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大院士團隊擔綱港珠澳大橋抗震設計 創新隔震技術世界領先

2021-01-09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姚瑤 通訊員/廣大宣)「港珠澳大橋通車了!」想起親身參與的超級工程正式啟動,這些天,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哈薩克族總工程師溫留漢·黑沙常感到興奮。他回想過去8年,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福霖指導下,整個團隊擔綱起港珠澳大橋抗震設計,首次把隔震技術嵌入橋梁,定義了橋梁隔震裝置技術的世界標準。

&nbsp&nbsp&nbsp&nbsp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裡,是有地震斷層穿過的最長跨海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這些都為大橋的抗震技術提出了高要求。

&nbsp&nbsp&nbsp&nbsp遇到地震時,橋梁裂縫通常會出現在橋墩底部。橋梁一般應對地震的辦法是把基礎加大,棟身鋼筋配多一些,或者限位等,但都是「硬抗」。

&nbsp&nbsp&nbsp&nbsp溫留漢·黑沙介紹,「硬抗」這種方法在港珠澳大橋不僅不能採用,而且還需要在橋梁底部作「減法」。於是,該團隊創新性地將減隔震技術引入。所謂隔震就是運用隔震墊,阻止地震作用向上傳遞,從而達到減弱結構地震反映的效果。在橋墩部位加入隔震墊,一層橡膠隔一層鋼板,地震來時,隔震墊隔開衝擊力,像太極一樣以柔克剛,把損壞控制在柔性部分,讓橋的主體不受損。

&nbsp&nbsp&nbsp&nbsp周福霖說,這一創新使得港珠澳大橋抗震烈度從7度躍升至9度。雖然隔震技術運用已經有30多年的成熟經驗,但運用在如此長的跨海大橋上在國內外都沒有先例。

&nbsp&nbsp&nbsp&nbsp這些年來,該團隊的研究成果還被廣泛應用於故宮博物院、西安碑林等歷史文物的隔震保護中,還完成了廣州塔等多項工程的隔震設計,贏得14項「中華之最」,成功將我國防震技術從「跟跑」加速為「世界領跑」。

&nbsp&nbsp&nbsp&nbsp周福霖表示,為了給百姓建設地震中的「安全島」,團隊開發了一種適合農村用的簡易隔震技術,每平方米只花費50元。「這項技術我們正在海南、雲南推廣,給工匠一本手冊,他就可以建,希望讓廣大農民也能分享科技創新的成果。」

&nbsp&nbsp&nbsp&nbsp今年,周福霖團隊參與起草的《建築隔震設計規範》即將出臺,未來建築的安全性將提高2至4倍。他希望,通過推廣應用隔震技術,使中國成為地震時最安全的國家。

