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害怕蛇嗎?
提及這個問題,想必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條件反射,渾身冒起一層雞皮疙瘩。
對此其實根本無可厚非,十人九怕蛇,可謂一點都不誇張。
正所謂:「如避蛇蠍!」
可見在人們的心目當中,蛇的確是一種令人反感的生物,對其避之不及。
但是你知道嗎?
在遠古時代,蛇其實是神靈的象徵,並且擁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伏羲
《路史·後紀一》注引《寶櫝記》:「帝女遊於華胥之淵,感蛇而孕,十三年成庖犧。」
「庖犧」也就是如今人們常說的「伏羲」,位列三皇五帝之一,是華夏文明的始祖。
這段話的意思也就是說,上古人皇伏羲,在神話傳說中乃是蛇的後裔。其實在很多版本的神話中,伏羲、女媧以及盤古這些遠古大神,都具有非常顯著的蛇的形象,說他們是人首蛇身,或者龍首蛇身。
就連司馬遷編著的《史記·天官書》中也曾這樣記載:「(黃帝)人首蛇身,尾交首上,黃龍體。」
此外還有古蜀國的巴蜀一脈,也認為自己是蛇的後裔。因為據徐亮先生考證,「蜀」字的含義就是「人首蛇身」,即蛇圖騰氏族的蟠踞之地。
通過這些傳輸和文獻記載,已經足以證明蛇在古代中國的地位,確實達到了非常崇高的地步。就連當代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都認為龍的形象,也是由蛇演變而來。
而在古代,龍一直作為帝王的專屬象徵,那麼這也就間接表明了,古代先民對蛇圖騰的崇拜,一直延續到了封建時代。
可是為什麼到了後來,蛇卻逐漸失去了那種崇高的地位,反倒成了人們所厭惡的生物呢?這還要從蛇圖騰信仰的形成開始說起。
肥遺
在我國的古代文獻中,最早關於蛇的記載出現在《山海經》。在《山海經·北山經》一篇中,提到了一種名叫肥遺的怪蛇,擁有一個腦袋,兩個身體,一旦出現就會天下大旱。而在《東山經》裡也同樣提到了一種怪蛇,也是見之則天下大旱。
此外還有上古時期的共工之臣相鯀,在神話中亦是九頭蛇身的形象,所過之地皆為沼澤。
仔細閱讀這些傳說就不難發現,在上古時期,蛇總是與乾旱或者水源有關,而這也正是人們崇拜蛇圖騰的原因。因為在條件相對原始的上古時代,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逐水草而居,過著農耕時代之前的漁獵生活。
與此同時,蛇又是一種對水源和氣候極其敏感的生物,往往會逐水而居,甚至有著能夠感知地下水位變化的能力。就像《山海經》中提到的蛇與氣候相關的記載,也正是人們認知和觀測自然的體現。
或者說在那個時期,蛇對人們的日常生活起到了很大幫助,能夠使古人更加容易地尋找到適合生存的區域。也正因如此,古人才會在逐漸對其產生崇拜,甚至將其視若神明,與人類祖先的形象合二為一。
他們之所以會形成這種信仰,其實也正好體現了上古時期的人們,對於其他生物的依賴。需要藉助那些物種對自然氣候的預知能力,才能夠保證自己在大自然中更好的生存。
蛇圖騰
而且在圖騰崇拜時期,也並不只有蛇這一種圖騰形象,各種飛禽走獸也都有出現。如此也就更加形象地展現了部落文明時代的人們,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其他生物,所以才會將之視為自己的庇護神。
不過在這些圖騰形象中,古人對於蛇圖騰的崇拜明顯更加廣泛,因此也使其成為了圖騰文化的主流元素,一直演變成了後來的龍圖騰。時至今日,依然有人把蛇稱為「小龍」。
上文已經說過,人們在上古時期之所以會崇拜蛇,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它對自然氣候有著非常敏銳的感知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導人們尋找水源,從而更加良好的適應逐水而居的生活。
但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農耕文明逐漸代替了漁獵生活。此時的古人,已經不再需要顛沛流離,逐水而居。他們的生活逐漸變得安穩,對自然的把控和徵服能力越來越強,甚至逐漸產生了主導自然界中其他物種的意志。比如馴化家禽,馴養牲畜等等。
所以說進入農耕時代的人類,已經具備了萬靈之長的雛形,再加上人們對於自然規律的掌控,也已經達到了非常純熟的地步,無需再對其他物種過度依賴。因此在這個時期,人們開始逐漸正視自己的地位,畢竟在當時人類所擁有的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了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
這個時候如果再讓人們去崇拜實力遠不如自己的動物,顯然已經不太可能。所以圖騰的形象也隨之進行了一次融合與改造,這便是龍鳳等神話圖騰的問世。
