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三寶·之四·隨念三寶(繫念佛法僧的正確方法)

2021-01-18 佛天慈佑一沙門

自由與良序·了解三寶·隨念三寶

天佑

在佛住世的歲月裡,人們的世界觀較簡單,修行目標也很單純:依循沙門的理想,為從無盡的生死輪迴中永久出離,以實現真實徹底的解脫。方法是實踐經驗教法,比如簡居、持戒、習定、冥想、覺觀等;大家一心求證涅槃,並未出現(後世佛教才發展出的)「成佛」與「移民」之選項。其行法總結為「三學」:戒、定、慧——行為標準、能力培養、相應之課題。在「三學」中,定學是一門技術——在佛教之前就有(在《南傳大藏經中部薩遮迦大經》中,記錄佛陀在悟道前曾修習「止息禪」)。釋迦牟尼在最初出家的學習階段精進實踐,達到精通;在後來的教育工作中,更是不斷去蕪存菁,才成為佛教三學之一——「業處」。

經《清淨道論》(覺音尊者著、葉均居士——了參法師譯)總結:止禪共有四十種禪修課題與技術方便;「十隨念法」就是其中之一。「隨念」,即持念——對於特定對象(課題)「數數起念(《清淨道論說六隨念品》)」、循循稱義、徐徐憶持。(與大乘經典中的「執持名號」類似。「執持」的概念是:固執堅持其念而不動;針對「所緣之對象」專念不移,從而直接引發止定——「一心不亂」。此處的「隨念」,則是對「對象之功德」憶念;由「信樂」產生「輕安」,「降伏五蓋」得「近分禪」。)「對象(課題)」有十,分別是:佛、法、僧、戒、舍、天、死、身、安般念、寂止。其中,前「六隨念」是佛弟子的常習之法;深為佛所讚許。

如《南傳大藏經增支部十一集憶念品》載,摩訶男向佛求教「須陀洹的依止住所的問題(《清淨道論說六隨念品雜論》)」:「大德!我等於種種住之間,當以何等之住而住耶?」佛陀答覆道:「作為聖弟子」,「若信則能成,若不信則不然;若發勤則能成,若懈怠則不然;若繫念期能成,若妄念則不然;若得定則能成,若不得定則不然;若慧期能成,若不得慧則不然。(五根、五力)」隨後,佛陀就為摩訶男開示了「六隨念」法。又據《六隨念品雜論》說:在《障礙機會經》中,「那知者、見者、阿羅漢、等正覺者的世尊承認」,「在障礙中(在家)的有情亦有清淨(超越悲惱、消滅憂苦、得真理)及證涅槃的機會——即此六隨念處。」

(《雜阿含九三一經》:「釋氏摩訶男,……白佛言:『世尊,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上升進道,安隱涅槃。世尊,彼當云何修習多修習住?於此法、律,得諸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告摩訶男:『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上升進道,安隱涅槃。彼於爾時當修六念,乃至進得涅槃。……聖弟子如是念時,不起貪慾纏,不起瞋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來義、得如來正法;於如來正法、於如來所,得隨喜心。隨喜心已歡悅,歡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其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於兇嶮眾生中,無諸罣閡,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在隨念法中,最先的就是「佛隨念」:以「佛德」為所緣的隨念法。(《瑜伽師地論》卷十四:「歸依具足隨念,有三種行;……於佛、法、僧隨念之行,名歸依隨念。」)在合適的地點,安頓好身心;將意識「投射」於佛的「十德」,反覆憶念:「彼世尊亦即是阿羅漢、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或僅僅反覆意念「佛陀」。)這些名號的語義,用白話來表述:「世尊乃是阿羅漢——應當供養的無漏者,真正完美的自覺者,智慧和德行兼備的成就者,善巧地斷除三毒、洞悉世間真相的智者,德行更無超勝的人,諸天、人類及可調教者的最佳導師,自覺覺他的佛陀,世間至尊的聖者。」

十號(德)之一:「阿羅漢」,譯為「應(供)」;為出離三界、解脫纏縛、不受後有、值得供養的聖者。如《雜阿含九十五經》說:成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的阿羅漢,已經斷盡一切煩惱;如這般「漏盡(的)阿羅漢,於世間善逝,施彼得大果」。阿羅漢是世出世間的聖者;由於「一切無漏」、「不受後有」,如福報之良田,是故供養阿羅漢會有大果報。(《雜阿含九十三經》云:「建立福田,崇向增進;樂分樂報,未來生天。……何故名田?為世福田,謂為應供,是故名田。」又如《成唯識論》卷三云:「此中所說阿羅漢者:通攝三乘無學果位;皆已永害煩惱賊故、應受世間妙供養故、永不復受分段生故。」)

