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道出弘一法師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人生三層樓」的第三層

2021-01-08 記者李滿

「慈悲對世人,為何獨獨傷我?」這是1918年,李叔同正式剃度皈依佛門後,與其有過刻骨愛戀的妻子喊出的話。和世人一樣, 他的日本妻子雪子怎麼也不能明白:在世俗已經名利雙收的李叔同,為何要出家做弘一!

雪子千裡迢迢趕到弘一法師出家的虎跑寺,試圖用11年的感情喚他還俗。然而,弘一法師卻始終連見面的機會都不肯給雪子。

在此之前,弘一法師出家前曾給雪子留了一封信,這也算弘一法師在俗時的絕筆信了。在信裡,弘一法師寫到:

對你來講硬是要接受失去一個與你關係至深之人的痛苦與絕望,這樣的心情我了解。但你是不平凡的,請吞下這苦酒,然後撐著去過日子吧,我想你的體內住著的不是一個庸俗、怯懦的靈魂。願佛力加被,能助你度過這段難挨的日子。做這樣的決定,非我寡情薄義.......

在西天無極樂土,我們再相逢吧。

弘一法師

對於雪子來說,弘一法師的突然出家是她一輩子最大的謎團。一般人,皆是看破紅塵後厭世或者無家可歸而選擇出家。而這些,在弘一法師身上都不成立。弘一法師在俗時,是有名的教育家,書畫家,此外他有家有室,且婚姻美滿幸福。這樣的一個人,突然選擇出家,實在很難讓人理解。

於是乎,在弘一法師出家後,無數人紛紛開始猜測他出家的背後原因。

有人說,弘一法師出家與他的破產有關,1911年以後,他家的產業遭受了兩次致命的打擊,原因是辛亥革命引起的票號倒閉,這使得李家的百萬資產蕩然無存,世人覺得弘一法師出家是無法接受破產的打擊。

而實際上,弘一法師本就不是普通人,對於錢財的看法自然也與普通人有異。實際上,在辛亥革命爆發並最終導致弘一法師破產時,他對此不僅沒有絲毫的怨懟,甚至還是充滿喜悅的,因為這意味著腐敗的滿清政府被推翻、國家開始變革、河山有望光復。這點,從事後李叔同的詩作中可見一斑。

還有人說,弘一法師突然出家與友人的離去有關,弘一法師有感於人世終究不過「生離死別」而遁入空門。

這種說法的依據是弘一法師在俗時,「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許幻園的有人,有一天,雪中他突然敲門與弘一法師道別說:「我家破產了,我要走了」。弘一法師面對好友的突然離開,感傷不已,在雪地裡呆呆靜站幾個小時後,他回屋創作了著名的《送別》。

天涯五友圖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送別》中的字句如此悽婉悲愴,也難怪世人會猜測弘一法師的出家與此有關。但真實的情況是,許幻園辭別弘一法師發生在1913年,而弘一法師出家則是在1918年,如果真是為此事出家,不應該等到五年後,更應該是當時。

在破產說,傷別說等等之外,還有一種說法也引發了熱議,那就是:因一名伶的感情糾葛而出家。世人所說的這個名伶是天津著名的歌妓楊翠喜。

早在20世紀初,弘一法師還是少年郎時,當時在天津的他就結識了名伶楊翠喜。那時候的弘一法師,每逢楊翠喜登臺,必會捧場,一如今天影視歌明星的粉絲。不僅如此,弘一法師還經常等著楊翠喜散戲後,打著燈籠和楊翠喜一同回家。此外,兩人還經常探討戲曲,一個翩翩富家公子,一個是容貌才華於一身的歌妓,一來二去間,兩人有了男女的情愫。

楊翠喜

弘一法師與楊翠喜短暫別離時,還曾為楊翠喜創作了詩詞,以訴相思之情。以下這首《菩薩蠻》就是弘一法師寫給楊翠喜的詩作之一:

晚風無力垂楊嫩,目光忘卻遊絲綠;酒醒月痕底,江南杜宇啼。痴魂銷一捻,願化穿花蝶;簾外隔花蔭,朝朝香夢沾。

據傳,兩人甚至約定締結了鴛鴦之盟。但就在李叔同赴日本留學期間的1907年,楊翠喜卻被小王爺載振看中,並被有心人買來送給了載振,用於「美色賄賂」。這一事件後,痛失愛人的弘一法師傷心不已,而楊翠喜也在不久後因為命運的顛沛流離而抑鬱終。

