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的漫畫藝術特點是什麼

2021-01-12 春城花草香

豐子愷是我國著名的漫畫家,散文家書法家等等,他畫的漫畫充滿生活趣味尤其是童趣,色彩清新自然,看起來總是感覺春風拂面,幸福洋溢。

1 有趣而簡潔

中國傳統的畫家,無論是國畫還是漫畫除了技法上的要求之外,還非常注重一個字這就是「趣」,有趣本身就形成了一幅畫的靈魂。而豐子愷的畫給人給人的印象,尤其是是我這種外行人看到,第一反應就是有趣,講求的韻味。無論是對柳樹,孩童還是其他人物都是寥寥數筆,那種趣味就都躍然紙上。

2 內容生活化,有溫情

豐子愷的漫畫表辨識度很高,只要是看過幾幅她的畫,就很容易辨識。他畫的內容多取材自家長裡短,房前屋後的家庭活動,或家庭婦女一邊做著針線活一邊嘮著家常,或是一家男女老少去踏春,或是賞風箏,還有就是孩童的天真好奇和可愛,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給外孫畫的一幅《看星星》。

所以豐子愷的漫畫是很接地氣的,能給人帶來一種最樸素的溫情。

3 色彩清新,活潑

在豐子愷的漫畫當中用得最多的顏色就是紅色,綠色和黃色,和藍色,這些顏色都是比較顯眼和明亮的顏色,他都用在人物的服飾上,所以整個漫畫就會給人朝氣蓬勃,心情歡悅的感覺。

