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小時候,大人小孩都是盼望過年的,那時的年好像過得很有氣氛,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反而沒有那種熱鬧而又真實的感覺了……雖然過年的意義都是辭舊迎新,可還是很懷念兒時那種過年的快樂……
小時候,大人總說「辦年」,意思是把年當做一件大事來辦的,這件大事就是買年貨和操辦過年的東西。而年貨中最實惠的就是吃的東西了,其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豬肉,這時,家裡有養豬的人家就要開始殺豬了,找上幾個人,把豬從豬圈裡捆出來,放在案板上準備受死,這時,豬就會發出很大聲的嚎叫,奇怪的是,這種嚎叫並不使人感覺悽慘,反而感覺很可笑,隨著刀子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屎滾尿流的豬兒的叫聲也慢慢停止了。這時,就要把豬放到事先燒好水的大鍋裡燙(長大後才明白死豬不怕開水燙這句話原來是真理)。然後,邊燙邊用刨子刮豬身上的毛,刮乾淨了,再把白白淨淨的豬架到案板上,在腿腳割個小口往裡吹氣,那時的豬肉是要扒皮的,直到吹成一個大皮球……小孩子則在那兒等,等豬開腸破肚要裡面的小皮球,也就是豬尿泡,可以用來吹氣茄子(氣球),哈哈!現在想來,是不是因為這種觀看殺戮的刺激才對以前的過年有著深刻的印象……
豬殺好了,就要把豬砍成兩片抬到地排車上準備去賣了。這時,主人就要把豬頭下水留起來,呵呵的說要「過個肥年了」,其中豬大腸頭(肛門)要留給幫忙殺豬的,呵呵,也不知是什麼規矩,反正我那個鄰居四大爺經常幫人殺豬,每年過年他都吃到很多豬大腸。還有,豬尾巴也要肯定被哪個鄰居要走,據說能治小孩流口水。賣豬肉,必須要帶帳本,因為都是一個莊上的兄弟爺們買肉,有錢沒錢都要給。大夥邊捏邊評論看哪塊肉肥,吃著能拉饞,然後眉開眼笑的砍一塊提回家……現在想起來,那時的豬肉就是比現在的香,那時的豬吃的是野菜麥麩,要整整一年才能長成;現在的豬吃的是添加劑配合飼料,三個月出欄,肉質肯定不行了!
豬肉有了,其他的年貨,就要趕集去買了,俗稱「趕年集」,集平常是分「正集」和「僻集」的,一般都是隔天一正集,而年集則天天是集了。「新年到新年到,閨女要花兒要炮,老嬤嬤要個花手絹,老頭兒要個鑽天帽」——那時的童謠說明男女老少都是很盼望過年的,不只是為了添件新衣裳,更多是為了趕集時的樂趣。兒時印象中的趕「大集」是件很幸福的事情,一路上,全是趕年集的人們,年輕人騎著「洋車子」(自行車)老頭挎著「搽子」老太太挎著「掾子」,小孩子則三五成群的追著跑著,路上人來人往,場面那叫一個壯觀……
大集上,那可真是人山人海,買的、賣的,吆喝聲、討價聲、遇到熟人招呼「趕集來、要錢不」的聲音,每個人嗓門都很大,加上賣炮的攤子不時放掛鞭炮招攬生意……真是熱鬧非凡!小孩子則是使勁往人群裡擠,兜裡有提前要的壓歲錢啊,先到賣鞭炮的攤子上去看看,買幾個煙花,再買幾個「氣股子」最後別忘了買兩毛錢掛的「小豆咂」(呵呵,很小的一種鞭炮,可以拆開放)。然後,再去買點零食,那時的零食,也就是花生、瓜子、圓棗子,還有一種象皮子一樣的酸東西,想不起名字了,最喜歡的還是圓棗子,就是黑黑的甜甜的還有點牙磣的一種果實,現在沒有了,最主要的是因為接下來要去看畫書,吃圓棗子不用剝皮,不耽誤事……
看畫書,是我兒時的最愛了,集上有很多租看畫書的,用一個木架子擺的琳琅滿目,一分錢看一本,一毛錢可以看十二本,挑好幾本打仗的,再挑幾本神話的,就可以坐在小板凳上津津有味的看起來,大人也有在那看的,有時人多,就只能坐在磚頭上看,每個人都聚精會神,完全忘卻了集市上的喧囂,也忘了吃書包裡的零食……看的差不多了,也感覺餓了,就到十字路口那個唯一的飯店去買包子,蒸包、煎包都是五分錢個,確實是香,一氣能吃十個,現在還在嚮往那種大蔥豬肉餡的美味。吃飽玩夠了,也該回家了,臨走別忘了買根甜甘蔗挑著書包……
