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有深度,思考有長度。點擊「關注」,每天一篇,充實你的知識庫。
爆竹聲聲辭舊歲
王安石有一首詩叫《元日》,全詩前兩句如下: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回想我小時候在農村過年的場面,真的是又懷念,又難忘,那時,可以說年味十足。我記得那時候我才8歲,因為在北方,過年的時候天氣比較寒冷,我們小孩子穿著奶奶縫的花布棉襖,有的孩子穿的棉襖上還縫著補丁,然後一群孩子在大街上嬉笑玩鬧。
從大年臘月二十八開始,村裡就開始放鞭炮了,霹靂吧啦的,我們幾個小孩子回到家,吃上一碗香噴噴的豬肉餡兒的水餃,感覺吃到嘴裡的就是幸福,吃到嘴裡的就是年味兒。吃完飯,我們幾個小孩子去撿炮仗,(那時候誰家燃放長鞭炮的時候,有的炮仗沒被點燃直接掉到地上),然後我們撿起來,把炮仗從中間折斷,用火摺子點燃就變成了煙花。
那時候感覺可美可美了。
那時候的小孩基本不感冒
為什麼現在很多農村都不讓放鞭炮了?因為很多專家說,燃放鞭炮會造成空氣汙染,造成很多人咽喉痛,因為鞭炮燃放完,那種味道很刺鼻。總之就是一句話,燃放鞭炮不利於大家的健康。
但我仔細一想,又感覺哪裡不對。那時候到處在燃放鞭炮,我們小孩子到處跑著玩,按理說聞到的鞭炮味兒很多,但是我們那個時候很少感冒。反觀現在的孩子,尤其是北方的小孩子,在過年的時候往往容易感冒,而且一感冒就是一大片,醫生說那叫流行性感冒。
於是,我心裡在想:是不是那個時候燃放的鞭炮把空氣中的感冒細菌炸死了?
很少感冒的真相?
帶著這個問題,後來我專門請教了我一個學醫生的朋友,我問他,為什麼現在這麼多小孩子的流行性感冒,尤其是過年的時候,現在不燃放鞭炮了,空氣也好了,按理說不應該這樣啊。
朋友對我說,那個時候過年,並不是空氣中的感冒細菌被鞭炮炸死了,而是另有原因。因為那個時候的孩子是「放養」的,家家戶戶孩子多,爸爸媽媽顧不過來,所以那個時候孩子到處跑著玩,無形中就鍛鍊了身體,而現在的孩子大多在家裡寫作業,運動量少了,所以身體素質相比於那個時候的孩子來說,還是差了很多,所以容易在季節交替的時候感冒。
說實話,聽到他這個解釋,我心裡也是半信半疑,我還是認為燃放鞭炮能驅散空氣中的病毒細菌。
高興也能治病
還有一點,我個人認為那時候的孩子要比現在的孩子快樂得多。那個時候,沒有太多的作業要做,放學回來就是玩,或者說幫家裡人放羊去。
而你看現在的孩子,要麼是多的做不完的作業,要麼是上各種各樣的才藝班,「填鴨式」的教育搞得孩子們悶悶不樂。我認為高興也能治病,也能增強孩子們的抵抗力,所以那個時候的孩子基本上不感冒。
總之,我認為我醫生朋友概括的不全面,我還是認為農村放鞭炮能驅散空氣中的病菌,所以我們那個時候基本沒有流行性感冒。現在農村不讓放鞭炮了,在懷念之餘我時常在想:如果還讓放鞭炮,今年的新冠病毒會不會在無形之中被炸死?也許是我想多了,你們怎麼看呢?
原創不易,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轉發與留言,是在下最大的動力!
參考資料:劉立冬《農村春節習俗的變遷及農民精神生活現代性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