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滿的回憶 細數湖南人過年有哪些習俗

2021-01-16 湖南在線

春節離我們越來越近了。過年,天南地北各有各的風俗,就拿湖南來說,14市州年俗也千差萬別,不盡一樣。除了我們熟悉的掃新、守歲、貼春聯、放鞭炮、封壓歲錢、開財門、舞龍舞獅等風俗以外,還有很多奇異有趣的年俗。回想起兒時過年的情景,滿滿的都是回憶。那麼湖南人過年有哪些習俗?湖南過年要吃什麼菜?有哪些講究?又有哪些好玩的?

長沙過年習俗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長沙俗稱過年。長沙人過年須過大半個月,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這個習俗延續了幾千年,與南朝梁時《荊楚歲時記》所記基本相承。

臘月二十四,俗稱「過小年」,舉家休息聚餐,稱「小孩子過年」。相傳是日作為「天上耳目臣,人間煙火主」的灶王爺要回天庭述職,叫辭灶。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鬧言碎語不必講,好言善語奏玉皇」,人們在前一天要搞大掃除,叫「掃揚塵」。廿三或廿四晚由家庭主婦在鍋灶周圍點燭祭灶,為其「送行」。民謠曰:「辭了灶,年來到,妹子要花,伢子要炮,始助要新衣,爹爹要新帽」。是日起,長工下工,匠師不再上門,家家籌備年貨,作豆腐,殺年豬,送年節,備點心,炒旱茶,寫春聯,扎燈籠,忙得不亦樂乎。

歲終之日叫除夕,或叫大年三十,戶戶剪彩紙,貼春聯,全家團圓聚飲,菜餚有餘有剩,叫吃團年飯。掌燈時分,焚香鳴炮,拜祖先家神,叫辭年,並接灶神祭祀。小孩則成群結隊打著燈籠依次去鄰裡人家,進門曰:「請辭歲」。各家起立迎之,捧出點心旱茶,把孩子們的口袋塞得滿滿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後,又迅速地加入辭歲隊伍,一個晚上可得一兩瓷壇的美食,樂得合不攏嘴,因而有諺云:「小孩盼過年」。

年三十夜,長沙農村家家火爐中燃著一個楓樹蔸(或松、慄等樹蔸),叫「年財佬」。男女老幼圍爐共話,長輩給小孩壓歲錢,全家品吃豬腳燉蘿蔔,歡坐待旦,叫「守歲」。所謂「有錢無錢,蘿蔔過年」。

除夕年關,在萬民歡樂的同時,也不乏「有家不敢歸」的貧困人,所謂幾家歡樂幾家愁。債主收債,匠師收工錢此時已是最後期限,城鎮街巷、鄉間小路上收帳人的燈籠火把川流不息,有的人家無法付帳,銅壺衣服可能被人提走,所以只好外出躲帳。還有的在辭年之後,用紅紙書寫「衡門衍慶」4宇貼於門上,緊閉大門,任何人不得出進,叫「封財門」。問帳客無奈,好事者乃作打油詩:「貧家早早掩財門,債主雖臨難進門。惱煞商家收帳客,無錢反吃閉門羹」。

正月初一,古稱元旦、元日,自古「爆竹鬧元日,萬眾縱情歡」。辛亥革命後,將公曆1月1日叫元旦,改夏曆元旦為春節。

大年初一,家家於雞鳴時分即起,男女老幼換上新衣,由輩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開大門,鳴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說開財門。然後人廳堂,秉燭敬拜祖宗,再向外把天地神明,擇吉時向吉方三揖,或向四方揖拜,祈求新年方方得利。接著兒孫依次向長輩拜年,搶先到井邊挑第一擔水,並點香燭把並神。早餐吃剩飯,叫吃隔年糧,寓意衣食有餘。菜看以素為主,離不開青菜、芋頭、豆腐等,寓意人丁清吉,萬事遇頭,清白傳家。飯後晚輩向家族長輩拜年。清朝時,拜年行跪拜禮,初一一般不外出拜年。民國以後,改跪拜為拱手作揖,家庭內拜年畢,鄰裡互拜,氣氛熱烈。但若人家尚未起床,則忌入床前拜年。有人進屋拜年,主人起立拱手:「請拜上門年」,並熱情地以上等旱茶招待。

城內多在天明出行,到親友家登堂揖拜。前清捐有虛銜者,個個衣冠頂戴,大搖大擺,高視闊步赴各處拜年。商人嗜擯榔,出入各家均「香茶奉罷果盤開,檳榔元寶雙雙來」,曰中嚼個不停。交遊廣的生意人,自己不親往,就使晚輩或傭人持名帖投賀,叫「拜帖」,即後世賀年片之來歷。

大年初一民間的講究、禁忌頗多。有的於除夕在大門合縫處貼紅紙「財」宇,在當眼處貼「開門大吉」、「對我生財」之類的吉利語,開門時高聲誦之,叫開門見喜、開門見財。出天行時,觀風向天色,卜來年收成,認為「北(風)主豐,南主歉」;陰多晴,暗多雨。在階基和柴灣堆很多柴,諧多財。元旦抱柴進門,意「進財」。初一不倒垃圾不掃地,非掃不可時,掃帚不向外而向柴灣掃。有的讀書人則書寫「人壽年豐」、「五穀豐登」之類的吉利語,叫「新年發筆,大吉大利」。初一特忌粗俗不雅之言,以為此日挨了罵,要挨一年的罵。大人總要事先叮囑小孩:初一要說好話!萬一小孩說漏了嘴,大人馬上解說:「孩童之言,百無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東西,要說「打發打發」;若酒杯倒了,要說「酒潑紅地」。

初二日,女婿到嶽家拜年,所謂「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長沙四鄉有請春客的習慣:約定幾代姑婿甥侄和其他親友於某日聚飲。初八以後,熟人見面,互道「請拜個遲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又名燈節。長沙諺云:「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燈」。元宵觀燈,唐代已風行,宋時更盛。文天樣曾記敘衡州上元張燈盛況:「士女傾城」、「觀者如堵」、「駢肩累足」、「咫尺音吐不相辨」。長沙燈市,多篾扎紙糊各式燈籠,或懸之庭戶,或列之街衢。是日家家點燭於灶臺屋角,戶戶煮食元宵縮,頑童則持彩燈相戲。農家除在豬欄狗窩雞坍暗角點燭外,還在田頭地邊燃火,意在除蟲,祈求豐收。小孩子喜歡在牆角點松明,邊燒邊唱:「正月十五元宵節,燒了蟲蟻上天歇」。離祖墳近的,還向墳前送燭,讓祖先同享人間燈火。

