蟹不得只能在漫畫上找找安慰吧。看來,這畫餅充飢的事兒即使是大師也難以免俗。

豐子愷抗建屋原址

寧願為貓挨餓的性情中人

在重慶的這段時間裡,豐子愷及家人自建竹篾平房,取名「沙坪小屋」,這裡是許多小動物的天堂。

這其中他最「敬重」的要算兩隻鴨了,豐子愷關於鴨子的有段著名的評價:「鴨懂得廉恥,人去餵食時,鴨一定遠遠避開,直到人去遠了,才慢慢走近來吃;而吃的時候,如果有人走來,它們總是舍食而去,絕不留戀。鴨子絕不搖尾乞憐,絕不貪婪爭食,頗有不食嗟來食之志,即使忘了餵它們,也仍然是搖搖擺擺自得其樂。這不是最可愛的動物嗎?」

雖敬重鴨子,但豐子愷最喜歡的,則是一隻有靈性的白鵝。首先,這隻白鵝是全家的飲食功臣,它每天或隔一天生一隻蛋,蛋的個頭大得竟然可供一家人吃一頓。每次生完蛋,白鵝便大步走進屋,大聲叫嚷,積極表功。

其次,這隻白鵝也是全家的歡樂源泉,院裡常有野狗出沒,每每「搶劫」了白鵝的夥食,白鵝也不與其廝打,徑直「嘎嘎嘎」地進屋來告狀,讓人忍俊不禁。「這個寂寞困頓的小院,便這樣因了這白鵝的點綴,而顯得生機盎然。」

此外,豐子愷還養過一群貓,這些貓經常成群結隊地偷魚吃,甚至偷吃蛋糕。這幾個小東西又是手腳毛糙的「新手」,常常搞得「作案」現場一片狼藉,引得全家人極為反感。

豐子愷一心護貓,認為貓的「偷竊」肯定是沒有吃飽的緣故,於是力排眾議,非但未給予「竊賊」應有的懲處,反倒將它們的夥食費一口氣提高了三倍。從此,「盜食案件」銷聲匿跡,家用卻窘迫了起來。豐子愷卻不以為意,寧願「為貓受餓」,而豐先生愛貓的名聲也越傳越響。

從「不戀山城」到「謝謝重慶」

初到重慶時,豐子愷思念家鄉,曾寫下小詩:「漫捲詩書歸去時,問群兒戀此山城否,言未畢,其搖手。」並貼在牆上,天天觀賞,企盼還鄉。

1945年,日本投降,長久企盼的回鄉日真的到了,豐子愷卻沒有立刻漫捲詩書歸去。因為此時重慶這座城的安逸與友好,已經讓豐子愷難以割捨。不單豐子愷本人,他的兒女們也各自在重慶找到了自己事業和愛情。這時候,豐子愷重讀那首小詩,覺得「無以為顏」。只得苦笑著說自己填錯了詞,應該是「言未畢,齊點首。」

解放前的凱旋路

猶豫躊躇了許多時日,歷經無數次家庭會議,終究還是懷鄉佔了上風。於是,在清和的四月,豐子愷賣掉了沙坪小屋,合家遷居到凱旋路等待歸舟。

初春的重慶,不復有警報的哭聲,充耳的「炒米糖開水」、「鹽茶雞蛋」有節奏的叫唱,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正如同鄉馬一浮先生回家前所說:「清和四月巴山路,定有行人憶六橋。」

豐子愷心中,也正有這麼一處無從割捨的六橋,使他終於下定決心走上東歸的崎嶇之路。臨別之際,朝天門在視線裡漸行漸遠,三年來的苦悶、頹唐、喜悅、安慰一一閃現,豐子愷百感交集,最後匯成四字:「謝謝重慶」!

