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被稱作西方音樂之父,為何多數人對他的音樂敬而遠之?

2020-12-05 北京日報客戶端

巴赫大名鼎鼎,被稱作西方音樂之父,但多數人對他的音樂敬而遠之,覺得聽不懂或比較枯燥單一,幾分鐘之後就會失去興趣。不能怪罪普羅大眾的欣賞品位,因為巴赫的音樂(包括巴洛克時期的多數音樂作品)確實不太「接地氣」。這些音樂原是為上帝創造,與神對話,在教堂中演奏,追求的是肅穆莊嚴、理性的嚴謹,而儘量避免世間情感的過度表達。

巴赫手稿 新華社記者 李鵬攝

其實巴赫的音樂中亦有抒情性很強的作品,如《小步舞曲》《G弦上的詠嘆調》《前奏曲與賦格》等,如泣如訴,委婉動聽,然而多數都十分理性,其賦格、復調技巧如數學邏輯一般嚴密,加之多聲部交織融會在一起向前推進,像解一道數學公式似地邏輯精準,給人以複雜而深邃的感覺,所以不易理解。

歐洲中世紀大學裡開設的課程總括為七藝,即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從中看出,音樂其實是作為一門科學在傳授的,與我們現代意義上的藝術類,如繪畫、文學等完全不同,因為音樂中有和聲、調性等具有數學或幾何學屬性的元素。巴赫是在用科學的方法把握作曲,正如中世紀歐洲的繪畫,也不太強調其藝術技巧的一面,其內容亦是宗教題材為主,所繪的聖母、聖子、上帝和聖經的故事大都是教堂委託而作,作為教堂建築裝飾一部分。這些繪畫正好與音樂相反,不側重其美學和真實(科學)的價值,不講究透視和解剖學,所以呈現的都是平面的、與真實人物的身體結構不符的構圖。它們和音樂的共同點是都是為上帝服務的,不是表達俗世的情感。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對巴赫的音樂覺得有些「隔」,就不足為怪了。

根據筆者的聽樂經驗,欣賞歐洲古典音樂不如先從維也納古典樂派開始。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都在巴赫之後,這時期的音樂已經漸漸從純粹的教堂音樂轉向市民化,服務的對象主要是貴族乃至新興的市民階層,因而作品有了更多的世俗的情感表達。古典樂派將巴赫的賦格大大地加以簡化,使賦格變為主調旋律,一方面保留了巴赫理性節制的行進方式,另一方面使得音樂更加優美,典雅和好聽起來,並具有了詼諧、抒情的情感元素。海頓的「驚愕」「時鐘」「軍隊」等交響曲,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及大量反映市民生活的歌劇以及貝多芬的「英雄」「命運」「田園」等交響曲都表達了當時民眾的思想情感和美學趣味。換句話說,這時的音樂已經完全從巴赫筆下的一門「科學」轉換成了一門藝術,側重的是抒情和音響的唯美,儘管當時的情感表達仍舊深受巴洛克時期,也就是巴赫時期宗教音樂的影響,情感表達極為克制和含蓄(貝多芬晚期作品除外),仍舊帶有濃厚的貴族氣派和華麗,但它們畢竟已經從天堂走向了人間,為老百姓所接受,所理解。音樂情感的表達和宣洩到了貝多芬被推到了極致和高峰,讓後來的作曲家無法企及,於是他們只得另闢蹊徑,將音樂與文學結合起來,在作品中標識出一首詩和文學作品的名稱或標題,告訴人們音樂的主題,於是音樂的內涵與巴赫時代就愈行愈遠,更貼近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這便是浪漫派音樂的特徵。

因此,欣賞古典音樂不必走學習文學史或繪畫史的路子,從原初開始。文學和繪畫有文字和視覺幫助理解它們的內容。古典音樂則恰恰相反,它是抒情在後,理性在先,也就是人間情感在後,天堂和宗教在先,容易使許多人由於聽不懂而望而卻步。最好的辦法是,先去欣賞古典樂派的作品,那裡有美的旋律,有接地氣的或歡樂或傷悲的情感,然後再回頭溯源,欣賞巴赫時期的作品,你就會發現許多古典作品的動機、旋律在巴赫作品中似曾相識,因為畢竟是沿著巴赫的理性音樂演變而來,便可因終於聽懂了巴赫會心而笑,甚至成為巴赫音樂之迷,發掘其無盡的寶藏。