更熱鬧的是,趕廟會、唱大戲、耍獅舞龍騎竹馬等迎春文藝活動此時達到高潮,常喧鬧通宵,故名鬧元宵。其中以舞龍燈最為普遍,城鄉街坊村寨宗廟家族幾乎都扎「龍」。民間認為耍龍可保清吉,所以「龍」所到之處,鼓樂齊鳴,鞭炮不絕,多賜以包封。已婚未育婦女,往往讓「龍」轉繞其身,或讓「龍」在床上縮聚成圍,上騎一小孩,名麒麟送子。

衡陽過年習俗:「關財門」「坐歲」

衡陽地區在春節有其獨特的習俗,三十日名曰「除夕」。本日午餐,極其豐盛,即所謂「團年飯」。入夜接回灶神司命後即關上大門,叫「關財門」。將預先準備好的點心果品擺出,全家圍爐團坐,邊吃邊談,預先招呼小孩忌講不吉利的話,並給以壓歲錢,直至深夜入睡,有的徹夜不眠,名為「坐歲」。

另外衡陽地區還有一種特殊習俗,信佛的人家於當晚零點後,搶先去廟裡焚燒香,以南嶽大廟、雁峰寺和雨母山雁雨寺等寺院為盛,因據說誰燒香在前,誰就財運亨通,人丁清泰。正月初一,大部分家庭早起,首先打開大門,在祖先神位前與門口設案,焚香秉炷、擺設祭餚敬告祖先神靈,求保平安,叫「開財門」。事畢早餐,保持傳統習俗的吃素,餐後由家長率家人向近鄰或近親長輩拜年,叫「出天行」。

株洲過年習俗:開門炮、拜六神

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徵今年隨便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種田人會五穀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裡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紙花滿地,燦中雲錦,形成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現在放鞭炮在城鎮已被禁止,但在農村和漁島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於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簷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

接三神:拜過六神後,又在中庭擺起小方桌,盛米一碗,蓋以紅紙,周圍粘固,端放桌上,燒香點燭,虔誠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後移到室內,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舊時正月初一中午,在洞頭縣,各家要祭拜祖宗。其儀式由家庭主婦主持。先列供品,擺好酒盅、筷子,在酒蠱裡斟上黃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間要擺一條長椅,然後點起紅燭,並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龕香爐上焚香。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此時開始燒"金紙"(一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俗信經過念經才有效),放鞭炮。最後撤饌,撤饌前要先移動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時,供桌上的禮品不準動;凡祭拜過的供品,除糕點果品外,均要重新煮過或經蒸氣熱過才能吃。否則,都認為是對神靈、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舊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員,冠帶乘輿,全副執事,鳴鑼開道,到各廟宇行香,威儀甚盛,每家老年人和當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競先趕到社廟或附近寺院裡開殿門和燒頭香,點香燈,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廟宇守等。亥時一過,趕緊燒香,表示虔誠。俗信第一個人趕到點上香最為吉利,故有爭先點第一雙蠟燭習俗。俗語說:"誰人最早開殿門,今年一定賺大銀。"老年人到各廟宇拜殿神,主要祈禱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於階層、行業、性別、年齡等不同,來拜神者絡繹不絕,有求做生意發財的,有求農業豐收的,有求子續嗣,等等。較大的廟宇如東甌王廟,拜神者要給廟祝紅包,如祈禱靈驗,每年初一有錢者,要用重達百餘斤的大蜡燭還願。

開正:舊時在洞頭島,每戶人家三十夜守歲到寅卯時左右,都要舉行"開正"儀式。由家中尊長或家庭中生產生活的掌管人主持。主持者要"淨身"(即除夕夜要戒色)並全身沐浴,"開正"前不得接觸汙穢之物。案桌擺大門口或天井裡,桌腳上要墊兩條長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魚肉、水果、糕點、素麵等,兩旁有一對尺長的大紅燭,俗稱"通宵"。"開正"時,主持者點燃"通宵",焚香三柱後,全家跪地,合掌問天,進行虔誠禱告,祈求上天賜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裡平安、發財、萬事如意。祈禱畢,全家肅立,默待一會兒,再燒"金紙"鳴放鞭炮。最後撤饌。80年代以來,已把"開正"時間提前到午夜零時,伴著中央電視臺敲響的新年鐘聲進行。儀式也簡便多了,有的只是鳴鞭炮,放焰火。但鳴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幾千響串在一起,聲音響,時間長,熱鬧異常。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合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於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後,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裡,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幹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初一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後,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麵",既是圖吉利,祝願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

湘潭過年習俗:舞龍燈先要「接龍」

在湘潭一帶流存著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後,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雲駕霧之勢。歡快時,燈遊龍捲,讓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著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願。

邵陽過年習俗: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舅娘

1,過年:有些家庭可以早上吃過年飯算過年,也有晚上吃年夜飯算過年的;

2,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舅娘(街坊),某些地方有七不出八不歸的習俗;

3,臘月順口溜:二十一做準備,···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殺鳩鳩(Jiujiu就是豬);二十七殺線(閹)雞;二十八打餈粑;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尼燉爛煮爛呷;

4,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後,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雲駕霧之勢,當然要打發點餈粑、煙或者紅包等禮行給舞龍的隊伍(小時候比較常見);

5,喝甜酒,甜酒的材料有糯米、紗布,還有特地從湖南帶來的酒藥子,這性質與咱們所有的發酵用的酵母類似。糯米是事先衝洗乾淨泡了一宿的。把糯米取出放在鋪好的紗布的蒸屜上,鋪滿後上鍋蒸10分鐘,這時開鍋蓋要在米上均勻的倒上一些溫水,再蒸上10分鐘就可以取出晾涼了。別急!還沒完,等米涼一些後,把酒藥子粉末撒在飯上,用手把藥粉與飯攪拌均勻,而且最後還要把飯壓實,蓋好蓋子,用平時不穿的棉衣或毛衣把盆給包好,再套個袋子,這樣保溫會更好!包好後就放在熱的地方,一般放在家裡的暖氣旁邊發酵,第二天米就會變成甜的了,而且還會有白酒的味道。這樣米酒就做好了;

6,臘月農曆24要過小年,小團圓飯;

7,三十守一宿,初一零點的時候要放鞭炮或者煙花;

8,三十晚上的魚千萬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這是象徵著年年有餘、五穀豐登;

9,菜色雞鴨魚肉樣樣有,尤其是邵陽臘貨很多,臘香腸,臘肉,豬血丸子,臘板鴨,臘牛肉;

