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像弘一法師那樣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來,十分少有

2021-01-12 抱膝先生
李叔同

一檔節目中,樸樹唱起《送別》時失聲痛哭。那之前,他就公開說過:「這歌詞要是我寫的話,我願意當場死那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說起《送別》的填詞人李叔同,那真是非常了得。無論音樂、繪畫、書法、篆刻還是話劇…他要麼是先驅人物要麼造詣頗深,遠遠將其他人甩在了身後。

青年李叔同

大畫家劉海粟曾說:「近代人中,我只佩服李叔同一人。」作家林語堂說:「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有才華的幾個人之一。」魯迅得他一幅墨寶嘆道:「樸拙圓滿,渾若天成。得李師手書,幸甚!」

面對老師的選擇,豐子愷先生給出了「三層樓」的觀點:人生的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即衣食住行的滿足,大多數人都停留在這一層次;第二層是精神生活,即對學術和文藝的追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在這一層;第三層是靈魂生活,即宗教信仰,宗教徒在這一層次。在豐子愷看來,李叔同先生是「生命力」極強的人,前兩者已然無法滿足他精神上的需求,為了抵達精神至高的境界,他只能成為「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

李叔同一生將文藝園地走遍。無論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都做到了一流。甚至做和尚,也苦守戒律,成了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拿豐子愷的話說:「凡做人,當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個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後來,為環境、習慣、物慾、妄念等所阻礙,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這世間已很偉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讚譽;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會裡也已經是難得的『上流人』了。像弘一法師那樣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來,十分少有。」

從少年風流,到棄離紅塵,李叔同一直努力活成這樣一個「十分的人」,一個能不為世俗雜念所動搖的人,只求安放內心。

弘一法師與學生

他這樣活著,常人是追不上。畢竟世間大多數人,都難以超脫現實的引力。但上接豐子愷之言,我們活不成一個十分的人,活不成一個八、九分的人,至少能儘量活得像個人。若是連人也不像,那就活得太草率了。佛教領袖趙樸初先生評價弘一法師時,曾題詩道:「深悲早現茶花女,勝願終成苦行僧。無數奇珍供世眼,一輪明月耀天心。」

