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窮二白」到幸福鄉村的變遷之路
開欄的話:烽火晉江,人文沃土,革命故地。晉江市是國家認定的革命老區(縣)市,也是福建省重點老區(縣)市之一。全市有2個革命老區鎮,92個老區(基點)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本報攜手晉江市老區建設促進會,推出《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晉江革命老區風採》欄目,將聚焦晉江多個革命老區基點村,探訪它們革命鬥爭歷程和70年來的滄桑巨變。從70年變化看幸福指數節節攀升的來之不易,在美好生活中重溫革命歷史,繼承紅色基因和傳統,開創未來,奔向新時代的新徵程。
革命老區風採名片:塔頭劉村,位於晉江東石鎮東部海濱,是晉江市第一批革命老區基點村之一。1936年,中共地下黨人朱漢膺來到東石塔頭村(今為塔頭劉村),以塔頭中山學校(現改名為廷都中心小學)校長身份為掩護,點燃了塔頭劉村及周邊一帶的革命火種。如今,帶著紅色印記的塔頭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迎來產業興旺、村民富裕、鄉村發展的黃金時期,與革命結下不解之緣的鄉村教育事業更是蒸蒸日上,碩果纍纍,推動了全村各項事業發展。
在廷都中心小學的舊校址上建成的塔頭劉中心幼兒園,成為塔頭劉及周邊幾個村莊適齡兒童快樂成長的樂園
以烈士之名命名的廷都中心小學
蘊藏著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一座祠堂,幾間舊房。
盛夏時節的一天,當90歲的離休幹部劉佩香回到塔頭劉村劉氏宗祠時,萬千思緒在她的腦海中翻騰。
70多年前,她就是在這裡得到了文化知識和革命思想的啟蒙,也在這裡加入中國共產黨,和塔頭劉村劉廷都、劉長來、劉基固等許多同志一起,走上革命鬥爭的道路。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國家的培養下,劉佩香從一個鄉村姑娘,成長為基層工作的骨幹,看著塔頭劉從「一窮二白」到幸福生活的壯麗變遷。
看著祠堂斑駁的石階、空曠的大堂,劉佩香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10多歲時的一幕幕場景。
那時候,這裡是祠堂也是學校,在地下黨人、校長朱漢膺的主持辦學下,何邦基等一批地下共產黨員來此任教,既傳播了知識,也帶來了革命思想。
據《泉州黨史》季刊等史料記載,1936年,朱漢膺轉移到塔頭村,並與晉南縣委聯繫上,繼續以教書為掩護,開展革命活動,傳播革命思想,播下革命的火種。1937年,中共晉南縣委領導李剛在塔頭建立了黨支部,星火燎原,帶動了周邊沿海一帶革命事業的發展。
「當時,開辦在祠堂裡的塔頭中山小學既是地下共產黨員往來活動、開展革命事業的聯絡點,也是教書育人的學校。」劉佩香說,那時候辦學條件非常簡陋,課堂就設在祠堂的上下廳堂,即便是破舊不堪、參差不齊的課桌,不少還是學生從家裡搬來湊齊的。當時,幾個教室之間也沒有隔斷,不同班級老師教學聲、學生的讀書聲交織可聞。「當時的環境,跟現在村裡的廷都中心小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現在的孩子們太幸福了。」
劉佩香感嘆的廷都中心小學,是去年3月剛投用的新校區,也是塔頭中山小學經過3次重建2次搬遷後的蛻變。
塔頭劉村黨支部書記劉永進告訴記者,上世紀70年代,在政府、華僑、村民多方捐資、出力下,塔頭中山小學搬了新校址(如今的塔頭劉中心幼兒園校址),建起了一層的校舍,並以塔頭劉村革命烈士劉廷都的名字給學校命名。後來,廷都小學歷經了兩次翻建,辦學規模也越來越大。
去年3月,佔地近2萬平方米的廷都中心小學新校區投用,最多可容納學生1100名。學校內,音樂室、美術室、圖書室、書法室、實驗室、多功能教室等一應俱全。各年級每個教室全部採用多媒體一體機。校園裡,送餐電梯、室內外直飲水機等設備,讓學子們的校園生活更加健康、便捷。如今,學校內共開設了18個班,有900多名學子在這裡就學。
