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外媒2日報導,在泰國南部沿海,一隻幼年的領航鯨(Pilot whale)日前因吞下80個塑膠袋後死亡。
泰國海洋與沿海資源部2日在社交網站臉書發文稱,這隻雄性的領航鯨幼崽在泰國和馬來西亞邊界的一條運河中被發現時,已經快要斷氣,成為海洋生物誤食塑膠垃圾奪命的最新案例。
貼文稱,獸醫團隊試圖幫助它穩定病情,但這頭鯨魚最終仍在1日下午死亡。
圖自社交媒體推特
泰國國家海洋與沿海資源部還說,解剖後發現,這頭鯨魚胃裡有重達8公斤的80個塑膠袋,場面令人震驚。
圖自社交媒體
這頭領航鯨5月28日被人發現,照片顯示,有一群人用浮筒讓它保持漂浮,還有人用傘幫它遮擋灼熱陽光。
圖自泰國媒體
官方稱,在救援期間,這頭鯨魚死前曾吐出5個塑膠袋。
泰國農業大學(Kasetsart University)海洋生物學家Thon Thamrongnawasawat指出,塑膠袋使這頭鯨魚無法吃進任何有營養的食物。
「如果你胃裡有80個塑膠袋,你也會死。」他透露,每年最少有300頭海洋生物,包括領航鯨、海龜和海豚等,在泰國水域因為吞下塑膠垃圾死亡:「這是個大問題,我們用太多塑料製品。」
領航鯨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熱帶、溫帶海域。領航鯨頭與軀幹部的界限不明顯,這讓它們的頭顯得很大,因此又名「巨頭鯨」。
據悉,泰國是全球使用最多塑膠袋的國家之一,當局近日表示,考慮徵稅改善情況。
就全球而言,則每年有八百萬噸塑料排入海洋,進入野生動物食物鏈。
相關閱讀:
海洋塑料垃圾:遲到的宣戰和未知的風險
(本文首發於2018年5月17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海洋塑料垃圾:遲到的宣戰和未知的風險 》)
一隻信天翁寶寶死了,因為吃下了塑料牙刷——鳥爸鳥媽飛行上千公裡覓來的「食物」。
這個鏡頭來自英國BBC紀錄片《藍色星球2》,距南極點1500千米的南喬治亞島是企鵝和象海豹的繁殖地,也是信天翁鍾愛的築巢地。鏡頭中,英國南極考察隊隊員攤開一堆收集的鳥類嘔吐物,除了牙刷,還有保鮮袋、米飯包裝袋……
類似的場景也出現在美國攝影師Chris Jordan的鏡頭裡,死去的信天翁倒在地上,胃裡殘存著瓶蓋、打火機、玩具、氣球……這幅照片被廣泛引用並出現在中國人的社交媒體上,從外賣餐盒到洗面奶裡的塑料微珠,網紅帖背後都指向了眾矢之的——海洋塑料垃圾。
恐慌也隨之而來:「塑料最終會吃回人的肚子嗎?」
2018年4月19日,英國政府決定禁止塑料吸管、棉籤和飲料攪拌棒。其他國家包括中國也準備升級「禁塑令」。
海納百川,亦納百汙,塑料佔到海洋垃圾的七成。中國發起了「洋垃圾」禁令,但漂泊的海洋塑料並不受國界阻擋。微塑料的危害也許未如朋友圈流傳的那麼嚴重,諸多未知也依然待解。
向棉籤和吸管宣戰
除了死去的信天翁,另一組圖片也被廣泛傳播:科研人員花了將近十分鐘,從一隻太平洋麗龜的鼻孔中取出一根皺巴巴的塑料吸管,痛苦的海龜鮮血橫流。
英國對塑料垃圾宣戰正是從棉籤、吸管等細長的塑料開始。2015年5月,民間機構Fidra組織發起了「棉籤項目」,以推動政府出臺限制塑料的法令,企業尋求可替代產品。項目獲得了英國海洋保護協會、蘇格蘭野生動物基金會等機構的支持。
棉籤項目高級項目經理Clare Cavers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些棉籤從廁所中衝刷出來,因為很小又能漂浮,通過汙水處理廠,最終到達海洋。」之所以從棉籤等入手,Clare Cavers說,政府發現這些小而普遍的個人用品更容易找到替代材料,可以產生明顯的效果。
海洋保育協會曾估計,光是在英國,每年有85億根一次性塑膠吸管被丟棄,每百米海灘平均就有27個塑料棉籤衝上岸,一次性塑料製品垃圾每年可以填滿倫敦地標性建築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一千次。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項目官員劉怡對南方周末記者介紹,海洋垃圾中20%是漁業或者輪船洩漏,80%則是來自陸地,來自陸地的海洋垃圾中又有60%到90%是塑料垃圾。
在海洋垃圾的陣營中,比棉籤大的塑膠袋、漁具等,會纏繞住海洋生物。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的數據顯示,每年有超過十萬頭鯨、海豚、海豹和海龜陷入「幽靈漁具」——被遺棄在海洋中的漁網、漁線等。
小的垃圾碎片等則容易被海洋生物吞食,有研究稱,可能是因為塑料碎片上吸附的海藻腐爛後,生成的二甲基硫醚氣體聞起來像臭雞蛋味道——這也是魚類和鳥類理想食物散發的氣味。