原標題:著名「鏟屎官」的重慶故事:為貓挨餓的中國漫畫第一人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聚鎂Art0X丨豐子愷-將「漫畫」引入中國的第一人
    父親給他取名為豐仁,小名為慈玉,希望他心懷慈悲、溫潤如玉。後來中學國文老師單不庵給他取了雙字大名「子顗」,又改為「子愷」。雖然進入了師範學校,但是豐子愷並沒有選擇當老師,本想繼續畫畫的他無奈於當時中國宣傳的西洋畫很少,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西洋畫是什麼,或者僅僅以為美女月份牌和香菸牌子就是西洋畫的代表,豐子愷也找不到學習西洋畫的途徑,逐漸起了想去東西洋留學的念頭,並最終決定遠渡重洋,去東京繼續學習繪畫。
  • 趙幼強:敝帚自珍——豐子愷漫畫解讀
    他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漫畫家、文學家和美術、音樂教育家他是弘一法師的學生他說「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藝術」他說「我的心為四事所佔據,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嘹亮一聲山月高》本期藝術大家與四川系列講座,成都畫院邀請到《心語——豐子愷漫畫解讀》一書的作者,原浙江省博物館書畫部主任、研究館員趙幼強為我們講解漫畫大家——豐子愷的其人其漫畫。
  • 豐子愷——中國漫畫的鼻祖
    豐子愷是公認的中國「漫畫之父」,正是因為他在1925年發表的「子愷漫畫」,讓「漫畫」這個詞開始被中國大眾接受和使用。但他的作品既沒有諷刺,也沒有一般意義上的幽默,與今天我們認為的漫畫相隔甚遠。因此,他的創作被視為是一種「異類」。豐子愷出生在1898年的浙江嘉興,原名豐潤。
  • 豐子愷漫畫作品之一
      他的父親是清朝最後一科的舉人  他的師傅是弘一法師  他是從小小石門灣走出的一代文化巨匠  他是中國現代漫畫的開端  他,就是豐子愷     豐子愷(1898-1975),字仁,號子愷,浙江崇德人。
  • 他是課本塗鴉界的鼻祖「敝帚自珍」豐子愷漫畫特展來了
    「敝帚自珍」——豐子愷漫畫特展他,是中國漫畫第一人;他,是課本塗鴉界的鼻祖;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之一;他,是浙江近代頗具影響力的文藝大家;他,集畫家、文學家、翻譯家和藝術教育家於一身;他,以一支筆、一顆心創造了一個詩意、真摯的藝術世界;他,就是豐子愷。
  • 民國第一貓奴豐子愷:畫貓寫貓頭上還蹲著一隻貓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歡迎來到雨霖鈴讀史,今天小編為您帶來豐子愷先生與他的愛貓們的故事,回溯民國往事,體悟人間溫情。豐子愷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漫畫家,他的漫畫和散文極富生活氣息,風趣幽默而意蘊深刻,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著名。
  • 漫畫大師豐子愷的「斜杠人生」
    (想了解更多可點擊訂閱中讀小課《「豐味」人間》) 暫不提這些故事,豐子愷的漫畫受到竹久夢二作品的啟發,這是豐先生自己也表白過的,1934年,他在開明書店寫下一篇發表於《繪畫與文學》的文章以表這段經歷對自己的觸動: 「記得二十餘歲的時候,我在東京的舊書攤上碰到一冊《夢二畫集·春之卷》。
  • 豐子愷的漫畫藝術特點是什麼
    豐子愷是我國著名的漫畫家,散文家書法家等等,他畫的漫畫充滿生活趣味尤其是童趣,色彩清新自然,看起來總是感覺春風拂面,幸福洋溢。1 有趣而簡潔中國傳統的畫家,無論是國畫還是漫畫除了技法上的要求之外,還非常注重一個字這就是「趣」,有趣本身就形成了一幅畫的靈魂。
  • 豐子愷彩色漫畫精粹集出版
    豐子愷的畫和文章,近些年在年輕人群體中深受歡迎。作為中國現代漫畫的奠基人,豐子愷的畫風樸實,別具風格,影響深遠。俞平伯先生曾評價豐子愷的漫畫作品:「豐子愷自小便被包圍在脈脈的溫情中,這種溫情後來跟隨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裡,使他總是以溫柔悲憫的心來看待事物;發散在他的筆下,就變成平易的文字和純仁的畫風。」8月16日,豐子愷外孫宋雪君、楊子耘,外孫女楊朝嬰亮相上海書展,與廣大讀者分享他們眼中的外祖父豐子愷,以及《白雲無事常來往:豐子愷畫語》一書背後的故事。
  • 豐子愷與臺灣漫畫家蔡志忠漫畫作品在上海聯展
    豐子愷與臺灣漫畫家蔡志忠漫畫作品在上海聯展     圖為臺灣漫畫家蔡志忠(中)  海派大師豐子愷受教於弘一法師,其繪畫吸取了日本畫家竹久夢二、法國巴比松畫派的米勒、中國畫家陳師曾的美學特點,作品不落傳統中國畫窠臼,筆簡意饒,自成一格,體現了他在哲學、宗教、文學、詩情、音樂等多方面的藝術成就。豐子愷和臺灣之間有過短暫而美好的淵源。1948年秋,他曾攜女豐一吟暫離戰亂頻發的江南,轉而旅居臺灣。
