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獅子都很怕水嗎?並不。在非洲存在著「溼地獅子」,和很多喜歡在陸地上捕獵的獅子不同,它們擅長在水中獵殺非洲水牛。那麼,溼地獅子有哪些特點?它們和生活在乾旱草原上的獅子是如何分離和基因差異的?又該如何保護好它們?本文為你一一解答。
圖:一隻怕水的非洲雄獅
獅子是非洲最具象徵性的動物之一,幾乎每個前往非洲觀看野生動物的人,都會把獅子列入「必看」名單。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獅子不會像老虎那樣在水中泡澡乘涼,也不會像美洲豹那樣在水中捕獵,而是一種十分怕水的大型貓科動物,除了飲水外不喜歡接觸水,更不喜歡跳入水中,哪怕是在炎熱的中午,通常也是選擇在樹蔭下乘涼。但事實上,這樣的「印象」只代表了大部分獅子。有些獅子,可是當之無愧的「水中殺手」。
溼地獅子:肌肉發達,喜歡在水中捕獵的優秀獵手
位於非洲國家波札那北部的奧卡萬戈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三角洲,也是一塊草木茂盛的熱帶沼澤地,而它的周圍,則環繞著比較乾旱的卡拉哈裡沙漠草原。在這一大片土地上,生活著數量眾多的獅子,這些獅子也是自然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奧卡萬戈三角洲部分景觀
為了研究這些獅子的遺傳情況,科學家在許多不同的獅子身上採集了組織樣本,並從這些組織樣本中提取DNA,研究它們的基因,以及不同個體之間在遺傳上的聯繫。結果,科學家發現了兩個在遺傳上有較大差異的獅子種群:分別是生活在半乾旱的卡拉哈裡沙漠草原上的「旱地獅子」和生活在奧卡萬戈三角洲溼地的「溼地獅子」。
圖:生活在卡拉哈裡沙漠草原上的旱地獅子
圖:生活在奧卡萬戈三角洲溼地的溼地獅子
溼地獅子的出現想必刷新了很多人的認知。和經常在陸地上捕獵的獅子不同,溼地獅子根本不怕水,它們不僅喜歡在小溪中穿行,在深水中遊泳,更是練就了一身在水中獵殺非洲水牛的本領。母獅還會經常帶領幼崽在水中遊泳,以適應水環境,鍛鍊肌肉,增加身體的協調性。由於經常在水中活動,溼地獅子的肌肉也更為發達。
圖:一隻在水中獵殺水牛的母獅,吃飽後打算回家,可以看出它的肌肉十分發達
旱地獅子和溼地獅子相距大約500千米,在地理隔離不明顯的情況下,卻不存在基因交流。科學家原本以為是當地的牧場、柵欄以及人為景觀阻礙了兩種獅子之間的基因交流,但觀察發現主要是棲息地類型的差異導致的。也就是說,生活在溼地的獅子並不喜歡來到沙漠草原上,而生活在沙漠草原上的獅子也不喜歡來到溼地。
旱地獅子和溼地獅子的遺傳差異是如何導致的?
研究了古地質環境以及旱地獅子和溼地獅子的線粒體DNA(mtDNA)後,科學家推測,非洲的原始獅子種群起源於非洲中南部的內陸溼地。也就是說,最初的獅子都是生活在溼地周圍。在過去幾百萬年的時間裡,氣候不斷發生變化。更新世時期(約2588000年前到約11700年前),沙漠不斷擴張,一些溼地被沙漠隔離成「孤島」,一些獅子種群從溼地中分離出來。
圖:生活在卡拉哈裡沙漠乾旱草原上的獅子
這些脫離溼地的獅子,面對著嚴峻的生存壓力,它們被迫逐漸適應了在冬季水源匱乏的熱帶稀樹草原上的生活。隨著氣候變化的緩和,它們利用不斷擴大的草原和獵物資源,進行多樣化的種群擴張,最終的結果是,演化出了一系列適應不同生態環境、有著不同行為方式的獅子種群,成了非洲大草原上的「生存專家」(生活在溼地生物獅子更不容易受到氣候惡化的影響)。反過來,這些獅子種群又和原始的溼地獅子種群產生了一定的遺傳隔離。
圖:溼地獅子在水中獵殺水牛
這樣一來,我們就不會奇怪:如果獅子學會了在奧卡萬戈三角洲溼地狩獵,那麼它們可能不知道如何在乾燥的卡拉哈裡沙漠草原生存;反過來,如果獅子學會了在乾燥的卡拉哈裡沙漠草原上狩獵,那麼它們就不會具備在水中獵殺水牛的知識。由於兩個種群互不來往,彼此之間的基因差異也就越來越大。
溼地獅子的出現對獅子的保護工作有何啟發?
在19世紀,整個非洲大約生活著100萬隻獅子,但是如今僅剩下2萬多隻。獅子數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棲息地的大面積喪失和人為過度獵殺。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為了支撐更多增長的人口,人類大量侵佔了獅子的棲息地,並將獅子的棲息地分割成一個又一個的「孤島」。在每一片「孤島」中,包含的獵物、水源及適宜的棲息地面積十分有限,無法支撐更多的獅子個體生存。除此之外,處於「孤島」之中的獅子,由於無法與外界的獅子交流,這樣就增加了它們近親繁殖的風險,進而給脆弱的獅子群體帶來更大的生存壓力。
圖:溼地獅母獅從容不迫地帶著幼崽過河
由於人類對環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壞,這樣我們就很容易以為獅子種群的分散是由於人類原因造成的。為了彌補「人類犯下的過錯」,保持獅子種群的連通性,讓各個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不受到阻礙,非洲的一些動物保護工作者通常會採取一些措施,比如:清除不同獅子種群之間的障礙,連接獅子種群;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會把部分獅子個體從一個種群人為地遷移到另一個種群,以減少近親繁殖。
但是,如果不弄清問題的根本所在,類似這樣的一些人類「自以為是」的措施有時會出錯,並給獅子的生存帶來更多的麻煩。
圖:一個旱地獅子的獅群
比如,生活在卡拉哈裡沙漠草原上的旱地獅子和生活在奧卡萬戈三角洲溼地的溼地獅子,雖然相隔僅500千米左右,但導致它們分離的主要原因並不是人類,而是遠古時期氣候的變化。一旦動物保護工作者將其中一個種群的獅子個體轉移到另一個種群中,由於它們已經適應了獨特的自然環境,將對新的環境無法適應,進而難以生存下去。這樣一來,這些「保護措施」將適得其反。
遵循動物的適應性進化,保留不同獅子種群的自然差異
針對溼地獅子和旱地獅子的基因及棲息地差異的研究告訴我們:有時候自然界中的一些獨特動物群體的生存模式,可能不是人為因素導致的,或許是適應性進化的結果——動物在分支發展過程中,局部結構和功能發生了變化,以適應特殊的環境,所以不同的物種乃至不同的種群存在於各自特定的區域。
圖:溼地獅子已經適應了溼地的生存環境
因此,溼地獅子和旱地獅子的自然差異需要保留,它們獨特的適應性對它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如果想使獅子這種大型貓科動物長期地蓬勃發展下去,就必須要保留這種獨特性和多樣性,貿然地移動它們只會降低它們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的生存能力。人類可以採取一些措施,幫助獅子提高在特定棲息地類型中生存的機會,這或許是目前最好的保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