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各大社交軟體,都被同一篇文章刷屏了。
作者是網易遊戲的一名策劃,14年從上海交大畢業後就進入網易工作。5年來請病假的次數屈指可數,績效也一直很不錯。
直到他查出了擴張型心肌炎。
「公司讓保安,把身患絕症的我趕出公司」
公司知道後,就用各種手段逼迫他辭職。
先是主管決定給他打D的績效,逼他儘早辭職。然後公司想方設法不讓他拿「N+1」的補償,工作5年,有6個月工資的補償。
並且變相威脅他說,如果拿了補償的話對他非常不利。公司會給他很差的評價,而且算他是被開除的,在遊戲圈裡就很難混了。
補償不給就算了,原本應得的績效獎金,HR也說不給他了。
隨後,他被踢出了工作群,撤掉了工位。HR還說,如果他再不請年假辭職就算他曠工。如果是曠工,公司是直接可以開除且不需要支付補償金的。
作者堅持想要拿到績效獎金再離職,拒絕籤字,結果被主管威脅「接下來就是保安和IT的事情了。」
疾病加上主管的威脅,他住進了醫院。HR打電話詢問住院的地址,讓他籤收文件說:「如果你覺得現在收不方便,那我們寄回你老家,讓你家人幫你收也可以的。」
最後作者還被HR總監和保安等七八個人,驅趕出公司。
後來,網易公司回應,稱「卻是存在簡單粗暴、不近人情的行為。」但也只說了對員工關懷不夠。
讓人唏噓的是,作者說以前即使加班到凌晨還在想著工作的事。
如今,自己卻被恐懼籠罩著。害怕會暈倒,害怕會猝死,害怕父母成為失獨老人,害怕失業,害怕無法生存下去。最後只是擊敗了自己而已。
是的,就算5年加班了4000多個小時,最後只拿到了1天加班工資,得到的項目分紅獎金加起來不到3000塊。
回頭看來,作者發現大部分的加班、迭代甚至推倒重做,都只是在為主管們的錯誤決策買單而已。他們的KPI其實都是底層員工透支健康堆起來的。
這無疑是對每一個職場人的警醒。
那些把公司當家的人,最後都哭了
還記得多年前聯想裁員時,有一個員工寫了一篇《聯想不是家》的文章。
「被裁的員工事先都完全不知情。在面談之前,他們的一切手續公司都已經辦完,等他們被叫到會議室的同時,郵箱、人力地圖、IC卡全部被註銷。
當他們知道消息以後,兩個小時之內必須離開公司。」
看完這些話,真的感到很心酸。
我們總以為自己在公司裡稀缺,不可替代。但在老闆眼裡,你的稀缺首先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畢竟,很少有公司,願意去養一個不能產生價值的人。
就像這名員工說的:「不管你如何為公司賣命,當公司不需要你的時候,你曾經做的一切都不再有意義。」
2018年年底,一大波裁員潮來臨。錘子科技被爆裁員60%;富士康被爆出一次性裁員34w;美團點評年底裁員30%......
身邊的很多朋友,都感到很焦慮。
前兩天還在朋友圈發聚餐、旅行的照片,可是沒過幾天連工作都丟了。
原本上班時只需要看報、喝茶,工作複製粘貼一下,就能拿到工資。誰曾想,工作這麼多年,突然有一天要結束,連個招呼都不打。
當年諾基亞被微軟收購時,很多廠區的員工被裁。這裡面有很多高級工程師,都是之前從各大名校畢業出來的頂尖社會精英。
可是,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任勞任怨,工作十幾年,再去找別的工作根本沒有公司願意要他們。
一個人在一個崗位上呆的太久,沒有學會別的技能,最後只會變成機器上的一個零件。
當你離開這臺機器時,或許你什麼都不是。
把主動權和選擇權留在自己身上
俗話說:「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公司和員工也是一樣。
為什麼那名工作五年的網易老員工,被公司捨棄。其實是從他生病的那一刻開始。
就算你再優秀,為公司加過無數的班,當意外來臨,你也是被最先拋棄的那一個。
不要總想著能在一個公司養老,想想當年那個唐山收費站的大姐,該辭退時說什麼都不管用。
趁著現在,不如開闊自己的眼界,學習點新的技能。
張泉靈從央視離職時,是42歲。她說,自己想「重來一次」。
「42歲雖然沒有了25歲的優勢,可是再不開始就43了。其實,只要好奇和勇氣還在那裡,什麼時候開始都來得及。」
薛兆豐教授從研究院離職時,也沒能想到,開設的經濟學網課,能夠有2000萬的收入。
馬東從央視離職,加入愛奇藝擔任首席內容官,之後又辭職。他成立的米未傳媒,策劃了很多有影響力的節目《飯局的誘惑》、《奇葩大會》。
其中,《奇葩說》更是估值達到了幾十個億。
他說自己離開央視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有一顆好奇心,他沒辦法抑制自己這顆好奇心。
人不變老的唯一方式就是要不停的接受新事物。
阿爾法狗戰勝李世石,周黑鴨幹掉了德州扒雞,ETC代替了高速收費員,人工智慧接替了很多崗位……
當我們還在按部就班地工作時,有一些人,已經抓住了機會,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寫在最後
《哈佛商業評論》裡說:公司是一個團隊,不是一個家庭。
歷史的車輪越轉越快,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奔跑,別被碾壓在車輪之下。
從一開始擺正位置,調整好心態,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