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抗7級地震、壽命120年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這是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也是名副其實的科技大橋

  港珠澳大橋的「科技密碼」(關注)

  本報記者 馮 華

  一橋跨三地,唇齒更相依。

  從珠海景色最美的濱海道路——情侶路上向東遠眺,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宛若蛟龍,蜿蜒騰越於蔚藍色的海面上。這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橋梁工程,也是綜合建設難度最大、最具挑戰性的超級工程:在風大浪急的外海搭建使用壽命120年的鋼鐵巨橋、在海底40多米深處建造最長的沉管隧道、穿越30萬噸級航道和白海豚保護區的施工現場……可以說,每一項挑戰都前所未有。

  「港珠澳大橋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科技大橋,在這些世界級挑戰的背後,是一系列創新攻堅和科技支撐的強力驅動。」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表示,自2003年前期籌備工作開始至今,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研究為主線,200多家科研單位、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圍繞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共開展科研專題研究300餘項,終於託舉起這座世界級工程。

  目前,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已全線貫通。記者實地探訪了這座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

  國家支撐,科技先行

  港珠澳大橋集結了上千名科技工作者,開展科研專題研究300餘項

  「大橋通車後,珠海、澳門同香港間的車程將由3小時縮短至半小時。這座橋將珠三角地區連成一片,形成港珠澳一小時經濟生活圈!」站在雙向六車道的港珠澳大橋珠海段入口處,蘇權科自豪地告訴記者。

  造橋架梁,一直是珠江兩岸人民的夢想。但要跨越幾十公裡的南伶仃洋海域,談何容易?

  「世界上幾個有名的跨海通道工程,如美國切薩皮克跨海工程,長度19.7公裡、海上人工島面積3.2萬平方米、海底沉管隧道3.3公裡;韓國巨濟島—釜山連島大橋,長度8.2公裡、沒有建造人工島、海底隧道3.7公裡。我們的港珠澳大橋,跨海段長度有22.9公裡,還要建設兩個10萬平方米的人工島,海底隧道長度達5.9公裡,難度可想而知。」蘇權科介紹。

  更何況,這還是在淤泥深厚、海洋腐蝕環境嚴峻的外海施工。自然條件複雜,生態環保的要求更加嚴格。這片海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的自然保護區,如何在施工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白海豚的幹擾,是建設者面臨的嚴峻挑戰。

  根據規劃,項目要穿越30萬噸級航道,同時毗鄰香港國際機場。「大橋要滿足30萬噸級巨輪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滿足附近機場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蘇權科說,經過綜合考量,港珠澳大橋的最合理方案定為「橋、島、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這一航段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時在隧道兩側建起人工島。

  「人工建島和海底沉管隧道,當時對我們來說都是『超級難題』。南伶仃洋是外海,環境敏感點眾多,如果採用國外技術,要三年才能建成人工島,一是工期太長,二是會對海域環境造成嚴重影響。而海底沉管隧道的關鍵技術一直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無論是技術引進還是合作,代價都非常高昂。何況有的技術還面臨著國際封鎖,花錢也買不來。」蘇權科說。

  從前期項目的可研階段到開工建設,科技創新的理念貫穿始終。這個超級工程集結了我國在橋梁設計和施工、材料研發、工程裝備乃至生態環保領域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開展科研專題研究300餘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逾百項、發表論文逾500篇、創建工法逾40項。

  自2010年起,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啟動了「港珠澳大橋跨海集群工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涉及大橋建設各項難點,以專業性、創新性、實用性的科技攻關支撐起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啃下了一塊塊硬骨頭,在關鍵技術、關鍵裝備、關鍵材料領域取得全面突破,也為我國交通建設行業自主創新、技術進步起到了引領作用。

  島隧工程,全球首創

  港珠澳大橋的島隧工程是世界首例深埋沉管,沉管隧道首次做到無一處漏水

  島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橋建設的難中之難。

  從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橋,巨龍在離岸20多公裡處倏忽隱沒,再在6公裡外騰空而起,連接兩端的小島狀似蠔貝,工作人員都親切地稱其為「貝殼島」。

  貝殼島不簡單。在外海「無中生有」造出兩座面積10萬平方米的小島,且當年開工、當年成島,創造了世界紀錄。「我們首創了外海深插超大直徑鋼圓筒快速築島技術,僅用了221天就完成兩島築島,縮短工期超過2年,還實現了綠色施工。」蘇權科介紹,採用傳統的拋石填海、圍堤築島技術,工期長達3年,會對周邊環境及航道產生極大影響。科研人員設計了多個方案,最後探索出外海快速築島技術,即採用120個巨型鋼圓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再在中間填土形成人工島。「每個圓筒直徑有22米,大概和籃球場一般大;最高達51米,相當於18層樓高;重達550噸,與一架A380『空中巴士』相當。」