10,貼春聯,上下聯最後一個字如果是三四聲就是上聯貼在右邊,最後一個字如果是一二聲就是下聯貼在左邊;上聯就貼在上面。

嶽陽過年習俗:「首席」30晚上不睡覺

嶽陽地區俗稱「過年」,風俗大體同祖國各地相同,除殺雞、鴨、放鞭炮、貼春聯外,在臘月三十日吃"團年飯",十分豐富。十二大碗中必有魚這個菜,顯示吉祥有餘之意。解放前,一些地區魚較少,為了有"百裡魚"這個菜,用木頭雕刻一個"百裡魚",在盆中,撒上蔥花,象放真魚一般。人們極重視團年飯,外出的人在千裡迢迢往家裡趕,家裡人等了又等。吃團年飯,要關著門,意在不讓財寶跑了。飯後放上一掛鞭炮,表示已吃過了年飯,人們可以走動往來了。

常德過年習俗:送灶神、過小年

春節俗稱過年,為一年內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自農曆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元宵節,歷時二十三天,活動繁多,熱鬧非凡。

(1)送灶神:臘月二十三,相傳為司命菩薩(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善惡之日,各家各戶點鍋燈,焚香拜,祈求灶神奏善事、驅火災,同時送平時家中奉祀諸神。送神之後,諸神不在家,百無禁忌,開始忙年。但家中如有喪事,當年不送神。

(2)過小年,臘月二十四,合家小宴,祭奠祖先,谷稱過小年。民間各種遊樂活動多從此日開始,俗曰「鬧春」。又,相傳此日高客子(老鼠)過年(亦有說過喜會),不宜吵鬧,應早睡,保持安靜。否則,「你吵它一天,它吵你一年。」

(3)忙年:臘月三十前,「家家戶戶過年忙」,熬糖、打豆腐、打粑粑、打年貨、貼春聯、貼門神、貼年畫、打掃衛生。打掃衛生一般在臘月二十八,俗語曰:「二十八,洗邋遢。」

(4)團年:臘月三十為大年,在外行人皆趕回家中團年,俗稱「鴉鵲老鴉都有個三十初一」。團年多在上午,亦有天亮前或晚上團年的。團年前,先用豬頭、豬尾、大蒜敬菩薩,燒香鳴炮,然後閉門敬祀祖先,再合家入席團年。席上唯團年魚不能食用,留至來年吃,表示「年年有餘」。吃團年飯的時間較平時吃飯的時間長,即使先吃完,也不能隨便下席。吃完團年飯後,開門納財,俗稱「開財門」。傍晚時分,上祖墳送燈亮。

(5)守歲:相傳除夕夜晚,各路神仙下界巡視,清點人丁。為讓神仙知道人丁興旺,各家各戶用在樹蔸生旺火,合家通宵敘談,即使小孩要睡,也要睡在渣窩(灶前放柴草的地方裡,灶神會奉告各路神仙,此家人不缺人頭)裡。俗語曰:「三十的火,十五的燈」,「你守菩薩爹爹一夜,菩薩爹爹守你一年。」

(6)出行:正月初一拂曉,合家穿上新衣,洗淨手臉,然後大開正門,選準方位祭拜天地,用柴蔸燃放鞭炮。出行畢,帶柴(財)蔸進屋,緊閉大門,俗稱「緊財門」。進屋後,媳婦給公婆篩糖茶或蛋茶,長輩接受晚輩禮拜,亦給年幼兒孫「壓歲錢」。80的代,城鎮多零點出行,中央電視臺午夜鐘聲響後,鞭炮煙花齊放,一片歡騰。

(7)拜年:初一不出門,在家拜父母,但若有親友先年仙逝,初一要前往拜祭,俗稱「拜新年」。初二拜丈人。初三以後親友鄰裡互拜,直到正月十五,俗稱曰:「有心拜年,十五不遲。」此間,獅子、龍燈、三棒鼓、道情、說鼓、地花鼓、竹馬等沿門鬧春。

(8)送年:正月十五,過年結束,城鄉皆舞龍玩獅慶賀,家家戶戶吃元宵、點夜燈,又稱元宵節或燈節。解放後,農村僅點夜燈,顯得較平淡。城鎮較為熱鬧,煙花鞭炮,舞龍玩獅,張燈結彩,盛於解放前。

張家界過年習俗:土家趕年年年

張家界過年習俗與外界區別很大,講究過「趕年」,即提前一天過年,年夜飯一般都在臘月三十凌晨開吃,越早越好。我是地地道道的張家界人,早已熟悉甚至疲憊了「趕年」的習慣。無奈大妹小妹都沒回家陪父母團聚,我們一家只好早早起床,好在自己有車,免了往年徒步「趕年」之苦。

到高雲老家,時鐘指向五點多,從此起彼伏的爆竹聲中可以判斷鄰裡鄉親已經有人陸續「趕年」。父母也早已把豐盛的飯菜準備妥當,祭祖燒香點鞭炮之後,我們圍著三個火鍋一大桌子菜開始「趕年」。「小孩子望過年,大人們望栽田」,這句諺語已經不多適用,畢竟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過年的飯菜平常也能吃到,再加上現在也無田可以耕耘,從大人小孩都可以說「不」。那麼,過年究竟年味何在?其實,趕年就是一種風俗,趕年就是一種總結,趕年就是一種親情的大團圓。我們一邊吃團年飯,外面的天空開始蒙蒙亮,越吃越亮正是土家族「趕年」的宗旨,寓意來年風調雨順、陽光燦爛。

白天的天氣確實陽光燦爛,氣溫回升到15度,前些天的雪天寒意早已遠去。按照土家族的習慣,我們八點到後山坡山給逝去的先人墳墓前「送亮」(意思跟拜年差不多)。隨著年歲的增長,需要「送亮」的先人又多了許多,以前只有先父、祖父、高祖母,現在多了祖母、三婆婆等。三柱高香、一把紙錢、一掛鞭炮,算是後人或者親人對另一個世界的先人和親人的問候、牽掛和祭奠。在人間,我們用鞭炮的喧鬧驅趕他們的寂寞;在天堂,他們是否用微笑淡定著人間的世態?

