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離我們越來越近了。過年,天南地北各有各的風俗,就拿湖南來說,14市州年俗也千差萬別,不盡一樣。除了我們熟悉的掃新、守歲、貼春聯、放鞭炮、封壓歲錢、開財門、舞龍舞獅等風俗以外,還有很多奇異有趣的年俗。回想起兒時過年的情景,滿滿的都是回憶。那麼湖南人過年有哪些習俗?湖南過年要吃什麼菜?有哪些講究?又有哪些好玩的?
長沙過年習俗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長沙俗稱過年。長沙人過年須過大半個月,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這個習俗延續了幾千年,與南朝梁時《荊楚歲時記》所記基本相承。
臘月二十四,俗稱「過小年」,舉家休息聚餐,稱「小孩子過年」。相傳是日作為「天上耳目臣,人間煙火主」的灶王爺要回天庭述職,叫辭灶。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鬧言碎語不必講,好言善語奏玉皇」,人們在前一天要搞大掃除,叫「掃揚塵」。廿三或廿四晚由家庭主婦在鍋灶周圍點燭祭灶,為其「送行」。民謠曰:「辭了灶,年來到,妹子要花,伢子要炮,始助要新衣,爹爹要新帽」。是日起,長工下工,匠師不再上門,家家籌備年貨,作豆腐,殺年豬,送年節,備點心,炒旱茶,寫春聯,扎燈籠,忙得不亦樂乎。
歲終之日叫除夕,或叫大年三十,戶戶剪彩紙,貼春聯,全家團圓聚飲,菜餚有餘有剩,叫吃團年飯。掌燈時分,焚香鳴炮,拜祖先家神,叫辭年,並接灶神祭祀。小孩則成群結隊打著燈籠依次去鄰裡人家,進門曰:「請辭歲」。各家起立迎之,捧出點心旱茶,把孩子們的口袋塞得滿滿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後,又迅速地加入辭歲隊伍,一個晚上可得一兩瓷壇的美食,樂得合不攏嘴,因而有諺云:「小孩盼過年」。
年三十夜,長沙農村家家火爐中燃著一個楓樹蔸(或松、慄等樹蔸),叫「年財佬」。男女老幼圍爐共話,長輩給小孩壓歲錢,全家品吃豬腳燉蘿蔔,歡坐待旦,叫「守歲」。所謂「有錢無錢,蘿蔔過年」。
除夕年關,在萬民歡樂的同時,也不乏「有家不敢歸」的貧困人,所謂幾家歡樂幾家愁。債主收債,匠師收工錢此時已是最後期限,城鎮街巷、鄉間小路上收帳人的燈籠火把川流不息,有的人家無法付帳,銅壺衣服可能被人提走,所以只好外出躲帳。還有的在辭年之後,用紅紙書寫「衡門衍慶」4宇貼於門上,緊閉大門,任何人不得出進,叫「封財門」。問帳客無奈,好事者乃作打油詩:「貧家早早掩財門,債主雖臨難進門。惱煞商家收帳客,無錢反吃閉門羹」。
正月初一,古稱元旦、元日,自古「爆竹鬧元日,萬眾縱情歡」。辛亥革命後,將公曆1月1日叫元旦,改夏曆元旦為春節。
大年初一,家家於雞鳴時分即起,男女老幼換上新衣,由輩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開大門,鳴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說開財門。然後人廳堂,秉燭敬拜祖宗,再向外把天地神明,擇吉時向吉方三揖,或向四方揖拜,祈求新年方方得利。接著兒孫依次向長輩拜年,搶先到井邊挑第一擔水,並點香燭把並神。早餐吃剩飯,叫吃隔年糧,寓意衣食有餘。菜看以素為主,離不開青菜、芋頭、豆腐等,寓意人丁清吉,萬事遇頭,清白傳家。飯後晚輩向家族長輩拜年。清朝時,拜年行跪拜禮,初一一般不外出拜年。民國以後,改跪拜為拱手作揖,家庭內拜年畢,鄰裡互拜,氣氛熱烈。但若人家尚未起床,則忌入床前拜年。有人進屋拜年,主人起立拱手:「請拜上門年」,並熱情地以上等旱茶招待。
城內多在天明出行,到親友家登堂揖拜。前清捐有虛銜者,個個衣冠頂戴,大搖大擺,高視闊步赴各處拜年。商人嗜擯榔,出入各家均「香茶奉罷果盤開,檳榔元寶雙雙來」,曰中嚼個不停。交遊廣的生意人,自己不親往,就使晚輩或傭人持名帖投賀,叫「拜帖」,即後世賀年片之來歷。
大年初一民間的講究、禁忌頗多。有的於除夕在大門合縫處貼紅紙「財」宇,在當眼處貼「開門大吉」、「對我生財」之類的吉利語,開門時高聲誦之,叫開門見喜、開門見財。出天行時,觀風向天色,卜來年收成,認為「北(風)主豐,南主歉」;陰多晴,暗多雨。在階基和柴灣堆很多柴,諧多財。元旦抱柴進門,意「進財」。初一不倒垃圾不掃地,非掃不可時,掃帚不向外而向柴灣掃。有的讀書人則書寫「人壽年豐」、「五穀豐登」之類的吉利語,叫「新年發筆,大吉大利」。初一特忌粗俗不雅之言,以為此日挨了罵,要挨一年的罵。大人總要事先叮囑小孩:初一要說好話!萬一小孩說漏了嘴,大人馬上解說:「孩童之言,百無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東西,要說「打發打發」;若酒杯倒了,要說「酒潑紅地」。