  海底沉管隧道,同樣也是龐然大物。5.6公裡的沉管隧道由33個巨型混凝土管節組成,每個管節長180米、寬38米、高11.4米,重量達8萬噸。

  「要讓這些管節在海底軟基環境下對接安放,難度堪比太空飛行器交會對接,需要精準的遙控、測繪、超算等一系列技術支撐。」 沉管隧道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課題研究負責人徐國平介紹,在水下近50米建設深埋沉管隧道,在國際上也被視為「技術禁區」。港珠澳大橋的島隧工程是世界首例深埋沉管。「傳統沉管隧道都是『淺埋』,但港珠澳大橋的沉管頂部荷載超過傳統沉管5倍,如果按照國外經驗,採用節段式管節(柔性),有可能出現接頭抗力不足、接頭漏水等風險。」徐國平說,技術人員最終從理論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結構體系受力及變形機理,創新提出「半剛性」沉管新結構。這一方案與國外專家提出的「深埋淺做」方案相比,節省了工期。

  「沉管隧道建成後,會不會滲水是成敗的關鍵。因為33個管節之間有大接頭,每個管節又有7個小接頭。地基的不均勻沉降、剪力鍵的結構、止水材料的性能以及地震等因素,都有可能導致隧道漏水。」徐國平說,為了攻克這些難題,他們與多個單位合作攻關,就連製作止水帶的材料也用了兩年多時間自主研發。「國外類似沉管接頭的正常漏水率是5%—10%,半剛性結構改善了沉管結構的防水性能,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首次做到了無一處漏水。」

  精品大橋,百年工程

  能抗16級颱風、7級地震,設計壽命長達120年

  作為世界最大的鋼結構橋梁,大橋僅主梁鋼板用量就高達42萬噸。「這相當於10座鳥巢或60座艾菲爾鐵塔的重量,能抗16級颱風、7級地震。」蘇權科說,大橋的鋼橋面鋪裝面積達到50萬平方米,也創造了世界紀錄。

  更讓人驚嘆的,是這座大橋全部採用了「搭積木」的方式來建造。港珠澳大橋的所有構件,無論大小,包括上千噸重的橋墩、橋身和100多米高的橋塔,都是在岸上工廠整件製造,然後運至海上,像「搭積木」一樣拼裝在一起,實現了精密製造、精密安裝。

  「港珠澳大橋在設計之初就確定了『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的理念。」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餘烈表示,施工現場緊鄰航道,每天來往船舶4000多艘,為了滿足工程質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採用了這種全新的大橋建設模式。「海上組裝可以降低海上惡劣氣象條件對施工的幹擾,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岸上預製則讓大型成套設備、先進生產工藝有了用武之地。」

  蘇權科感慨地說:「如果不是國家的整體科研和裝備實力到了這一步,做這樣的整體設計是不可想像的。」

  港珠澳大橋要做精品工程,設計壽命達到120年,這在我國橋梁史上是從未有過的。「海工環境下,鋼橋面疲勞開裂和混凝土海蝕早期破壞是行業通病,要建成一流工程,必須藉助科研的力量來攻克這兩大行業痼疾。」作為港珠澳大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之一——「混凝土結構120年關鍵技術」的負責人,王勝年帶領團隊進行攻關,從理論、技術、材料、工藝等多方面著手,作出了適合港珠澳大橋的耐久性設計。

  港珠澳大橋也是綠色工程。施工之初,最讓人揪心的白海豚僅有1400頭;主體工程完工後,白海豚增加到1800頭。「這也是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子課題,我們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山大學、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合作,組建團隊,300多次出海跟蹤,拍攝30多萬張照片,對海域內1000多頭白海豚進行了標識,並摸清白海豚生活習性,在施工時採取針對性保護措施。」餘烈說,出海時能看見白海豚,是吉祥如意的象徵,工人們既期盼偶遇白海豚,又會刻意避開,讓它們少受幹擾。

