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真的不理解,難道因為這些小生命不是人類,所以活該被弄死嗎?」家住高新四路的大二學生徐新宇拿著空鳥籠非常憤怒...
養了半年的綠鸚鵡
被小表弟用鞭炮炸死了
大二男生小徐很憤怒,打電話質問「熊孩子」
媽媽擔心會破壞親戚感情,要求他道歉
「我真的不理解,難道因為這些小生命不是人類,所以活該被弄死嗎?」家住高新四路的大二學生徐新宇拿著空鳥籠非常憤怒,因為昨天家裡來了一個10歲的小表弟,用鞭炮炸死了他養了6個月的一隻綠鸚鵡,而他的母親卻斥責他不該因為一隻小鳥破壞了親戚感情,認為他應該去向表弟一家道歉。
「昨天我下課回來,就去給『圓圓』餵吃的,結果只看見地上有鳥毛,怎麼都找不到了。」徐新宇開學讀大二,目前正在某補習班補習英語,為來年的英語四級考試做準備,他說的「圓圓」是他去年在文藝路花鳥市場購買的一隻漂亮的綠鸚鵡。
「昨天我上課時,我10歲的表弟樂樂來了,我害怕孩子亂動,特意把鳥籠子放在了高處,可他一進門就要和小鳥玩,我只好拿下來,告訴他看看就行,不要亂喂,結果這孩子拿了個吸管捅鳥,我訓了幾句,我媽媽還批評我小氣。」說起這個事,徐新宇眼睛紅了:「我再三叮囑樂樂不要動小鳥,也跟我媽媽說看好他,就出了門,結果回來小鳥就不見了。」
徐新宇在家裡的各個角落找了個遍,就是不見「圓圓」,他再三詢問母親,最後,他媽媽終於說小鳥被小表弟樂樂拿到陽臺玩,腳上綁了鞭炮炸死了,小徐的媽媽就把鳥扔了。憤怒的小徐立刻打電話質問表弟,得到的回答是「大人讓玩的」。「鸚鵡是我從幼鳥開始一點一點餵大的,怎麼能這麼縱容孩子。我一定要讓他道歉。」
小徐的媽媽對於小徐的反應很不理解:「說到底是一隻鳥,大過年的怎麼能為了個小鳥搞得親戚翻臉?」她建議小徐不要和小孩一般見識,還是應該儘快跟舅媽道歉。採訪中,樂樂的媽媽打來電話表示,男孩子本來就淘氣,如果小徐堅持,她就賠償50元。小徐不接受,他說:「憑什麼我還要去道歉?不找小孩算帳我就夠克制了。」
「『圓圓』活了半年就被『熊孩子』弄死了,太傷心。」生氣的小徐昨天中午發了這樣一條微信,他的評論區裡炸了鍋,大多數朋友都認為他應該教訓「熊孩子」。
大學好友林波認為應該「以暴制暴」:「誰沒遇到過『熊孩子』,我的電腦還被系統還原了呢。很簡單的事情,打孩子一頓,給錢了事。忍氣吞聲的人,只會承受越來越多的負能量。」
小徐堂姐說:「對付『熊孩子』只能智取,比如他喜歡玩小動物,你就主動打開電腦讓他玩遊戲,分散注意力唄,真的打一頓,讓兩家老死不相往來肯定不現實。」
專家說法
「熊孩子」要靠
情商教育引導
「在公共場所無視規矩,甚至是故意傷害小動物,這並不是什么正常行為。」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輔導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劉寧表示:「可以說,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父母的問題。很多父母在情緒和行為上縱容孩子,誤以為這是孩子的天性。」劉寧認為,「熊孩子」的成因,歸根結底,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沒有底線,以致他們只圖自己「痛快」,看不到給別人帶來的麻煩。其次是管教孩子時,不能認同孩子的情緒,一味斥責。劉寧建議要加強孩子的情商教育,家長首先要讓孩子明白: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別人是做人的底線。
本組稿件記者張瀟 實習生曹耀松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