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0:14,沈女士給快報85100000打來電話:早上的時候一群麻雀幾百隻從我家這裡飛過去,我拍了照片。我覺得一般候鳥是會遷徙的,但是麻雀一般是不會遷徙的,今天那麼多飛過可能是哪裡有自然災害的預兆。
見習記者羅傳達:沈女士說她是早上9點在臨平南苑街道的家裡看到的,平常見過麻雀,但沒見過這麼多一起飛。這群麻雀數量很多,飛得不高,就在屋頂上方一點點,由西向東飛過,蠻輕快的。從窗戶上看,黑黑的,小小的個兒,肯定就是麻雀。
沈女士住的小區靠近市區,屬於城郊接合部,有四五百戶人家,她家在小區的西邊,種有梧桐樹,綠化比較好。
請教了浙江野鳥會的宋健躍,他研究錢塘江兩岸越冬遷徙候鳥有30多年了。「麻雀是留鳥,不遷徙的,應該是麻雀的集群現象,在秋季麻雀集群現象比較多。在杭州的城郊接合部,上千隻麻雀飛來飛去很正常,並不是自然災害的前兆。」
浙江自然博物館副館長陳水華說,中秋過後麻雀集群現象會多起來,通常有兩個原因,一是覓食,二是取暖。平時它們嘰嘰喳喳從空中飛過,是在作短距離的遷移,到一個稍微暖和一點的地方去。
由此判斷,沈女士昨天早上看到的情形,很有可能是麻雀們結伴找食物去了。
最大的麻雀群有上萬隻
麻雀非常喜歡群居,秋季時易形成數百隻乃至數千隻的大群,稱為雀泛,主要在道路兩旁的高大樹木及居民區內集群。在冬季它們則多結成十幾隻或幾十隻一起活動的小群。
2009年11月21日,快報曾報導過:下午4點半左右,樂清的城郊接合部飛來成千上萬隻麻雀,它們在低空盤旋,不停地變換隊形,據說是在抱團過冬。
吉林師範大學報刊登過一篇《校園環境中麻雀集群地點選擇的研究》,作者發現,在不同季節中麻雀集群的區域有所不同,在繁殖期,無論棲息於大樹上還是灌木叢和草地,總是離居民區不遠。
為什麼麻雀喜歡和人在一起?因為它們主要以穀物為食,又不耐遠飛,只好靠近人,方便找食吃。
農村裡麻雀群很多
農村裡麻雀集群現象很多。我小時候經常看見,麻雀群飛起來時高高低低,發出像普通話「di(迪)」的聲音。這些小東西秋天會吃農民的穀子,所以農民豎個稻草人嚇唬它。
父輩們會告訴孩子,燕子是益鳥,不能捉,有時候還給燕子築巢;但麻雀就沒這麼好的待遇了,經常遭彈弓打。農村孩子喜歡掏麻雀窩,在我們老家湖南懷化,麻雀在棕樹上築巢,那巢像哈密瓜大小,黑色,很容易被發現。掏出來經常兩種情況,要麼就是一窩小麻雀,傻傻地看著你;要麼就是一窩糞便——小麻雀已經飛走了。
同事小段是湖北孝感人,小時候家裡人不允許她捉麻雀,嚇唬她說,女孩子捉麻雀,將來嫁人時給公公婆婆倒茶,茶水會變餿,公婆會不滿意。
據都市快報 羅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