據《清淨道論》說:在語義中,「阿羅漢」有五義——「遠離」、「破賊」、「破輻」、「最勝應供的人」、「無秘密之惡」。「已經遠離一切煩惱」、「完全斷除一切煩惱和習氣」、「無諸過惡」,故稱「遠離」。「以道(般若之劍)而破諸煩惱(無明、三毒)之賊」,故為「破賊」(《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四:「阿羅者謂一切煩惱,漢名能害;用利慧刀害煩惱賊,令無餘故,名阿羅漢」)。「一切資具和其它的供養,唯有世間之主(自由無縛)才值得領受」;「是最勝應供的人」,「值得領受衣服等資具及其它的供養」。「於諸惡業中,無秘密(之惡)可說」;不會像「自以為智的愚者」一樣,「深怕不名譽而秘密行惡」——「不密行惡故」,「為阿羅漢」。

「破輻」是一種喻稱:「以無明與有愛作成的轂,由福行等所成的輻,老與死的網,貫以諸漏集成的軸,連接於三有的車的這個無始以來展轉輪迴的車輪。世尊於菩提樹下,以精進的兩足,站在戒的地上,以信的手執業盡智的斧,破一切輻,所以說破輻。」又謂「十二緣起」之「輪(回)」,「無明是根本故為轂,老死是最後故為輞,其餘十法是以無明為根本,以老死為周邊故為輻。」「把握於緣的慧為法住智」;「世尊以此法住智如實而知彼等(十二支)法,於彼等中厭、離、離欲而解脫,破離斷絕如上述的輪迴車輪的輻。(《清淨道論說六隨念品》)」生死無盡、輪迴不息,如同車輪,無始無終;喻為「破輻」:煩惱永盡,不受後有。

「等正覺者」:由於「正覺一切法」,故謂佛「是一切法的正覺者」。「應該通達的諸法業已通達、覺悟:應該遍知的諸(苦)法業已遍知,應斷的諸(集)法業已斷絕,應證的諸(滅)法業已證得,應修的諸(道)法業已修習。」誠如佛陀所說:「應知的我已知,應修的我已修,應斷的我已斷。所以婆羅門呀,我是覺者。」(如《雜阿含一〇〇經》頌曰:「佛見過去世,如是見未來,亦見現在世,一切行起滅。明智所了知,所應修已修,應斷悉已斷,是故名為佛。」)「等正覺」又譯「正遍覺」、「正遍知」——真正、無倒地覺悟、遍知一切法。如《大智度論》卷二云:「云何名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言正遍知一切法。」

佛陀憑藉一己之奮鬥,得以覺悟(覺悟非常重要!那不是懂得一點教理、修得一些境界;而是能夠契入一種邏輯);從五欲煩惱中覺醒,發現深藏在欲樂裡的「無常、苦、非我」的本質——苦聖諦;更進一步清楚地洞察苦的要因——集聖諦(「無明」);並且親證:此「苦」是可以被熄滅的——滅聖諦;進而宣說正確的解脫方法——道聖諦。「於四聖諦平等正覺」,即「等正覺」。(《雜阿含四〇二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四聖諦平等正覺,名為如來應等正覺。何等為四?所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於此四聖諦平等正覺,名為如來應等正覺。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明行足」:「明與行」皆「具足」。「明」即「三明」:宿命智證明、生死智證明、漏盡智證明。前兩者是徹見自己和眾生長劫生死輪迴的真實,完全證知「業行」、「因緣」和「果報」;後者則是證得滅盡煩惱的獨特智慧。(既要成立「業報輪迴」,又要實現「寂靜涅槃」;唯有佛教的跳出「靈魂邏輯」——「無我」的「緣起觀」才能做到。)「行」即「戒律儀、防護諸根之門、食物知量、努力醒覺、(信、慚、愧、多聞、精進、念、慧)七種妙法、色界四種禪」,共為「十五法」;「因為依此十五法行,聖弟子得行於不死的方向,所以說『行』」。又如《法蘊足論》卷二云:「何等為行?謂佛所有無學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謂為行。」

佛乃兩足尊:世出世間智慧德行兼備。「由於明的具足」,「世尊的一切智圓滿」;「由於行具足」,佛陀「大悲圓滿」。「以一切智」「知一切有情的利與不利」,「以大悲」「令有情避去不利而促進有利之事」。「因為世尊是明行具足者,所以他的弟子得以善行正道」;「世尊對於這些明與行都已具足,所以稱為『明行具足者』。」又依《大智度論》說:「明者宿命、天眼、漏盡之三明也,行者身口意之三業也,足者滿足之義。三明者,滿足身口意之三業,故名明行足。……唯佛身口意具足;餘皆有失,是故名明行足。」《法蘊足論》云:「佛所有上妙威儀、往來顧視、屈伸俯仰、服僧伽胝、執持衣缽、悉皆嚴整,是謂為行。此行,前明,總謂明行。如來具足圓滿成就如是明行,一向鮮白、一向微妙、一向無罪;是故名明行圓滿。」