這一輪明月,也當照亮你我的心。

相關焦點

  • 豐子愷評價老師弘一法師的三個層次,對號入座,你在幾層?
    弘一法師在出家前應該說是個「翩翩佳公子」,他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繹而馳名於世。他為人風流倜儻,搞藝術風生水起,做話劇是演員水準,油畫方面是個美術家,彈鋼琴更是音樂家水平,做老師為人師表、受人愛戴,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全才怎麼突然想去出家了呢?
  • 豐子愷道出弘一法師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人生三層樓」的第三層
    弘一法師對於雪子來說,弘一法師的突然出家是她一輩子最大的謎團。一般人,皆是看破紅塵後厭世或者無家可歸而選擇出家。而這些,在弘一法師身上都不成立。弘一法師在俗時,是有名的教育家,書畫家,此外他有家有室,且婚姻美滿幸福。
  • 弘一法師李叔同為何出家?
    《送別》的詞作者是近代有名的弘一法師,真名李叔同。李叔同是近代一個很特殊的人,他出生在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受到良好教育,年輕時有家室,也曾到日本留學,在文化圈是個有名的人,但在39歲那年突然出家,拋棄紅塵糾纏,之後成為一代大德高僧:弘一法師。至於其原因是什麼?很多年後人們才能大概看出來。小編認為這和他的家庭環境關係很大。
  • 弘一法師出家後,他的後人過著怎樣的生活?孫女首談祖父出家原因
    1986年6月,天津大悲禪院弘一大師紀念堂裡,有一位年僅29歲的俗塵女子正式在此舉行了皈依儀式,並取法號契真。這位皈依的女子,不是別人,正是弘一法師的嫡孫女李莉娟。李莉娟之所以皈依佛教,與她的祖父弘一法師李叔同有著莫大的淵源。在弘一法師的眾多後人裡,現年61歲的李莉娟雖從未見過祖父,即律宗十一代祖弘一,但她卻從小在祖父的影響下長大。
  • 《泉州筆記》103:與長弘師一起,用時光雕刻弘一法師
    在北京的時候,我就很崇拜弘一法師,卻沒有過多的研究過,對於弘一法師還停留在才子變成高僧的膚淺認識。之後,我盡所能的找到關於弘一法師的書籍,開始閱讀,開始了解,開始著手書寫《弘一法師》的劇本。行業內的人都知道,一部劇情電影的劇本,也就三萬字左右。我寫電影劇本《弘一法師》,寫了足足十五萬字,因為弘一法師人生閱歷之豐富、之精彩、之百轉千回、之生如夏花……總之,每一處都是精彩的,但是每一處於我又是陌生的。
  •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1、應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閒暇時,才見涵養。——弘一法師《格言別錄》2、寡慾故靜,有主則虛。「寡慾」就是少欲,和佛家所講的「清心」是一個意思,但程度有所不同,「清心」有種超凡脫俗的意味,世俗人難以做到,「寡慾」卻是可以做到的。人心不靜,往往是因為欲望太多。
  • 豐子愷:做人若像豐子愷,生活哪裡都可愛
    畫裡主角是豐子愷兒子,他扮演爸爸回來的模樣。豐子愷看到後,沒有罵,連忙提筆畫下來。孩童有創造性,曾有一次,豐子愷女兒阿寶拿自己的鞋子給凳子腿套上,只穿襪子在地上,然後得意地說「阿寶兩隻腳,凳子四隻腳」。可是母親卻以「弄髒了襪子!」為由,破壞了這個創作,既煞風景又野蠻。
  • 了不起的豐子愷,和他的恩師弘一大師在對待愛情上的天壤之別
    讀過豐子愷文集的人大都被他有趣通靈的文字所打動,那些率真親切,風趣平淡的一段段小故事讓人回味無窮。但是作為一位大名鼎鼎的畫家,他的畫作和他的文章又是多麼的契合,平淡如水,始終如一是他整個高貴人格的真實體現。
  • 豐子愷漫畫:一鉤新月天如水,畫筆皆是人情味!
    他對社會世態十分關注,通過漫畫諷刺時局,表現對戰爭的憤慨,為底層人民抱不平,面對生靈塗炭,流露著悲憫和痛心。吾愛童子身,蓮花不染塵。豐子愷先生為人淡薄恬靜,猶如他的畫境和畫趣。豐老先生的漫畫將江南的風俗保留了下來,比文字生動、鮮活的多。漫畫中傳達的情趣盎然,然而已漸漸消失在社會急速的發展中。
  • 《護生畫集》|豐子愷等大師留下的殿堂級文化精品
    由豐子愷先生作畫,第一、二集的文字為弘一法師書寫,第三集為葉恭綽書寫,朱幼蘭書寫第四和第六集、虞愚書寫第五集。畫集除了採用古文、古詩詞中的句子、弘一大師所撰的詩文之外,其餘為子愷先生所作。圖:新書實拍《護生畫集》是文藝界等諸位先賢、大師們絕世合作的結晶,堪稱藝術文化之精品,其意義早已超出文化,在詩、文、書、畫等方面都有其特殊的藝術地位。
  • 豐子愷漫畫作品之一