豐子愷尤其綠色用的最多,因為他喜歡畫柳樹,他筆下的柳樹像是一團被風吹散的青煙,縹緲,柔軟,又寫意。也更像一行詩句被被清風正在吟誦著。

結束語

豐子愷的畫完全繼承和發揚了中國美術的精髓:寫意,有趣,而同時他又多了一個元素就是有溫度。實際上豐子愷的散文也同樣具備上面的這些特質,這就是我對豐子愷畫的印象。

相關焦點

  • 豐子愷與臺灣漫畫家蔡志忠漫畫作品在上海聯展
    豐子愷與臺灣漫畫家蔡志忠漫畫作品在上海聯展     圖為臺灣漫畫家蔡志忠(中)張鑫 攝   中新網上海12月13日電(張鑫 許婧)由上海文史館書畫研究社與臺灣糖葫蘆文教基金會合作主辦的「豐子愷·蔡志忠——漫畫藝術兩岸交流展暨研討會」13日在上海揭幕。
  • 豐子愷藝術和人生觀中的日本因緣
    在這個群體中,豐子愷並非站在聚光燈下的一位,他與當時的趨新者不同,幾乎不對時局和世事發表看法,對現代的物質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頗為疏離,但豐子愷也不是一位守舊者,他用白話創作散文,因以成名的漫畫也算風氣之先,為了進一步研習繪畫,還借款赴日本遊學十月。在那段時間裡豐子愷廣泛接觸到日本的文化名家,對他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這思想通過筆端描繪出來,展現了他對藝術和人生的一些根本看法。
  • 趙幼強:敝帚自珍——豐子愷漫畫解讀
    豐子愷的漫畫很多是從畫古詩詞意境開始的,把最耐人尋味的景象凝固了,定格下來;國畫的筆調,百態的人生,乾淨的構圖,簡潔的線條間境界全出,意境曠遠。《嘹亮一聲山月高》本期藝術大家與四川系列講座,成都畫院邀請到《心語——豐子愷漫畫解讀》一書的作者,原浙江省博物館書畫部主任、研究館員趙幼強為我們講解漫畫大家——豐子愷的其人其漫畫。
  • 豐子愷漫畫作品之一
      他的父親是清朝最後一科的舉人  他的師傅是弘一法師  他是從小小石門灣走出的一代文化巨匠  他是中國現代漫畫的開端  他,就是豐子愷     豐子愷(1898-1975),字仁,號子愷,浙江崇德人。
  • 豐子愷——中國漫畫的鼻祖
    豐子愷是公認的中國「漫畫之父」,正是因為他在1925年發表的「子愷漫畫」,讓「漫畫」這個詞開始被中國大眾接受和使用。但他的作品既沒有諷刺,也沒有一般意義上的幽默,與今天我們認為的漫畫相隔甚遠。因此,他的創作被視為是一種「異類」。豐子愷出生在1898年的浙江嘉興,原名豐潤。
  • 漫畫大師豐子愷的「斜杠人生」
    提起豐子愷,最先想到的便是一幅幅質樸親切、生動幽默的「子愷漫畫」:一壺熱茶,一彎新月,一片山色……豐子愷似乎總能發現生活中最靈動也是最深遠的一幕,讓觀者覺得,能把這場景畫出來的人,一定極可愛。豐子愷作品《遊春人在畫中行》 豐子愷的「任性」可謂貫穿終生,當年「遊學」日本十個月,想到時間太短也學不到什麼,他索性「逃課」跑去逛展覽、聽音樂會、泡書店了。而就在這十個月裡,豐子愷的內心經歷了過山車,先是決定放棄畫畫,又因為一次偶遇,重拾畫筆。也正是這次偶遇,讓如今家喻戶曉的「子愷漫畫」埋下了種子。
  • 豐子愷彩色漫畫精粹集出版
    豐子愷的畫和文章,近些年在年輕人群體中深受歡迎。作為中國現代漫畫的奠基人,豐子愷的畫風樸實,別具風格,影響深遠。俞平伯先生曾評價豐子愷的漫畫作品:「豐子愷自小便被包圍在脈脈的溫情中,這種溫情後來跟隨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裡,使他總是以溫柔悲憫的心來看待事物;發散在他的筆下,就變成平易的文字和純仁的畫風。」8月16日,豐子愷外孫宋雪君、楊子耘,外孫女楊朝嬰亮相上海書展,與廣大讀者分享他們眼中的外祖父豐子愷,以及《白雲無事常來往:豐子愷畫語》一書背後的故事。
  • 他是課本塗鴉界的鼻祖「敝帚自珍」豐子愷漫畫特展來了
    「敝帚自珍」——豐子愷漫畫特展他,是中國漫畫第一人;他,是課本塗鴉界的鼻祖;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之一;他,是浙江近代頗具影響力的文藝大家;他,集畫家、文學家、翻譯家和藝術教育家於一身;他,以一支筆、一顆心創造了一個詩意、真摯的藝術世界;他,就是豐子愷。
  • 豐子愷漫畫:一鉤新月天如水,畫筆皆是人情味!
    豐子愷先生舊居現存上海市盧灣區陝西南路39弄93號。兩小無嫌猜螞蟻搬家簡筆而注重意義的——便是漫畫。」漫畫藝術的特點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並加以放大,常用寥寥數筆勾勒,卻有飽滿的畫面和豐厚的內容。豐子愷不是漫畫的創立者,但他的子愷漫畫是對這門藝術的強力推動,他的文人品質為後人褒揚。兒童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 簡約不簡單的豐子愷漫畫