「善逝」:「善淨行」、「善妙處行」、「正行」、「正語」,「故為『善逝』」。「行亦名為逝」,「是說世尊的行是善淨、遍淨而沒有汙點的。……便是聖道。世尊唯以此聖道而向安隱的方所沒有執著的行」。「善妙處行」,「即在不死的涅槃中行」。「由於各種的行,已經斷了的煩惱不會再轉來的為正行」。如《雜阿含四九〇經》中所記錄的,閻浮車問:「云何名為世間善逝?」舍利弗答道:「若貪慾已盡,無餘斷知;嗔恚、愚痴已盡,無餘斷知,是名善逝。」又據《大義疏》說:「在阿羅漢(位)所斷的煩惱,那些煩惱便不再轉回來」,「在適當的場合說妥當的話」;「於長夜、具一切種自利利他二功德(《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三)」,故為善逝。

「世間解」:「完全了解世間,故為『世間解』」。「即世尊依自性、依集因、依滅、依滅的方便,而普遍了知、通達於世間。(《雜阿含一三〇七經》)」世間有三:行世間(五蘊世間)、有情世間(假名世間)、空間世間(器世間);世尊對此完全了解,「遍知世間為世間解」。《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三云:「世間解者:謂於一切種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皆善通達故。由善悟入有情世間,依前後際宿住死生,依一切時八萬四千行差別故。於器世間,謂東方等十方世界,無邊成壞,善了知故。又於世間諸法,自性因緣愛味過,患出離能趣行等,皆善知故。」了解世出世間之一切「存在」——完全洞悉真相,無明、輪迴永斷無餘,即「世間解」。

「無上士」:佛陀之德無人能夠超越;「他的戒德為一切世間最勝,而定、慧、解脫及解脫智見之德亦然。」(《雜阿含一一八八經》云:「實無有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於世尊所戒具足勝、三昧勝、智慧勝、解脫勝、解脫知見勝。」)《善見律》說:「無上者,諸法無能勝也。」如佛陀(《增一阿含三寶品》)說:「諸有眾生,二足、四足、眾多足者,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至尼維先天上,如來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南傳大藏經中部聖求經》:「予乃無有師,無類可比者;人天之世界,無有可敵予。」《涅槃經》卷八曰:「如來者,名無上士。譬如人身,頭最無上;非餘肢手足等也。佛亦如是。」

「調御丈夫」:調御即調伏;「能御(一切人非人等未調御而)其應調御的丈夫」為「調御丈夫」。其次,「世尊對於戒行清淨」、達到初禪、入流等這些已經調御的人,更為他們「說向上之道的行道而更調御之」。《法蘊足論》卷二「調御士者:謂佛世尊,略以三種巧調御事,調御一切所化有情。一、於一類,一向柔軟;二、於一類,一向粗獷;三、於一類,柔軟粗獷。……如來於彼,以此三種巧調御事,如是調伏、如是止息、如是寂靜、如是令其無餘永舍貪嗔痴等一切煩惱、如是令其無餘永盡貪嗔痴等一切煩惱,令永調伏、令永止息、令永寂靜、得上調御、得勝調御、得勝清涼、永除曲穢、善滅慢覆及諂垢濁,是故如來名調御士。」

又,兩個短語可以視作一個名號:「無上士調御丈夫」。世尊「調御一切丈夫」,「能使於一跏跌坐趨向八方而不執著」。《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三云:「無上丈夫調御士者:智無等故,無過上故;於現法中、是大丈夫;多分調御無量丈夫。最第一故,極尊勝故。」還有一說,關於「無上士調御丈夫」的意義:偉大的佛陀,他只度化可調御的人;不能無緣而行濟度。正如佛陀在覺悟後思維:此解脫之法,非世間沉迷五欲者所能信受。世間真正能以佛法加以調教的人並不多;也只有這些堪能受教的人,佛陀才是最好的導師。(以佛陀為首的大阿羅漢聖者們,常常會在外出乞食之前先觀察哪些人的機緣已經成熟,可以接受正法,遂去教化。)

「天人師」:「『天人』即天與人」;「以現世、來世及第一義諦而取適應的教誨」,「令諸有情度諸難所」,故為「師」。佛是佛教真理的發現、經驗、宣說者,故為師。如《法蘊足論》卷二云:「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我非但與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四眾為師,然我亦與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等諸天、人眾為師,為勝師,為隨師,為範,為勝範,為隨範,為將,為導。是故,如來名天人師。」《大智度論》卷二:「云何名天人教師?佛示導是應作是不應作,是善是不善,是人依教行,不舍道法,得煩惱解脫報,是名天人師。問曰:佛能度龍神等墮餘道中生者,何獨言天人師?答曰:度餘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