據考證,土家族過「趕年」,當家男人與在家的親人一起吃完飯,向逝去親人道聲問候後便出徵抗倭。現在沒有倭寇了,我們這些後人可以肆意玩耍,或者打牌,或者麻將,不分男女,不論老幼,只要開心快樂就成。這一天,父母不會責怪孩子;這一天,鄉親不會互相紅臉。當然,春節晚會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餚,未見面的親朋好友互相簡訊電話問候也是必修課。

土家「趕年」年年趕。在一年又一年的「趕年」中,歲月老了,山川老了。

益陽過年習俗:年飯白蘿蔔不能少

在益陽農村,臘月二十三有大掃除的習俗。屋裡屋外、上上下下、盆盆罐罐、桌子椅子洗刷一新。年二十八,貼春聯,貼門神,房內貼了年畫,家裡加上新換上的喜慶被褥、窗簾,家裡要打扮得紅紅綠綠,很漂亮。

大年三十吃年飯,年夜飯不在晚上吃,卻是在早上和中午吃。益陽農村,有「早上過年」和「中午過年」兩種不同的習俗。

「早上過年」是指早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飯。早上過年的人家往往3、4點鐘便要起床準備,「中午過年」的人家早上吃完早餐後,就開始準備中午的大餐。

在老人家操辦的年飯裡,白蘿蔔也是不能少的一道菜,「吃了白蘿蔔,一生清清白白。」這是老人家的美好願望。

年飯準備好後還要祭祖、祭天地。在堂屋中間擺上一張桌子,桌上的盆子內放上「三牲」雞、肉、魚,香爐裡的香燭都點燃,擺上酒杯,倒上酒水,便開始祭拜祖先。伴隨著長長的鞭炮聲,家裡所有人一次在桌前跪拜祖先和天地。祭拜完,就開始吃年飯了。

大年初一的禁忌很多,不倒水,不掃地,不使刀,不能摔爛東西,見面要講吉利話。不向屋外倒垃圾、潑廢水,意為「聚寶」。

「初一崽,初二郎」,初一是家裡人互相拜年的時候,初二,女婿要攜帶禮物往嶽父家拜年。

郴州過年習俗:接「對子」、「開財門」

春節,又叫過年,是中國民間最古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長期以來,在郴州這塊土地上,形成了獨特的春節習俗。

祭灶,又叫過小年,是春節的前奏曲。相傳,玉帝派灶王爺到人間稽察善惡,農曆臘月廿四,灶王爺上天回奏,善男信女便在「灶王府君」的神龕前貼上「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對子,秉燭焚香,虔誠禱告,以求來年人丁康泰,萬事吉利。過了這天,春節的喜慶氣氛日漸濃厚,家家戶戶幾乎全力以赴投入購置年貨、殺豬宰羊等過年的準備了。

新歲來臨,人們都喜歡在門上貼上春聯和門神,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春聯,縣人叫「對子」,多書祝福之語,用以表達人們喜迎新歲,嚮往幸福生活的美好心願。民間對聯創作中,產生了許多構思奇異的光彩,深受群眾喜愛。縣境入臘以來,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對子,以圖潤筆。門神,多為鍾馗、尉遲恭等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用以驅邪避害。大紅的對子和異彩紛呈的門神,似鮮豔奪目的繁花,為節日帶來了濃鬱的喜慶氛圍。

除夕之夜,祭過祖宗後,闔家吃「團圓飯」。這頓年夜飯,特別豐盛,雞鴨魚肉,樣樣俱全,尤其是魚,因寄「年年有餘」之意,更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除夕之夜,民間有守歲之俗,人們通宵不寐,全家團坐,吃糖果,敘舊話新,其樂融融。是夜,父母還要給小孩的衣兜裡塞些零用錢,謂之「壓歲錢」。年長者守歲相邀飲酒為樂,兒童們喜玩煙花爆竹,而文人往往相聚賦詩論文,以消長夜。

大年初一,雞鳴而起,開門第一件事是燃放鞭炮,謂之「開財門」。大街小巷鞭炮聲聲,此起彼伏,響徹雲宵。考究的鞭炮全用紅紙紮成,燃放後,紅紙屑鋪天蓋地,謂之滿堂紅,也是取其吉利的意思。放完響炮,祭過天地祖宗,吃過早飯,就去本村族內人家拜年。遇尊長或平輩無論老少,相見輒祝「新年好」、「恭喜發財」,「萬事順意」之類吉語,入門則口稱「拜年」!舊時稍貧戶之子女,則三五成群,挨戶排門而入,齊聲道:

發財發到底,討點新年米;

新年發了財,銀子遍地來。

主人會分送米或包穀一調羹,此謂放大吉利。至初二日,開始走村出戶拜年。一般先到嶽父母、外公外婆家,再依次走親訪友,互送禮品,共飲美酒,以慶新歲。晚輩跟長輩拜年,須放鞭炮,嘉禾民諺有「響炮一響,千金萬兩」之說。嘉禾拜年過去有「正月男,二月女,正月回家好吃女」之說,正月裡只有男的出門拜年,婦女忌諱走親拜年,嫁出去的女兒更是不能回娘家,否則,就被人譏諷為「好吃女」。據說,如果新年回娘家還會吃窮娘家,所以只能留守家園侍奉各方來客。二月,才會有女流之輩回娘家給父母親戚拜年。

正月裡最熱鬧的活動,莫過於舞龍燈耍獅子了。龍燈獅子所到之處,觀者如山,萬人空巷,氣氛熱烈,其風至十五日止。

春節也有它的忌諱,人們希望一年的開始能夠事事順利,有個好兆頭,而希望好預兆的心理愈強,禁忌自然也愈繁多。除夕之夜,索債者紛至沓來,到了正月裡不過十五,就不能討債了。據說,歲首討債,財運不佳,終年受窮。初邊三日內禁用剪刀,說是用了剪刀,就會鼠患成災,因老鼠嘴尖,形似剪刀。初一日門宜常開,雖寒風刺骨,亦不可閉戶,以招財進寶,大吉大利。正月裡要忌口,不吉利的話不能講,如不慎打爛碗盤,不可說「打爛」,宜曰「打發打發」。童稚出口不慎,犯了禁忌,大人就要用紙往他嘴角上揩「屁股口」。有的還在牆上貼上用紙寫上的字條「小子之言,百無禁忌」,以示偶爾有小孩講了不吉利的話也不算數。老人們說,此舉可逢兇化吉。這些避忌,看來可笑,好在只有幾天,人人也儘量奉行不渝。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對新年美好生活的祝願和希望,但不可否認地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不為今人所效法。

春節萬象更新,人們不僅要清理居室、美化環境,更講究「吃」法,春節的宴筵,十分鋪張,席上佳餚,尤以油炸爛肉最具地方特色。將豬肉煮熟,塗上沙糖、醬油等和成的調味汁,用茶油炸至金黃,叫「過年肉」,色香味俱佳,掛到通風處可久置不變質。食用時,切成寸方塊狀,佐以生薑、紅辣椒等調料,悶爛後上席,酥軟噴香,為嘉禾風味一絕。嘉禾人嗜酒,到了年節,自釀水酒,大街小巷美酒飄香春意濃,家家扶得醉人歸。糯米餈耙,也是家家必備。將糯米用清水浸泡,用甑子蒸熟,置於石臼舂爛,捏成碗口大小的餈粑,是年節的佳食,滑嫩如凝脂,也是拜年的送禮佳品。

歷史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新中國成立後,一些舊的迷信陋習被摒棄,好的習俗被傳承下來,人們還不斷賦予了春節更新的內容:除夕夜闔家觀看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春節期間開展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等活動,使春節更加豐富多彩。

永州過年習俗: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上街街...