相關焦點

  • 港珠澳大橋會「打太極」?廣州大學院士團隊將隔震技術嵌入橋梁
    「港珠澳大橋通車了!」想起親身參與的超級工程正式啟動,這些天,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哈薩克族總工程師溫留漢·黑沙常感到興奮。他回想過去8年,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福霖指導下,整個團隊擔綱起港珠澳大橋抗震設計,首次把隔震技術嵌入橋梁,定義了橋梁隔震裝置技術的世界標準。 「港珠澳大橋通車了!」
  • 港珠澳大橋「同濟元素」彰顯上海科創硬實力
    圖說:港珠澳大橋是當今世界最長的跨海通道 圖來源/東方IC人工島築成,同濟帶來核心技術因為香港機場的標高及伶仃洋主航道要求的限制,港珠澳大橋必須採用隧橋模式,隧橋轉換就得在汪洋大海中建設人工島。構建人工島用什麼方式穩妥?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用匠心刷新中國速度
    港珠澳大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開創了世界橋梁建設領域的多個第一。這是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複雜、建設要求及標準最高的工程之一,從可行性研究到圓滿竣工,歷經15年時間,而其中僅可行性研究就長達六年。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英國《衛報》稱它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 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颱風8級地震
    港珠澳大橋10月24日上午9時,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將正式通車。公開信息及報導顯示,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颱風和八級地震,允許三十萬噸級油輪通過,是作為「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同時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被業界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並被外媒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抗7級地震、壽命120年
    「港珠澳大橋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科技大橋,在這些世界級挑戰的背後,是一系列創新攻堅和科技支撐的強力驅動。」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表示,自2003年前期籌備工作開始至今,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研究為主線,200多家科研單位、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圍繞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共開展科研專題研究300餘項,終於託舉起這座世界級工程。  目前,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已全線貫通。
  • 致敬40年|「橋痴」孟凡超:港珠澳大橋體現了中國速度
    超級工程的設計不容許邊建邊改2018年10月24日,歷經6年前期設計、9年建設,全長55公裡,集橋、島、隧於一體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這是我國橋梁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環保要求最高、建設標準最高的「超級工程」。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通車,由香港行車至珠海、澳門從3個多小時縮短至45分鐘左右。這座大橋的總設計師,就是孟凡超。
  • 港珠澳大橋全球最長能抗8級地震 橋下白海豚增多
    新華社發  建成通車後珠海香港兩地通行時間將從陸路約三小時、水路1個多小時縮減到30分鐘車程  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昨日正式貫通。據了解,大橋主體橋梁長22.9公裡,宛如一條巨龍橫跨在伶仃洋海面上,橋面上的「中國結」、「海豚」、「風帆」 三個巨型景觀在伶仃洋面上熠熠生輝,已成為港珠澳大橋以及伶仃洋面上的標誌性景觀。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橋痴」孟凡超:用匠心刷新中國速度 創造...
    這句話的作者,就是港珠澳大橋的總設計師孟凡超——孟子第七十四代孫。孟凡超的父親是山東臨沂人,也是孟子後裔,抗日戰爭時期作為青年學生幾經輾轉到了四川遂寧。1959年,孟凡超出生在四川遂寧,是中國著名的橋梁專家。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創造了世界奇蹟,是中國人的驕傲,而總設計師孟凡超是我們山東人的驕傲!
  • 預告|乘風破浪,港珠澳大橋是如何保護中華白海豚的?
    預告|乘風破浪,港珠澳大橋是如何保護中華白海豚的?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港珠澳大橋這一世界級大橋是如何建成的呢?14日上午10點,由廣州市科技局、廣東科學中心、羊城晚報社聯合主辦的珠江科學大講堂第73期將特邀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來講述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故事。
  • 港珠澳大橋背後故事:「水中大熊貓」中華白海豚倒逼方案優化
    從設計到建設前後歷時14年,當今世界裡程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港珠澳大橋將於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車。「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世界級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是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複雜、建設要求及標準最高的工程之一,被譽為是我國由橋梁大國向橋梁強國邁進的裡程碑之作。