六道之中,能夠直接受法的「僅限於最超勝的諸天及最有才能的人」。其中,無色界諸天人、色界無想天人不會聽聞佛法。所以,世間無量有情,只有具足因緣的諸天和人類,才能充分理解、修習佛陀教導的佛法;並且積極取證,以徹達一切聖者所共證的真諦。雖然「世尊亦能教誨畜生」,「它們因聞世尊說法為成就道果的近因;由於這有力的因緣成就,在第二生或第三生便有證得道果之分」。不過大部分這類有情眾生都會遭受黑業牽引,陷於痛苦、嗔恨、愚痴的生存狀態,沒有潛能和時空因緣得聞、信受佛法。於是,佛陀的主要教化對象還是諸天與人類,因此稱作「天人師」。(由此可見「人格」的地位尊貴——成佛必在人間。)

「佛陀」是「聖覺悟者」,如《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三云:「言佛陀者,謂畢竟斷一切煩惱,並諸習氣;現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覺」有三義: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藏法數》:「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故號為佛。」因其以「解脫究竟智業已覺悟一切其所應知」,親證四聖諦;並慈悲地把導致真理的所有教法全都教授給大眾,令他們同樣也能達到覺悟解脫,故為「佛」——自己覺悟,亦令其它有情覺悟。故《華嚴經》云:「奇哉大導師,自覺、能覺他是也。」釋迦牟尼揚棄了舊有之教說,對婆羅門教與沙門思想完美整合、積極架構;通過身體力行,達成宗教成就——終於覺悟;而且成功複製,覺行圓滿,故謂佛。

「世尊」就是「世間至尊、世所尊敬」。如《十號經》曰:「天人凡聖世出世間鹹皆尊重,故曰世尊。」(舊譯「眾祐」:眾德助成;如《玄應音義》卷一曰:「謂眾德相助成也」。)佛為「德之最勝」者、「一切有情之最上」者、最可「尊敬之師」——是世間所應尊崇的偉大導師。如《清淨道論》引用法匠舍利弗的話說:「世尊這個名字不是母親作的,是解脫之後得的;此乃諸佛世尊在菩提樹下證得一切知智之時共同獲得的名稱」。故「世尊」之名依諸功德而生:「具足一切的祥瑞,受用適當的住所與法寶,具諸功德分,分別種種的道果,及破了煩惱,值得尊重而吉祥,修習了種種的修法,到達了有的邊方(無漏),故得世尊的稱號。」

《清淨道論》總結道:「具足吉祥、破(了惡)、萬德相應、而分別、修習、而不在有中徘徊,故名為世尊。」「具吉祥」指「百福特相的色身成就」;「破惡」指「法身成就」。如是具吉祥與破惡,為一切天人所尊敬,「為在家及出家者所親近」;「能令親近佛的人除去身心痛苦,為財施及法施的饒益者,可予世間與出世間的快樂。」「萬德」,即「自在、法、名聲、福嚴、欲、精勤」;「以此等『諸德相應』——亦即是他有德之義而稱『世尊』」。「以善等的差異分別一切法」,「修習」「一切世間出世間的上人法」,「舍離於三有中」,故稱「世尊」。(另具《佛地經論》卷十一說:「博迦梵」具有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六義。)

語義解釋完了,接下來是「技術指南」。佛弟子若能如此「隨念佛陀之德」,「則無被」三毒「所纏之心」(一心、一時只能緣一境);其心「只緣如來而正直」,如此便能「鎮伏五蓋(貪、嗔、掉舉、昏沉、疑)」。「因向於業處,故他的心正直;而起尋伺傾於佛德;佛德的隨尋隨伺而喜生起;有喜意者由於喜的足處(近因)而輕安,不安的身心而得安息;不安的得安,則亦得生起身心二樂;有樂者以佛德為所緣而得心定(心一境性);在這樣次第的一剎那中生起了五禪支(尋、伺、喜、樂、止)。」這是描述依隨念,漸次證入止定的過程。「因為佛德甚深或因傾向於種種佛德的隨念,故不證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禪(未到地定)」。

努力隨念佛德的人,尊敬於佛、順從佛教;能得對於佛教正信的確定、正念的堅固、智慧的銳利及福報的廣大;並會因此克服內心世界的怖畏、恐懼,收穫禪樂、喜悅(《瑜伽師地論》卷十四:「能令心沒諸修行者,正策其心、令生歡喜」);對於身體的苦痛得到安忍力。努力隨念佛陀的人能常生起與佛陀共住之想;且因心中常存佛陀功德成就,所以身心也如塔廟一樣值得供養。又因心向佛德,縱有犯罪的傾向也能立即心生慚愧而終止。雖不達地定,但來世可得善趣。「如是多修習,疾得涅槃者,於正法、律速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雜阿含九三一經》)」