  • 豐子愷與《中國青年》:偶然的合作,永久的記憶
    歡迎關注《中國青年》雜誌官方微信@文| 吳達1926年5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機關刊物《中國青年》第121期的封面上,破天荒地刊登了一幅豐子愷畫的漫畫。1926年5月《中國青年》雜誌第121期封面圖刊登了豐子愷的漫畫《矢志》這幅畫取材於歷史上「射塔矢志」的故事。史書記載:唐代,青年將領南霽雲突出敵軍包圍,向賀蘭進明求救。
  • 「敝帚自珍——豐子愷漫畫解讀」主題講座在成都畫院開講
    講座現場你知道「漫畫」一詞的來歷嗎?你想聽豐子愷與漫畫之間的故事嗎,你知道豐子愷與四川又有著怎樣的情緣呢?11月22日下午,由《心語——豐子愷漫畫解讀》一書的作者,原浙江省博物館書畫部主任、研究館員趙幼強主講的「敝帚自珍——豐子愷漫畫解讀」在成都畫院開講。
  • 豐子愷的教育漫畫,你看明白了嗎?
    11月9日是豐子愷先生121歲冥誕。豐子愷(1898-1975),中國現代著名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和音樂教育家、翻譯家。作為一名在多方面均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豐子愷在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及散文而著名。豐子愷的漫畫用筆精簡,自成一派,且充滿童趣,大繁至簡。
  • 豐子愷畫作裡的愛與真
    《白雲無事常來往》 豐子愷 繪/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光明書話】 四十五年前,中國現代漫畫第一人豐子愷逝世,給後人留下了四千餘幅漫畫作品。時至今日,完整保存下來的漫畫作品不足其全部創作的一半,彩色漫畫更是少之又少,僅有兩百餘幅。
  • 豐子愷漫畫:一鉤新月天如水,畫筆皆是人情味!
    豐子愷先生舊居現存上海市盧灣區陝西南路39弄93號。兩小無嫌猜螞蟻搬家簡筆而注重意義的——便是漫畫。」漫畫藝術的特點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並加以放大,常用寥寥數筆勾勒,卻有飽滿的畫面和豐厚的內容。豐子愷不是漫畫的創立者,但他的子愷漫畫是對這門藝術的強力推動,他的文人品質為後人褒揚。兒童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 民國第一貓奴豐子愷:一生寫貓、畫貓,還讓貓咪爬到自己頭上
    從古至今,歷朝歷代,都有不少名人愛貓、養貓。古有陸遊為貓寫詩:「隴客詢安否,狸奴伴寂寥」,今有張譯為貓開專欄《貓某某》,而國民時期也有一位愛寫貓、畫貓的貓奴——豐子愷!豐子愷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畫家、文學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但這些看起來頗有含金量的頭銜,卻不如他「貓奴」的名號聽起來響亮。
  • 《貓的九故事》|日本著名作家也曾經都熱衷於鏟屎
    養貓的人,先是叫「貓奴」,現在文明一點,叫「鏟屎官」。養過貓的都知道這官名真是名副其實——天天給貓鏟屎,簡直可以媲美齊天大聖的弼馬溫。大家都知道,日本對於貓是有特殊的偏愛的。不僅有著名的「貓島」,還有「貓市長」「貓站長」。在日本的神話怪談,民間故事中,狸貓也佔了很大的部分。傳說日本的貓會變身,用樹葉放在頭上就可以變成自己想變的樣子。
  • 簡約不簡單的豐子愷漫畫
    豐子愷他不僅是中國漫畫藝術的開山大師,而且多年從事藝術教育,獻身美育的實踐,他強調師法自然,重視自然美;崇尚藝術創作中形與態的自然,而非矯飾、斧鑿、造作的天然之態;憎惡卑俗的美、病的美,執著追求健全的美。01 強調師法自然,崇尚自然美豐子愷的家鄉在浙江杭嘉湖平原上的石門灣。
  • 白茶現身杭州,吾皇、巴扎黑的故事講到第四部
    《就喜歡你看不慣我又幹不掉我的樣子》系列漫畫講述了一隻叫「吾皇」的胖貓和一隻叫「巴扎黑」的萌狗和鏟屎官少年的生活趣事。本書是《喜幹》系列作品第四部,《喜幹4》延續了《喜幹》系列漫畫爆笑風格,新書中更加豐滿的角色個性,帶來了更加豐富的故事情節。
  • 日本妖怪漫畫第一人,為中國寫了一本妖怪圖鑑
    作者/ 彼方今天我想為大家介紹的書籍,與一位日本國民級漫畫家有關。就讓我們先從他的故事說起。眾所周知,在擁有廣泛的漫畫閱讀受眾、湧現了大量卓越漫畫家的日本,很少有漫畫家能夠在某一個特定的題材之內,成為公認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