更小的則是粒徑在5毫米以下的微塑料。室內實驗研究表明:微塑料顆粒能夠被海洋生物攝食,對其造成物理危害,例如阻塞其攝食輔助器官和消化道、產生偽飽腹感、消耗生物儲存能量等。此外,微塑料可能還會給海洋生物帶來複合化學汙染,例如塑料中的有毒單體、從周圍環境富集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及重金屬等。這些汙染物如在生物體內富集,可能隨食物鏈傳遞,進而可能對海洋生物造成有害影響。
在這場減塑戰役中,「棉籤項目」只是開始,英國最終目標是在2042年徹底杜絕「可避免的塑料垃圾」。2018年1月,歐盟宣布首個處理塑料垃圾的計劃,目標是到2030年使用的所有塑料包裝必須能夠回收利用。
在非洲的肯亞,自2017年起,生產、銷售或使用塑膠袋將面臨1-4年的監禁或最高400萬肯先令的處罰,約折合25萬元人民幣。
中國頒布限塑令已有十年,發改委日前根據限塑令廣泛徵求意見。有專家透露,一份海洋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正在制定中,其主要內容之一就是「阻斷陸源海洋垃圾的有力措施」。
未來這份行動計劃將和其他限塑政策一同發揮作用,限制一次性塑料垃圾生產、鼓勵企業對塑料產品進行替代、實行生產責任延伸制度、推動垃圾分類等。此外限制塑料微珠的政策研究也在進行中。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這份行動計劃的初稿已經完成,原本計劃於2018年發布,不過國務院組成部門調整後,徵求意見的主體發生變化,目前何時發布、內容有何調整還是未知。
微塑料的恐慌和未知
在中國社交媒體中,廣為流傳的除了「吃塑料死了的信天翁」,還有「含有微塑料的海鹽、魚類、貝類」等說法,但這些危害可能被誇大了。
全球的研究學者已經在人類許多食品中發現微塑料。有研究稱,海洋生物貽貝中平均每隻含有1.8個,每公斤食鹽中含有1-10個,礦泉水中每升14個,德國24種啤酒中分析發現每升有2-79個塑料纖維、12-109個塑料碎片和2-66個塑料顆粒。也有研究發現法國空氣中每天每平方米沉降2-355個塑料纖維,平均每立方米空氣有0.9個塑料纖維。
不過,微塑料的影響仍然要參考劑量,同為微塑料,大小也不盡相同。
微塑料包括初生和次生兩種類型。初生塑料微粒來源於人造工業產品如牙膏、髮膠、潔面乳和空氣清新劑等,它們在汙水處理過程中難以過濾而進入水體;次生塑料微粒則由大型的塑料垃圾經過物理、化學和微生物作用等碎片化和變小而成。
事實上,微塑料在日常生活的環境中也到處存在。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舉例,「空氣含有的衣物抖落的細纖維、塑料瓶裝礦泉水中含有的塑料微粒都比海水中多得多,一瓶啤酒中甚至有上百個塑料微粒。而東海中一立方米的海水中含有幾個甚至不到一個微塑料顆粒,食用一個貝類也有可能遇不到一個塑料微粒。」
李道季認為,目前,在野外環境中尚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微塑料對生態系統造成了影響;儘管室內實驗表明微塑料能對生物產生多種毒理學效應,但室內研究與真實環境相去甚遠;諸多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通過水產品等向人類食物鏈傳播,但其健康風險還未見研究證實。
國際上對海洋微塑料問題關注最多的是歐美、日本、韓國、中國等國家,研究仍然處於初級階段。國內專門研究微塑料的團隊主要來自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海洋塑料研究中心、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等。
研究團隊鳳毛麟角,即便是科學期刊也有可能傳播不嚴謹的信息,自媒體更會加劇恐慌,這讓國內研究的學者感到擔憂。
當下,全球最先進的儀器可以觀測到的微塑料最小直徑還只限於10-20微米,觀測手段還沒達到發現納米級塑料的水平,尚未有任何科學依據表明對人體有害。一位國家海洋局專家介紹說。
不過,海洋中微塑料是不是達到了要清理的水平?「沒有,也不可能。目前更多對微塑料影響的研究,是為應對海洋塑料垃圾汙染提供科學依據。」李道季認為。隨著研究熱度的提高,他預計,兩到三年後就會有對海洋微塑料問題的科學評估結果。
被誤算的排海量
不只是微塑料的影響待解,它們的數量也有很多未知甚至誤解。同樣在2015年,另一項研究的數據在學界引發譁然。