修習佛隨念可配合憶念四大聖跡,即有關佛陀的四個重要時刻與紀念場所。第一、佛在蘭毗尼園誕生。第二、佛在菩提伽耶成道,發現了真理,證達究竟解脫的涅槃、佛果。第三、佛在鹿野苑開始教導憍陳如等五比丘,宣說自己發現的覺察真理的解脫方法——正道;建立佛教僧團。第四、佛在拘屍那羅,娑羅樹林間告誡眾比丘道:「比丘們!我告訴你們,不要自負,觀察一切法都是無常變化的。大家應該各自精勤觀察,以徹底證取(解脫)道果。」(《南傳大藏經長部大般涅槃經》:「諸比丘!今,我告汝等:諸行皆是壞滅之法,應自精進不放逸。」)後般涅槃。(「睹物思人」,從而令心持續穩固。具可參考前文:《四大聖跡》。)

修習法隨念,同樣也是獨居靜處,憶念「達摩(『教法或九種出世間法』)」 的功德:「法是世尊善說、自見、無時的、來見的、引導的、智者各自證知的」。其中,「善說」包含世出世間一切教法——三學、聖典及其「九種出世間法——四向、四果與涅槃」;其它(「自見、無時的、來見的、引導的、智者各自證知的」)僅指九種出世間法而言。佛陀說法「初、中、後」盡「善」;「說明有義有文,完全圓滿遍淨的梵行」;且佛教法是「無顛倒」的;「適合於涅槃的行道,及適合於行道的涅槃」;「不採取二(邊)極端,而從中道」;「諸沙門果是止息煩惱,說煩惱的止息」;「涅槃的自性是常恆、不死、安全所、皈依處等」,所以說為「善說」。

「自見」即「現證」:證得四向四果及涅槃這九種出世間法的人,「不是依照別人的信(人云亦云)而行,而是各各依其觀察智自見的」,故為「自見」。「無時的」專指聖道而言:出世善法在聖道之後即得果證,沒有間隔故為「無時」。「這是來見之法」:出世間法實有實存,值得一見。「引導的」:「若是無為的涅槃則值得以自心引進為引導的——即值得取證之義」。「以聖道為引導者,因為導致涅槃故;以果與涅槃為引導者,因為引其取證故」。「智者各自證知」:出世法當於自心中顯現;「為弟子是不能依賴和尚所修之道而斷除他的煩惱的,不能享受他的和尚的果定之樂,不能作證和尚所證的涅槃。」此「智者之實證」,非「愚者之境界」。

《雜阿含九三一經》:「世尊法律,現法、能離生死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法、緣自覺知。如此隨念「達摩」之德,得近行禪。勤於法隨念的比丘想:「演說如是引導的法及具足此等德支的師,除了世尊之外,我實在過去世未見,現在世亦未得見」。因為「如是見於達摩之德,便尊敬於師;順從於師,尊重恭敬於法,得至於廣大的信等,並成多喜悅。徵服怖畏恐懼」,「而得安忍於苦痛,又得與法同住之想」。因為「常存法德隨念」,故其「身體亦如塔廟般值得供養」。又因其「心向證於無上之法,縱有關於犯罪的對象現前,亦能隨念於法的善法性,生起慚愧」。這樣隨念「達摩」之德,「雖然不通達上位,但來世可得善趣」。

修習僧隨念,亦當獨居靜處,隨念聖僧伽功德:「世尊的聲聞眾是善行道的,世尊的聲聞眾是正直行道的,世尊的聲聞眾是真理行道的,世尊的聲聞眾是正當行道的;即四雙八輩的世尊的聲聞眾,是可供養者、可供奉者、可施者、可合掌者,為世間無上的福田」。(《雜阿含九三一經》:「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誠向、行隨順法、……四雙八輩賢聖,是名世尊弟子僧。淨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所應奉迎、承事供養,為良福田。」)「恭敬地聽聞世尊的訓示與教誡」為「聲聞」。「聲聞之眾為聲聞眾」:即「有同等的戒和見」,「集體生活的聲聞團(隊)」。(依循佛教、以法為本、和合共住的修道集體。)

「善行道」是善與行道的結合,即指正道、不退之道、隨順之道、無敵之道的行道而言。那「正道」亦說是「正直、不曲、不彎、非不正及聖與真理」,「因順當故名正當」。「是故那行道的聖眾,亦說為正直行道、真理行道、正當行道。」「在聖道中的人,因其具足正行道故」;「在聖果中的人,由於正道而證得其當證的」;「又依世尊善說的法與律而行道故,依可靠之道而行道故」,為「善行道」。「不取兩種極端,依於中道而行道故;捨棄了身語意的彎曲及不正等的過失行道故」,為「正直行道」。「真理」即導向涅槃之法;「為涅槃而行道」,故為「真理行道」。「因值得做正當行道的行道」,故為「正當行道」。(本質而言,「法」是關鍵。)