俗稱「過年」,包括除夕到元宵節之前的整段時間。為過好春節,一般在農曆十二月下旬即著手準備,有童謠曰:「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上街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砍豬肉(或殺肥豬);二十七,殺閹雞;二十八,打餈粑;二十九,樣樣有;三十日夜,團圓酒。」除夕日,戶戶貼門神、春聯,灑掃庭院,洗澡換衣。除夕夜合家吃團圓飯,菜式豐富,且有魚上席,表示年年有「餘」。飯後守歲,長輩給小孩壓歲錢,至凌晨子時燃放鞭炮,辭舊歲迎新年。正月初一為「春節」,忌掃地、倒垃圾,忌說不吉利的話。起床後,先向尊長磕頭拜年,早餐吃麵條,意為長發吉祥。外出時謂之出行,至當地土地廟祭祀,回家時,折一束樹枝,謂之「發財」,然後,到親友家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日止。春節後,凡第一次見面均需打拱作揖相互拜年,說吉祥話。春節期間,耍龍、舞獅,開展各種文娛活動,親朋互相宴請,敘情話舊。

拜年的次序,有「初一崽(給父母拜年),初二郎(女婿給嶽父拜年),初三、初四女回娘(女回娘家拜年),初五、初六拜地方(拜朋友)」。

新中國成立後,上述習俗除磕頭外多有沿襲,並增加「擁軍優屬」活動,部分單位舉行「團拜會」,代替走家串戶拜年。

懷化過年習俗:二十三日「送灶灶」

春節,俗稱過年,是我國最古老,最盛大的節日。它意謂著一無復始,萬象更新,新年一到,則是生命復甦,農事即在的時候了,因此,人們對這個節日很講究。在懷化,過年有許多古樸獨特的民俗,至今猶存。

在懷化,過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祭灶」起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止。這期間,在民間要舉行一系列的富有地方色彩的祭慶活動。,以示對上天神靈,祖宗的敬長和祈禱,表達人們對來年生活的祝福,嚮往和寄託。

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傳統的「祭灶」活動,懷化人俗稱「送灶灶」。傳說灶君是玉皇大帝專門來監督百姓行動的,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日那天,灶君要向玉皇大帝匯報民間善惡。因此,這天人們要用餈粑、糖果,上檀香、焚拜灶君,送他上天,希望灶君在玉帝面前隱惡揚善。灶君走後,人們就在灶前貼上灶君的神像,從此便不許小孩在灶前隨便掏亂,以示對灶神的尊敬,春節就由此開始了。

大年三十那天,懷化各地都有趕集的習俗。這是一年最後,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集市。集市上貨物應有盡有。買春聯、門神的,五色鮮豔;佛花供品、杯盤鍋盆、琳琅滿目;煙花炮竹,五彩繽紛;各種祭神之物,隨處可見。人們稱這場趕集為「忙年」或「辦年貨」。其實,在這以前,有心計的人早就把年貨辦好了,糯米餈粑,香醇美酒、甜酒之類各家皆一應全備。這天,各家各戶皆打掃房屋,整理家什。柱上換上鮮紅的春聯,門上貼了畫有唐武將秦叔寶、慰遲恭的門神像。

大年三十這天的飯菜也特別有講究:菜中必須有青菜、豆腐、香腸。早飯是用粳米和糯米拌合煮成。叫「年更飯」此飯不能泡湯,人們認為「年更飯」泡湯則田埂會崩塌。早餐的第一口菜不是雞鴨魚肉,而是青菜,據說吃青菜表示一年四季清(青)寂平安。吃後家裡長者要問:「今年青菜苦不苦?」眾人應答:「苦」。據說吃起來苦的青菜預示明年的收成好。小孩不懂事往往有說甜的,大人總是忙著糾正,此外,更為有趣的是五穀飯。

三十晚上吃團圓飯的時候,由家裡的一個人盛碗飯,拌上五穀,坐在自家的田裡吃,邊吃飯邊有心無心地說:「光谷,光谷」(全是谷的意思)。人們通過這種奇特而又古老的方式向土地祈求五穀豐登,表達出人們對土的崇拜、對五穀的追求。不過,這只是在生產力落後的狀況下發自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美好願望。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習俗已在慢慢地消亡。

除夕之夜的打年鑼,搶頭水把過年推向高潮,在「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時刻,懷化人有獨特的方式渡過。晚飯後,青年們聚自己村有名望的人家的庭院裡,打年鑼、對酒歌,鑼鼓聲中,唱起高的酒歌,一唱一答,輸者定罰酒。小孩婦女們則在家裡守歲。祖母為打消孩子們的瞌睡,講著老鼠大年三年嫁女的故事,故事美妙動人且極神秘。我兒時曾伏在祖母的膝頭不知聽了多次,可從未見過老鼠嫁女,花橋嗩吶,鳴哩哇喇的情景。

更歲的鐘聲敲響之時,井邊圍了一大群人,爭先恐後地將水桶往井裡放,真是十五隻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這叫搶頭水,據說誰搶到了新年的頭一擔水,那麼他在新年便事事順利。與此同時,鞭炮之聲,震耳欲聾,宣告舊歲的消逝,新年的到來。

大年初一,各人從頭到腳換然一新。吃過早飯,就是給長輩拜年,在古老的規矩裡,這是極為神聖莊嚴的。長輩立於中堂的神之旁,晚輩則雙膝跪地,叩頭三次,給長輩祝福,長輩站在一旁答禮,然後給壓歲錢。現在,這種規矩不那麼嚴了,打拱作揖即可,之後就是親友鄰裡,相互拜年。拱手作揖互道:「恭喜發財。」「萬事如意」之類的吉利話,這樣的活動密切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使在以前有過矛盾的人,也會在一片祝福聲中握手言好。這天,粗說髒話是講不得的,刀、斧之類的東西列為忌諱之物,早由大人藏好,一整天全於喜慶氣氛中渡過。