人們猜測,這很可能就是導致弘一法師出家的真正原因。但我認為,從時間上來說,事發時間是1907年,這與弘一法師出家時間相隔了整整十一年,所以這個說法也站不住腳。

相比之下,弘一法師的高足豐子愷給出的說法,才是真相所在。豐子愷與李叔同關係深厚,兩人在俗時就來往密切,在1918年李叔同出家後,二人來往也十分頻繁。從豐子愷的年譜中可以看出,1927年秋李叔同還曾在豐子愷家中小住,可見兩人關係非同一般。

關於弘一法師出家的真相,豐子愷認為,弘一法師出家看似突然,實際卻是一種必然,這種必然性,豐子愷用「人生三層樓」論,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豐子愷曾經這樣解釋:他怎麼由藝術升華到宗教呢?當時人都詫異,以為李先生受了什麼刺激,忽然「遁入空門」了。我卻能理解他的心,我認為他的出家是當然的。

弘一法師

豐子愷認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

與此相對應的,人的生活就是一個三層樓。第一層的人,只要物質充裕、子孝孫慈就滿足了。第二層的人,則是在藝術創作等精神領域有所成就的人。而第三層的人,他們在滿足了「物質欲」、「精神欲」後,並不滿足,而是努力去探求人生的究竟,宗教恰是探求的一種方式。

這最後一種人,就是弘一法師這種,他們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宗教徒。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也只有如此,才能滿足他們的「人生欲」。

豐子愷指出:與其他出家之人不同的是,弘一法師,是因為物質已得到最大滿足,同時,藝術也達到了很高境界,所以才「必然」地升華到宗教中。因為,藝術的最高點與宗教相接近!

實際上,豐子愷的說法,在弘一法師出家後得到了印證,從弘一法師出家前後的書畫作品就可以發現:入宗教後,弘一法師的作品漸入佳境,完成了質的飛躍。以下,就是弘一法師出家一年和四年的書法對比圖:

書法對比圖

弘一法師高足豐子愷對其出家的說法,也得到了弘一法師研究者的認同,他們表示:

豐子愷的「人生三層樓」說,一掃世俗對李叔同出家因由所推測的破產說、遁世說、幻滅說、失戀說、政界失意說等等他心測度,切合實際,振聾發聵。我想,豐子愷應該是最了解他的老師的吧。

大概,也只有弘一法師自己教出來的高足,才能真正懂他了吧。然而,對於世俗的一切,弘一法師在俗、出家都從未在乎過。他的一生,是真正大徹大悟的一生,真實的他,63個流年裡,在俗39年,在佛24年。出家後,他恪遵戒律,清苦自守,傳經授禪,普度眾生。

「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趙樸初這樣評價他。連一世高傲的張愛玲也曾為表達對弘一法師的崇敬說:「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1942年,在佛24年後,63歲的弘一法師留下「悲欣交集」四字,從容圓寂。臨終前,他囑咐弟子在火化遺體之後,記得在骨灰罈的架子下面放一缽清水,以免將路過的蟲蟻燙死。

弘一法師圓寂

這位得道高僧,直到生命最後一刻,心裡惦記的還是眾生,哪怕它是卑微到極點的螻蟻。他臨死前這份心思的細膩,也只有真正慈悲的人才可以做到吧!

遙想最初弘一法師出家後,雪子回國前與弘一法師最後一次江面見面的情景,不禁淚流滿面:

清晨,兩舟相向。「叔同——」雪子喚!「請叫我弘一。」弘一法師作揖道。

雪子:「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

「愛,就是慈悲。」

今天看來,弘一法師,對妻子雪子看似薄情,實際卻是大愛,只是,這大愛,非常人能懂。或許,經年後,雪子也懂了!