「四雙八輩」:四向四果。「可供養者」:應當對其供養的聖者。若「聲聞眾受此供品能令施者得大果報」,故「值得去接受那些供品」的人為「可供養者」。而「供獻僧伽能成大果」,即《法句經》謂:「若人一百年,事火於林中,不如須臾間,供養修己者;彼如是供養,勝祭祠百年。」出於敬意,供施「適於僧團」的物品,為「可供奉者」。「可施者」:指值得對其行布施的人;由於對其行施有利,能得大果,故為「可施者」。《雜阿含九十三經》:「根本及居家,應供福田火,是火增供養,充足安隱樂。無罪樂世間,慧者往生彼,如法財復會,供養所應養;供養應養故,生天得名稱」。這些理應受到合掌禮敬的人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所謂「僧寶通佛寶法寶」:僧寶是佛寶與法寶的現前代表。如《戒疏記》云:「若論功行,佛法無倫;今約兼通,故推僧勝。如下,引證。賢愚經雲,姨母用金色氎上佛;佛雲,可施與僧——我在僧中。佛同應供,僧為解脫;人能弘道,法在其中,故云通二。」勤於修習僧隨念法的人,「尊敬及順從於僧伽,得至於廣大的信等;並成多喜悅,徵服怖畏恐懼,而得於苦痛安忍;又得與僧伽同住之想。且因他常存僧隨念,故其身體亦如集合僧眾的布薩堂一樣值得供養。又因其心向證於僧德,縱使有犯罪的對象現前,亦能如同面見僧伽般,生起慚愧。」如此隨念「善行道」等的僧德,可達近分定;「雖然不能通達上位,來世可得善趣。」

初果聖人(登地菩薩),恆時成就「四不壞淨信」。四不壞淨信,又被稱作「入流者(須陀洹果)之四要素」。聖弟子若具備「四不壞信」,便如攜帶著「法的明鏡」:能夠確知未來必將斷除三結、得證涅槃;在此過程中,決定不墮惡趣。如《雜阿含一一二七經》云:「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成就四法者,當知是須陀洹。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名四法成就者,當知是須陀洹』。」「多聞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成就,若墮地獄、畜生、餓鬼者無有是處!(《雜阿含八三六經》)」(所謂「入流」,即與佛法相應——跳出舊有之邏輯:執著世間、苦行出離。若能悟入「緣起無我」,則再無退緣,將來必至涅槃。)

「法的明鏡」即「法鏡」:如同明鏡,能照如實。佛子只要成就「四法」,便可自證自知。如《雜阿含一〇三一經》所載:給孤獨長者「身遭苦患」,阿難前往問候。給孤獨表態道:「我今何所恐怖?我始於王舍城寒林中丘塳間見世尊,即得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自從是來,家有錢財悉與佛、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共。」阿難據此嘆道:「善哉!長者!汝自記說是須陀洹果。」佛在《長阿含遊行經》中云:「今當為汝說於法鏡,使聖弟子知所生處;三惡道盡,得須陀洹,不過七生,必盡苦際。」 「成就四不壞淨者,欲求壽命,即得壽命;求好色、力、樂、辯、自在即得。(《雜阿含八三三經》)」

相應的,在隨念三寶之餘,可再加上「戒隨念」法。戒隨念:以「『不毀』等之德而隨念於自己的戒」;即:「哈哈!我的戒實無毀、無穿、無點、無雜、自在、智者所贊、無所觸、令起於定」。清淨戒行本身就是修行不可或缺的要件。「在家人隨念在家戒,出家人隨念出家戒;無論在家戒或出家戒」,自從受戒起「一條也不破」,名「無毀」。「無穿、無點、無雜」:形容戒持嚴謹、絲毫無犯。認真持戒的人,「脫離了愛等的支配而成自由狀態」,故為「自在」。「為佛等的智者所讚嘆」,故為「智者所贊」。「不為愛與見等所觸,或不可能被任何人所責難」,所以稱為「無所觸」。「能令近行定與安止定,或道定與果定生起」,故名「令起於定」。

「如是,以『不毀』等的德而隨念於自己的戒」,得近行之禪。「勤於戒隨念的行者,尊敬順從於戒學;與具戒者同樣地生活,殷勤不放逸。無自責等的怖畏,少量之過亦無見畏;得至於廣大的信等,成多喜悅。雖不達上位,來世可得善趣。」這「四清淨法」,是聖弟子的成就。由於隨念佛陀、達摩、僧伽、持戒的功德,「無被貪所纏之心,無嗔及無痴所纏之心」;「他的心是只緣於戒而正直的」。「則隨念者的心欣淨;以欣淨的心力,即得鎮伏諸蓋,成大和悅。」「鎮伏了五蓋,及於同一剎那中生起了五禪支。」「因為(其)德甚深,又因傾向於種種德的隨念,故不證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禪」;以此為基礎,可轉修毗缽舍那,而成聖果。

