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學家研究「吃」二氧化碳人造生物體 有助開發火星

2020-11-22 中國日報網


克雷格·溫特爾

克雷格·溫特爾的研究可能大大加快人類開發火星的進程

科學家一直以來都在研究人類移民火星的可能性,而美國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有望將這一夢想儘早變為現實。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23日報導,美國一個科研小組正在研究一種可以吞噬二氧化碳的人造生物體,希望它能改變火星的大氣環境,使火星氣候更加「地球化」。

去年5月份,美國基因學家克雷格·溫特爾和他的同事們宣布成功合成了首個擁有人造基因組的活體「生命」。近日,他再次語出驚人,稱自己的科研小組正在研究合成可以吞噬二氧化碳的人造生物體。

該小組的研究一旦成功,那麼研製出的人造生物體不僅能通過吞噬二氧化碳幫助人類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和糧食短缺等問題,還有望利用二氧化碳製造出食物、燃料和塑料,從而幫助人類在大氣成分中95%為二氧化碳的火星立足。

溫特爾此前在舊金山的一次會議上表示:「很顯然,人類社會如今的首要任務就是創造食物和燃料……我們的研究能讓人類在以二氧化碳為主的火星環境中造出各種必需品。」

溫特爾一直以來都是科學界的爭議人物。在越戰戰場上立志從醫的他以出眾的研究成績連續兩年入選《時代》周刊「世界最有影響力人物」,並因2010年5月成功造出世界首個人造生物體「Synthia」而轟動一時。不過,學界對於溫特爾的研究褒貶不一:一部分科學家稱讚它為「生物學歷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研究」,但也有人將其斥為「風險性極大的盲目之舉」。