(原標題:為什麼巴赫「不接地氣」)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王秋海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巴赫的音樂「不接地氣」
    &nbsp&nbsp&nbsp&nbsp為什麼巴赫「不接地氣」&nbsp&nbsp&nbsp&nbsp王秋海&nbsp&nbsp&nbsp&nbsp巴赫大名鼎鼎,被稱作西方音樂之父
  • 音樂之父巴赫生前默默無名?金子不會被埋沒的!
    巴赫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傑出、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巴赫一生多產,除了歌劇,幾乎涉獵了當時所有的曲式,包含清唱劇(教會用和世俗用,也包含受難曲與神劇)、經文歌、彌撒曲、聖詠、各式的獨奏曲、組曲、室內樂及協奏曲等等。
  • 巴赫與他豐盈雄渾的音樂世界
    他將著作自比為「十四條輪輻,全部連接到同一個核心——作為人和音樂家的巴赫」,其寫作的動機「旨在『認識這個創作中的人』」。大多數傳記,往往以生平的鋪陳來推進作品的解碼,這方面加德納做得也很深入,但他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反其道行之,極富創造性地從作品中耙梳出作曲家人格的印跡,「他的個性隱約從樂譜結構中浮現的那些時刻」。即便這尚不足以使我們對巴赫其人撥雲見霧,至少能部分地廓清數百年來蒙積在其面孔上的擾人塵埃。
  • 巴赫的佛音(圖)_音樂頻道_鳳凰網
    聽見這樣出神入化的彈奏,叫人不禁回顧中國人與巴赫的復調音樂的淵源。20世紀初,巴赫的音樂最早來到中國。1927年,留德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蕭友梅南下上海,懷揣著從南京政府要來的3060塊大洋,到上海創辦國立音專,也就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前身。那時候,沒有教材,沒有教授,蕭友梅四處張羅,聘請外籍教授,自編教材,組織樂隊。他找來耶魯大學音樂系的高材生黃自擔任教務主任。
  • 音樂教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巴洛克時期代表人物)
    通過這種綜合巴赫創造出了一種音樂的母語,以此構成了西方音樂沿用至今的基礎語言。巴赫繼承的音樂傳統是獨一無二的。在她之前200多年裡,他的先輩就是著名的演奏家和作曲家。在他年少時這個著名的家族就活躍著100多位音樂家。15歲之前小巴赫一直和他的兄長約翰.克裡斯託夫.巴赫生活在一起。後在聖.米歇爾學校開始接受正規的音樂訓練。在那裡,他學習唱歌管風琴、小提琴、鍵盤樂器和作曲。
  • 《西方古典音樂》:鋼琴老師備課資料,古典音樂百科全書
    打個比方,培養兒童對詩歌的愛好,倘若為之啟蒙的東西不是「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覺曉」之類,而是《詩經》與《楚辭》,後果如何,可想而知。同理,西方古典音樂作品,就欣賞的難易程度,即可聽性的高低而言,是要分三六九等的。入門者像剛剛斷奶的嬰兒,牙不全、舌頭嫩、胃口弱,若一開始吃飯,便將山珍海味硬塞給他們,結果多半是敗壞了他們的胃口,使之畢生對佳餚美饌敬而遠之。
  • ...暢遊西方音樂史》之第十六期 莫扎特父親的故事之薩爾茨堡的...
    請收聽:莫扎特父親的故事之薩爾茨堡奇蹟聽了還想聽(點擊一下文字收聽):1.暢遊西方音樂史第二期:致敬紅髮神父——維瓦爾第2.暢遊西方音樂史第三期:西方音樂之父--巴赫 之家族背作者簡介本期特邀嘉賓李明音樂理論博士西華師範大學青年教師長期從事音樂理論的教學及研究工作現任「Dance Song Fest國際藝術節」中國賽區籌備及組織委員會主席歐洲之星國際藝術學院特聘外教歐洲濱海國際藝術節
  • 俄羅斯音樂之父——柴可夫斯基
    他的童年時代就在這個邊遠的山區度過。柴可夫斯基幼年時對音樂十分敏感和喜愛,當地流傳的許多優美的民歌、漁歌,給他留下了最初的音樂記憶。母親是位音樂愛好者,經常為小柴可夫斯基唱古老的俄羅斯民歌和當時的流行歌曲。柴可夫斯基從母親那裡得到了最初的音樂啟蒙教育,而音樂也在他那幼小的心靈深處逐漸孕育和萌發。
  • 朱曉玫,連囚犯都可以在巴赫的音樂裡安靜下來(圖)
    他的音樂像水和空氣一樣,非常平穩、平衡,又很深邃。巴赫不是大喜大怒的,他的音樂很有分寸感,有一種安靜的喜悅。」  個頭不高的朱曉玫,伸出手來,小小的一雙,這曾是她學鋼琴的短板。勞改期間,她把一架英國產的羅賓遜鋼琴運到張家口,以巴赫的琴音慰藉內心。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指揮家餘隆很佩服朱曉玫的經歷,1980年,她為了能去洛杉磯音樂學院學琴,跑到香港打工兩個月才買得起機票。
  • 他是捷克民族音樂的奠基人,被稱為新音樂之父,你知道他嗎