初二日,女婿到嶽家拜年,所謂「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長沙四鄉有請春客的習慣:約定幾代姑婿甥侄和其他親友於某日聚飲。初八以後,熟人見面,互道「請拜個遲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又名燈節。長沙諺云:「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燈」。元宵觀燈,唐代已風行,宋時更盛。文天樣曾記敘衡州上元張燈盛況:「士女傾城」、「觀者如堵」、「駢肩累足」、「咫尺音吐不相辨」。長沙燈市,多篾扎紙糊各式燈籠,或懸之庭戶,或列之街衢。是日家家點燭於灶臺屋角,戶戶煮食元宵縮,頑童則持彩燈相戲。農家除在豬欄狗窩雞坍暗角點燭外,還在田頭地邊燃火,意在除蟲,祈求豐收。小孩子喜歡在牆角點松明,邊燒邊唱:「正月十五元宵節,燒了蟲蟻上天歇」。離祖墳近的,還向墳前送燭,讓祖先同享人間燈火。
更熱鬧的是,趕廟會、唱大戲、耍獅舞龍騎竹馬等迎春文藝活動此時達到高潮,常喧鬧通宵,故名鬧元宵。其中以舞龍燈最為普遍,城鄉街坊村寨宗廟家族幾乎都扎「龍」。民間認為耍龍可保清吉,所以「龍」所到之處,鼓樂齊鳴,鞭炮不絕,多賜以包封。已婚未育婦女,往往讓「龍」轉繞其身,或讓「龍」在床上縮聚成圍,上騎一小孩,名麒麟送子。
衡陽過年習俗:「關財門」「坐歲」
衡陽地區在春節有其獨特的習俗,三十日名曰「除夕」。本日午餐,極其豐盛,即所謂「團年飯」。入夜接回灶神司命後即關上大門,叫「關財門」。將預先準備好的點心果品擺出,全家圍爐團坐,邊吃邊談,預先招呼小孩忌講不吉利的話,並給以壓歲錢,直至深夜入睡,有的徹夜不眠,名為「坐歲」。
另外衡陽地區還有一種特殊習俗,信佛的人家於當晚零點後,搶先去廟裡焚燒香,以南嶽大廟、雁峰寺和雨母山雁雨寺等寺院為盛,因據說誰燒香在前,誰就財運亨通,人丁清泰。正月初一,大部分家庭早起,首先打開大門,在祖先神位前與門口設案,焚香秉炷、擺設祭餚敬告祖先神靈,求保平安,叫「開財門」。事畢早餐,保持傳統習俗的吃素,餐後由家長率家人向近鄰或近親長輩拜年,叫「出天行」。
株洲過年習俗:開門炮、拜六神
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徵今年隨便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種田人會五穀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裡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紙花滿地,燦中雲錦,形成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現在放鞭炮在城鎮已被禁止,但在農村和漁島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於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簷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
接三神:拜過六神後,又在中庭擺起小方桌,盛米一碗,蓋以紅紙,周圍粘固,端放桌上,燒香點燭,虔誠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後移到室內,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舊時正月初一中午,在洞頭縣,各家要祭拜祖宗。其儀式由家庭主婦主持。先列供品,擺好酒盅、筷子,在酒蠱裡斟上黃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間要擺一條長椅,然後點起紅燭,並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龕香爐上焚香。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此時開始燒"金紙"(一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俗信經過念經才有效),放鞭炮。最後撤饌,撤饌前要先移動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時,供桌上的禮品不準動;凡祭拜過的供品,除糕點果品外,均要重新煮過或經蒸氣熱過才能吃。否則,都認為是對神靈、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舊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員,冠帶乘輿,全副執事,鳴鑼開道,到各廟宇行香,威儀甚盛,每家老年人和當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競先趕到社廟或附近寺院裡開殿門和燒頭香,點香燈,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廟宇守等。亥時一過,趕緊燒香,表示虔誠。俗信第一個人趕到點上香最為吉利,故有爭先點第一雙蠟燭習俗。俗語說:"誰人最早開殿門,今年一定賺大銀。"老年人到各廟宇拜殿神,主要祈禱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於階層、行業、性別、年齡等不同,來拜神者絡繹不絕,有求做生意發財的,有求農業豐收的,有求子續嗣,等等。較大的廟宇如東甌王廟,拜神者要給廟祝紅包,如祈禱靈驗,每年初一有錢者,要用重達百餘斤的大蜡燭還願。