相關焦點

  • 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颱風8級地震
    公開信息及報導顯示,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颱風和八級地震,允許三十萬噸級油輪通過,是作為「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同時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被業界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並被外媒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 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 抗16級颱風8級地震
    港珠澳大橋原標題: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颱風8級地震10月24日上午9時,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將正式通車。港珠澳大橋設計負責人孟凡超接受香港媒體專訪時表示,大橋是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通車後將形成三地「1小時生活圈」的戰略目標,珠三角同城化、一體化的時代即將到來;港珠澳大橋對大灣區經濟增長有重大的支撐作用,經濟價值遠超大橋本身千億元的投資,會為區內經濟產生幾十萬億經濟效益。
  • 港珠澳大橋全球最長能抗8級地震 橋下白海豚增多
    新華社發  建成通車後珠海香港兩地通行時間將從陸路約三小時、水路1個多小時縮減到30分鐘車程  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昨日正式貫通。據了解,大橋主體橋梁長22.9公裡,宛如一條巨龍橫跨在伶仃洋海面上,橋面上的「中國結」、「海豚」、「風帆」 三個巨型景觀在伶仃洋面上熠熠生輝,已成為港珠澳大橋以及伶仃洋面上的標誌性景觀。
  • 港珠澳大橋2天後正式通車 外國曾斷言中國人不行!這項世紀工程究竟...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裡,是目前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  最長鋼鐵大橋:港珠澳大橋有15公裡是全鋼結構鋼箱梁,是目前世界最長鋼鐵大橋。  最長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橋海底沉管隧道全長6.7公裡。  最大沉管隧道:沉管隧道標準管節,每一節長180米,排水量超過75000噸。
  • 港珠澳大橋可抗風力16級 1.2億保護白海豚(圖)
    港珠澳大橋九洲航道橋設計效果圖。新華社發   港珠澳大橋總平面圖。新華社發    本報電綜合本報和新華社報導:連接粵港澳三地、長達近50公裡的港珠澳大橋於15日正式動工建設。大橋預計於2015年完工。
  • 超級工程!中國人7年建1橋 創多項世界之最
    正在建設的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集橋、島、隧道於一體,全長55公裡,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同時也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沉管海底隧道,是中國建設史上裡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現在港珠澳大橋開工即將7年,工程進展如何?什麼時候通車?
  • 港珠澳大橋會「打太極」?廣州大學院士團隊將隔震技術嵌入橋梁
    「港珠澳大橋通車了!」想起親身參與的超級工程正式啟動,這些天,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哈薩克族總工程師溫留漢·黑沙常感到興奮。他回想過去8年,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福霖指導下,整個團隊擔綱起港珠澳大橋抗震設計,首次把隔震技術嵌入橋梁,定義了橋梁隔震裝置技術的世界標準。 「港珠澳大橋通車了!」
  • 廣大院士團隊擔綱港珠澳大橋抗震設計 創新隔震技術世界領先
    &nbsp&nbsp&nbsp&nbsp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姚瑤 通訊員/廣大宣)「港珠澳大橋通車了!」想起親身參與的超級工程正式啟動,這些天,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哈薩克族總工程師溫留漢·黑沙常感到興奮。
  • 港珠澳大橋「同濟元素」彰顯上海科創硬實力
    10月24日,經過近8年的建設,全長55公裡、被稱為「工程界的珠峰」的港珠澳大橋將迎來正式通車的歷史性時刻。如一道彩虹橫跨伶仃洋——它是當今世界最長的跨海通道,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半島和廣東省珠海市。主體工程「海中橋隧」長超過35公裡,海底隧道長約6.75公裡,橋梁長約22.9公裡。尋常人不知道的是,在這座大橋技術最難的節點人工島及隧道部分,處處體現了「同濟元素」。
  • 預告|乘風破浪,港珠澳大橋是如何保護中華白海豚的?
    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20-07-11 珠江科學大講堂第73期將特邀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來講述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故事。
  • 湖北老鄉珠海乘首班穿梭巴士抵港港珠澳大橋上奔馳40分鐘
    橋通港珠澳,天塹變通途。籌備6年建設9年,集橋、島、隧為一體的港珠澳大橋昨日上午正式通車。車輛和人員如何完成通關查驗?旅客如何搭乘公共運輸工具往來粵港澳三地?大橋上運營的穿梭巴士有何亮點?楚天都市報記者昨連線了乘坐首班穿梭巴士過橋的湖北老鄉朱鵬景。他說,坐巴士穿越港珠澳大橋,就像在「海上巨龍」中自在兜風,便宜舒適省時,十分愜意。