    豐子愷他不僅是中國漫畫藝術的開山大師,而且多年從事藝術教育,獻身美育的實踐,他強調師法自然,重視自然美;崇尚藝術創作中形與態的自然,而非矯飾、斧鑿、造作的天然之態;憎惡卑俗的美、病的美,執著追求健全的美。01 強調師法自然,崇尚自然美豐子愷的家鄉在浙江杭嘉湖平原上的石門灣。
  • 豐子愷,他有種樸拙簡約的藝術之美
    豐子愷是中國現代畫家、散文家、教育家,除此之外,也許大家並不知道他還是文藝理論家和文學翻譯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書籍設計家。他是中國傳統書籍裝幀向現代書籍裝幀發展轉變初期的一位重要的實踐者和探索者,他設計的書籍特點十分鮮明:以漫畫入裝幀,率真、簡潔、親切;注重詩意和童趣,講求構圖和圖案;強調封扉設計是文本的序曲,與文本密切相關,從而吸引讀者、引導閱讀。
  • 【名畫賞析】引人深思的豐子愷教育漫畫
    中國現代漫畫事業的先驅 豐子愷 」、 「中國現代漫畫鼻祖」。 豐子愷在漫畫、書法、翻譯等各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先後出版的書法和畫集、散文著作、美術理論和音樂理論著作等共達160部以上。 他的畫作多以兒童作為題材,幽默風趣,反映社會現象,被錄入民國時期的小學課本,他的散文被臺灣國文教科書收錄。
  • 聚鎂Art0X丨豐子愷-將「漫畫」引入中國的第一人
    近來我的心為四事所佔據了: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這小燕子似的一群兒女,是在人世間與我因緣最深的兒童,他們在我心中佔有與神明、星辰、藝術同等的地位。——豐子愷1898年,浙江石門鎮的豐家迎來第一個男丁,在他之前,母親已經生了六位女孩了。
  • 大家一起來欣賞下豐子愷額漫畫特點吧
    豐子愷是非常優秀的漫畫家,他的漫畫內容廣泛,大多數的題材和內容都是取自於自己的生活,所以豐子愷的漫畫具有樸實、溫馨又十分自然的特點。這些也大約和他的童年生活有關係。豐子愷的童年十分的溫馨,他的母親用溫柔的態度和博大的胸懷,對他的一生都起到了深遠的影響作用。
  • 豐子愷的交友之道是什麼?
    大家好,我是「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小夜,本期我們的主題是:豐子愷的交友之道是什麼?豐子愷,光緒二十四年生,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石門鎮人。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著名,是中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書法家和翻譯家。
  • 「敝帚自珍——豐子愷漫畫解讀」主題講座在成都畫院開講
    講座現場你知道「漫畫」一詞的來歷嗎?你想聽豐子愷與漫畫之間的故事嗎,你知道豐子愷與四川又有著怎樣的情緣呢?11月22日下午,由《心語——豐子愷漫畫解讀》一書的作者,原浙江省博物館書畫部主任、研究館員趙幼強主講的「敝帚自珍——豐子愷漫畫解讀」在成都畫院開講。
  • 杭州靈隱寺舉辦豐子愷漫畫展 豐家後人解讀舊畫作
    豐子愷外孫宋雪君「新語」解讀豐子愷漫畫。  中新網杭州8月13日電 (王題題)8月13日,千年古剎杭州靈隱寺正在舉辦「慈孝之美」豐子愷人生與護生漫畫紀念展。當天,豐子愷後人宋雪君為觀展者解讀他眼中的豐子愷經典漫畫精神。
  • 浙江桐鄉豐子愷藝術中心向全國徵集豐子愷作品
    「豐子愷是令人敬仰的藝術大師,作為桐鄉人,將他的作品捐贈出來,有利於對豐子愷先生的研究,也是對豐子愷藝術成就和人文精神的傳承與弘揚!」12月30日,繼豐羽先生決定將收藏的520件豐子愷先生書畫作品、書信等文物存放於建成後的豐子愷藝術中心之後,浙江省桐鄉市民張金榮也選擇把自己收藏的《豐子愷致遜齋書信》捐贈出來。
  • 豐子愷抗戰題材漫畫書《興華大力士》「回」石門了
    年近七十的福建老人邱火金將自己收藏了10多年的舊書贈給了豐子愷紀念館。昨天上午,邱火金老人自己沒能親自到場,但他的孫子邱競方代替他完成了豐子愷抗戰題材漫畫《興華大力士》的交接儀式。  彌足珍貴的「殘本」  昨天,記者在豐子愷紀念館見到了這本舊書《興華大力士》,全書共有32頁,看上去並不厚。
  • 循著一張張漫畫 品讀豐子愷先生作品裡的愛國情懷
    杭州日報訊 大師豐子愷當年曾寫下這麼一段話,「人間的事,只要生機不滅,即使重遭天災人禍,暫被阻抑,終有抬頭的日子。個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國家、民族的事也如此」。放在2020年,這話顯得更為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