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人與港珠澳大橋建設專題展」揭幕,集中展示同濟人為大橋建設...

2021-01-10 同濟大學新聞網

「同濟人與港珠澳大橋建設專題展」揭幕,集中展示同濟人為大橋建設作出的重大貢獻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19-10-30  瀏覽:

在港珠澳大橋通車一周年之際,10月29日,由同濟大學與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聯合主辦的「圓夢世紀工程 唱響同濟橋歌——同濟人與港珠澳大橋建設專題展」,在我校博物館揭幕。120幅展板、420餘張圖片、39件(套)實物,系統回顧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歷程,集中展示了包括師生、校友在內的一大批同濟人為港珠澳大橋建設作出的重大貢獻。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黨委書記、我校傑出校友朱永靈,我校黨委書記方守恩出席,共同為展覽揭幕。我校副校長江波主持揭幕儀式。作為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同濟校友、教師代表,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建設智能維養與安全運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級高工王彥林,上海市政總院綜合交通規劃院橋梁專業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戴建國,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三工區一分區總工程師張洪三位校友,以及土木工程學院徐偉、袁勇,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叢林三位教授也出席了揭幕式。

方守恩在致辭中說,在港珠澳大橋這一偉大的世紀工程建設中,活躍著一大批同濟師生和校友的身影。同濟大學與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聯合舉辦這次專題展覽,是為了向這些為大橋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濟人致敬。他們是同濟人的傑出代表,彰顯了同濟大學始終踐行「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光榮傳統。

朱永靈在致辭中感謝母校對他的培養,為他提供的智力支持。他說,在港珠澳大橋技術專家組41名中外專家中,有同濟校友11人;在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建設期94名員工中,有同濟校友10人。90多歲高齡的孫鈞院士30多次深入大橋建設現場,為大橋建設排憂解難。同濟大學一批知名教授在大橋建設的關鍵時期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港珠澳大橋已經注入了同濟人的精神,打上了同濟人的烙印。

揭幕儀式後,朱永靈、方守恩、江波及大橋參建校友和教師代表等共同參觀了專題展。

展覽由三大部分組成,分別是「祖國復興崛起,圓夢時代工程」「獻禮偉大時代,貢獻同濟智慧」「奉獻大橋建設,詮釋報國情懷」,生動呈現了同濟人勇擔使命、全力服務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奮進之路及其閃耀的精神之光。  

當天,「踐行同濟精神,助力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參建校友報告會在校圖書館舉行。戴建國、張洪兩位校友分別作了題為《從江河走向海洋,從大國邁向強國》《我和我的橋》的報告,分享了兩人親身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的經歷和體會。新生院部分大一學生聆聽了報告。

專題展由校檔案館、博物館承辦,將在我校博物館一層展廳展出至11月16日。

https://mp.weixin.qq.com/s/KA17L3mvtuNUJ0Nh4JgVHw

 