從正月初一到初三,是正年,每天早晚要用肉盤、酒、香、紙錢、炮竹祭祀上天神靈、祖先,以寄六畜興旺,豐衣足食之願。

從初一到十五,是大正月。這些天內,有送柴(財)、搬土地、送搖錢樹、唱蓮花落等運動。最有趣的莫過於送柴(財),那是用紅布條紮成的一小桃杉木柴,由送柴人雙手託著,嘴裡念道:「送柴(財)、送柴(財),金銀財寶滾滾來;左腳進屋帶財寶,右腳進屋帶金銀。」然後雙手將柴供一神之上,並對主人說:「恭喜發財。」主人在一旁說道:「發財,發財。」並以上等餈粑相贈,然後沏茶、撕姜,獻糖果,待為上賓。懷化人對財神的崇拜和他們的好客大方,在山外之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

十五元宵節,懷化人多數沒有吃元宵的習慣。只是照例祭祀上天神靈,晚上則舞龍燈、玩蚌殼燈,還有耍獅子之類的活動,但這些活動只有在較大的一點村寨才能舉行。那些散居山野的人們,照例猜拳行令、酒歌酣,過罷元宵,人們便開始收起春節的餘心,忙於陽春之事了。

婁底過年習俗:吃蘿蔔圖個好兆頭

在湖南婁底一帶,過年時有許多獨特的風俗。比如,過年一定要吃蘿蔔;年夜飯要趕早,一般在大年初一清晨五六點鐘左右;除夕夜放鞭炮,誰家的鞭炮放得最早、最長、最響,就代表誰家最富裕,來年一定會大吉大利,發大財。

過年吃蘿蔔已成風俗

在湘中和湘西南一帶,過年吃蘿蔔已經成了一種風俗。沒有人能說清楚,這種風俗究竟起於哪個年代,只是小時候聽老人們說起,吃蘿蔔是個吉兆,是興旺發達的象徵。

老人們說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對夫妻,家裡很窮。有一年過年,家裡吃不起肉,他們就煮了一鍋蘿蔔,有紅的、白的。紅的代表瘦肉,白的代表肥肉。第二年,他們家就發達了。從此以後,這個風俗習慣就繼承了下來。一直到今天,每家每戶過年的時候,總少不了這道菜。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也有一些比較科學的說法是,大家過年吃的都是大魚大肉,吃蘿蔔有利於敗火和營養調和。

年夜飯講究尊卑長幼

最重要的一頓年夜飯,都必須安排在大年初一清晨五六點鐘。年夜飯要趁天未亮,飯前要放鞭炮,還要拜祖宗。至於年夜飯要趁天未亮這個習俗因何而來,聽老人們說,是因為以前大家都很窮的時候,很多乞丐出來行乞,而年夜飯代表了一個家庭的福分,一般是不能給別人吃的。所以,吃年夜飯就要趕早了。這個習俗被傳承了下來。

吃年夜飯的時候,吃東西也很講究尊卑長幼。雞大腿是給家裡的小孩子們吃的。雞的內臟和胸脯肉以及雞屁股,要給老人們吃,表示敬意。而雞爪子和翅膀要給年輕人吃,預示他們在新的一年會騰飛、掙很多的錢。

拜年有個先後順序

到了大年初一,大家開始走親戚,給長輩拜年。正月裡,一個人是不能隨便到別人家去的,去的話要帶禮物,而那家主人也一定要給客人派糖果。

拜年有個先後順序,所謂「初一子,初二郎,初三初四隨便行」。這個意思是說,初一是兒子給父母拜年;初二是女婿給丈母娘拜年;初三初四,就可以隨便走動了。拜年的禮物有餈粑、酒、罐頭、白糖、水果,還有雞和肉。

一般來說,新女婿第一年給丈母娘拜年是很重要的,要帶很豐盛的禮物,還要給女方的親友派利是,不然就會遭別人笑話。其他的拜年,只要隨便帶點禮物,意思一下,親朋好友在一塊吃個飯,聯絡一下感情,就可以了。

湘西過年習俗:做豆腐、殺年豬、打粑粑

湘西鄉下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句講過年一些事務安排的順口溜,大人肯念,小孩也肯照著念:

……

二十五(臘月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打掃屋,

二十七泡糯米,

二十八打粑粑,

二十九種種有,

三十夜慢慢撤(撤是湘西本地話,意思是慢慢消費、慢慢享受)。

可惜這個順口溜我現在記不全了,省略號前面的時間做哪些事應該還有的,這個順口溜反映了湘西過年的一些準備過程,同時,它還傳遞著兩個重要的信息:一是「做豆腐、打掃屋、打耙耙」,這三件事,是湘西過年最基本的,是必需做的事。二是湘西歷史上很貧困,做了一年的準備,只有在三十夜這天才好好消費、享受。當然,這是以前的生活場景,現在生活改變了,幾乎天天都是過年了,也不要等到二十五六才做豆腐打耙耙。

那湘西人到底是如何過年的呢?就聽我來說一說吧!

1、殺年豬

殺年豬是在年前臘月進行的,殺年豬很講究的,一般來說,要看日子,不能亂殺,亂殺年豬家裡有可能不利順。以前,湘西人生活貧困,很多人家裡沒有年豬殺,也殺不起年豬,所以誰家有年豬殺說明這家人在村裡算富裕的,現在湘西人民生活已大為改觀,殺一頭年豬,不成其問題。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餘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醃入缸中。七~十五天後,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幹水,進行加工製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燻烤,然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燻幹而成。或掛於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於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燻幹。湘西地區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燒柴草做飯或取暖,是燻制臘肉的有利條件。即使城裡人,雖不殺豬宰羊,但每到冬臘月,也要在那市場上挑那上好的白條肉,或肥或瘦,買上一些,回家如法醃製,燻上幾塊臘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燒柴火,便託鄉下親友燻上幾塊。燻好的臘肉,表裡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發亮,色澤鮮豔,黃裡透紅,吃起來味道醇香,肥不膩口,瘦不塞牙,不僅風味獨特,營養豐富,而且具有開胃、去寒、消食等功能

2、做豆腐

在臘月二十五的時候湘西人就開始做豆腐了。先把豆子在水裡泡上一天,然後就和水用磨磨。再後來就把磨好的漿放入鍋中煮,煮開了就加上石灰水,和均勻,等它凝固後就將其放入做豆腐的布中,弄乾水,然後切成方塊。現在科技進步了,一般都不用磨磨了,而是改用機器了。豆腐現在還可以作成可口的豆腐乾,這也是湘西的特產之一吧。