    貝德裡赫·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1884),捷克作曲家,鋼琴家和指揮家,捷克古典音樂的奠基人。捷克民族歌劇的開路先鋒,捷克民族樂派的創始人。1874年不幸耳聾,繼續堅持創作,其中最著名的有由六部獨立交響詩組成的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和第一弦樂四重奏《我的生活》。被譽為"捷克民族音樂的奠基人"、"新音樂之父"、"捷克的格林卡"。
  • 漢堡王門前的巴赫:先被商品化又被武器化的古典音樂
    舊金山市場街和第八大道的交叉口,漢堡王的外面流淌著不同尋常的音樂。巨大的窗戶頂部安裝著一個米色的揚聲器,播送著大鍵琴演奏的巴赫。音樂聲震耳欲聾,不分晝夜從不停歇。巴赫、莫扎特和維瓦爾第的聲音從漢堡王上方傳來,響徹周邊空蕩蕩的大街。空無一人的街道本身就是這場音樂會的目標受眾。
  • 巴洛克音樂是什麼鬼?
    學習音樂的朋友應該都看到過巴洛克音樂,很多人只知道「巴洛克」是指一個時期,但對於究竟是哪一個時期,那個時期的樂曲又有什麼特點,可能就不是很清楚了。巴洛克(baroque)是葡萄牙語,原意為「不圓的、形狀不規則的珍珠」。
  • 喜歡音樂的就看看吧!這裡有你所不知道音樂故事?
    管風琴之王巴赫可稱得上是「管風琴之王」。管風琴是巴赫一生的主要創作工具,也是最能體現他演奏藝術的樂器。巴赫生前作為一個管風琴演奏家的名氣遠超過了他作為作曲家的聲望。巴赫首創了五指並用的管風琴演奏技巧(此前的音樂家很少用拇指觸鍵),並高度發展了運用踏板的技巧。
  • 2021音樂教師招聘備考之西方音樂史必考知識梳理(1)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華圖教師發布:2021音樂教師招聘備考之西方音樂史必考知識梳理(1),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莫扎特常考察其「自由音樂家」的稱號,以及其代表歌劇作品,如《魔笛》、《費加羅的婚禮》、《唐璜》等,此外,他的三部交響曲39號、40號、41號也非常有名,其中,39號被稱為「天鵝之歌」,40號被稱為維特交響曲,41號朱庇特交響曲。
  • 音樂創作時期——巴洛克時期的鋼琴音樂創作
    在當時人們看來這種最早興起於建築和繪畫中的藝術風格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世風漸頹的表現,因而貶之為「巴洛克」(Baroque,葡萄牙語),意即「畸形的珍珠」。巴洛克藝術風格逐漸浸入到音樂領域要晚於建築和繪畫領域約半個世紀,現在「巴洛克」一詞已經不含貶義,經常被用在建築和音樂領域之中。
  • 肺炎期間人民日報中的巴赫你是否了解?J.s·巴赫鋼琴音樂創作特徵
    巴赫在古鋼琴的演奏方法上打破了種種限制,不但使用黑鍵,也打破了只用3個手指彈奏的限制,而且在教學上提醒他的學生「要像唱歌那樣來彈奏」。(三)情感表達巴赫的音樂,在個人情感的表現上比較有所保留,他的音樂表現出經過升華的高貴的氣質與境界。
  • VIP陪練老師分享:巴赫第一首應該彈什麼?
    巴赫第一首應該彈什麼?每次遇到類似的提問,我都會告訴大家,每個人彈奏水平不一樣,對應的練習曲目也各有差異,不能一概而論。鋼琴教學可分為啟蒙,初級,中級和高級四個階段,各階段的學習內容通常包括基本練習、練習曲、復調作品、樂曲幾大類。
  • 2015教招備考|西方音樂史之巴洛克時期音樂(1)
    【概述】一、巴洛克的時間1600―1750年的150年歷史,即從第一部歌劇誕生到巴赫去世為止。形容十七、八世紀建築物中裝飾風格,其中彎曲的線條、誇大的裝飾,華麗的風格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平衡風格形成對比,後來隨著時間變化,成為一個時代風格的代名詞,在音樂領域上即指十七、八世紀的音樂風格。四、巴洛克音樂風格特點1.通奏低音(thoroughbass,bassocontinuo,又稱數字低音)。
  • 紀念|焦元溥訪傅聰:中國人學西方音樂,必須學好自己的文化
    這便是認真於音樂的演奏家,例如阿勞,其演奏不會「出錯」之故。他對音樂的態度非常嚴格而正確;就算觀點和人不同,仍是以作品本身出發,而非為了炫耀技巧或標新立異。焦:那作曲家在篇章上的安排設計呢?例如蕭邦作品25的《十二首練習曲》,第七首似乎不以練習技巧為主,您認為他的想法為何?傅:蕭邦《練習曲》並非只為手指,而是為音樂藝術而寫。
  • 巴洛克時期鋼琴音樂的代表人物
    巴赫的音樂啟蒙教育主要是受他的父親J·A·巴赫的影響,在這種得天獨厚的環境中,J·S·巴赫不僅接受了良好的音樂教育,自幼學習小提琴、管風琴和古鋼琴,並深入鑽研17世紀德國管風琴大師們的傳統創作技巧。而且還廣泛地接觸和學習了當地的民間音樂。但是好景不長,在巴赫10歲的時候他的父親與母親就雙雙離世了,只剩下年幼的巴赫和他的哥哥共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