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年長的人比年輕的人有更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有時候,年長的人可以為孩子們指引人生方向,老人的一些建議對於年輕人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些老人並不被子女當作「寶貝」,主要是因為他們在為人父母方面,做得實在太差。
案例
鄰居家中就有這樣一個老人,在老人搬來之前,鄰居家裡每天都是其樂融融的。但是老人來了之後,鄰居家裡每天都能聽到爭吵聲。有時候下班或是遛彎遇到這個老人時,老人也表現得非常不自在,總是對身邊人指指點點。鄰居除了有老人還有一個孩子,夫妻兩人每日照料孩子就已經足夠辛苦,本以為將老人接來能和孩子一起開開心心的生活,不想老人總是對身邊一切挑挑揀揀,讓鄰居非常煩心。
這個老人不僅脾氣暴躁,而且心態極差,遇到大事小情都喜歡和人理論一番。鄰居夫婦則是脾氣非常平和的人,無論和周圍人有怎樣的爭執都很少撕破臉。
不久之後,老人被鄰居送回了老家,自此之後鄰居家裡又恢復了以往的平靜。不得不說老人在家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一個明事理而且性情平和的老人,可以為家庭的安定做出非常重要的表率作用。反之,喜歡挑事並破壞子女生活的老人,則會遭到子女的厭惡,晚年可能得不到子女的孝順。那麼哪種老人是子女最「不喜歡」的呢?
1.年輕時嚴重偏心的父母
一些孩子由於受到父母的偏愛,長期不能和睦相處,這就導致了被偏愛的孩子高傲又自大,而不被偏愛的孩子敏感又自卑。父母親的偏見必然會導致子女間關係破裂,在這一偏好下長大的孩子,也必然會對他們的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不滿並疏遠。這樣的父母老了,孩子自然不會喜歡他們。
2.對待子女過於嚴苛的父母
父母如果因子女的錯誤而對其進行嚴厲的懲罰,這必然會造成親子之間產生隔閡。這樣的父母在孩子的眼中是很冷漠無情的。在孩子們很小的時候是他們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假如此時父母太過嚴厲,孩子就會變得害怕和畏懼父母,並拒絕和父母建立親密關係。
因此,當父母年老時,孩子仍然害怕自己被父母指責,從內心深處也不願意去照顧父母,必然不會與父母走得太近。
3.不能正確教育子女的父母
有的父母自小沉溺於娛樂,或者性格懶惰,沒有自己的事業,不努力為孩子建立更好的家庭環境。因為父母的懶惰,孩子沒有得到更好的教育,即使他們有更好的發展機會,也因為自卑而不敢爭取。另一方面,父母的懶惰會給孩子留下壞印象,讓他們對父母產生負面看法。
當孩子長大了之後,一定會責備父母的壞習慣而導致自己生活的不幸,所以這樣的子女自然不會孝順父母。
結論
家長除了給予孩子生命,更應該為他們樹立正確的榜樣。不然,他們就無法獲得子女的尊敬和愛護,子女也會逃避照顧老人的責任。養育老人是子女的責任,每一位老人都希望孩子孝順。但是,只有和藹,開明,講理的老人,才會贏得孩子的尊敬和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