開正:舊時在洞頭島,每戶人家三十夜守歲到寅卯時左右,都要舉行"開正"儀式。由家中尊長或家庭中生產生活的掌管人主持。主持者要"淨身"(即除夕夜要戒色)並全身沐浴,"開正"前不得接觸汙穢之物。案桌擺大門口或天井裡,桌腳上要墊兩條長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魚肉、水果、糕點、素麵等,兩旁有一對尺長的大紅燭,俗稱"通宵"。"開正"時,主持者點燃"通宵",焚香三柱後,全家跪地,合掌問天,進行虔誠禱告,祈求上天賜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裡平安、發財、萬事如意。祈禱畢,全家肅立,默待一會兒,再燒"金紙"鳴放鞭炮。最後撤饌。80年代以來,已把"開正"時間提前到午夜零時,伴著中央電視臺敲響的新年鐘聲進行。儀式也簡便多了,有的只是鳴鞭炮,放焰火。但鳴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幾千響串在一起,聲音響,時間長,熱鬧異常。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合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於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後,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裡,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幹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初一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後,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麵",既是圖吉利,祝願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
湘潭過年習俗:舞龍燈先要「接龍」
在湘潭一帶流存著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後,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雲駕霧之勢。歡快時,燈遊龍捲,讓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著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願。
邵陽過年習俗: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舅娘
1,過年:有些家庭可以早上吃過年飯算過年,也有晚上吃年夜飯算過年的;
2,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舅娘(街坊),某些地方有七不出八不歸的習俗;
3,臘月順口溜:二十一做準備,···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殺鳩鳩(Jiujiu就是豬);二十七殺線(閹)雞;二十八打餈粑;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尼燉爛煮爛呷;
4,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後,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雲駕霧之勢,當然要打發點餈粑、煙或者紅包等禮行給舞龍的隊伍(小時候比較常見);
5,喝甜酒,甜酒的材料有糯米、紗布,還有特地從湖南帶來的酒藥子,這性質與咱們所有的發酵用的酵母類似。糯米是事先衝洗乾淨泡了一宿的。把糯米取出放在鋪好的紗布的蒸屜上,鋪滿後上鍋蒸10分鐘,這時開鍋蓋要在米上均勻的倒上一些溫水,再蒸上10分鐘就可以取出晾涼了。別急!還沒完,等米涼一些後,把酒藥子粉末撒在飯上,用手把藥粉與飯攪拌均勻,而且最後還要把飯壓實,蓋好蓋子,用平時不穿的棉衣或毛衣把盆給包好,再套個袋子,這樣保溫會更好!包好後就放在熱的地方,一般放在家裡的暖氣旁邊發酵,第二天米就會變成甜的了,而且還會有白酒的味道。這樣米酒就做好了;
6,臘月農曆24要過小年,小團圓飯;
7,三十守一宿,初一零點的時候要放鞭炮或者煙花;