而在廷都中心小學的舊校址上,去年9月投用的塔頭劉中心幼兒園正成為塔頭劉及周邊幾個村莊適齡兒童快樂成長的樂園。
「現在的學校條件,比起我們以前讀書那是好太多了。」今年77歲的塔頭劉村老人會會長劉榮謀也是見證塔頭劉教育發展的一員,他還記得自己邊讀書邊抽空幹農活的場景,老師們吃的是學生家長及群眾接濟的地瓜、鹹菜等粗糧,連一頓乾飯都沒煮過。
除了教育教學條件改善外,如今塔頭劉不少學子走進了名校,走出了國門。據悉,近年來,塔頭劉村考取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的學子不少,有在香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西安交大等多所知名學府就讀的學子,也有遠赴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深造的青年。
星火燎原的教育事業,造福了學子,為社會輸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也帶動了塔頭劉鄉村發展。
革命基因激勵後人
幸福生活節節攀升
塔頭劉村是晉江市第一批革命老區基點村之一。劉永進告訴記者,據史料記載,塔頭劉村抗日戰爭時期入黨的村民有22人;解放戰爭時期發展的黨員有17人;烈士有4人。塔頭劉村和附近一帶村莊的黨員、群眾,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了「反三徵」「萬人反清鄉」「迎解放」等革命鬥爭。在塔頭「萬人反清鄉」行動中,塔頭及附近黨員、群眾團結一致與反動勢力作鬥爭,姚嘉排、王光渺、劉唐吟、許函碧、吳遠普、洪我垵等10人壯烈犧牲,後來都被追認為烈士。
戰爭結束,硝煙飄散。但紅色印記、革命基因流進了塔頭劉人的血液裡,鼓舞著一代代人艱苦奮鬥,用勤勞的雙手,群眾的智慧,將塔頭劉村從一窮二白建設為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幸福村莊。
時鐘撥回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那時的塔頭劉村面臨諸多困境。全村300多戶,1600多人,僅有900畝左右沙質貧瘠旱地,村民大多以討小海、種地瓜為生。吃的是地瓜稀飯,穿的是破布爛衫。
「幾個兄弟做了一件新衣服,誰要出門做客,就給誰穿。老人給我和弟弟做了一雙鞋,是我們的寶貝,只有在晚上洗完腳,才捨得輪流穿一下,白天都是打赤腳。」75歲的原東石鎮老促會副會長、塔頭劉村村民劉全通說。
經歷艱苦奮鬥的歲月,搭乘改革開放的東風,村裡開始興辦企業。傘業、服裝業、五金配件業、漁業、海產養殖業等行業逐步發展,塔頭劉村也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莊。劉全通也抓住機遇,和親友們辦起了雨傘廠振華雨具(「雨絲夢」的前身),並發展成為晉江傘業龍頭企業。去年,雨絲夢年產值已超5億元。現在的生活情景,是孩提時代的劉全通完全想像不到的。
如今,村民翻建起了一棟棟小洋樓,村裡還啟動了片區改造項目,四通八達的水泥道路代替了窄小的土路。曾經遍及村莊的1000多個旱廁被拆除,村莊環境被綠化景觀、濱海公園扮靚。村裡的普度日被「慈元文化節」替代,逢年過節老人都會得到慰問,貧困群眾有一群愛心村民、群眾每月給予關懷……村民生活過得越來越有滋味。塔頭劉村先後榮獲了晉江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平安村、愛心村居、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村等稱號。
(記者_許春 秦越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