回到家,就要開始放炮,平時玩的陀螺、紙片是沒人玩了,大家都拿著一個冒煙的蒲棒放鞭炮,鞭炮要拆開放,而且還要在手上點著再扔出去,來個空中霹靂,這要求很高的技術性,那個小豆咂炮捻子很短很」機靈」不少人因此炸了手,我的手就炸過一回,當時就木了,後來腫了好幾天。另外,放炮還有一種更刺激的玩法,那就是到廁所炸大便,那就是把鞭炮插在大便上,點燃後趕緊跑出來,等著廁所裡那聲沉悶的響聲過後,就是各種天花亂墜激起民糞。玩這個一般都是用大炮,這樣炸出來的效果才好,還有,捻子一定要長,一定要在炸之前跑
出來,要不然---曾經發生過小孩在廁所點著跑了,剛好有人進去解手,於是,杯具發生了,被炸成了糞青……反正在過年這段時間,哪個廁所的牆上都是斑駁瀾瀾……
這時,大人們還在緊張的「辦年」,因為年前出嫁的閨女要回家看娘,剛定親的新女婿要來看老親戚,所以買來的年貨要加工好準備待客,農村習慣只有把女婿當做真正的「客」(讀kei),因此要給予最好的招待。特別是「新客」初次上門,一定要找幾個善飲者陪客,因此,無論誰家來新客,都會有主或客喝醉的事情,還好,那時的交通工具都是自行車,不必擔心路上發生什麼交通事故。
每家過年都要準備三件大事:蒸饃、過油、剁餡子(餃子餡)。蒸饃要蒸很多,要能吃到過完正月十五,甚至要吃到出完正月,因此,要用大籠蒸好幾籠,饅頭、豆包、菜包,我小時候最喜歡吃豆包餡,經常偷偷把豆包裡面的餡吃掉,再把豆包對好放回原處,現在想起來還很可笑。蒸饃是件很隆重的大事,也是件體力活,因此,要全家一起來,奶奶、媽媽負責和面蒸饃,爸爸劈木材,爺爺燒鍋,我要在開始蒸饃前放掛鞭炮以敬老天。蒸好了,還要放在外面涼涼,說是讓老天爺先吃,以保佑來年風調雨順!
蒸了一天的饃,第二天就要過油和剁餡子了,過油必須要有丸子、酥菜,還有就是當零食吃的果子棒和焦葉子了,於是,整個院子就都飄散著一股濃濃的油煙香味,還有這時很多人拿著紅紙讓爺爺寫春聯了,又有了一股淡淡的墨香,還有剁餡子時燙蘿蔔發出的淡淡臭味,加上昨天蒸的饃散發的淡淡麥香,夾雜著鞭炮的硝煙味,一起在院子裡瀰漫,這就是親切的真實的年的味道——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
年三十,大人們還在興致勃勃的忙碌著,把屋子院子打掃乾淨,然後貼好對聯,對聯,是很講究的———不光所有的門窗都要貼上,床腿上也要貼上「身體健康」;羊圈上「牲畜滿欄」,門口的小樹上「出門見喜」,拖拉機上是「載重萬噸」,甚至連自行車上也要貼上「日行千裡」,反正滿院都是喜氣洋洋的氣氛!爺爺是個老教師,這兩天更是忙得不可開交,不斷有鄰居拿著紅紙讓爺爺來寫對聯,這時我也會照葫蘆畫瓢的寫個大大的「福」字貼在牆上,自我欣賞老半天,有鄰居連誇「好字好字」,我更是信以為真,竊喜不已……
奶奶要把剁餃子餡剩下的豬肉醃起來做成臘肉,媽媽要把今晚和明天吃的餃子包出來,因為大年初一是不能用刀的,所以,要包很多,最後,還要用包餃子剩下的一塊面把刀刃包起來!餃子,還是叫「扁食」比較親切,一定得是蘿蔔豬肉加粉條餡的,雖然蘿蔔剁餡的時候很難聞———每當燙蘿蔔剁蘿蔔的時候,小孩子都要跑出家門,說那有一股放屁的味道,呵呵,等蘿蔔成了扁食,卻變成了一股奇香……
最盼望的還是晚上,大年夜才是過年最大的高潮,一家人炒上幾個小菜,一定要喝點小酒,這時,大人也變得異常大方,把藏好的零食拿了出來,花生、瓜子,和當時唯一的水果,也就是皺巴巴的很黃很面的蘋果,不過很好吃。還有一種美食就是買的那種看親戚的果子,用紙盒包的,什錦的,裡面的那種三刀子和兩角蜜最好吃,甜的齁人,不過比例很少,剩下的就是果子棒了,這個不好吃,還不如自己家炸的好吃呢。把這些吃了一個遍,不等吃扁食,小孩子就都竄了出去,放煙花去樓!