8,三十晚上的魚千萬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這是象徵著年年有餘、五穀豐登;
9,菜色雞鴨魚肉樣樣有,尤其是邵陽臘貨很多,臘香腸,臘肉,豬血丸子,臘板鴨,臘牛肉;
10,貼春聯,上下聯最後一個字如果是三四聲就是上聯貼在右邊,最後一個字如果是一二聲就是下聯貼在左邊;上聯就貼在上面。
嶽陽過年習俗:「首席」30晚上不睡覺
嶽陽地區俗稱「過年」,風俗大體同祖國各地相同,除殺雞、鴨、放鞭炮、貼春聯外,在臘月三十日吃"團年飯",十分豐富。十二大碗中必有魚這個菜,顯示吉祥有餘之意。解放前,一些地區魚較少,為了有"百裡魚"這個菜,用木頭雕刻一個"百裡魚",在盆中,撒上蔥花,象放真魚一般。人們極重視團年飯,外出的人在千裡迢迢往家裡趕,家裡人等了又等。吃團年飯,要關著門,意在不讓財寶跑了。飯後放上一掛鞭炮,表示已吃過了年飯,人們可以走動往來了。
常德過年習俗:送灶神、過小年
春節俗稱過年,為一年內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自農曆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元宵節,歷時二十三天,活動繁多,熱鬧非凡。
(1)送灶神:臘月二十三,相傳為司命菩薩(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善惡之日,各家各戶點鍋燈,焚香拜,祈求灶神奏善事、驅火災,同時送平時家中奉祀諸神。送神之後,諸神不在家,百無禁忌,開始忙年。但家中如有喪事,當年不送神。
(2)過小年,臘月二十四,合家小宴,祭奠祖先,谷稱過小年。民間各種遊樂活動多從此日開始,俗曰「鬧春」。又,相傳此日高客子(老鼠)過年(亦有說過喜會),不宜吵鬧,應早睡,保持安靜。否則,「你吵它一天,它吵你一年。」
(3)忙年:臘月三十前,「家家戶戶過年忙」,熬糖、打豆腐、打粑粑、打年貨、貼春聯、貼門神、貼年畫、打掃衛生。打掃衛生一般在臘月二十八,俗語曰:「二十八,洗邋遢。」
(4)團年:臘月三十為大年,在外行人皆趕回家中團年,俗稱「鴉鵲老鴉都有個三十初一」。團年多在上午,亦有天亮前或晚上團年的。團年前,先用豬頭、豬尾、大蒜敬菩薩,燒香鳴炮,然後閉門敬祀祖先,再合家入席團年。席上唯團年魚不能食用,留至來年吃,表示「年年有餘」。吃團年飯的時間較平時吃飯的時間長,即使先吃完,也不能隨便下席。吃完團年飯後,開門納財,俗稱「開財門」。傍晚時分,上祖墳送燈亮。
(5)守歲:相傳除夕夜晚,各路神仙下界巡視,清點人丁。為讓神仙知道人丁興旺,各家各戶用在樹蔸生旺火,合家通宵敘談,即使小孩要睡,也要睡在渣窩(灶前放柴草的地方裡,灶神會奉告各路神仙,此家人不缺人頭)裡。俗語曰:「三十的火,十五的燈」,「你守菩薩爹爹一夜,菩薩爹爹守你一年。」
(6)出行:正月初一拂曉,合家穿上新衣,洗淨手臉,然後大開正門,選準方位祭拜天地,用柴蔸燃放鞭炮。出行畢,帶柴(財)蔸進屋,緊閉大門,俗稱「緊財門」。進屋後,媳婦給公婆篩糖茶或蛋茶,長輩接受晚輩禮拜,亦給年幼兒孫「壓歲錢」。80的代,城鎮多零點出行,中央電視臺午夜鐘聲響後,鞭炮煙花齊放,一片歡騰。
(7)拜年:初一不出門,在家拜父母,但若有親友先年仙逝,初一要前往拜祭,俗稱「拜新年」。初二拜丈人。初三以後親友鄰裡互拜,直到正月十五,俗稱曰:「有心拜年,十五不遲。」此間,獅子、龍燈、三棒鼓、道情、說鼓、地花鼓、竹馬等沿門鬧春。
(8)送年:正月十五,過年結束,城鄉皆舞龍玩獅慶賀,家家戶戶吃元宵、點夜燈,又稱元宵節或燈節。解放後,農村僅點夜燈,顯得較平淡。城鎮較為熱鬧,煙花鞭炮,舞龍玩獅,張燈結彩,盛於解放前。
張家界過年習俗:土家趕年年年
張家界過年習俗與外界區別很大,講究過「趕年」,即提前一天過年,年夜飯一般都在臘月三十凌晨開吃,越早越好。我是地地道道的張家界人,早已熟悉甚至疲憊了「趕年」的習慣。無奈大妹小妹都沒回家陪父母團聚,我們一家只好早早起床,好在自己有車,免了往年徒步「趕年」之苦。
到高雲老家,時鐘指向五點多,從此起彼伏的爆竹聲中可以判斷鄰裡鄉親已經有人陸續「趕年」。父母也早已把豐盛的飯菜準備妥當,祭祖燒香點鞭炮之後,我們圍著三個火鍋一大桌子菜開始「趕年」。「小孩子望過年,大人們望栽田」,這句諺語已經不多適用,畢竟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過年的飯菜平常也能吃到,再加上現在也無田可以耕耘,從大人小孩都可以說「不」。那麼,過年究竟年味何在?其實,趕年就是一種風俗,趕年就是一種總結,趕年就是一種親情的大團圓。我們一邊吃團年飯,外面的天空開始蒙蒙亮,越吃越亮正是土家族「趕年」的宗旨,寓意來年風調雨順、陽光燦爛。
白天的天氣確實陽光燦爛,氣溫回升到15度,前些天的雪天寒意早已遠去。按照土家族的習慣,我們八點到後山坡山給逝去的先人墳墓前「送亮」(意思跟拜年差不多)。隨著年歲的增長,需要「送亮」的先人又多了許多,以前只有先父、祖父、高祖母,現在多了祖母、三婆婆等。三柱高香、一把紙錢、一掛鞭炮,算是後人或者親人對另一個世界的先人和親人的問候、牽掛和祭奠。在人間,我們用鞭炮的喧鬧驅趕他們的寂寞;在天堂,他們是否用微笑淡定著人間的世態?