相關焦點

  • 港珠澳大橋「同濟元素」彰顯上海科創硬實力
    10月24日,經過近8年的建設,全長55公裡、被稱為「工程界的珠峰」的港珠澳大橋將迎來正式通車的歷史性時刻。如一道彩虹橫跨伶仃洋——它是當今世界最長的跨海通道,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半島和廣東省珠海市。主體工程「海中橋隧」長超過35公裡,海底隧道長約6.75公裡,橋梁長約22.9公裡。尋常人不知道的是,在這座大橋技術最難的節點人工島及隧道部分,處處體現了「同濟元素」。
  •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港澳珠大橋通車同濟團隊啃下「硬骨頭」
    東人工島好似「蠔貝」(港珠澳大橋管理局)  本文圖片均由同濟大學提供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於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車運營。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海中橋隧」長超過35公裡,海底隧道長約6公裡,橋梁長約22.9公裡。
  • 預告|乘風破浪,港珠澳大橋是如何保護中華白海豚的?
    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20-07-11 珠江科學大講堂第73期將特邀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來講述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故事。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用匠心刷新中國速度
    港珠澳大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開創了世界橋梁建設領域的多個第一。這是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複雜、建設要求及標準最高的工程之一,從可行性研究到圓滿竣工,歷經15年時間,而其中僅可行性研究就長達六年。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英國《衛報》稱它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 港珠澳大橋背後故事:「水中大熊貓」中華白海豚倒逼方案優化
    「港珠澳大橋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科技大橋,在這些世界級挑戰的背後,是一系列創新攻堅和科技支撐的強力驅動。」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表示,自2003年前期籌備工作開始至今,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研究為主線,200多家科研單位、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圍繞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共開展科研專題研究300餘項,終於託舉起這座世界級工程。
  • 港珠澳大橋白海豚島入選央視春晚分會場
    2020年春節聯歡晚會將在港珠澳大橋白海豚島設立分會場。  本次粵港澳大灣區分會場取景港珠澳大橋白海豚島,將融合大灣區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色,展示大灣區發展成果,呈現流光溢彩的灣區城市群像,描繪出粵港澳三地共迎新春、大灣區同創未來的盛世圖景,充分彰顯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美好前景。
  • 致敬40年|「橋痴」孟凡超:港珠澳大橋體現了中國速度
    超級工程的設計不容許邊建邊改2018年10月24日,歷經6年前期設計、9年建設,全長55公裡,集橋、島、隧於一體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這是我國橋梁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環保要求最高、建設標準最高的「超級工程」。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通車,由香港行車至珠海、澳門從3個多小時縮短至45分鐘左右。這座大橋的總設計師,就是孟凡超。
  • 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颱風8級地震
    根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提供的文字材料、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官網信息、公開新聞報導等,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整理了10個有關港珠澳大橋的數據,讓人更直觀了解港珠澳大橋。2003年8月4日,國務院批准三地政府開展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同意粵、港、澳三地成立「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2004年3月,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正式成立,全面啟動港珠澳大橋各項建設前期工作。
  • 港珠澳大橋可抗風力16級 1.2億保護白海豚(圖)
    港珠澳大橋九洲航道橋設計效果圖。新華社發   港珠澳大橋總平面圖。新華社發    本報電綜合本報和新華社報導:連接粵港澳三地、長達近50公裡的港珠澳大橋於15日正式動工建設。大橋預計於2015年完工。
  •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抗7級地震、壽命120年
