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在近200萬年的時間裡,我們的類人猿祖先一直保持著矮胖敦實的體形。而他們保持這種體形的最主要原因是:矮壯的下肢使得他們在爭奪交配權的同性大戰中能夠佔得上風。
在3月份出版的《生物進化學》雜誌上,美國猶他州大學的生物學家大衛-凱瑞公布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大衛-凱瑞稱,南方古猿屬下的早期人亞科猿猴被認為是人類的直系祖先,他們生活在距今四百萬到兩百萬年之間,雌性身高大約3英尺9英寸,雄性大約4英尺6英寸。
直到現在,南方古猿和其他人類祖先蹲坐的體形還被認為是為了適應在叢林裡攀爬進化而來的。如同衝浪或者其他需要平衡的運動一樣,重心較低將會提高穩定性進而使得行動更加自如。
大衛-凱瑞說,「叢林是猿猴一個重要的棲息地,人們以前認為猿猴的下肢較短是為了有助於他們在樹上攀爬。但是我卻認為這是因為他們可以更好地打仗。然而,我們也注意到這個短腿規則還存在有例外:儘管倭黑猩猩的下肢比黑猩猩短,但是攻擊性上卻略輸一籌。腿長也沒有使得黑長臂猿遠離叢林,相反,他們是動物王國中最好的雜技演員,在叢林間自由穿梭,其他動物難以望其頸背。他們與雄性大猩猩形成鮮明的對比--後者幾乎不會爬樹。」。
在研究中,大衛-凱瑞比較了9個靈長目物種的後腿長度與攻擊性的關係,這些物種包括大猩猩、黑猩猩、倭黑猩猩、猩猩、黑長臂猿、合趾猴、狒狒、長尾猴和澳洲土著人。他把雌性與雄性的體重差異、犬齒(打仗的時候用來撕咬)的長度差異作為攻擊性的指標。結果顯示雄性比雌性更好鬥、更具有攻擊性。體形越矮胖越敦實,他們的好鬥指標也就越高。例如黑長臂猿的下肢比其他猿猴都長,但是好鬥指標卻比較低。相形之下,雄性大猩猩的個頭是雌性的兩倍多,體形矮胖敦實。
儘管南方古猿能夠在地面上直立行走,但是他們下肢較短的特點卻保持了兩百萬年之久,原因非常簡單:下肢矮壯,更能打仗。在爭奪交配權的戰鬥中他們更容易打敗下肢較長的競爭對手,並將他們肢較短的特點遺傳給後代。人類與類人猿雖然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也存在著一些明顯差異,因此,在分類學上,人類被列為人科,而類人猿則被列為類人猿科。人類與類人猿的一個主要區別是人類適於兩足直立行走。這樣,人類的雙手就不再是行走的器官,而可以用來製造和使用工具,人類的許多形態結構特點都與直立行走有關。人類的頭部位於脊柱的頂端,枕骨大孔接近顱底中央。人類的脊柱呈S形彎曲,使身體的重心落在骨盆和後肢上,以減少人在行走、奔跑或跳躍時的震動。人類的後肢長而粗壯,使重心下移,保持穩定性。
大衛-凱瑞認為,「人類的腿比較長,但是這並沒有減弱人類的攻擊性。相反,這是為了適應長途跋涉的需要。我們的類人猿祖先越來越有攻擊性的傾向應該通過漫長的進化成為現代人類的一個特徵。」凱頊覺得這個發現非常令人吃驚,因為人類被認為是非常高級的一種動物。「某種程度上,我們的進化史可以解釋人類的暴力行為。許多方面的證據顯示人類的暴力行為大部分是與同性競爭有關,這個研究也驗證了這一點。」(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