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他有種樸拙簡約的藝術之美

2021-01-12 新華社客戶端

豐子愷是中國現代畫家、散文家、教育家,除此之外,也許大家並不知道他還是文藝理論家和文學翻譯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書籍設計家。他是中國傳統書籍裝幀向現代書籍裝幀發展轉變初期的一位重要的實踐者和探索者,他設計的書籍特點十分鮮明:以漫畫入裝幀,率真、簡潔、親切;注重詩意和童趣,講求構圖和圖案;強調封扉設計是文本的序曲,與文本密切相關,從而吸引讀者、引導閱讀。在電腦設計一統天下的當今,豐子愷的設計理念是否能給我們一些啟發呢?

豐子愷早年隨李叔同(弘一法師)學習繪畫,後去日本求學,迷戀日本畫家竹久夢二的作品,回國後,他獨創了一種簡筆畫,後被稱為「漫畫」。竹久夢二設計過許多書籍,受其影響,在好友俞平伯、朱自清等人編文學叢刊時,豐子愷就幫忙設計。

他先是在幾所學校任教,業餘熱心參與在上海剛剛創辦的開明書店的出版活動,後受聘為編輯。他是開明書店的第一位書籍設計師,奠定了清新、活潑、親切、現代的圖書風格。開明書店的店標也是他設計的。開明書店重視出版少兒教育類書刊,如《中學生》《兒童教育》以及各種教科書,這類書刊的設計,正適合發揮豐子愷漫畫的專長。

現在能看到的豐子愷最早的書籍設計作品,是1924年的《海的渴慕者》和《我們的七月》,都是單色印製。《我們的七月》封面上一株彎彎的柳樹,閃爍的柳葉,閃光的土地,地平線上一道彩虹,前景則是深色樹叢,反白寫著書名。

此情此景顯然來自畫家對盛夏的想像,下筆時的輕鬆愉悅躍然紙上。以漫畫入裝幀,豐子愷是首創,至今也不多見,其關鍵就在於這種毫不含糊的具體形象(人物、景物)和筆墨,直接呈現於讀者眼前,稍有窒礙和敗筆即顯露無遺,對設計者實在是極大考驗。

此時豐子愷的漫畫手法已漸嫻熟,用於設計,簡潔優美,富有詩意,很得讀者好評。從此一發不可收。他為「文學研究會叢書」之一《醉裡》設計的封面,人物漫畫和封面設計不露痕跡地融為一體。

他設計的《江戶流浪曲》,封面百分之八十是黑色的夜空,書名接近書頂,書底是形同五線譜的河水,上面漂蕩著一隻小船。大面積的黑色裡,只有北鬥和一顆流星。整個封面看上去既現代又抒情。《草原故事》的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滿版的夜空,點綴著流星和流水,但書名的安排有些中國傳統味道。

1933年的設計作品《西湖漫拾》(鍾敬文散文集)把簡約風格發揮得更為充分,甚至抽象,注重的是感覺和意境。也許是他對西湖太熟悉了,所以設計時能夠隨心所欲。

那時豐子愷剛30歲出頭,精力充沛,創造力旺盛。他在事業上,四面出擊,全面開花:教書、畫畫、寫作、翻譯、編書刊,同時留下大量設計作品,後人稱之為裝飾漫畫。此處所謂漫畫,並非一般人所認為的那種諷刺和揭露,也非誇張、變形。

豐子愷說過:「我的畫究竟是不是漫畫,還是一個問題,因為這二字,在中國向來沒有……日本人所謂漫畫,定義為何也沒有確說。但據我知道,日本的漫畫,乃兼稱中國的急就畫、即興畫。」

即興畫這個說法比較契合豐子愷,他的封面畫裡,都有「興」在。興表現為抒情和詩意,表現為童心童趣,有時淡淡的,有時濃濃的。比如《春雨》的封面,男孩女孩共一把傘,腳上穿著大人的鞋。雖沒畫雨,卻讓人聯想到雨;雖是雨天,但滿含春意。

了解豐子愷創作的人知道,他是量體裁衣,把自己的單幅作品移栽於此。他的許多封面都是採用這種移栽法,但又做了裝飾處理。說到即興和詩意,他為《小說月報》作的幾十幅扉頁畫亦可視為範例。

豐子愷說:「書的裝幀,於讀書心情大有關係。精美的裝幀,能象徵書的內容,使人未開卷時先已準備讀書的心情與態度,猶如歌劇開幕前的序曲,可以整頓觀者的感情,使之適合於劇的情調……善於裝幀者,亦能將書的內容精神翻譯為形狀與色彩,使讀者發生美感,而增加讀者的興味。」這不正是我們常說的設計為文本服務嗎?