3、掃房子

掃房子是為了表示今年你很勤勞,把房子弄的乾乾淨淨。傳說二十六這一天,灶神要去向玉帝報告今年的情況,所以就在這一天每個人都要好好的打掃乾淨房子。

4、、打粑粑

每逢春節來臨,農曆臘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餈粑。據鄉土志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1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小餈粑做完後,由心靈手巧最會做餈粑的婦女,再做幾個大餈粑,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徵「五穀豐登」,又顯示湘西人大方。打糯米餈粑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一般都是後生男子漢打,兩個人對站,先揉後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餈粑也很講究,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要做得光滑,美觀。

5、頓老人家、送飯


「頓老人家」是湘西本地話,意思是祭去世的祖宗和親人。這種習俗在湘西農村非常普遍,一般是在大年三十這天,把做好的大酒大肉,拿到堂屋,給神龕的祖宗牌位燒香。還要把大酒大肉,拿到門外面的大路口、村頭、村口或土地堂「頓」一下,讓在外面去世的沒有上神龕親人回家過年,還要燒紙。送飯也是祭去世的祖宗和親人,但是是在新年之後,初一或後面幾天都行,到近三年中才去世的親人的墓地上去祭,也是帶著大酒大肉和香紙。湘西人把這個叫「送飯」。

6、坐三十夜

坐三十夜就是在三十夜這天晚上,不睡覺,燒一大堆火,全家圍著火聊天扯家常或吃東西。坐到十二點搶年,搶年之後還要宵夜吃東西。平時,湘西人有時罵小孩子老是不睡覺說:你還不睡啊,是不是想坐三十夜啊?意思就是三十夜這個晚上不睡覺。

7、放鞭炮搶年

搶年是湘西過年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時間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點(即第二年初一的0點)交接之時,放鞭炮搶年!搶年是很有講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於送舊年;放遲了不行,放遲了等於別人已把年搶去了。所以一定要很準時地等到12點那個時候一齊放。放鞭炮搶年的習俗在城鄉很普遍。

8、進柴(財)

進柴也是湘西農村的一種重要習俗。是指在大年初一這天,要上山去撿點柴回來,不管多少,因為柴與財同音,所以進柴也就是進財,等於下一年都會「進財」,討個好兆頭。

9、趕肉(或叢肉)

趕肉或叢肉,其實是指上山打獵。叢,是湘西本地話,意思是追或打的意思。趕肉是湘西人在年後正月所進行的重要娛樂活動。趕肉這種活動非常有意思,村裡有一個團隊,叫「壇」,掌壇人一般由經驗豐富的德高望重的老人擔任,過年時,壇裡還要做很多有趣的活動來進行壇祭,壇裡專門有放獵狗的人,年青身強力壯的人則是獵手拿搶。打獵的過程先是叫放獵狗的人去樹叢裡放狗,然後由獵手分布四周「端嗆」,「端嗆」也是湘西本地話,意思是守住獵物的必經之道,由於掌壇人經驗豐富,他懂每種獵物的必經之道,所以打臘一般只要獵狗找到獵物大叫之後,就八九不離十的會上「嗆」來。趕肉這娛樂名堂很多,如湘西打獵強調「上山趕肉,見者有份」只要上山看打獵,什麼也不做,打得獵物後也要分他一份;還有湘西打獵不允許女孩子和女人參與,認為女人參與這事不吉利,等等。

10、行親

由於趕肉這樣好玩的事不允許女人參與,所以湘西女人家,就在大年初一後去娘家行親。行親是湘西媳婦們過年的必備功課。特別是剛結婚沒幾年的年青媳婦們,最喜歡行親了,行親也有一大堆講究,湘西各個縣有差別。

