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姚瑤 通訊員/廣大宣)「港珠澳大橋通車了!」想起親身參與的超級工程正式啟動,這些天,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哈薩克族總工程師溫留漢·黑沙常感到興奮。他回想過去8年,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福霖指導下,整個團隊擔綱起港珠澳大橋抗震設計,首次把隔震技術嵌入橋梁,定義了橋梁隔震裝置技術的世界標準。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裡,是有地震斷層穿過的最長跨海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這些都為大橋的抗震技術提出了高要求。
    遇到地震時,橋梁裂縫通常會出現在橋墩底部。橋梁一般應對地震的辦法是把基礎加大,棟身鋼筋配多一些,或者限位等,但都是「硬抗」。
    溫留漢·黑沙介紹,「硬抗」這種方法在港珠澳大橋不僅不能採用,而且還需要在橋梁底部作「減法」。於是,該團隊創新性地將減隔震技術引入。所謂隔震就是運用隔震墊,阻止地震作用向上傳遞,從而達到減弱結構地震反映的效果。在橋墩部位加入隔震墊,一層橡膠隔一層鋼板,地震來時,隔震墊隔開衝擊力,像太極一樣以柔克剛,把損壞控制在柔性部分,讓橋的主體不受損。
    周福霖說,這一創新使得港珠澳大橋抗震烈度從7度躍升至9度。雖然隔震技術運用已經有30多年的成熟經驗,但運用在如此長的跨海大橋上在國內外都沒有先例。
    這些年來,該團隊的研究成果還被廣泛應用於故宮博物院、西安碑林等歷史文物的隔震保護中,還完成了廣州塔等多項工程的隔震設計,贏得14項「中華之最」,成功將我國防震技術從「跟跑」加速為「世界領跑」。
    周福霖表示,為了給百姓建設地震中的「安全島」,團隊開發了一種適合農村用的簡易隔震技術,每平方米只花費50元。「這項技術我們正在海南、雲南推廣,給工匠一本手冊,他就可以建,希望讓廣大農民也能分享科技創新的成果。」
    今年,周福霖團隊參與起草的《建築隔震設計規範》即將出臺,未來建築的安全性將提高2至4倍。他希望,通過推廣應用隔震技術,使中國成為地震時最安全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