《醉裡》的封面上直接畫了一位斜倚在牆上的醉人,桌上一瓶酒、一隻杯;《黃昏》則是一輪剛剛升起的圓月、下垂的柳條以及柳樹下的房屋,掌燈的窗內一對戀人的剪影,有舞臺布景效果。「將書的內容精神翻譯為形狀與色彩」並起到書的序曲作用,至今仍是書籍設計的至高境界之一。

豐子愷特別強調書籍設計要「使讀者發生美感」。他是那種善於挑動讀者視覺的高手,幾筆下來,就讓人愉悅讚嘆。細究起來,他營造美感是有些招數的,比如構圖,比如圖案化。前文所說《江戶流浪曲》和《草原故事》,在構圖上就很出格,裝飾感強。

可能是為了與漫畫風格相統一,豐子愷的封面設計幾乎不用鉛排字,也不用當時開始時興的美術字,而用毛筆字,無形中有了一股書卷氣和手寫的親切感。他不但設計書衣,也裝飾內文,畫插圖,畫書的廣告。這些插圖並不獨立,而是直接與版面一起設計創作出來的。

豐子愷設計書刊主要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前後10餘年;抗戰勝利後設計了一些課本、雜誌;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畫了不少插圖,此後就淡出了設計圈……

1991年初,我應朋友之約寫豐子愷傳,初春三月,專程造訪浙江桐鄉石門鎮豐子愷故鄉。記得那天從杭州乘車到桐鄉是上午10點15分,去石門的長途車需等到中午才有,問清去路,乾脆租自行車前往。騎行40分鐘,穿越鄉間小路,四面是盛開的油菜花、灰瓦白牆的民居,讓我這個北方人大飽眼福。

石門是大鎮,運河從鎮上流過,機動船的馬達聲「突突突」響個不停。沿河有壩,壩上有石板路,路邊是一家家面河而開的小店,沿河路的盡頭是豐家老宅。

在桐鄉縣城買不到的有關豐子愷的書,這兒都有……此後200天,我生活在豐子愷的世界裡,生活在中國現代文化肇始的年代裡。

值得記一筆的是:寫作中,我一直把盛中國小提琴獨奏錄音當作伴聽音樂,聽了不啻數百遍。許多年過去了,只要聽到這些曲子,就會恍惚回到寫作豐子愷傳的光景,似乎有一種聲音記憶在發生作用。真是奇怪,豐子愷居然和這些名曲完全融為一體!我想,起碼在抒情、詩意和率真這幾點上,他們的精神是相通的。

遙望一百年前魯迅先生的時代,現代出版拱土而出,現代書刊設計應運而生。一切都是混沌初開,一切都要篳路藍縷。豐子愷、陶元慶、錢君匋及諸多畫家、作家、出版家們適逢其會,責無旁貸地承擔起開拓者的工作,並一代代傳承下來。

1938年在武漢漢口,讀書生活出版社的斜對面是開明書店,豐子愷就住在開明書店樓上。15歲的出版社練習生範用設計了封面,就跑到馬路對面的樓裡,請豐先生指教,有時還在一邊立等豐先生題寫封面書名。

1949年以後,範用一直主持三聯書店的書籍設計工作,前後近30年。也許,曾經風行一時的三聯書店圖書風格受到豐子愷的影響?文化藝術的延續和發展就是這樣於無聲處潛移默化的。(汪家明)