美國喬治亞大學的Jenna R. Jambeck團隊2015年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估算了全球192個國家和地區生活在距離海岸線50公裡內的人口所排放的塑料垃圾,前五大的排放國在亞洲,其中中國最多,2010年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排放量在132萬噸到353萬噸。
但李道季和國際上許多科學家認為這個數字並不準確,他的團隊近期將發布最新研究成果。根據他團隊建立的模型計算結果,每年中國真正向海洋輸入的塑料垃圾量在幾十萬噸,遠低於Jambeck團隊估算的水平。
數據迥異的一個原因是,美國的研究模型假設是基於固體廢棄物、人口和經濟狀況,通過研究區域無管控塑料垃圾量,來推測直接排入海洋的量,其中使用了美國河流中微塑料與大塊塑料垃圾的比例等等,但這些並不適用於中國。
中國的情況是,有價值的塑料製品沒有機會流入海洋,它們都被龐大的塑料回收軍拾走了。
另一方面,相對發達國家來說,洗面奶等日化用品在中國農村地區、年長和男性人群中使用並不普遍,這直接降低了排入廢水的塑料微珠數量。
「雖然現在看來,美國這份報告的數據非常不準確,但引起了全球廣泛關注。」李道季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各國對於全球環境問題的研究集中在氣候變化、臭氧耗竭、海水缺氧等問題上。
其實人們對海洋中塑料垃圾的意識並不晚,1970年代,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中海洋垃圾帶就被發現——漁網、輪胎等高濃度塑料夾雜著其他垃圾。關於微塑料,1972年,《科學》雜誌就刊載了英國沿海海水中聚苯乙烯小球汙染研究,但此後的研究一直停滯。
近幾年來,涉及微塑料汙染的研究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至今已有學術論文近400篇。中國的科學家們還在嘗試研究海洋塑料垃圾的來源和去向,有點類似PM2.5的源解析。
「但源解析並不像PM2.5有特徵性指示,可以追溯到燃煤或汽車尾氣,海洋塑料的溯源複雜得多,有可能在廣州產生的塑料被賣到東北,變成了大連近岸的海洋垃圾。」李道季說,唯一能鑑別的是固定源的河流輸入,根據計算,河流佔入海垃圾來源的比例最高。
至於去向,由於海洋中的洋流影響等因素,中國陸地入海的塑料垃圾主要在近岸,並不斷隨近海海流和黑潮漂向東北方向海域。
(梁淑怡/圖)
淨灘淨海行動
針對大塊塑料垃圾,國內也有不少自發的淨灘、淨海行動。
林小慧是深圳大鵬潛愛的專職工作人員,有時也會負責清理海底垃圾,她對第一次深潛到近岸海底的場景記憶猶新:撿起纏繞在海底的漁網,沙子揚起,瞬間就看不到半米開外的同伴了。
大鵬潛愛是一群潛水員組成的民間保育珊瑚組織,最初,他們在潛水時發現,海底的垃圾覆蓋住珊瑚,與珊瑚共生的蟲黃藻沒辦法光合作用,於是開始了撿垃圾行動。
2017年開始,深圳市大鵬新區向大鵬潛愛購買服務,至今已經進行了8次大型海底清潔活動。
幾乎與此同時,上海的公益組織仁渡海洋發動了2542名志願者到全國12個城市的海灘撿垃圾,在一年多時間裡撿到了82552件垃圾,「塑料垃圾多的時候佔到90%,少說也有70%。」理事長劉永龍觀察到,全國十幾個海灘,越往南方垃圾越多,尤其在深圳、廈門等沿海城市更加明顯。
日化品中的塑料微珠被認為是微塑料的一個重要來源,它的出現,主要是為了增加磨砂感,去角質磨皮。公益組織「宜居廣州」負責人鄭雪長期研究塑料微珠問題,她希望推動企業選用天然的果殼、核桃殼磨碎,或者鹽、糖、矽石、碳酸鈣等替代。
目前,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對化妝品中微珠的使用實施了禁令。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印度等地已明確出臺禁止政策。
企業也作出表態。強生、寶潔、聯合利華等日化企業都表示在個人護理產品中逐步淘汰塑料微珠。
宜居廣州在2016年、2017年分別對廣州的60個強調「深層清潔」「去角質」的沐浴、洗面等產品進行分析,2016年樣品中含有塑料微珠的有41個,2017年則下降到8個。
除了在化妝品領域限制微珠外,另一個倡導是使用可降解塑料,其他的舉措目前似乎還不多。
更有效的措施被認為是政府的源頭管控。海洋問題無國界,「這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如果嚴格管理陸源垃圾,杜絕塑料的過度包裝,老百姓素質高不丟廢棄物,垃圾分類都解決了,陸源垃圾入海的路徑就會被堵住。」李道季建議,這些要從兒童抓起,建立一套環境教育體系。(據觀察者網、南方周末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