      他的父親是清朝最後一科的舉人  他的師傅是弘一法師  他是從小小石門灣走出的一代文化巨匠  他是中國現代漫畫的開端  他,就是豐子愷     豐子愷(1898-1975),字仁,號子愷,浙江崇德人。
  • 在心裡種一顆愛的種子——豐子愷《護生畫集》珍藏版面市,再現先賢...
    《護生畫集》是「中國漫畫之父」豐子愷先生漫畫風格的代表作品。遵弘一法師囑,從1929年弘一法師50歲起,每十年作一集,各為50幅、60幅、70幅、80幅、90幅和100幅,與弘一法師年齡同長。這部畫集創作周期長達46年,由豐子愷的畫、書法大家的字、選取自古文古詩詞中的文字組成,是文藝界諸位先賢、大師們絕世合作的結晶,堪稱藝術文化之精品,在詩、文、書、畫等方面都有其特殊的藝術地位。
  • 寥寥數筆,攝人心魄——豐子愷漫畫大賞之一
    豐子愷(1898-1975),散文家、畫家、文學家、美術與音樂教育家,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以漫畫和散文著名。豐子愷是一個溫潤有趣的人,文章清雅質樸,漫畫童真童趣,在簡潔的筆觸裡,描畫世間的生活美、人性美、人情美,觸人心弦,攝人心魄。垂髫村女依依說,燕子今朝又作窠。
  • 豐子愷藝術和人生觀中的日本因緣
    從這一點來看,豐子愷對現代社會尤其是機器文明的疏離,是源於他的人生態度。擔憂機器文明對人心靈的宰制,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立場和豐子愷非常一致。夏目漱石有一部名為《旅宿》的小說,同樣寫到了火車,他說:「像火車那樣蔑視個性的東西是沒有的了。」豐子愷在《塘栖》一文中引用了夏目漱石對火車的意見,評價道:「在二十世紀之中,這樣重視個性,這樣嫌惡物質文明的,恐怕沒有了。有之,還有一個我。」
  • 一本文集裡記載夏丏尊 弘一法師莫逆之交
    生活的本原,生命的本初,願望的本真及夏丏尊與弘一法師甚篤的友情,文集裡娓娓道來。《夏丏尊文集》出版於一九八二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序(葉聖陶)。(葉聖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提及葉聖陶很多語文教師都會不約而同說「語文」。據資料記載是葉聖陶和夏丏尊共同創造了「語文」。
  • 他愛貓成癖,被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無獨有偶,豐子愷先生也有類似的「三層樓」的說法。他說,人生有三層樓:第一層是物質生活,第二層是精神生活,第三層是靈魂生活。一說這是豐先生的老師李叔同的話,不確。因為豐子愷先生恰恰是用這第三種-「靈魂生活」在稱讚老師的。李先生不可能自己稱讚自己。
  • 李叔同出家,捎信給妻子「就當我死了」,豐子愷:老師出家是必然
    有這樣一個人,他叫李叔同時,是藝術全才,是天津首富之子、新文化運動先驅。當他被叫弘一法師時,他成了民國期間最為出名的高僧。林語堂說:「他曾經屬於我們的時代,卻終於拋棄了這個時代,跳到紅塵之外去了。」一、世間再無李叔同,只有弘一法師1916年,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教授音樂、圖畫。
  • 豐子愷一語道破原因
    李叔同是難得的全才,寫詩、作詞、繪畫、寫作,還懂音樂、戲劇、篆刻等,涉獵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等多個領域,且都有創造性的發展。如此人才為何38歲出家?他的學生豐子愷一語道破原因。1880年,李叔同出身於富商之家,父親李世珍是清同治時進士,曾任吏部主事,後辭官,承父業先後創辦了「桐達」等幾家錢鋪,被人稱為「桐達李家」。李世珍樂善好施,設立義塾、賑恤貧寒孤寡,晚年喜好佛經,對李叔同造成了較大影響。李叔同從6歲開始接受教育,讀歷代經典,還攻各朝書法,十五歲時書法已經小有名氣。
  • 他念念三寶,念念懺罪——夢參長老談弘一老法師
    弘一老法師,他很簡單,不收徒眾,他跟前只有一位傳貫法師,還是晚年來照料生活。 傳貫法師應該學得很多吧?不可能。傳貫跟弘老很少有談話的機會。
  • 紀念弘一法師來衢100周年文化論壇在衢州天寧寺舉行
    開幕式▲衢州市委統戰部副部長、民宗局局長鄭浩主持衢州市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葉美峰等領導出席,省佛協副會長光泉法師、達照法師、賢宗法師等佛教界代表人士及國內專家學者共280餘人參加了活動。開幕式由衢州市委統戰部副部長、民宗局局長鄭浩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