相關焦點

  • 佛教,何以將佛、法、僧稱為寶呢?我們為什麼要供養三寶?
    佛法僧三寶中,各各皆具三寶的功德。1、佛:佛有覺照之能--即佛寶;能說法,於法自在,故有軌持之能--即法寶;佛無違諍之過--即僧寶。2、法:法的本體、具有能生諸佛之性--即佛寶;法法平等、互不相妨(和合之義)--即僧寶。3、僧:僧具觀照之智者--即佛寶;僧有軌持之用者--即法寶;僧為和合之體者--即僧寶。
  • 佛法僧三寶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經常講的佛法僧三寶,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一,佛。「佛」這個字,是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翻譯過來是「智慧、覺悟」的意思。那為什麼不直接翻譯成「智慧、覺悟」,而採用音譯呢?二,法。法就是佛法,狹義上講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法,廣義上講就是覺了宇宙人生一切的萬事萬法。佛教中經常講佛法無邊,所覺的對象沒有邊際,能覺的智慧也沒有邊際,其實這就是我們的本能,也就是佛性。再簡單一點講,法就是從此岸到達彼岸的方法,也就轉迷為悟、恢復本能的方法。
  • 佛教中的三寶,主要指的是什麼
    從理體上來說,有一體三寶和理體三寶兩種。 我們在沒有具體解釋三寶的種類之前,首先來了解一下三寶的大體含義:佛教中所說的三寶主要是指佛、法、僧這三寶。
  • 佛教:斷惡修善的開悟三寶,能使一切眾生遠離苦惱,破除邪見惡念
    此外,佛教弟子皆都按律部規定受戒,皆注重戒定慧的修持,皆強調智慧與慈悲,皆承認四法印,皆共尊佛法僧三寶等等。簡單地說,佛家三寶是指佛寶、法寶、僧寶。三寶威德殊勝,是佛教的教法和證法的核心。「佛教」是佛陀的聖教,是由施教的佛所教之法、受教的眾生三個因素組成的。
  • 地藏經賞析:地藏菩薩本願經回向文和誦讀方法
    今天我代您們在佛前發露罪愆( [qiān] ),您們要志誠懇切,隨我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此句念一次拜一次,重複3次)3、皈依文:(讀誦《地藏經》回向後,我們要為冤親債主,歷代宗親念誦以下三皈依文):(合掌)願冤親債主,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此句3遍)(合掌)皈依佛兩足尊 皈依法離欲尊 皈依僧眾中尊 皈依佛不墮地獄 皈依法不墮惡鬼 皈依僧不墮畜生(此句3遍)
  • 佛教三寶指的是什麼?
    佛教三寶,也就是佛寶、法寶、僧寶,通稱「佛、法、僧」。佛教三寶是佛教教法與證法的核心。佛寶,指已經成就圓滿佛道的一切諸佛。要成就圓滿佛道,則必須修成佛身也佛德。佛身有三:法身、報身、應化身。佛德也有三:智德、斷德、恩德。
  • 這才是佛教「皈依三寶」的真正深義!
    #佛教#佛家常說,如果一個人要想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直至修成正果,獲得大自在、大解脫,那就要從最初的皈依三寶開始。皈依三寶,是正式進入佛門、成為佛弟子的第一步。眾所周知,所謂「三寶」,即佛、法、僧。在這方面,佛家還有其不同和特別之處——關於「三寶」,佛經中有很多講解,也有多種分類。其中一種常見的分類,將「三寶」分為了「化相、主持、自性」三種差別。所謂「化相三寶」,是指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的三寶:釋迦牟尼佛本身即佛寶;佛所開示的教說即法寶;隨佛出家的眾弟子即僧寶。
  • 佛教皈依三寶是皈依哪三寶,三寶又代表什麼意思
    佛教皈依三寶是皈依哪三寶《六祖壇經》說過,善知識的眾生啊,皈依覺悟,就能【兩足尊】;皈依正法,就能【離欲尊】;皈依淨土,就能【眾中尊】。要把覺悟當作修習佛法的老師,不要去依附各種外道,要認清自己本性中的佛、法、僧三寶來自證自悟。皈依自己本性具足的三寶。
  • 三皈依(梵音):解脫道之起點!
    每個人一到晚上都知道要回家,皈依三寶、常念三寶的功德,可以讓我們仰仗三寶功德的加被,藉此寶筏,出生死流,勇渡苦海,回歸真實的自我,回到自己真正的本來之家。所以皈依三寶可以讓我們現世找到安身立命之處,讓我們未來有家可歸!很多人因為對密法不熟悉,就把密法等同於藏傳佛教。
  • 佛家中的「皈依三寶」是什麼意思?