據考證,土家族過「趕年」,當家男人與在家的親人一起吃完飯,向逝去親人道聲問候後便出徵抗倭。現在沒有倭寇了,我們這些後人可以肆意玩耍,或者打牌,或者麻將,不分男女,不論老幼,只要開心快樂就成。這一天,父母不會責怪孩子;這一天,鄉親不會互相紅臉。當然,春節晚會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餚,未見面的親朋好友互相簡訊電話問候也是必修課。
土家「趕年」年年趕。在一年又一年的「趕年」中,歲月老了,山川老了。
益陽過年習俗:年飯白蘿蔔不能少
在益陽農村,臘月二十三有大掃除的習俗。屋裡屋外、上上下下、盆盆罐罐、桌子椅子洗刷一新。年二十八,貼春聯,貼門神,房內貼了年畫,家裡加上新換上的喜慶被褥、窗簾,家裡要打扮得紅紅綠綠,很漂亮。
大年三十吃年飯,年夜飯不在晚上吃,卻是在早上和中午吃。益陽農村,有「早上過年」和「中午過年」兩種不同的習俗。
「早上過年」是指早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飯。早上過年的人家往往3、4點鐘便要起床準備,「中午過年」的人家早上吃完早餐後,就開始準備中午的大餐。
在老人家操辦的年飯裡,白蘿蔔也是不能少的一道菜,「吃了白蘿蔔,一生清清白白。」這是老人家的美好願望。
年飯準備好後還要祭祖、祭天地。在堂屋中間擺上一張桌子,桌上的盆子內放上「三牲」雞、肉、魚,香爐裡的香燭都點燃,擺上酒杯,倒上酒水,便開始祭拜祖先。伴隨著長長的鞭炮聲,家裡所有人一次在桌前跪拜祖先和天地。祭拜完,就開始吃年飯了。
大年初一的禁忌很多,不倒水,不掃地,不使刀,不能摔爛東西,見面要講吉利話。不向屋外倒垃圾、潑廢水,意為「聚寶」。
「初一崽,初二郎」,初一是家裡人互相拜年的時候,初二,女婿要攜帶禮物往嶽父家拜年。
郴州過年習俗:接「對子」、「開財門」
春節,又叫過年,是中國民間最古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長期以來,在郴州這塊土地上,形成了獨特的春節習俗。
祭灶,又叫過小年,是春節的前奏曲。相傳,玉帝派灶王爺到人間稽察善惡,農曆臘月廿四,灶王爺上天回奏,善男信女便在「灶王府君」的神龕前貼上「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對子,秉燭焚香,虔誠禱告,以求來年人丁康泰,萬事吉利。過了這天,春節的喜慶氣氛日漸濃厚,家家戶戶幾乎全力以赴投入購置年貨、殺豬宰羊等過年的準備了。
新歲來臨,人們都喜歡在門上貼上春聯和門神,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春聯,縣人叫「對子」,多書祝福之語,用以表達人們喜迎新歲,嚮往幸福生活的美好心願。民間對聯創作中,產生了許多構思奇異的光彩,深受群眾喜愛。縣境入臘以來,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對子,以圖潤筆。門神,多為鍾馗、尉遲恭等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用以驅邪避害。大紅的對子和異彩紛呈的門神,似鮮豔奪目的繁花,為節日帶來了濃鬱的喜慶氛圍。
除夕之夜,祭過祖宗後,闔家吃「團圓飯」。這頓年夜飯,特別豐盛,雞鴨魚肉,樣樣俱全,尤其是魚,因寄「年年有餘」之意,更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除夕之夜,民間有守歲之俗,人們通宵不寐,全家團坐,吃糖果,敘舊話新,其樂融融。是夜,父母還要給小孩的衣兜裡塞些零用錢,謂之「壓歲錢」。年長者守歲相邀飲酒為樂,兒童們喜玩煙花爆竹,而文人往往相聚賦詩論文,以消長夜。
大年初一,雞鳴而起,開門第一件事是燃放鞭炮,謂之「開財門」。大街小巷鞭炮聲聲,此起彼伏,響徹雲宵。考究的鞭炮全用紅紙紮成,燃放後,紅紙屑鋪天蓋地,謂之滿堂紅,也是取其吉利的意思。放完響炮,祭過天地祖宗,吃過早飯,就去本村族內人家拜年。遇尊長或平輩無論老少,相見輒祝「新年好」、「恭喜發財」,「萬事順意」之類吉語,入門則口稱「拜年」!舊時稍貧戶之子女,則三五成群,挨戶排門而入,齊聲道:
發財發到底,討點新年米;
新年發了財,銀子遍地來。
主人會分送米或包穀一調羹,此謂放大吉利。至初二日,開始走村出戶拜年。一般先到嶽父母、外公外婆家,再依次走親訪友,互送禮品,共飲美酒,以慶新歲。晚輩跟長輩拜年,須放鞭炮,嘉禾民諺有「響炮一響,千金萬兩」之說。嘉禾拜年過去有「正月男,二月女,正月回家好吃女」之說,正月裡只有男的出門拜年,婦女忌諱走親拜年,嫁出去的女兒更是不能回娘家,否則,就被人譏諷為「好吃女」。據說,如果新年回娘家還會吃窮娘家,所以只能留守家園侍奉各方來客。二月,才會有女流之輩回娘家給父母親戚拜年。
正月裡最熱鬧的活動,莫過於舞龍燈耍獅子了。龍燈獅子所到之處,觀者如山,萬人空巷,氣氛熱烈,其風至十五日止。
