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對絕大多數有性生殖的動物來說,這句話用於形容生孩子這件事剛剛好。可如果身邊沒有雄性,而雌性還想生小孩怎麼辦?脊椎動物裡,不少兩棲和爬行動物能夠通過孤雌生殖來解決這一問題:她們的卵細胞不需要精子就能繼續發育成胚胎。
而最近,澳大利亞湯斯維爾鎮珊瑚礁水族館一頭名叫萊昂妮(Leonie,意為小獅)的豹紋鯊(Stegostoma fasciatum)解鎖了更厲害的技能:她在有雄性伴侶的時候能進行有性生殖,而在失去雄性伴侶之後又進行了孤雌生殖。這種史無前例的生小孩本領迅速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
珊瑚礁水族館的豹紋鯊萊昂妮。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上周,昆士蘭大學的研究員克裡斯汀·達吉恩(Christine Dudgeon)同水族館科研人員一起在《科學報導》上發表論文報導了這一現象[1]。萊昂妮十年前來到水族館,2008年在水族館的安排下開始與一頭雄性豹紋鯊「同居」。它們在接下來的四年中,每年都成功繁育出了小鯊。但2013年,水族館讓它們「分居」了,改讓萊昂妮和女兒蘿莉(Lolly)一同生活。可就在去年,詭異的事情發生了——母女倆產出的卵囊裡居然都長出了小鯊。
這下工作人員們懵了。以前,人們只知道個別鯊魚在沒接觸過雄性的情況下能繁育,可萊昂妮可是有過配偶的鯊魚啊。像這樣能在有性和孤雌生殖中切換的案例(註:這又稱「兼性孤雌生殖」)只在個別蜥蜴中觀測到過,在鯊魚裡可是聞所未聞。
有沒有可能是萊昂妮還儲存有「前夫」的精子呢?雖然已經過了兩年,但有記錄表明豹紋鯊的親戚點紋斑竹鯊(Chiloscyllium punctatum)能將精子儲存45個月[2],萊昂妮動用「庫存」也並非完全不可能。於是,在數個月的追蹤和採樣後,他們分析核對了小鯊和母鯊的DNA。如果小鯊依舊是受精卵發育而來,它們的DNA中會存在不來自萊昂妮的片段。
然而結果表明,小鯊的確是孤雌生殖來的。
「就問你們服不服!」圖片來源:Tourism & Events Queensland
為什麼這些動物會從有性生殖轉變成孤雌生殖呢?「我們真的不知道這件事的誘因是什麼。」達吉恩告訴果殼網。在一些鳥類和爬行動物裡,病毒感染和繁殖溫度可以成為誘因。而在萊昂妮的故事裡,「誘因似乎是因為雄鯊不在了」。「在鱝科動物中也有過這樣的規律,但這也只是兩個數據點。」她說。不過,鑑於萊昂妮和它的女兒都出現了孤雌生殖的情況,這的確有可能是某種等待雄性的「緩兵之計」——母親將自己的基因傳給女兒,女兒又傳給自己的女兒,直到遇見適合的雄性能夠交配。如果確實如此,那麼這種孤雌生殖可能是豹紋鯊們應對雄性稀缺狀況的必要技能,在雄性充足的情況下才沒有表現出來。
除了鯊魚之外,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例有生之年能從有性生殖轉為孤雌生殖的脊椎動物是一隻紅尾蚺(Boa constrictor),但是「那個案例裡母蛇身邊有雄性」。而考慮到大部分案例都是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觀察到,達吉恩並未排除人工養殖成為誘因之一的可能。
豹紋鯊目前是瀕危物種,這種逆天的技能可不可以幫助它們發展壯大呢?恐怕並不樂觀。儘管孤雌生殖讓生育不再受是否有雄性的限制,但鯊魚們只能孤雌生下雌性小鯊,而不是像一些蛇或者蜥蜴一樣能生下雄性後代。所以,豹紋鯊媽媽並不能通過孤雌生殖來解決雄性短缺的問題。達吉恩在一項採訪中指出:「這並不是一個長久之計,因為後代的遺傳多樣性和適應力降低了。」
至於為什麼萊昂妮能有這樣神奇的技能,又為什麼在伴侶離開兩年後才「發動」了它,研究人員還需要做更多工作才能解答。
(編輯:Calo)
參考文獻: Dudgeon, Christine L., et al. "Switch from sexual to parthenogenetic reproduction in a zebra shark." Scientific Reports 7 (2017): 40537. Bernal, M. A., et al. "Long‐term sperm storage in the brownbanded bamboo shark Chiloscyllium punctatum."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86.3 (2015): 1171-1176.文章題圖: jon hanson/commons.wikim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