相關焦點

  • 簡約不簡單的豐子愷漫畫
    豐子愷他不僅是中國漫畫藝術的開山大師,而且多年從事藝術教育,獻身美育的實踐,他強調師法自然,重視自然美;崇尚藝術創作中形與態的自然,而非矯飾、斧鑿、造作的天然之態;憎惡卑俗的美、病的美,執著追求健全的美。01 強調師法自然,崇尚自然美豐子愷的家鄉在浙江杭嘉湖平原上的石門灣。
  • 豐子愷|以悲憫仁愛之心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
    他不知道,一代大家就在這天呱呱墜地——豐子愷,現代著名畫家、散文家,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  說起豐子愷,很多人都不陌生。上世紀30年代中國文壇正處於一個變化轉型的時期。許多先賢在文學、藝術乃至宗教等領域裡有開山之功,湧現出的一批璀璨生輝的大師。豐子愷就是其中之一。  很多人認識豐子愷,是從他的漫畫開始。
  • 豐子愷的交友之道是什麼?
    大家好,我是「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小夜,本期我們的主題是:豐子愷的交友之道是什麼?豐子愷,光緒二十四年生,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石門鎮人。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著名,是中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書法家和翻譯家。
  • 豐子愷漫畫:一鉤新月天如水,畫筆皆是人情味!
    豐子愷先生舊居現存上海市盧灣區陝西南路39弄93號。兩小無嫌猜螞蟻搬家簡筆而注重意義的——便是漫畫。」漫畫藝術的特點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並加以放大,常用寥寥數筆勾勒,卻有飽滿的畫面和豐厚的內容。豐子愷不是漫畫的創立者,但他的子愷漫畫是對這門藝術的強力推動,他的文人品質為後人褒揚。兒童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 浙江桐鄉豐子愷藝術中心向全國徵集豐子愷作品
    「豐子愷是令人敬仰的藝術大師,作為桐鄉人,將他的作品捐贈出來,有利於對豐子愷先生的研究,也是對豐子愷藝術成就和人文精神的傳承與弘揚!」12月30日,繼豐羽先生決定將收藏的520件豐子愷先生書畫作品、書信等文物存放於建成後的豐子愷藝術中心之後,浙江省桐鄉市民張金榮也選擇把自己收藏的《豐子愷致遜齋書信》捐贈出來。
  • 豐子愷藝術和人生觀中的日本因緣
    在這個群體中,豐子愷並非站在聚光燈下的一位,他與當時的趨新者不同,幾乎不對時局和世事發表看法,對現代的物質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頗為疏離,但豐子愷也不是一位守舊者,他用白話創作散文,因以成名的漫畫也算風氣之先,為了進一步研習繪畫,還借款赴日本遊學十月。在那段時間裡豐子愷廣泛接觸到日本的文化名家,對他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這思想通過筆端描繪出來,展現了他對藝術和人生的一些根本看法。
  • 豐子愷的畫曾被稱為兒童畫,他為了表達這種童趣,卻畫了一輩子!
    我們在欣賞書畫的時候,經常能看到大幅巨製的作品,也有工筆細描精品之作。但是有一個人卻以漫畫聞名,把漫畫畫出了意趣和境界。這個人就是豐子愷,當時有人評價他的作品是兒童畫,隨手塗鴉。但是豐子愷卻毫不在意,一直堅持自己的風格,在這條獨特的繪畫道路上走了六十餘年,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他的藝術。豐子愷的藝術逐漸被大家認可,他的漫畫取材於現實,充滿了生活的意趣,深受後世人的喜愛。豐子愷用大膽的筆觸和生動的顏色搭配,於生活細微處取材,畫面流露出濃濃的人情味。
  • 他是課本塗鴉界的鼻祖「敝帚自珍」豐子愷漫畫特展來了
    「敝帚自珍」——豐子愷漫畫特展他,是中國漫畫第一人;他,是課本塗鴉界的鼻祖;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之一;他,是浙江近代頗具影響力的文藝大家;他,集畫家、文學家、翻譯家和藝術教育家於一身;他,以一支筆、一顆心創造了一個詩意、真摯的藝術世界;他,就是豐子愷。
  • 豐子愷作品的市場走向
    博學多才的豐子愷在漫畫、書法、翻譯(兼通日、俄、英文)等各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先後出版的書法和畫集、散文著作、美術理論和音樂理論著作等共達160部以上,這在其他文學藝術家中很罕見。他的畫被錄入民國時期的小學課本,他的散文被臺灣國文教科書收錄。其中漫畫以「曲高和眾」的藝術主張和「小中能見大,弦外有餘音」的藝術特色備受人們的青睞。
  • 趙幼強:敝帚自珍——豐子愷漫畫解讀