放煙花,不能一個人在家放,一定要有觀眾共同欣賞,所有的小孩都集中在哪片空地上,輪流點燃炫耀自己的煙花,看著自己親手點燃的煙花五彩繽紛衝上夜空,聽著觀眾的喝彩,那種英雄感油然而生!這時,也會有大人端著一碗扁食邊吃邊看,邊喊好邊吆喝:離柴垛遠點!因為發生過把柴垛給放著了事情,於是,半個村子雞飛狗跳人聲吵雜,家家的年夜飯吃的半半拉拉慌忙去救火,一家一桶水就把火撲滅了,雖然釀不成災害,可是,大人們還是感覺這個年過的不太「素淨」,因此,以後每次放花都要遠離柴垛就成了規矩。
最容易引起失火的是一種叫「地老鼠」的小煙花,很小,也沒有什麼欣賞性,就是點燃後屁股冒著煙在地上漫無目的的亂轉,有時會追的人亂蹦,很好玩,但如果不小心鑽到柴垛裡就不好玩了,於是,我們就把它轉移到一個最安全的地方去放——那就是結冰的河面上(那時每年冬天都很冷),卻發現這傢伙在光滑的冰面上轉得更快更有趣!
煙花放完了,只聽有人喊「聯歡晚會」到了,於是,就從冰面上一鬨而散,湧向有電視的人家,十四寸的黑白電視機前已經坐滿了人,一通亂擠之後,小孩就都坐到了前面,邊看電視裡有個大官在講話,邊聽大人們在議論著這個是主席那個是總理,之後就是一群人排好隊在唱歌,然後又是一群人在跳舞,接著又出來兩個老頭說相聲,逗得大人們哈哈大笑,我們也就跟著傻笑了一會,再看了一會,還是看不懂什麼意思,玩了一天也困了,回家睡覺吧!睡覺之前,還有一件大事不能忘,那就是向媽媽要壓歲錢,兜裡要裝兩塊錢,這樣睡覺才幸福!
也不知是誰先放的第一掛鞭炮,大年初一天剛微亮,村裡就「噼裡啪啦」響成一片。平時愛睡懶覺的我現在也趕緊爬起來,拿起昨天就準備好的最大的一掛鞭炮,掛在棗樹上,小心翼翼地點著,一個急轉身,就聽震耳欲聾的砰啪聲急促響來,退到堂屋門口,再伸頭捂耳欣賞那刺目的閃光,心中猶在砰砰直跳!伴隨連綿不絕的鞭炮聲中,就迎來了新年!
每個人都穿著過年的新衣,給族家老人挨個拜年。拜年,是要正兒八經磕上兩個頭的。於是,有輩分長年齡大的老人就要早早做好準備,在堂屋大桌上擺上供品,點上一炷香,這是給老天爺準備的;在下面的小八仙桌上放幾盤小菜,再開瓶好酒,拆盒好煙,這是給前來拜年的大人準備的;還要在一個饃盤裡放上瓜子花生,這是給拜年的小孩準備的。細心的老太太還要在桌前的地上鋪上幾個麻袋,以免前來拜年磕頭的人弄髒了新衣……
一早上,整個村裡都是熙熙攘攘挨家拜年的人,而且要老大帶頭弟兄幾個一同前往,家裡有老人的,門口更是擁擠不堪了。前來拜年的人們互相問著好,然後一撥撥輪流進屋隆重的給老人磕頭,接受拜年的老頭快樂的招呼大家吸菸,有好喝的則一定要品上兩盅,一早過來,也就有不少人已是滿面紅光略帶酒意了。老太太則忙著招呼前來拜年的小孩子,總是叫錯名字的誇著給自己磕頭的小孩,然後往小孩兜裡塞花生,不要——我們給族家的老爺爺老奶奶拜年,第一件事就是在他們早上放過的鞭炮屑裡找沒炸的大雷子,沒捻的,可以掰開哧花,或者放在對窩子(石臼)裡砸響。反正小孩子拜年,家串得挺快,頭也磕的挺快,老太太忙不迭地說著「別磕了,小孩子長著吧」,我們已經飛快地磕完跑了,卻聽見身後傳來大人們的大笑聲……
拜完年,回到家媽媽正準備下扁食呢,這時,還要放上一掛鞭炮。於是,整個村子裡又是一片鞭炮聲,每家廚房裡都升騰著扁食出鍋時的白煙和香味。第一碗,要先放到大桌上,讓老天爺先吃;第二碗,要放在鍋臺上,讓貼在鍋門口的灶王爺先吃。其實,他們只是吃那股冒出的熱氣,扁食一個都不少,最後還是我們吃。全家坐在一起,吃著新年第一頓飯,媽媽一定在昨天包的扁食裡做三個與眾不同的:誰吃到包有白糖的,預示以後生活會很甜蜜;誰吃到包有麥麩的,以後一定有福;還有一個包有五分硬幣的,將來能掙錢。不論誰吃到,反正都是一家人吃到,大家都很開心,圖個好兆頭嘛!
大年初一這一天是不幹活的,上學的孩子在這一天也是不需要做作業的,大人就在大路上拉呱下棋打撲克,小孩子還是成群結隊竄來竄去。中午的太陽暖了,老頭老太太也搬出藤椅坐在陽光下,饒有興致聽著屋簷下的冰溜溜有節奏的滴水聲。偶爾傳來零散的鞭炮聲,驚飛了落在房頂的麻雀,也愈發襯託出了村子裡的安樂和祥和————原來,喧囂和寧靜也是能夠如此和諧的統一在一起!這!就是兒時的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