相關焦點

  • 弘一法師李叔同為何出家?
    《送別》的詞作者是近代有名的弘一法師,真名李叔同。李叔同是近代一個很特殊的人,他出生在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受到良好教育,年輕時有家室,也曾到日本留學,在文化圈是個有名的人,但在39歲那年突然出家,拋棄紅塵糾纏,之後成為一代大德高僧:弘一法師。至於其原因是什麼?很多年後人們才能大概看出來。小編認為這和他的家庭環境關係很大。
  • 豐子愷評價老師弘一法師的三個層次,對號入座,你在幾層?
    弘一法師在出家前應該說是個「翩翩佳公子」,他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繹而馳名於世。他為人風流倜儻,搞藝術風生水起,做話劇是演員水準,油畫方面是個美術家,彈鋼琴更是音樂家水平,做老師為人師表、受人愛戴,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全才怎麼突然想去出家了呢?
  • 弘一法師出家後,他的後人過著怎樣的生活?孫女首談祖父出家原因
    這件事雖然最後因弘一的堅持而得到了圓滿,但弘一在此事後,對對人生、社會、家庭都產生了決斷性的態度,他對俗世開始心灰意冷。他甚至在事後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哀」,以示自己「哀默大於心死」。李端認為,這件事是弘一法師最終毅然出家的主因。父親的這一觀點,顯然沒得到李莉娟的支持。李莉娟認為:要搞明白弘一為何會突然出家,還得深入佛法中才能最終找到答案。
  • 李叔同為何出家?豐子愷一語道破原因
    如此人才為何38歲出家?他的學生豐子愷一語道破原因。「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電影《讓子彈飛》開頭,姜文、葛優、劉嘉玲在馬車上唱的《送別》就是由李叔同作詞的。1880年,李叔同出身於富商之家,父親李世珍是清同治時進士,曾任吏部主事,後辭官,承父業先後創辦了「桐達」等幾家錢鋪,被人稱為「桐達李家」。李世珍樂善好施,設立義塾、賑恤貧寒孤寡,晚年喜好佛經,對李叔同造成了較大影響。
  • 李叔同出家,捎信給妻子「就當我死了」,豐子愷:老師出家是必然
    有這樣一個人,他叫李叔同時,是藝術全才,是天津首富之子、新文化運動先驅。當他被叫弘一法師時,他成了民國期間最為出名的高僧。林語堂說:「他曾經屬於我們的時代,卻終於拋棄了這個時代,跳到紅塵之外去了。」一、世間再無李叔同,只有弘一法師1916年,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教授音樂、圖畫。
  • 豐子愷:像弘一法師那樣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來,十分少有
    作家林語堂說:「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有才華的幾個人之一。」魯迅得他一幅墨寶嘆道:「樸拙圓滿,渾若天成。得李師手書,幸甚!」面對老師的選擇,豐子愷先生給出了「三層樓」的觀點:人生的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即衣食住行的滿足,大多數人都停留在這一層次;第二層是精神生活,即對學術和文藝的追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在這一層;第三層是靈魂生活,即宗教信仰,宗教徒在這一層次。
  • 他愛貓成癖,被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
    無獨有偶,豐子愷先生也有類似的「三層樓」的說法。他說,人生有三層樓:第一層是物質生活,第二層是精神生活,第三層是靈魂生活。一說這是豐先生的老師李叔同的話,不確。因為豐子愷先生恰恰是用這第三種-「靈魂生活」在稱讚老師的。李先生不可能自己稱讚自己。豐子愷先生多才多藝,是中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書法家和翻譯家。他是浙江嘉興人。
  • 弘一法師遺書「悲欣交集」四字無人能模仿的背後:與這個原因有關
    縱觀弘一法師人生不同階段的書法作品,我們也不難發現,隨著大師人生經歷的不同,他的書法作品確實也隨之有了明顯的變化。弘一法師出家前,當他還是李叔同時,因為青年時期致力於臨魏碑,所以他的書法作品《遊藝》、《勇猛精進》等,大多是大刀闊斧、沉穩古穆的風格。
  • 《泉州筆記》103:與長弘師一起,用時光雕刻弘一法師
    在北京的時候,我就很崇拜弘一法師,卻沒有過多的研究過,對於弘一法師還停留在才子變成高僧的膚淺認識。之後,我盡所能的找到關於弘一法師的書籍,開始閱讀,開始了解,開始著手書寫《弘一法師》的劇本。行業內的人都知道,一部劇情電影的劇本,也就三萬字左右。我寫電影劇本《弘一法師》,寫了足足十五萬字,因為弘一法師人生閱歷之豐富、之精彩、之百轉千回、之生如夏花……總之,每一處都是精彩的,但是每一處於我又是陌生的。
  • 了不起的豐子愷,和他的恩師弘一大師在對待愛情上的天壤之別
    讀過豐子愷文集的人大都被他有趣通靈的文字所打動,那些率真親切,風趣平淡的一段段小故事讓人回味無窮。但是作為一位大名鼎鼎的畫家,他的畫作和他的文章又是多麼的契合,平淡如水,始終如一是他整個高貴人格的真實體現。