因為神話傳說中的龍、鳳、麒麟等生物,屬於超脫自然的範疇,擁有比人類更加神秘莫測的偉力。也只有這樣的生物,才值得被身為萬靈之長的人類去崇拜,畢竟強者為尊的理念自古以來就沒有變過。
龍
由此可見,遠古時期的蛇圖騰崇拜,已經在此時逐漸分化出了兩個極端,那種受人崇拜的圖騰文化,在與其他動物形象融合之後,演變成了更加神秘的神話形象——龍。而存在於真實世界中的蛇這種生物,則開始慢慢被人冷落和厭惡。
因為蛇作為一種冷血動物,以及自身形象和特性的原因,並不適合像家禽牲畜那樣大規模飼養,甚至還會給人造成精神上的恐懼,使人不敢與之接近。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許多蛇類都普遍帶有毒性,並具有強烈的侵略和攻擊性,嚴重者能夠給人類和其他動物造成致命的傷害。
在遠古時期的漁獵時代,由於人類與大自然中其他動物接觸極為頻繁,對其特性也比較了解,所以對蛇這一類的生物恐懼心理並沒有那麼嚴重。可是隨著人類社會的逐步完善,人類已經慢慢脫離的那種與野獸為伍的原始生活。
因此,對於一個常年生活在人類世界中的人來說,面對像蛇這樣的生物,往往都會心生恐懼。久而久之,蛇在人們心中的形象自然也漸漸走向沒落,到後來還被打上了邪惡陰暗的標籤,如古代成語中的「蛇蠍心腸」、「貪心不足蛇吞象」等等,都體現著蛇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已經與遠古時代截然不同。
而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更是如此,雖然有某些特殊愛好者會將蛇當成寵物來飼養,但那畢竟是極個別的現象。況且他們對待蛇的態度,也並非像遠古時期那樣崇敬,只是將其當成了一種尋常寵物。
從遠古時代的生存依賴,到後來形成一種類似於神靈的圖騰崇拜。這段時期以內,人類對於自然和世界的認知,正處在逐步摸索的階段。而像蛇這樣的生物之所以會被神化成圖騰,正是因為能夠給當時的人們,帶來生存所需的幫助,使人類誤以為這些生物就是自然界中的神靈。
但是由於人類自身越來越強大,他們逐漸認識到,原來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自己想像中的神靈。前人崇拜的那些圖騰,也只不過是自然界中的普通動物,並不具備什麼超乎自然的能力,所以才創造了龍鳳那樣超自然的神話形象。
這一轉變非常充分地體現了,人類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正在逐步完善。因為在遠古時期,蛇在人們心中,無疑是強大和神秘的象徵,否則他們也不會認為女媧、伏羲等華夏文明的開創者,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但是這樣的認知顯然並不正確,是由於古人的思想受到了認知範圍的局限,從而產生的錯誤想法。而且在人類後來的發展過程中,也逐漸歸正了這些錯誤,慢慢改變了對待其他物種的態度,那一層神秘的外衣,也隨著認知的完善而慢慢消退。
再後來到科學的興起,人類對世界和自然的認知則變得更加完善,完全擺脫了那種蒙昧的思想,不再盲目的崇拜任何事物。就像現在人們對待蛇的態度,雖然會有一些恐懼心理,但卻並不會將之視若神明,或者看做某種神秘力量的象徵。
同時人類對於自身的定位,也在不斷發生著改變。一開始人們把蛇這樣的生物,看的比自己還要崇高。後來兩者發生了對調,人人認為自己可以凌駕於萬物之上,只有傳說中的神話形象才值得被敬拜。
到了現在,人類不但擺脫了遠古時期的崇拜心態,而且也開始將自身與其他生物放到了平等的位置之上,非常清楚地認識到自己也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員。儘管像蛇那樣的生物,在如今依舊備受冷遇,但人們卻也不會由著自己的喜好,去肆意傷害它們,甚至還將某些蛇類列入了保護動物名單。
所以說人類對待蛇的態度轉變,其實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自身認知的完善過程。從依賴到蒙昧,再到如今的平等,這是一條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經之路。
如今讓人談之變色的「蛇」,在遠古時代擁有著非常燦爛輝煌的過往。在當時人類的心中幾乎將之與神靈畫上的等號,而且在很多傳說中,直接把蛇當成了水神。
然而在今天,這種生物之所以備受冷遇,正是因為人類不再對其產生需求和依賴。通過這兩種態度的前後對比可以看出,我們這個不斷的探索和進步,才能讓自己的認知逐漸變得完善。
因為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從蒙昧和無知中逐漸摸索出了發展的道路,從而開創了輝煌燦爛的人類文明。
本文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