    佛家有「皈依三寶」的說法,三寶指的是:佛、法、僧,這三個。皈依的「皈」是歸向的意思,「依」是依靠的意思。傳統對「皈依三寶」的解釋是一種制度,說的是通過一定的儀式和程序辦理皈依,從而確定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人生目標,通過這個過程就算正式成為佛門的弟子了,也是標誌著學佛的開始。
  • 佛教所說的「皈依三寶」,你知道是什麼寶麼?
    皈依佛教也是如此,皈依佛教的時候必須請一位出家的僧尼作證,並且教授三皈的內容,那就是:「我某某,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念三遍)我某某,皈依佛競,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我某某,皈依法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說我某某,皈依僧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眾。」
  • 【實修在線】修準提法即是修十念法、六度、三十七道品
    選自~南師親領十三週準提開示 連載你們要了解,現在在修準提法,這在佛法的十念法裡頭是念什麼啊?你們有沒有想過?沒有,現在我問到才曉得想,所以講你們沒有資格學佛。在這裡聽教理,白聽了!像這樣修法,自己還在起煩惱,東想西想。你們現在坐在這裡,只不過比較口業不造、身業不造,但意業還在造啊!
  • 什麼是佛教「三寶」?「皈依三寶」又是什麼意思?不學佛不知道
    而且許多修佛者對於佛教三寶也做出了比較詳細的含義。佛教三寶其實就是佛、法、僧三寶。在佛經《六祖壇經》裡面就提到過:"善知識的眾生是皈依覺悟,就能夠兩足尊;皈依正法就能夠離欲尊;皈依淨土就能夠眾中尊"。其實這句佛經他所說的含義就是要我們將覺悟當作修習佛法的一位老師,不要去依靠各種各樣的手段,更要認清自己本性當中的三寶佛、法、僧來證明自己已經自悟了。因此這也是佛教中皈依三寶的真正含義。佛教除了有皈依三寶這個說法之外,還有其他的佛教用語。
  • 中國佛教聖地五臺山黛螺頂舉行千僧齋祈福法會
    中國佛教聖地五臺山黛螺頂舉行千僧齋祈福法會 法會現場 2015年10月15日(農曆九月初三),中國佛教聖地五臺山黛螺頂舉行千僧齋祈福法會,旨在藉此祈願世界和平
  • 佛家有哪「三寶」?
    佛家三寶指的是「佛、法、僧」,即佛祖、佛法和僧侶,修行者可以按照僧侶的戒條入佛門,按照佛法的戒條洞察佛道,按照佛祖的榜樣不斷進步。這樣的三條規則,自然可以稱為「三寶」。「佛家三寶」是佛教教授和修行佛學的核心所在。唐朝佛學大師六祖慧能曾對佛徒做出指引,表示佛寶是自性覺,法寶是自性正,僧寶是自性淨,也就是一個悟的過程。因此,佛家三寶也有覺、正、淨的說法。
  • 破斥邪見不是說僧過!別錯解「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大安法師
    這個說哪一個比丘是邪知邪見,這不是說僧過。一個比丘不能稱為一個僧,僧是僧伽的意思,翻譯中文叫和合眾,就是以六和敬的原則,所構建的四個比丘以上的,這個僧團才能稱為僧伽,一個比丘不能稱為僧伽,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概念。那這個比丘說法是邪知邪見,那你作為居士你可以遠離,我就不說你這個事情,但是你就說了他,就事論事,說這個話跟佛言祖語不相應,跟佛的法印不相應,這是沒有關係的。
  • 僧寶為什麼是佛教三寶之一,寶在何處?
    我們通常都知道,皈依三寶,說的是佛寶、法寶和僧寶。那麼你知道什麼是僧寶嗎?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有開示,僧寶有三個層次,分別是義僧、聖僧和福田僧。僧寶在藏文中意思是「格度共曲」。「格」的意思是善法,但是此處特指為滅諦。
  • 「佛家三寶」指的是什麼?我們該如何修行?不得不知道的佛教知識
    三寶是佛教徒尊敬供養的佛寶、法寶和僧寶三寶,又作三尊。它是佛教的核心和基礎,是最基本的信仰和教義。皈依佛家三寶是信仰佛教和成為佛教徒的標誌和前提。「寶」是寶物珍貴稀有、神聖莊嚴的意思,能拯救芸芸眾生,離苦得樂。
  • 藏傳密宗之薩迦派及其「道果」法
    在了解薩迦派的傳承時,首先要掌握薩迦五祖的事跡,因為薩迦五祖是五位為薩迦派的發展作出特殊貢獻的著名人物,在藏傳佛教史上享有聲譽。目前不少寺院供有薩迦五祖的塑像和唐卡。  薩迦派的第一祖是貢噶寧布(1092-1158年),他是貢卻傑布的兒子,幼年時代隨父學法,後來廣拜印、藏名師,遍學佛教顯密二宗及「道果法」的全部理論和實踐。貢噶寧布主持薩迦寺達四十八年之久,成為一名精通教法的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