  • 他是漫畫大家豐子愷的老師,三個女人愛他如生命,他卻選擇出家
    他是漫畫大家豐子愷的老師,三個女人愛他如生命,他卻選擇出家為僧小時候很多人都喜歡唱一首歌,叫做《送別》哪怕到了今天,也依舊有很多小朋友能夠流利的將這首歌唱出來,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首歌的作詞人,李叔同。比起李叔同這個名字,很多人對他的法號更加的熟悉,弘一法師。
  •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角度分析李叔同毅然出家的原因
    1918年的西湖邊上,有一位衣袂飄飛的女子含淚站在岸邊,等著船上的人靠岸,湖面波瀾不驚映出兩邊的人,她在岸,他卻只佇立在船上。她輕輕的呼喚「叔同」,「叔同已死,你看見的是弘一」,他平靜的答,她再次不甘心的問「法師,什麼是愛?」「愛,就是慈悲」,此時船已開動,他心若磐石,不似湖面泛起的漣漪,圈圈繞繞。
  • 豐子愷:貓的可愛,可說是群眾意見
    豐子愷降生時,乳名「慈玉」。6歲時候在父親的私塾裡讀書,學名「豐潤」。小學時候,老師又建議改為「豐仁」,名字好寫便於選舉。就讀於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時,由重視他的老師單不庵改名為豐子愷,取安樂之意。他師從李叔同和夏丏尊,豐子愷遇到了伴隨他一生的3樣東西--文學、繪畫和音樂,亦是他藝術人生的起點。
  • 他念念三寶,念念懺罪——夢參長老談弘一老法師
    在一天裡,早上老法師開了門,進去打整打整,或者想談些問題,有什麼話,老法師不得不跟你說話,寫個條子給你,你就照著條子辦。你要是有什麼問題,寫個條子在老法師的門邊遞著,他把門開開才跟你說。 我請老法師到青島湛山寺,因為傳貫法師是福建人,誰也不通,必須得增加我一個侍者,只準我能到他的屋,能跟他說話,才只能這樣做。
  • 一本文集裡記載夏丏尊 弘一法師莫逆之交
    《夏丏尊文集》二百五十頁《弘一大師的遺書》一文,那是高僧在臨終時的境界。絕筆之心境,今再次解讀之,感觸仍是頗多。描述中這樣寫道;《弘一大師的遺書》十月三十日星期六上午,依例到開明書店辦事。才坐下,管庶務的餘先生笑嘻嘻地交給我一封信,說「弘一法師又有掛號信來了」。師與開明書店向來有緣,他給我的信(弘一法師),差不多封封同人公看。
  • 豐子愷藝術和人生觀中的日本因緣
    在這個群體中,豐子愷並非站在聚光燈下的一位,他與當時的趨新者不同,幾乎不對時局和世事發表看法,對現代的物質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頗為疏離,但豐子愷也不是一位守舊者,他用白話創作散文,因以成名的漫畫也算風氣之先,為了進一步研習繪畫,還借款赴日本遊學十月。在那段時間裡豐子愷廣泛接觸到日本的文化名家,對他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這思想通過筆端描繪出來,展現了他對藝術和人生的一些根本看法。
  • 豐子愷作品欣賞:一個心有童真的老玩童
    豐子愷是中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書法家[1]和翻譯家。中國「漫畫」這一名稱就是由豐子愷的兒童畫而來。豐子愷,是中國現代受人敬仰的漫畫家,散文家。他的繪畫,文章在幾十年滄桑風雨中保持一貫的風格:雍容恬靜,其漫畫更是膾炙人口。讀豐先生的兒童漫畫,讓我們這些所謂的成人都覺得慚愧。
  • 十句豐子愷的經典語錄,受益一生
    文丨豐子愷◆◆◆回 復 約 嗎 送 你 一 個 特 別 推 送豐子愷以漫畫和散文而著名,他的畫,自然有趣,透露出孩子般的天真無邪;他的文,簡練而不失意味,透露出佛家的禪宗之道。01不亂於心,不困於情。這樣,人生。03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事事可感恩。你若成長,處處可成長。04既然無處可躲,不如傻樂。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淨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 李叔同為何堅決出家?絕情不見妻子一面,託人告知「雖存若歿」!
    創作《送別》的時候,李叔同還沒有出家,與葉子小姐在舊上海過著俗世的生活,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天,李叔同的好友許幻園來到李叔同的家門外,並沒有入內,而是在門外大喊,告訴自己的好兄弟自己破產,留下一句「後會有期」,就徑直的離開了。此時的李叔同望著好友漸行漸遠的背景,痴痴在立在雪中一個小時,連葉子小姐的呼喊都充耳不聞,良久,李叔同回過神來,在葉子小姐琴聲中,寫下了這首傳世佳作。
  • 《還珠格格2》「小鴿子」出家了,真實原因令人深思
    32歲那年,胡雅思,剃度出家,皈依佛門,法名宏行,徹底了斷紅塵中的一切事物。有傳言說,她曾有過一段婚姻,離婚後為情所困,選擇遁入空門斬斷情絲。還有傳言說,她是因為本身就對佛教感興趣,削髮為尼也算完成此生的一個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