  • 驚心動魄38小時: 挑戰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最終接頭「重新對接」極限
    2014年11月9日,以《建設中的港珠澳大橋:一道綿延56公裡的難題》為題,集中報導了大橋前期工程施工中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技術與工程難題與挑戰;2016年7月13日,又以《港珠澳大橋:綿延56公裡的創新》為題,報導了建設者們是如何面對技術難題以及如何進行技術創新的。2017年5月3日,記者到珠海見證了工程最重要的環節——最終接頭的沉放安裝。
  • 致敬40年|「橋痴」孟凡超:港珠澳大橋體現了中國速度
    他是赫赫有名的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他的名字與黃石長江公路大橋,南京長江二橋、三橋,杭州灣跨海大橋,西堠門大橋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緊緊鐫刻在一起;他是橋梁界資深專家,交通運輸部專家委員會委員。2014年,孟凡超在港珠澳大橋施工工地1982年,在湖北沙洋漢江公路大橋的工地上,一名23歲的實習工程師,帶領工人們創造了38米(當時亞洲第一深度)沉井技術。
  • 港珠澳大橋背後故事:「水中大熊貓」中華白海豚倒逼方案優化
    從設計到建設前後歷時14年,當今世界裡程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港珠澳大橋將於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車。「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世界級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是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複雜、建設要求及標準最高的工程之一,被譽為是我國由橋梁大國向橋梁強國邁進的裡程碑之作。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橋痴」孟凡超:用匠心刷新中國速度 創造...
    這句話的作者,就是港珠澳大橋的總設計師孟凡超——孟子第七十四代孫。孟凡超的父親是山東臨沂人,也是孟子後裔,抗日戰爭時期作為青年學生幾經輾轉到了四川遂寧。1959年,孟凡超出生在四川遂寧,是中國著名的橋梁專家。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創造了世界奇蹟,是中國人的驕傲,而總設計師孟凡超是我們山東人的驕傲!
  • 港珠澳大橋:保護白海豚花了3.4億,實現「零傷亡不搬家」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工作人員提供給澎湃新聞的文字材料顯示,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沒有出現大的安全事故、質量事故和環境汙染事故,做到了人與工程、環境和諧相處,實現了海上「三零」(零死亡、零汙染、零事故),實現了白海豚「零傷亡」的目標。
  • 「同濟人與港珠澳大橋建設專題展」揭幕,集中展示同濟人為大橋建設...
    在港珠澳大橋通車一周年之際,10月29日,由同濟大學與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聯合主辦的「圓夢世紀工程 唱響同濟橋歌——同濟人與港珠澳大橋建設專題展」,在我校博物館揭幕。120幅展板、420餘張圖片、39件(套)實物,系統回顧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歷程,集中展示了包括師生、校友在內的一大批同濟人為港珠澳大橋建設作出的重大貢獻。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黨委書記、我校傑出校友朱永靈,我校黨委書記方守恩出席,共同為展覽揭幕。我校副校長江波主持揭幕儀式。
  •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口岸:我國首個,由上海建築師繪就藍圖
    今天,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為克服香港機場的標高及伶仃洋主航道要求的限制,港珠澳大橋必須採用隧橋模式,進而在汪洋大海中建設人工島。其中,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口岸是中國第一個建築在填海人工島之上的並置雙口岸,它的總承包設計方為華建集團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本部位於上海)。超級工程的親歷者郭建祥,為我們解讀人工島口岸背後的故事。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用匠心刷新中國速度
    港珠澳大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開創了世界橋梁建設領域的多個第一。這是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複雜、建設要求及標準最高的工程之一,從可行性研究到圓滿竣工,歷經15年時間,而其中僅可行性研究就長達六年。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英國《衛報》稱它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 又一「湖北造」超級工程開建「鐵路版港珠澳大橋」甬舟鐵路今日...
    12月22日,由中鐵大橋局承建的新建甬(寧波)舟(山)鐵路西堠門大橋冊子側先行工程開工建設,標誌著甬舟鐵路這座世界上控制因素最複雜、越海橋隧工程技術難度最大的「超級工程」建設正式進入實施階段。西堠門大橋效果圖甬舟鐵路以寧波樞紐寧波東站為起點,經寧波鄞州區、北侖區,舟山金塘島、冊子島、富翅島,終於舟山市白泉鎮,設計時速250公裡,正線長76.4公裡,其中新建線路長70.1公裡,利用既有線6.3公裡。全線新建橋梁33座全長27.764公裡,隧道17座全長35.246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