(來源:中國日報網 信蓮 編輯:張品秋)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試驗"世界最大人造太陽"
    德國航天中心的科學家正在測試一臺被稱作「世界最大人造太陽」的裝置,以此研究生產清潔燃料的新途徑。   美聯社等媒體23日報導,這個「大太陽」位於科隆市30公裡外,由德國航天中心研發,耗資380萬美元。它形似一個超大型的蜂巢,由149盞大號聚光燈組成,模擬太陽光,功率達350千瓦。
  • 韓國開發水基燃料電池,利用二氧化碳產生電能
    北京時間1月21日消息,碳排放是影響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從發展能吸收二氧化碳的植物到企業彌補碳排放在內的各種項目,被認為是減少人類碳足跡的途徑。現在,韓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突破性概念,能把二氧化碳轉化成可以使用的能源。
  • 在火星發現大腿骨和摩爾斯電碼?盤點NASA的火星趣圖與科學解釋
    但科學家們解釋說,這個不尋常的形狀最有可能是風或水的侵蝕作用造成——如果NASA真在火星上找到什麼生物遺骸,估計科學家們都要興奮的跳上房頂了。但科學家們認為,這只是巖石的特殊形狀與光線角度結合後造成的。現在,NASA對於這些像是骨骼化石或動物殘骸的東西統統這樣解釋:「火星的大氣層中一直都沒有足夠的氧氣或其他東西支持這些複雜的生物體出現。因此,大型動物化石的存在是不可能的。」 3 有人在火星上放了一個甜甜圈?
  • 移民火星人類該吃什麼?早餐吃蟋蟀,午飯吃螞蚱……
    火星將成為人類的第二個家園,這已經不再是一個幻想。在2022年左右,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就將發射第一艘載人登陸火星飛船。預計到21世紀中期,人類就將在火星建立永久的居民點,未來將有數十萬乃至上百萬人口在火星生存。
  • 科學家發現以塑料為食蟲子 吃塑料排二氧化碳
    小處著手黃粉蟲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科學家已在黃粉蟲體內分離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細菌,並將其保存。大處著眼中美聯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不僅首次為微生物降解塑料提供了有力的科學證據,也為開發生物降解聚苯乙烯塑料製品的技術提供了全新思路。
  • 我科學家證實鹽鹼土能吸收二氧化碳
    原標題:我科學家證實鹽鹼土能吸收二氧化碳 中科院26日宣布,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科學家首次證實:荒漠鹽鹼土能夠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並發現它們的「最終歸宿」是乾旱地區地下鹹水層。
  • 看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升空,拜登要認真準備登火星了嗎
    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需要在3個領域推進一系列蘊含高科技的開發項目。火星居住區據美國《航空航天技術周刊》報導,的資源為地球所用,而是就地取材,供火星居住區使用。根據目前各國探測火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已經可以明確在火星上生產一些工業原料的技術手段。
  • 美宇航局斥百萬美元研究火星烹飪(組圖)
    原標題:美宇航局斥百萬美元研究火星烹飪(組圖)   圖集詳情:   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11日報導,美國宇航局耗資100萬美元,送太空人前往夏威夷研究太空食物準備策略的項目在8月11日正式結束該項目旨在通過模擬火星環境,幫助太空人了解火星上的生活和烹飪條件。   據悉,美國宇航局耗資100萬美元打造的研究任務已經接近尾聲,6名太空人準備回歸地球,不過是從夏威夷火山的斜坡上下來。這個名為「夏威夷太空探索」的模擬和仿真研究項目旨在通過模擬未來太空環境,來幫助太空人在飛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 美實驗室人造冠狀病毒事故頻發
    美實驗室人造冠狀病毒事故頻發 2020-08-21 01:31:0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郭炘蔚 責任編輯:郭炘蔚 2020年08月21日 01:31 來源:科技日報
  • 火星上的人類股骨!NASA的照片清晰可見,科學家:幻想性視錯覺
    火星與地球被稱為一對孿生兄弟,因為火星是地球的近鄰。它與地球有許多相同的特徵。它們都有衛星,都有移動的沙丘、大風揚起的沙塵暴,南北兩極都有白色的冰冠,只不過火星的冰冠是由乾冰組成的。火星每24小時37分自轉一周,它的自轉軸傾角是25度,與地球相差無幾。
  • 電鰻仿生研究獲突破 首個人造發電器官問世
    而今,科學家們從電鰻的自身發電中找到靈感,模擬其發電細胞發明了世界上首個「發電器官」,這種靈活的「超級電源」不需要在體內安裝傳統的電池組,非硬質且不需要插入接通,未來很可能在軟體機器人、植入物(如心臟起搏器)及可穿戴設備上發揮巨大的潛能。
  • 最新研究:火星巨型沙塵暴可能把火星的水吹到了太空!
    最新研究:火星巨型沙塵暴可能把火星的水吹到了太空!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這些兇猛的的風暴突出了火星如今乾燥和多塵的環境,同時,它也很可能是火星變成這個樣子的因素之一。數十億年前,火星有厚厚的大氣層和大量的液態水;多年來,機遇號、勇氣號和它們更新、更大的夥伴好奇號都已經發現了火星曾經存在大量液態水的證據。事實上,科學家們認為,在遠古時期,一個深海海洋可能覆蓋了火星表面約20%的面積。
  • 別狂吹人造肉了!
    他預測,有一天,人類不再會做這種蠢事,而能在合適的條件下專門培育想吃的那部分(這樣就會避免浪費時間去養雞頭雞屁股等)。進入21世紀後,邱吉爾的夢想在實驗室裡被科學家變成了現實。不只是伊恩這隻雞能「撿回一條命」,科學家們也正在努力,讓人類即便不宰殺動物也能吃到肉。
  • 使用CFD模擬研究來自地球早期海洋已滅絕的生物體
    研究小組通過使用CFD模擬研究來自地球早期海洋已滅絕的生物體:Parvancorina(簡稱:帕文克尼亞蟲),尋求五億年前的問題答案,即古老的多細胞生物是如何運動、以及如何生存。埃迪卡拉時代的謎團5億年前的海洋是怎麼樣的呢?
  • 科學家做火星生存實驗,老鼠活幾秒,烏龜活6小時,它竟能活下來
    要創造人類能生活的環境,月球和火星比較起來,有優勢,不過也有劣勢。在人類已經了解的星球中,火星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火星南極、北極間的溫度在攝氏零下139度以下,它的赤道地區,中午時的溫度可以達到20度。火星上的平均溫度在零下23度,相當於地球南極洲的年平均氣溫。
  • 古代火星的生命可能生活在地表之下,因為火星或存在豐富的地下水
    若古代的火星上曾經存在過生命,那麼它可能不是生存在火星表面,而是可能生存在地表下的幾英裡之處。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火星過去最適合居住的部分可能是它的地下。近日,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雜誌上。
  • 科學家使用綿羊軟骨3D列印人造耳朵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科學家使用3D印表機和綿羊體內提取的軟骨組織製造人造耳朵,從外型上與真實耳朵十分相似。
  • 萬物皆可為我用:二氧化碳變燃料,科學家找到新方法
    近日,一組來自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項新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將有害的二氧化碳氣體轉化為可用於工廠生產所需的原材料產品。發明這項新技術的兩名研究人員分別是新南威爾斯大學化學工程學院的 Rahman Daiyan 博士和 Emma Lovell 博士,新技術的發明是他們在科學家 Rose Amal 教授所領導的粒子與催化研究實驗室裡進行的,他們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先進能源材料》雜誌上。
  • 人造肉是大趨勢還是「智商稅」?
    而是美國一家高科技食品公司拍攝的一段研究實踐的短視頻。他預測,有一天,人類不再會做這種蠢事,而能在合適的條件下專門培育想吃的那部分(這樣就會避免浪費時間去養雞頭雞屁股等)。進入21世紀後,邱吉爾的夢想在實驗室裡被科學家變成了現實。不只是伊恩這隻雞能「撿回一條命」,科學家們也正在努力,讓人類即便不宰殺動物也能吃到肉。
  • 用地球上最輕的物質,在火星上建造人類宜居的「島嶼」
    摘要:火星上的第一批人類殖民者,可能會生活在由矽氣凝膠(地球上最輕的物質)鋪就的小型「島嶼」上。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科學家們認為通過建造一種「小島」(採用地球上最輕的物質鋪砌而成),可以使火星可以變得適合人類居住。由二氧化矽氣凝膠製成的一英寸(30釐米)厚的「瓷磚」,看上去就像一塊蓬鬆的白色粉末,其實主要是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