春節也有它的忌諱,人們希望一年的開始能夠事事順利,有個好兆頭,而希望好預兆的心理愈強,禁忌自然也愈繁多。除夕之夜,索債者紛至沓來,到了正月裡不過十五,就不能討債了。據說,歲首討債,財運不佳,終年受窮。初邊三日內禁用剪刀,說是用了剪刀,就會鼠患成災,因老鼠嘴尖,形似剪刀。初一日門宜常開,雖寒風刺骨,亦不可閉戶,以招財進寶,大吉大利。正月裡要忌口,不吉利的話不能講,如不慎打爛碗盤,不可說「打爛」,宜曰「打發打發」。童稚出口不慎,犯了禁忌,大人就要用紙往他嘴角上揩「屁股口」。有的還在牆上貼上用紙寫上的字條「小子之言,百無禁忌」,以示偶爾有小孩講了不吉利的話也不算數。老人們說,此舉可逢兇化吉。這些避忌,看來可笑,好在只有幾天,人人也儘量奉行不渝。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對新年美好生活的祝願和希望,但不可否認地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不為今人所效法。
春節萬象更新,人們不僅要清理居室、美化環境,更講究「吃」法,春節的宴筵,十分鋪張,席上佳餚,尤以油炸爛肉最具地方特色。將豬肉煮熟,塗上沙糖、醬油等和成的調味汁,用茶油炸至金黃,叫「過年肉」,色香味俱佳,掛到通風處可久置不變質。食用時,切成寸方塊狀,佐以生薑、紅辣椒等調料,悶爛後上席,酥軟噴香,為嘉禾風味一絕。嘉禾人嗜酒,到了年節,自釀水酒,大街小巷美酒飄香春意濃,家家扶得醉人歸。糯米餈耙,也是家家必備。將糯米用清水浸泡,用甑子蒸熟,置於石臼舂爛,捏成碗口大小的餈粑,是年節的佳食,滑嫩如凝脂,也是拜年的送禮佳品。
歷史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新中國成立後,一些舊的迷信陋習被摒棄,好的習俗被傳承下來,人們還不斷賦予了春節更新的內容:除夕夜闔家觀看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春節期間開展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等活動,使春節更加豐富多彩。
永州過年習俗: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上街街...
俗稱「過年」,包括除夕到元宵節之前的整段時間。為過好春節,一般在農曆十二月下旬即著手準備,有童謠曰:「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上街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砍豬肉(或殺肥豬);二十七,殺閹雞;二十八,打餈粑;二十九,樣樣有;三十日夜,團圓酒。」除夕日,戶戶貼門神、春聯,灑掃庭院,洗澡換衣。除夕夜合家吃團圓飯,菜式豐富,且有魚上席,表示年年有「餘」。飯後守歲,長輩給小孩壓歲錢,至凌晨子時燃放鞭炮,辭舊歲迎新年。正月初一為「春節」,忌掃地、倒垃圾,忌說不吉利的話。起床後,先向尊長磕頭拜年,早餐吃麵條,意為長發吉祥。外出時謂之出行,至當地土地廟祭祀,回家時,折一束樹枝,謂之「發財」,然後,到親友家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日止。春節後,凡第一次見面均需打拱作揖相互拜年,說吉祥話。春節期間,耍龍、舞獅,開展各種文娛活動,親朋互相宴請,敘情話舊。
拜年的次序,有「初一崽(給父母拜年),初二郎(女婿給嶽父拜年),初三、初四女回娘(女回娘家拜年),初五、初六拜地方(拜朋友)」。
新中國成立後,上述習俗除磕頭外多有沿襲,並增加「擁軍優屬」活動,部分單位舉行「團拜會」,代替走家串戶拜年。
懷化過年習俗:二十三日「送灶灶」
春節,俗稱過年,是我國最古老,最盛大的節日。它意謂著一無復始,萬象更新,新年一到,則是生命復甦,農事即在的時候了,因此,人們對這個節日很講究。在懷化,過年有許多古樸獨特的民俗,至今猶存。
在懷化,過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祭灶」起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止。這期間,在民間要舉行一系列的富有地方色彩的祭慶活動。,以示對上天神靈,祖宗的敬長和祈禱,表達人們對來年生活的祝福,嚮往和寄託。
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傳統的「祭灶」活動,懷化人俗稱「送灶灶」。傳說灶君是玉皇大帝專門來監督百姓行動的,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日那天,灶君要向玉皇大帝匯報民間善惡。因此,這天人們要用餈粑、糖果,上檀香、焚拜灶君,送他上天,希望灶君在玉帝面前隱惡揚善。灶君走後,人們就在灶前貼上灶君的神像,從此便不許小孩在灶前隨便掏亂,以示對灶神的尊敬,春節就由此開始了。
