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5月22日電(沈洋)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一般來說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組成部分。這其中,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核心。目前已知的物種在200萬種以上,可以說,正是如此豐富的生物物種使我們的地球充滿了勃勃生機。
但是,世界物種多樣性正在面臨嚴峻的威脅。據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發布的《世界瀕危動物紅皮書》顯示,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種鳥、400多種獸、209種兩棲爬行動物和2萬多種高等植物瀕於滅絕。
在人類活動的幹預下,近百年來物種滅絕比自然速度快了1000倍。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意味著約每小時就有3個物種從地球上永久地消失。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將對地球環境造成深遠影響,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條件造成難以估量的破壞。世界各國和許多非政府組織都在為保護生物多樣性進行不懈的努力。小編為你盤點了當前瀕危的一些珍稀野生動物,快來了解一下吧。
亞洲象
歷史上,亞洲象的分布區很廣,它們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溝谷、河邊及竹闊混交林中活動,是大型陸生草食性哺乳動物。氣候變化、森林大面積減少、人類過度捕殺等原因使得野生亞洲象的數量急劇減少。野外亞洲象種群數量從19世紀早期至今已經減少了97%,而且一直呈下降趨勢。2004年中國國家林業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境內的亞洲象僅存180隻。除了自身繁育率低的原因,棲息地的減少和破碎化以及屢禁不止的偷獵行為都使亞洲象種群面臨著嚴酷的滅絕災難。
爪哇犀牛
爪哇犀牛有三個亞種,分別是印尼亞種、印支亞種和印度亞種,過去普遍分布於印度、孟加拉國、不丹、中國、越南、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20世紀以來,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殺,爪哇犀牛印度亞種和印支亞種已分別於1960年左右和2010年滅絕,目前印尼亞種的爪哇犀牛僅見於爪哇島的UdjungKulon國家公園,約有50-60頭,無人工養殖,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
伊洛瓦底江豚
伊洛瓦底江豚生活在柬埔寨桔井省、上丁省和寮國佔巴塞省一帶湄公河及其支流水域。2009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曾指出,湄公河的水汙染將生活在那裡的伊洛瓦底江豚推向滅絕的邊緣。2014年該組織又警告寮國,在湄公河修建大壩將加速伊洛瓦底江豚的滅絕。目前普遍認為伊洛瓦底江豚的數量不超過100隻,但此前有媒體報導說,國際野生動物學家在孟加拉灣沿岸發現大量伊洛瓦底江豚,對所有人來說這無疑是非常可喜的消息。
加灣鼠海豚
加灣鼠海豚俗稱小頭鼠海豚,僅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灣上遊生存。由於漁業人員在加灣的密集捕撈,加灣鼠海豚面臨著被刺網圍困的嚴重威脅。為阻止加灣鼠海豚的數量繼續下降,墨西哥政府劃定一片海域為加灣鼠海豚保護區,禁止在該海域進行任何商業捕撈活動。但國際加灣鼠海豚救援組表示,目前加灣鼠海豚的數量從2012年的200頭銳減到2015年的60頭。海洋守護協會會長認為照這樣發展下去,這種海豚可能在今年12月份就會滅絕。
稜皮龜
稜皮龜體大,是世界上龜鱉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生活在遠洋,主要棲息於熱帶海域的中上層,偶爾也見於近海和港灣地帶。1990年到2009年的近20年間,由於厄爾尼諾現象造成海洋水溫變化、漁民非法捕撈、海洋汙染及當地旅遊開發,稜皮龜數量銳減約95%。稜皮龜種群數量銳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人們在海洋中丟棄廢塑膠袋使稜皮龜誤認為是水母而誤食,造成腸道阻塞而死亡。《南澎列島海洋生態及生物多樣性》一書中指出,照此發展,稜皮龜很有可能在2017年前滅絕。
藍鰭金槍魚
藍鰭金槍魚是洄遊性魚類,主要分為大西洋亞種和太平洋亞種,一般成群活動在0-100米深的海水中。
藍鰭金槍魚作為食用魚,受到人們的追捧,其商業價值高,然而人們卻忽視了對它的保護。海洋學家沙芬納稱,大西洋藍鰭金槍魚是世界上「遭受刻意不當管理之害最嚴重的動物」。歐盟《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締約國會議第一委員會曾於2010年組織了關於禁止大西洋和地中海藍鰭金槍魚國際貿易的提案的投票,然而投票結果讓人失望,該提案遭到了否決。專家警告,藍鰭金槍魚面臨因過度捕撈導致的瀕臨滅絕的危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已將其列為極危等級。
山地大猩猩
山地大猩猩是一種是非常平和的草食動物,分為兩群,一群在中非維龍加山脈的四個國家公園,另一群則在烏幹達的布溫迪森林。由於需要大量的食物,它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吃東西。它們在早上吃東西,接近中午時則休息,下午繼續吃食物,晚上則會休息。雖然在近30年山地大猩猩的數量略有增加,但2013年的數據顯示,世界上山地大猩猩仍僅存幾百隻。它們的基因與人類相似,因此容易感染人類疾病。除此之外,棲息地減少、遭遇捕獵也使得山地大猩猩瀕臨滅絕。
揚子鱷
中國地大物博,生物種類極為豐富,其中也有多種野生動物面臨滅絕的危險。揚子鱷在地球上生活了兩億年,故鄉在中國的長江流域,至今還留存著早先恐龍等爬行動物的特徵,被稱為「活化石」。
除了棲息地被破壞、遭遇偷獵等問題,農藥的使用也間接威脅揚子鱷的生存。據估計,現今野生揚子鱷只有約130到150隻,而且正以每年4%到6%的速度減少。安徽宣城已經建立了國家級的揚子鱷自然保護區,希望努力恢復和改善揚子鱷棲息地,提高揚子鱷的自然繁殖力和幼鱷存活率,不斷擴大野生種群數量。
大熊貓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也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大熊貓是被世界人民熟知和喜愛的瀕危動物。
中國國家林業局稱,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從2003年底的1596隻上升至2013年底的1864隻。雖然由於棲息地被破壞以及近親繁殖難以避免的基因問題等原因,野生大熊貓仍難以恢復正常的種群數量,但對其保護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的一則公益廣告深深觸動人們的心靈。三張照片分別展示了3D列印出的大象、鯨和猩猩的形象,連骨骼形狀都被清晰地列印了出來。然而,現實並不是如此美好,圖片上簡單的一句話「要是他們這麼容易再生該有多好啊」,深刻闡明了在人類活動幹涉下不符合自然規律的物種消亡所帶來破壞的不可逆性,廣告強烈呼籲人們重視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生物多樣性、守護人類美麗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