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說,拼多多一位23歲的女員工在凌晨一點多下班途中猝死。這是資本的問題還是社會的問題?2019年5月,英國廣播公司的一篇報導說,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傑弗瑞·費弗(Jeffrey Pfeffer)在《工作致死》一書中說,人們正在因為工作而送命,工作是導致人們死亡的第五大原因(高於腎病和阿爾茨海默症)。
《工作致死》書封
費弗估計,由於工作壓力致死的美國人每年多達12萬人,全球達100萬人。這一切都是誰造成的呢?費弗認為,在1950年代或是1960年代,企業僱主們可能還會兼顧員工、客戶和股東之間的利益平衡。然而,現在是一切都確保股東的利益。
過勞是年輕人的整體遭遇。美國記者安妮·海倫把美國的千禧一代稱為「過勞一代」,「過勞不是去度假能夠解決的。它也不只限於壓力很高的工作人員。它不是暫時的折磨,它是當代人的生存處境。它是我們的背景音樂。它就是我們的生活。」各種職業的人都過勞:做零售又開優步的家長、有豪華午餐但通勤要70分鐘的創業者、教四門課還要寫論文的青年教師、沒有醫保和帶薪假期的自由職業設計師。
海倫說,年輕人之所過勞,是因為他們已經內化了這一觀念:「我應該一直工作」。所有人都在強化這一觀念。千禧一代已經成年,最年輕的22歲,最大的38歲。跟父母相比,他們的存款、股權更少、更不穩定。隨著美國的商業變得更高效,下一代要具有競爭力。不能拿著畢業證就期望得到並保住一份工作,然後55歲時退休,必須成為最優秀的員工。
年輕人要隨時能夠找到地方、時間去工作。效率就是他們的生存目標。效率高本來應該帶來更多收入和閒暇。但幹得越多,越是證明自己效率更高,結果工資更低、工作更不穩定,越是被剝削得更厲害。人們忍著不辭職,認為自己還不夠努力,再去兼職。
過勞跟疲勞不同,疲勞意味著幹不動了,過勞意味著幹不動了還逼自己繼續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更糟糕的是,疲勞之後有完成工作的感覺,過勞從來沒有。
年輕人開啟的一些流行趨勢本來是為了節省時間。比如瑜伽褲,下了健身課就可以直接去開視頻會議、接孩子。在網上買菜、買日用品也是為了省下時間去工作。「媒體說個人空間也要優化,結果過勞追到了家裡。最常見的藥方是養生(self-care)。做個面膜!去練瑜伽!去冥想!但很多養生根本不是養,而是一個價值110億美元的產業,目標不是緩解過勞的循環,而是自我優化的手段。」
日本上班族過勞死的新聞近年來時有耳聞,而且大部分過勞死的人正直青壯年,讓人惋惜。日語中甚至專門有一個詞來形容過勞死,其英文是「karoshi」。
長時間負荷工作這一現象不僅僅發生在日本,在西方也比比皆是。61%的美國員工相信工作壓力是他們生病的原因。費弗說,有些領域有工時限制,比如,工廠工人、民航飛行員以及卡車司機。但是,許多行業卻沒有任何限制。
在一些行業,員工超時工作已經是家常便飯。中國IT行業有996文化(早晨9點工作到晚上9點,一個星期工作6天)。西方的一些機構也不相上下,特別是在銀行業。許多時候,員工長時間工作,回家也只不過暫時休息一下衝個淋浴後又返回到單位,繼續上班。
BBC2018年的一篇報導說,由於金融圈人士常年處在超負荷工作、精神高度緊張狀態,造成健康長期透支、身體被掏空。於是酗酒、藥品上癮(包括毒品)都成為解壓的方式。
據北京師範大學一位研究員2016估計,中國在職員工平均每年工作2000-2200個小時。根據經合組織的統計,這一數字遠高於美國(每年1790小時)、荷蘭(1419小時)、德國(1371小時),甚至日本(1719小時)。
艾利克斯·米歇爾曾就職於高盛投資銀行。米歇爾說,對於高強度的工作,一般來說大多數金融行業人士可以撐4年左右,4年後健康問題就會逐漸顯現。米歇爾記得單位的一位女同事才30歲出頭,但醫生告訴她,根據驗血結果顯示,她的健康已經像一位70歲的老年女性。慢性疼痛、身心交瘁非常普遍。內分泌系失調,甚至可能導致不孕。
員工之間的競爭、不透明的公司文化、沒有工作安全感,都為用人單位「剝削」 其僱員創造了「最佳環境」。員工無法得知別人做得怎樣,只好給自己加碼,力求勝出。這些還只是內部的競爭,還有同行之間的爭奪。海倫說,也許立法、年輕人的集體行動能帶來改變,但不要傻乎乎地想像公司會主動做出改變,要知道能帶來快樂和意義的不只是對生活的優化,而是真的去活,那才是人生真正的工作。
讓員工長期加班效果並不好。史丹福大學的一份研究發現,每周工作超過50小時後,員工的產出會大幅下降,超過56小時則會急劇萎縮。事實上,如果每周工作70小時,多付出的14小時工作時間並不會產生任何效益。長時間會造成長期記憶損傷和決策能力受損。研究顯示,生活在貧困之中會讓人的智商降低13分。如今幾百萬美國年輕人生活在貧困之中,這影響了他們做決定的效果,讓他們的生活發生惡性循環,決定越差,生活越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