大年三十那天,懷化各地都有趕集的習俗。這是一年最後,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集市。集市上貨物應有盡有。買春聯、門神的,五色鮮豔;佛花供品、杯盤鍋盆、琳琅滿目;煙花炮竹,五彩繽紛;各種祭神之物,隨處可見。人們稱這場趕集為「忙年」或「辦年貨」。其實,在這以前,有心計的人早就把年貨辦好了,糯米餈粑,香醇美酒、甜酒之類各家皆一應全備。這天,各家各戶皆打掃房屋,整理家什。柱上換上鮮紅的春聯,門上貼了畫有唐武將秦叔寶、慰遲恭的門神像。
大年三十這天的飯菜也特別有講究:菜中必須有青菜、豆腐、香腸。早飯是用粳米和糯米拌合煮成。叫「年更飯」此飯不能泡湯,人們認為「年更飯」泡湯則田埂會崩塌。早餐的第一口菜不是雞鴨魚肉,而是青菜,據說吃青菜表示一年四季清(青)寂平安。吃後家裡長者要問:「今年青菜苦不苦?」眾人應答:「苦」。據說吃起來苦的青菜預示明年的收成好。小孩不懂事往往有說甜的,大人總是忙著糾正,此外,更為有趣的是五穀飯。
三十晚上吃團圓飯的時候,由家裡的一個人盛碗飯,拌上五穀,坐在自家的田裡吃,邊吃飯邊有心無心地說:「光谷,光谷」(全是谷的意思)。人們通過這種奇特而又古老的方式向土地祈求五穀豐登,表達出人們對土的崇拜、對五穀的追求。不過,這只是在生產力落後的狀況下發自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美好願望。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習俗已在慢慢地消亡。
除夕之夜的打年鑼,搶頭水把過年推向高潮,在「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時刻,懷化人有獨特的方式渡過。晚飯後,青年們聚自己村有名望的人家的庭院裡,打年鑼、對酒歌,鑼鼓聲中,唱起高的酒歌,一唱一答,輸者定罰酒。小孩婦女們則在家裡守歲。祖母為打消孩子們的瞌睡,講著老鼠大年三年嫁女的故事,故事美妙動人且極神秘。我兒時曾伏在祖母的膝頭不知聽了多次,可從未見過老鼠嫁女,花橋嗩吶,鳴哩哇喇的情景。
更歲的鐘聲敲響之時,井邊圍了一大群人,爭先恐後地將水桶往井裡放,真是十五隻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這叫搶頭水,據說誰搶到了新年的頭一擔水,那麼他在新年便事事順利。與此同時,鞭炮之聲,震耳欲聾,宣告舊歲的消逝,新年的到來。
大年初一,各人從頭到腳換然一新。吃過早飯,就是給長輩拜年,在古老的規矩裡,這是極為神聖莊嚴的。長輩立於中堂的神之旁,晚輩則雙膝跪地,叩頭三次,給長輩祝福,長輩站在一旁答禮,然後給壓歲錢。現在,這種規矩不那麼嚴了,打拱作揖即可,之後就是親友鄰裡,相互拜年。拱手作揖互道:「恭喜發財。」「萬事如意」之類的吉利話,這樣的活動密切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使在以前有過矛盾的人,也會在一片祝福聲中握手言好。這天,粗說髒話是講不得的,刀、斧之類的東西列為忌諱之物,早由大人藏好,一整天全於喜慶氣氛中渡過。
從正月初一到初三,是正年,每天早晚要用肉盤、酒、香、紙錢、炮竹祭祀上天神靈、祖先,以寄六畜興旺,豐衣足食之願。
從初一到十五,是大正月。這些天內,有送柴(財)、搬土地、送搖錢樹、唱蓮花落等運動。最有趣的莫過於送柴(財),那是用紅布條紮成的一小桃杉木柴,由送柴人雙手託著,嘴裡念道:「送柴(財)、送柴(財),金銀財寶滾滾來;左腳進屋帶財寶,右腳進屋帶金銀。」然後雙手將柴供一神之上,並對主人說:「恭喜發財。」主人在一旁說道:「發財,發財。」並以上等餈粑相贈,然後沏茶、撕姜,獻糖果,待為上賓。懷化人對財神的崇拜和他們的好客大方,在山外之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
十五元宵節,懷化人多數沒有吃元宵的習慣。只是照例祭祀上天神靈,晚上則舞龍燈、玩蚌殼燈,還有耍獅子之類的活動,但這些活動只有在較大的一點村寨才能舉行。那些散居山野的人們,照例猜拳行令、酒歌酣,過罷元宵,人們便開始收起春節的餘心,忙於陽春之事了。
婁底過年習俗:吃蘿蔔圖個好兆頭
在湖南婁底一帶,過年時有許多獨特的風俗。比如,過年一定要吃蘿蔔;年夜飯要趕早,一般在大年初一清晨五六點鐘左右;除夕夜放鞭炮,誰家的鞭炮放得最早、最長、最響,就代表誰家最富裕,來年一定會大吉大利,發大財。
過年吃蘿蔔已成風俗
在湘中和湘西南一帶,過年吃蘿蔔已經成了一種風俗。沒有人能說清楚,這種風俗究竟起於哪個年代,只是小時候聽老人們說起,吃蘿蔔是個吉兆,是興旺發達的象徵。
老人們說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對夫妻,家裡很窮。有一年過年,家裡吃不起肉,他們就煮了一鍋蘿蔔,有紅的、白的。紅的代表瘦肉,白的代表肥肉。第二年,他們家就發達了。從此以後,這個風俗習慣就繼承了下來。一直到今天,每家每戶過年的時候,總少不了這道菜。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也有一些比較科學的說法是,大家過年吃的都是大魚大肉,吃蘿蔔有利於敗火和營養調和。