  • 「同濟人與港珠澳大橋建設專題展」揭幕,集中展示同濟人為大橋建設...
    在港珠澳大橋通車一周年之際,10月29日,由同濟大學與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聯合主辦的「圓夢世紀工程 唱響同濟橋歌——同濟人與港珠澳大橋建設專題展」,在我校博物館揭幕。120幅展板、420餘張圖片、39件(套)實物,系統回顧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歷程,集中展示了包括師生、校友在內的一大批同濟人為港珠澳大橋建設作出的重大貢獻。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黨委書記、我校傑出校友朱永靈,我校黨委書記方守恩出席,共同為展覽揭幕。我校副校長江波主持揭幕儀式。
  •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口岸:我國首個,由上海建築師繪就藍圖
    今天,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為克服香港機場的標高及伶仃洋主航道要求的限制,港珠澳大橋必須採用隧橋模式,進而在汪洋大海中建設人工島。其中,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口岸是中國第一個建築在填海人工島之上的並置雙口岸,它的總承包設計方為華建集團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本部位於上海)。超級工程的親歷者郭建祥,為我們解讀人工島口岸背後的故事。
  • 港珠澳大橋可抗風力16級 1.2億保護白海豚(圖)
    港珠澳大橋九洲航道橋設計效果圖。新華社發   港珠澳大橋總平面圖。新華社發    本報電綜合本報和新華社報導:連接粵港澳三地、長達近50公裡的港珠澳大橋於15日正式動工建設。大橋預計於2015年完工。
  • 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 抗16級颱風8級地震
    港珠澳大橋原標題: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颱風8級地震10月24日上午9時,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將正式通車。港珠澳大橋設計負責人孟凡超接受香港媒體專訪時表示,大橋是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通車後將形成三地「1小時生活圈」的戰略目標,珠三角同城化、一體化的時代即將到來;港珠澳大橋對大灣區經濟增長有重大的支撐作用,經濟價值遠超大橋本身千億元的投資,會為區內經濟產生幾十萬億經濟效益。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總工程師畢業的學校,原來是這兩所!
    最近一段時間,國內最大的新聞莫過於港珠澳大橋的開通了。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珠海舉行,10月24日上午9點,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這個被外媒冠以「中國奇蹟」之稱的超級工程獲得了多項世界之最!世界最長跨海大橋,世界最長海底隧道,世界首個橋,島,隧一體等等。
  • 驚心動魄38小時: 挑戰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最終接頭「重新對接」極限
    2014年11月9日,以《建設中的港珠澳大橋:一道綿延56公裡的難題》為題,集中報導了大橋前期工程施工中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技術與工程難題與挑戰;2016年7月13日,又以《港珠澳大橋:綿延56公裡的創新》為題,報導了建設者們是如何面對技術難題以及如何進行技術創新的。2017年5月3日,記者到珠海見證了工程最重要的環節——最終接頭的沉放安裝。
  • 港珠澳大橋2天後正式通車 外國曾斷言中國人不行!這項世紀工程究竟...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裡,是目前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  最長鋼鐵大橋:港珠澳大橋有15公裡是全鋼結構鋼箱梁,是目前世界最長鋼鐵大橋。  最長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橋海底沉管隧道全長6.7公裡。  最大沉管隧道:沉管隧道標準管節,每一節長180米,排水量超過75000噸。
  • 港珠澳大橋遊玩攻略:打的可從珠海直接到迪士尼
    10月24日上午9點,港珠澳大橋將正式通車運營。作為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有什麼新鮮「玩法」?私家車能否開上大橋自駕遊呢?根據規定,跨境直通巴士,可以直接接送乘客,跨境往返香港市區及珠三角各城市內的固定站點。
  • 港珠澳大橋:保護白海豚花了3.4億,實現「零傷亡不搬家」
    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將於10月24日上午正式通車。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10月21日從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了解到,在大橋修建過程中,為保護中華白海豚,耗資約3.4億元。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工作人員提供給澎湃新聞的文字材料顯示,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沒有出現大的安全事故、質量事故和環境汙染事故,做到了人與工程、環境和諧相處,實現了海上「三零」(零死亡、零汙染、零事故),實現了白海豚「零傷亡」的目標。
  • 湖北老鄉珠海乘首班穿梭巴士抵港港珠澳大橋上奔馳40分鐘
    橋通港珠澳,天塹變通途。籌備6年建設9年,集橋、島、隧為一體的港珠澳大橋昨日上午正式通車。車輛和人員如何完成通關查驗?旅客如何搭乘公共運輸工具往來粵港澳三地?大橋上運營的穿梭巴士有何亮點?楚天都市報記者昨連線了乘坐首班穿梭巴士過橋的湖北老鄉朱鵬景。他說,坐巴士穿越港珠澳大橋,就像在「海上巨龍」中自在兜風,便宜舒適省時,十分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