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你知道深圳特有的野生動物麼? 2020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刷最新家底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5月23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秦綺蔚 通訊員 劉靜靜)5月22日是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天,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海洋漁業局、市林業局)曬出最新版深圳生物多樣性的「家底」。
截至2019年,深圳有陸域脊椎野生動物513種(山溪魚類31種,兩棲類28種,爬行類61種,鳥類340種,哺乳類53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3種(蟒蛇、黑鸛、白肩雕),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39種(獼猴、黑臉琵鷺、蛇雕、領角鴞等),主要分布在深圳東部如梧桐山、七娘山、排牙山、田頭山、三洲田、馬巒山及西部的羊臺山、塘朗山和內伶仃島等區域。深圳特有的野生動物劉氏掌突蟾、白刺湍蛙、深圳後稜蛇,較常見的大型哺乳動物獼猴、野豬、豹貓。
深圳原生植被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具有物種豐富、結構複雜、景觀多樣的典型特徵。
根據最新統計,深圳有野生維管束植物約2080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6種,包括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種,為仙湖蘇鐵;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5種,如桫欏、黑桫欏、金毛狗、水蕨、樟樹、土沉香等。主要分布在梧桐山、三洲田、七娘山、田頭山、排牙山、塘朗山、羊臺山和內伶仃島等區域。深圳常見的保護植物土沉香、樟樹、金毛狗。
根據深圳最新森林資源檔案更新數據(不含深汕合作區),截至2019年,深圳森林覆蓋率為39.78%,森林面積788.16平方公裡,森林蓄積量397.07萬立方米,林地面積6.75萬公頃(其中商品林1.98萬,生態公益林4.76萬公頃)。
深圳擁有各類自然保護地25個,面積約4.94萬公頃,佔全市面積1997平方公裡(不含深汕合作區)的24.75%,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溼地公園、森林公園5種類型。另深汕合作區總面積為468.3平方公裡,其中林地面積為371.8平方公裡,佔79.39%。
當天,深圳梧桐山國家森林公園、廣東福田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也紛紛披露最新版生物數據。
經調查統計,梧桐山現有陸生脊椎動物4綱24目70科231種,包括兩棲綱2目7科20種,爬行綱2目11科42種,鳥綱13目38科143種,哺乳動物7目14科26種。梧桐山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88.6%,初步統計有高等植物233科762屬1378種,包括苔蘚植物42科62屬86種和維管植物191科702屬1292種,其中蕨類植物109種和2變種,隸屬30科59屬;種子植物161科643屬1181種。
福田紅樹林地處深圳灣東北岸,毗鄰拉姆薩爾國際重要溼地——香港米埔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樹林及越冬水鳥。目前,福田紅樹林共記錄到植物98科266屬345種,其中蕨類植物9科9屬12種,裸子植物2科2屬3種,被子植物87科255屬330種,包括真紅樹植物7科9屬11種,半紅樹植物6科7屬8種;兩棲動物1目5科8種,爬行動物1目5科7種,鳥類20目50科117屬194種,獸類3目3科6種,昆蟲11目85科226屬270種,遊泳動物共採集魚類和甲殼類46種(其中魚類8目20科29種,甲殼類2目7科17種),海洋線蟲30種。每年有10萬隻以上長途遷徒的候鳥在深圳灣越冬和停歇,是東半球國際候鳥通道上重要的「越冬地」和「中轉站」。
內伶仃島位於珠江口東側,處在深圳、珠海、香港、澳門之間總面積約554公頃,最高峰尖鋒山海拔340.9米,主要保護對象為國家II級保護獸類獼猴及生境,目前內伶仃島不對外開放,這讓島上的一切變得神秘。目前,內伶仃島共記錄到植物194科520屬814種,其中,苔蘚植物24科41屬68種,蕨類植物21科31屬58種,裸子植物5科5屬7種,被子植物144科443屬681種;兩棲動物1目4科8屬10種,爬行動物1目7科16屬17種,鳥類9目30科59屬80種,獸類6目10科11屬13種,昆蟲14目85科258屬457種,遊泳動物共採集魚類和甲殼類46種(其中魚類12目26科36種,甲殼類2目8科13種)。
近年來,深圳堅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核心,才有了獼猴成群蛇行於野、漁業資源日益豐富、候鳥數量逐年回升、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也讓我們能夠欣賞到不同生物的美麗。
(作者:讀特記者 秦綺蔚 通訊員 劉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