湘西過年風俗豐富多採,趣味橫生,我這裡只挑幾種最一般的活動講一講,另外還有什麼舞龍燈、拜年、唱對山歌、演洋戲、唱高腔等等之類的沒寫。朋友,歡迎您來湘西過年。

相關焦點

  • 客家文化|客家過年習俗有哪些?
    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客家人過年有哪些習俗呢?一起來看看。  隔年飯  在除夕前一天,都會用大木甑蒸「年飯」,亦稱「隔年飯」,供奉祖先神祗時,「隔年飯」要插上12雙筷子和12根大蒜。還要燒紙錢,供桔子、柚子等,有的還要擺上幾枚銀元,取意「有食有財」,「隔年飯」要供奉數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飯」要重新蒸過,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歲歲有餘糧」,到初五「隔年飯」吃完後,才開始放新米下鍋煮新飯。  磨豆腐,乾魚壙,殺豬、雞、鴨  農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家家戶戶開始磨豆腐。
  • 春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過年春節的傳統民俗簡單介紹
    每每節日降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華人區總會踐行一些春節習俗來傳遞過年的紅火意味與熱鬧氛圍。這些年俗,大多傳統且歷久彌新,在今日仍被廣泛使用。那麼春節有什麼風俗習俗呢?傳戒的傳統民俗介紹。春節的習俗春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1、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 湖南人過年除了殺豬,走街串巷,你還有啥?你還能幹個啥?
    湖南過年的風俗其實湖南的方言不比北方跟普通話總能沾點邊;在我們這兒是十裡一鄉音,出了十裡可能就互相不太能聽懂了,翻了個山,習俗也可能就有很多不同,所以我今天就來講講湖南鄉下的過年吃什麼吧!湖南人認為春節是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俗稱過年,它持續的時間最長。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
  • 印尼華人「過年」拜祖先吃團圓飯:滿滿的中華「古早味」
    圖為雅加達唐人街被各種春節節慶用品裝飾成紅色的海洋 林永傳 攝中新網雅加達1月24日電題:印尼華人「過年」:滿滿的中華「古早味」中新網記者林永傳24日,中國傳統「過年」除夕日。黃印華說,在中華傳統文化保存較好的棉蘭地區,「過年」是華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圖為萬丹省一家年糕廠生產年糕。 《印尼商報》供圖 攝相同的「過年」習俗在首都雅加達二代華人郭居仁家堅持了數十年。祖籍海南、早年從廖內島遷居雅加達的郭居仁說,過年的最重要習俗就是祭拜祖先和吃團圓飯。
  • 冬至大過年是廣東人從小聽到大的諺語,看看廣東過冬至的習俗
    冬至大過年是廣東人從小聽到大的諺語,看看廣東過冬至的習俗時間:2018-12-19 09:0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大過年是廣東人從小聽到大的諺語,看看廣東過冬至的習俗 冬至大過年是廣東人從小聽到大的諺語,對於廣東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
  • 春節習俗—過年為啥吃餃子?
    春節習俗一定少不了吃這個字眼,畢竟從舌尖上的中國就可以看出,我國素來民以食為天。春節吃餃子習俗在清明時期盛行,流傳至今仍是北方人的麵食「寵兒」,春節吃餃子有「更歲交子」之意,其次人們會在餃子裡糖、花生、棗等配料,吃到的人寓意著新的一年有好運。那麼春節為什麼要吃餃子呢?
  • 閩南人過年的祭拜習俗盤點
    過去,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與城市完全不同,不僅習俗多,食物多,而且年味也足。傳統習俗裡,「年」是從臘月十六開始,到新年的正月十五才屆尾聲,長達一個月之久。這期間迎來送往,繁忙、喜慶、回顧、憧憬交織一起,構成了閩南農村濃鬱的「年味」。雖然,如今的農村已經逐漸城市化,老的習俗保留下來的越來越少,但是其濃厚的年味依舊是城市裡找尋不到的。
  • 過年習俗貼門神 自古到今有哪些神仙人物可以當門神?
    過年貼門神是中國自古已有的春節習俗,已經流傳了數千年,人們在一年之始的正月初一前夕在門上貼門神,保佑一家人全年平平安安。儘管都是保家護院,各家各戶所請的門神卻有些不同,有的是一對神仙菩薩,有的是兩個威武的將軍,都有哪些人物可以充當門神呢?
  • 封門,莊河地區過年有貼彩的習俗!
    在莊河地區有貼彩的習俗,貼彩也叫貼掛貼,也就是莊河地區的方言封門,封門時家裡出外的人都要回來才能封。老人說封門時在外務工或辦事的人必須回家才能貼彩,這樣家人都團聚。家裡貼彩的地方很多,也有很多講究,我小時候家裡的每一間屋子的門楣都要貼彩,走路關門擋害(方言:礙事),後來因為讀書的人多了,把屋裡的貼彩的習俗就取消了。
  • 梅州客家人過年的習俗
    客家人作為一個族群,有很多民俗風情保留至今,並且傳承下來。客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會十分熱情的款待,但喝酒時,很注意禮節。大年初二晚團圓飯,我們是驅車趕到離縣城10多公裡嶽父祖籍地大埔縣高陂鎮聚的,三叔和他大女兒住在哪裡。三叔大女婿他自掏腰包花費數萬元請來親朋戚友,男女老少100多人,辦了12坐酒席團圓飯。我好奇地問他,「你家這麼多親戚啊?」
  • 細數史上最「搞笑」10副春聯,網友:春節就需要這樣的氣氛
    細數史上最「搞笑」10副對聯,網友:春節就需要這樣的氣氛新春佳節即將來臨,大部分公司都已經放假。而身處大城市打拼的外鄉人,也都陸續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說道春節,就不得不提春節的習俗之一:貼對聯。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細數史上最「搞笑」10副對聯,網友:春節就需要這樣的氣氛。
  • 細數廣東人喜歡聽的講波佬有哪些?(粵語評述)
    細數廣東人喜歡聽的講波佬有哪些?(粵語評述) 本是從1994年開始睇波甲A,聽過這麼多的講波佬,列舉以下幾位,如果有漏請補充1:謝亮(亮哥,黑仔)亮哥在電視直播仍未普及,廣大球迷仍依靠收音機」聽」比賽的時代,謝亮以一句全中國最激情的
  • 廣東人中秋節吃什麼?這些傳統食物,滿滿都是小時候的回憶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指明清時期與春節起名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自古就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作為文化基因的紐帶,家國情懷的相承,中秋承載著深厚的故鄉情、家國情。
  • 臺灣過年習俗:民間最熱鬧時間最長
    臺灣的過年習俗  臺灣和祖國大陸各地一樣,春節,也叫過年,是民間最為熱鬧、時間最長的節日。  一般從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元節)過完,才算全部結束,歷時整整1個月。  尾牙。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臺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
  • 過年為什麼要吃餃子?小咖為你揭秘春節習俗!
    2020 鼠年新春過年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風俗習慣。近年來,過年的方式日新月異,我們在網上淘年貨、在群裡發紅包、在朋友圈拜年... ...但傳統的過年習俗你知道多少呢?和小咖一起來回憶過去的年味吧!
  • 快過年了,花騙子又都出來了,細數6個新老套路,免交智商稅!
    文/廿四花事 快過年了,花騙子們又都出來了,細數6個常見套路,免交智商稅! 年底又到了,還有一個來月的時間就過年了,花市、大集開始熱鬧了起來,人們都希望提前挑一些中意的花草,好把家裡裝扮得美麗溫馨,過個祥和的春節。
  • 盤點泉州冬至有哪些習俗 閩南人吃湯圓拜床母趣多多
    泉州人過冬至有什麼講究 今日泉州網12月22日訊 2015年12月22日12時48分,將迎來冬至節氣。巧合的是,2014年的今天也是冬至。在閩南地區,泉州人把冬至稱為「冬節」,意味著過了冬至就快過年了,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每到這一天,不少地區的民眾都要搓冬至丸子,並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祖行動。那麼,你知道閩南冬至有哪些習俗嗎?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詩。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就是古人過春節時的熱鬧景象。其實過春節回家也是春節時的一個重要習俗,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才有過節的氣氛和意義。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又稱為「新春」或「新年」,一年365天人們盼的就是過年這一天。忙碌了一整年在春節這一天,一大家子人圍坐在桌前吃一頓團圓飯,無論老人還是小孩臉上都洋溢著幸福和快樂。
  • 農村「貼門神」的習俗,細數下來有幾十位,你家過年貼的誰?
    在農村裡過年有除了貼春聯之外,還有貼門神的習慣,這是民間的信仰,門神也是深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貼門神一來表示吉慶,二來也為了「驅邪避諱」。如果觀察仔細的話會發現,人們貼的門神各式各樣,並不是局限於一種,不過流傳最廣的是「秦將軍和胡將軍」,也就是隋唐時期的秦瓊和尉遲恭,相信不少人都知道這個傳說。關於門神的來歷和神話有關,據說,最初的時候門神是刻的人性桃木,到了後來的時候才變成了「畫」。關於門神的來歷有這樣的一個神話記載,「東海度朔山中有一顆大桃樹,它的枝幹能有3000裡,連接著鬼門。
  • 農曆小年有哪些習俗和講究? 臘月廿三和大年三十習俗
    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祭灶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