    「港珠澳大橋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科技大橋,在這些世界級挑戰的背後,是一系列創新攻堅和科技支撐的強力驅動。」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表示,自2003年前期籌備工作開始至今,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研究為主線,200多家科研單位、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圍繞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共開展科研專題研究300餘項,終於託舉起這座世界級工程。  目前,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已全線貫通。
  • 港珠澳大橋:保護白海豚花了3.4億,實現「零傷亡不搬家」
    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將於10月24日上午正式通車。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10月21日從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了解到,在大橋修建過程中,為保護中華白海豚,耗資約3.4億元。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工作人員提供給澎湃新聞的文字材料顯示,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沒有出現大的安全事故、質量事故和環境汙染事故,做到了人與工程、環境和諧相處,實現了海上「三零」(零死亡、零汙染、零事故),實現了白海豚「零傷亡」的目標。
  • 在港珠澳大橋釣魚,11人被抓!現場圖亮了……
    很多網友都不知道,一些人為了釣魚能有多「拼」!今天,@江寧婆婆 一條微博也引起了關注:竟有人把魚竿從港珠澳大橋伸出……港珠澳大橋水域是海事部門重點監管區。據報導,日前,港珠澳大橋海事局執法人員在巡航中發現,位於青州航道的54號橋墩處有異樣,該橋墩防撞鋼箱內竟然有多根魚竿伸出,而且箱內有人。執法人員隨即對周邊橋墩展開巡查,在另外兩個橋墩處也發現了類似情況。海事與公安部門聯合執法,將非法垂釣人員全部抓獲,還收繳了26根魚竿和5箱漁獲。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橋痴」孟凡超:用匠心刷新中國速度 創造...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3日訊 在世界橋梁界有著這樣一句話:世界橋梁建設,20世紀70年代以前看歐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紀看中國。這句話的作者,就是港珠澳大橋的總設計師孟凡超——孟子第七十四代孫。孟凡超的父親是山東臨沂人,也是孟子後裔,抗日戰爭時期作為青年學生幾經輾轉到了四川遂寧。1959年,孟凡超出生在四川遂寧,是中國著名的橋梁專家。
  • 港珠澳大橋出啥事了?惹得日本專家狂噴,網友:不至於吧
    今天來聊一聊和港珠澳大橋有關的事情。它是至今為止建造難度最大和長度最長的跨海大橋,體現了中國建橋技術的高超,是國人的驕傲。不過對於日本人來說它時不好的存在,甚至有很多專家對它進行狂噴,跟著阿戰去了解一下原因吧。按理來說港珠澳大橋是國內獨自進行設計和建造的大橋,它和日本起之間是沒有任何聯繫的。
  • 港珠澳大橋全球最長能抗8級地震 橋下白海豚增多
    按照計劃,港珠澳大橋明年建成通車後,珠海和香港兩地的通行時間將從過去的陸路三四個小時、水路1個多小時,壓縮到30分鐘的車程。  長55公裡由三部分組成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裡,包括海中橋隧主體工程、三地連接線及口岸。
  • 湖北老鄉珠海乘首班穿梭巴士抵港港珠澳大橋上奔馳40分鐘
    橋通港珠澳,天塹變通途。籌備6年建設9年,集橋、島、隧為一體的港珠澳大橋昨日上午正式通車。車輛和人員如何完成通關查驗?旅客如何搭乘公共運輸工具往來粵港澳三地?大橋上運營的穿梭巴士有何亮點?楚天都市報記者昨連線了乘坐首班穿梭巴士過橋的湖北老鄉朱鵬景。他說,坐巴士穿越港珠澳大橋,就像在「海上巨龍」中自在兜風,便宜舒適省時,十分愜意。
  • 超強颱風「山竹」襲擊港澳臺 港珠澳大橋無恙
    針對網上不斷有人擔心「港珠澳大橋無法承受17級颱風山竹」的說法,中國氣象局已在官方微博闢謠。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朱永靈亦表示,現場情況一切正常。9月16日傍晚,強颱風「山竹」襲擊下的香港到處是倒塌的樹木。通往金紫荊廣場的綠化帶上多棵大樹被連根拔起。
  • 今年春晚將在港珠澳大橋白海豚島設立分會場
    據「春晚」公眾號發布的消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落實「一國兩制」,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的重要舉措。港珠澳大橋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重大基礎設施,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 粵港澳大灣區分會場取景港珠澳大橋白海豚島,融合大灣區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色,展示大灣區發展成果,呈現流光溢彩的灣區城市群像,描繪出粵港澳三地共迎新春、大灣區同創未來的盛世圖景,充分彰顯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美好前景。
  • 港珠澳大橋邂逅「海上大熊貓」
    一抹抹粉紅可愛的身影,時而靈動地躍上海面,與不遠處的港珠澳大橋相映成趣。9月4日,南方日報記者在港珠澳大橋白海豚島附近,幸運地邂逅10餘頭中華白海豚,這群傳說中的「海中精靈」。記者當天偶遇的大部分白海豚,身體為粉紅色,年齡約30歲,還有部分白海豚身體為灰黑色,年齡較小,大約10歲。南方日報記者 劉豔婷 錢文攀 攝影報導
  • 港珠澳大橋邂逅「海上大熊貓」
    一抹抹粉紅可愛的身影,時而靈動地躍上海面,與不遠處的港珠澳大橋相映成趣。9月4日,南方日報記者在港珠澳大橋白海豚島附近,幸運地邂逅10餘頭中華白海豚,這群傳說中的「海中精靈」。&nbsp&nbsp&nbsp&nbsp中華白海豚俗稱白忌、白牛、白海豚,被漁民們譽稱為「媽祖魚」「海上大熊貓」,是海豚動物中我國現存唯一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