    他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漫畫家、文學家和美術、音樂教育家他是弘一法師的學生他說「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藝術」他說「我的心為四事所佔據,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講座中你不僅可以知道「漫畫」一詞的來歷,還將知道豐子愷與漫畫之間的故事,以及豐子愷與四川的故事。豐子愷旅居五通橋期間,畫有《長橋臥波》(特別題有「於四川五通橋」),《蜀江水碧蜀山青》等五通橋風光作品。並在此期間寫下了著名的文章《懷念李叔同》。
  • 豐子愷:美與同情
    The Monarch of the Herd, 1868 by Rosa Bonheur (French, 1822–1899)/ 豐子愷 /有一個兒童,他走進我的房間裡,便給我整理東西。他看見我的掛表的面合復在桌子上,給我翻轉來。看見我的茶杯放在茶壺的環子後面,給我移到口子前面來。看見我床底下的鞋子一順一倒,給我掉轉來。
  • 豐子愷:散文裡的「出世」與「入世」,也是他矛盾人生的映照
    在《剪網》一篇中,他感嘆:「世間有一個極大而複雜的網」,人人都在這兩裡混沌,「使得本物不能孤獨地明晰地顯現在我的眼前,因之永遠不能看見世界的真相。」所以作者真「想找一把剪刀,把這個網盡行剪破,然後來認識這世界的真相。」最後他說「藝術,宗教,就是我想找來剪破這『世網』的剪刀罷」。
  • 豐子愷:貓的可愛,可說是群眾意見
    真善生美,美生藝術。」 ——豐子愷《藝術與藝術家》0猶記得秋日有天匆匆忙忙去工地開會,會罷在附近找了家咖啡廳小歇片刻。豐子愷降生時,乳名「慈玉」。6歲時候在父親的私塾裡讀書,學名「豐潤」。小學時候,老師又建議改為「豐仁」,名字好寫便於選舉。就讀於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時,由重視他的老師單不庵改名為豐子愷,取安樂之意。他師從李叔同和夏丏尊,豐子愷遇到了伴隨他一生的3樣東西--文學、繪畫和音樂,亦是他藝術人生的起點。
  • 豐子愷:像弘一法師那樣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來,十分少有
    那之前,他就公開說過:「這歌詞要是我寫的話,我願意當場死那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說起《送別》的填詞人李叔同,那真是非常了得。無論音樂、繪畫、書法、篆刻還是話劇…他要麼是先驅人物要麼造詣頗深,遠遠將其他人甩在了身後。
  • 外孫眼中的豐子愷:他喜歡聽批評意見 會偷聽
    原標題:外孫眼中的豐子愷:他喜歡聽批評意見 會偷聽   張鵬   他的畫極家常,造景著筆都不求奇特古怪,卻於平實中寓深永之至。他的畫有詩意,有諧趣,有時使你悠然物外,有時使你置身市塵。他的一幅幅漫畫,就如一首首小詩。
  • 漫畫大師豐子愷的「斜杠人生」
    隨手拿起來,從尾至首倒翻過去,看見裡面都是寥寥數筆的毛筆sketch(速寫)……翻到題目《Classmate》的一頁上自然地停止了……這寥寥數筆的一幅小畫,不僅以造形的美感動我的眼,又以詩的意味感動我的心。後來我模仿他,曾作一幅同題異材的畫。……因為愛讀這種畫,便留意調查作者的情形。後來知道作者竹久夢二是一位專寫這種趣味深長的毛筆畫的畫家,他的作品曾在明治末葉蜚聲於日本的畫壇……這是十年前的事。
  • 豐子愷的漫畫藝術特點是什麼
    豐子愷是我國著名的漫畫家,散文家書法家等等,他畫的漫畫充滿生活趣味尤其是童趣,色彩清新自然,看起來總是感覺春風拂面,幸福洋溢。1 有趣而簡潔中國傳統的畫家,無論是國畫還是漫畫除了技法上的要求之外,還非常注重一個字這就是「趣」,有趣本身就形成了一幅畫的靈魂。
  • 豐子愷——中國漫畫的鼻祖
    他說:我的畫自可稱為漫畫,因為我作畫,感覺同寫字一樣,或用線條,或用文字,只是表現工具不同而已。作為中國漫畫的開創者,豐子愷的漫畫以毛筆線條勾勒而成,這是與西方、日本近代漫畫、中國近、當代絕大多數漫畫創作最大的區別。後者多是以炭筆、鋼筆畫成。表面上看,這只是工具的差別,但對於繪畫這種造型藝術而言,這種差別卻關乎根本。
  • 豐子愷漫畫展在京展出百餘原作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在童聲合唱聲中,「漫畫人間——豐子愷的藝術世界」展覽昨天在中國美術館開幕。這首膾炙人口的《送別》,就出自九十多年前豐子愷整理出版的歌曲集。豐子愷生於清末,逝世於上世紀70年代,是中國現代文化藝術史上傑出的大家。
  • 桐鄉迎來首位捐贈豐子愷作品的市民
    豐子愷,是我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翻譯家和美術音樂教育家,也是「風雅桐鄉」的一座藝術高峰。12月28日,桐鄉市豐子愷藝術中心奠基儀式在鳳凰湖畔舉行。與此同時,桐鄉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面向全社會廣泛徵集豐子愷的書畫、手稿、書信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