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科技園內有440家公司,臺灣大部分最大的高科技製造廠都位於該園內
網易科技訊 11月28日消息,臺灣省新竹科技園可以說是矽谷模式的一個翻版。1970年代末,臺灣謀求經濟轉型,改變以輕工業為主的結構,開始比較美國的矽谷、麻薩諸塞州18國道以及日本的筑波等三個高科技區的發展模式,最終選定矽谷模式建立高科技園區。
當時,史丹福大學教授特曼(也是矽谷模式的創始人之一)建議,新竹科技園應該吸引移居美國的臺灣工程師回去創業,就像矽谷曾經從東海岸吸引工程師一樣。臺灣接受了這個建議,隨即邀請一批工程師和科學家回臺灣參觀,並為他們此行提供費用,同時出臺了一個5年免稅的優惠政策。這些做法相當成功,到1998年,新竹有40%的公司是由從美國回來的科技人員開辦的。此外,新竹在吸引國外名牌大企業的同時,還大力發展自己的企業。為給新生企業提供資金,新竹一方面給未上市的公司股票提供灰色市場,同時又在1980年代中期建立了風險基金。長期以來,新竹與矽谷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其中最重要的紐帶是在矽谷的臺灣人。
由於金融風暴來臨,臺灣電子信息產業與美國息息相關,科技園北、中、南3個科學園區,不是裁員,就是被強迫休假沒給薪。這個禮拜更嚴重了,有上市公司要求員工做2休2,變成做1休6,還有面板廠和DRAM廠,要求員工過年必須休15天,還有被解聘的高層主管,投履歷到別家,降薪應徵工程師,就因為這樣,最近新竹不少診所出現恐慌症病患,大多是科技和金融業。不景氣寒冬,電子業感受最明顯;最近又有更多公司,要求員工休長假,似乎這股強迫休假不給薪的政策,已經吹了開來。
一位工程師說:「11月開始公司就強迫我們休假,直接要我們休無薪事假,所以變成每一周休4天。」這位小姐是新竹的電子工程師,最近公司常要他們休無薪假,共體時艱,為了保住飯碗,也只能配合,但她還不是最慘的,北、中、南三大科技園區,上星期已經有人做2休2變做2休4,還有人被迫3個月留職給半薪。
工作不保,連股票也慘賠,雙重打擊,紛紛到醫院看病,醫生說他們大多得了恐慌症。
某金融業員工稱:「心悸、胸悶,氣喘不過來。」醫生說,最近來求診的人大多是科技業、金融業,因為擔心被裁員,初診病患比往年增加一成,景氣寒冬,讓身體都受到嚴重影響。
在臺灣信息電子業的總營業額中,有三分之一強是由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企業所創造的,它使臺灣成為僅次於美國、日本的世界第三大信息產品生產地。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平均生產力為臺灣製造業平均值的兩倍,平均研究發展經費投入則為臺灣製造業平均值的5倍。多項產品如網路卡、影像掃描儀、終端機、桌上型電腦等產值,佔臺灣製造總量的50%以上;新竹將臺灣的IC產業帶領到繼美國、日本、韓國之後,世界第四大半導體工業製造地區。晶圓代工佔臺灣的100%,佔世界的64.6%,居世界第一位;IC設計佔臺灣的93.5%,居全球第二位。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在6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創造了整個臺灣5.3%的國民生產總值,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科技產業的心臟地帶和科技產業水準的象徵。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