年夜飯講究尊卑長幼
最重要的一頓年夜飯,都必須安排在大年初一清晨五六點鐘。年夜飯要趁天未亮,飯前要放鞭炮,還要拜祖宗。至於年夜飯要趁天未亮這個習俗因何而來,聽老人們說,是因為以前大家都很窮的時候,很多乞丐出來行乞,而年夜飯代表了一個家庭的福分,一般是不能給別人吃的。所以,吃年夜飯就要趕早了。這個習俗被傳承了下來。
吃年夜飯的時候,吃東西也很講究尊卑長幼。雞大腿是給家裡的小孩子們吃的。雞的內臟和胸脯肉以及雞屁股,要給老人們吃,表示敬意。而雞爪子和翅膀要給年輕人吃,預示他們在新的一年會騰飛、掙很多的錢。
拜年有個先後順序
到了大年初一,大家開始走親戚,給長輩拜年。正月裡,一個人是不能隨便到別人家去的,去的話要帶禮物,而那家主人也一定要給客人派糖果。
拜年有個先後順序,所謂「初一子,初二郎,初三初四隨便行」。這個意思是說,初一是兒子給父母拜年;初二是女婿給丈母娘拜年;初三初四,就可以隨便走動了。拜年的禮物有餈粑、酒、罐頭、白糖、水果,還有雞和肉。
一般來說,新女婿第一年給丈母娘拜年是很重要的,要帶很豐盛的禮物,還要給女方的親友派利是,不然就會遭別人笑話。其他的拜年,只要隨便帶點禮物,意思一下,親朋好友在一塊吃個飯,聯絡一下感情,就可以了。
湘西過年習俗:做豆腐、殺年豬、打粑粑
湘西鄉下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句講過年一些事務安排的順口溜,大人肯念,小孩也肯照著念:
……
二十五(臘月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打掃屋,
二十七泡糯米,
二十八打粑粑,
二十九種種有,
三十夜慢慢撤(撤是湘西本地話,意思是慢慢消費、慢慢享受)。
可惜這個順口溜我現在記不全了,省略號前面的時間做哪些事應該還有的,這個順口溜反映了湘西過年的一些準備過程,同時,它還傳遞著兩個重要的信息:一是「做豆腐、打掃屋、打耙耙」,這三件事,是湘西過年最基本的,是必需做的事。二是湘西歷史上很貧困,做了一年的準備,只有在三十夜這天才好好消費、享受。當然,這是以前的生活場景,現在生活改變了,幾乎天天都是過年了,也不要等到二十五六才做豆腐打耙耙。
那湘西人到底是如何過年的呢?就聽我來說一說吧!
1、殺年豬
殺年豬是在年前臘月進行的,殺年豬很講究的,一般來說,要看日子,不能亂殺,亂殺年豬家裡有可能不利順。以前,湘西人生活貧困,很多人家裡沒有年豬殺,也殺不起年豬,所以誰家有年豬殺說明這家人在村裡算富裕的,現在湘西人民生活已大為改觀,殺一頭年豬,不成其問題。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餘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醃入缸中。七~十五天後,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幹水,進行加工製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燻烤,然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燻幹而成。或掛於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於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燻幹。湘西地區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燒柴草做飯或取暖,是燻制臘肉的有利條件。即使城裡人,雖不殺豬宰羊,但每到冬臘月,也要在那市場上挑那上好的白條肉,或肥或瘦,買上一些,回家如法醃製,燻上幾塊臘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燒柴火,便託鄉下親友燻上幾塊。燻好的臘肉,表裡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發亮,色澤鮮豔,黃裡透紅,吃起來味道醇香,肥不膩口,瘦不塞牙,不僅風味獨特,營養豐富,而且具有開胃、去寒、消食等功能
2、做豆腐
在臘月二十五的時候湘西人就開始做豆腐了。先把豆子在水裡泡上一天,然後就和水用磨磨。再後來就把磨好的漿放入鍋中煮,煮開了就加上石灰水,和均勻,等它凝固後就將其放入做豆腐的布中,弄乾水,然後切成方塊。現在科技進步了,一般都不用磨磨了,而是改用機器了。豆腐現在還可以作成可口的豆腐乾,這也是湘西的特產之一吧。
3、掃房子
掃房子是為了表示今年你很勤勞,把房子弄的乾乾淨淨。傳說二十六這一天,灶神要去向玉帝報告今年的情況,所以就在這一天每個人都要好好的打掃乾淨房子。
4、、打粑粑
每逢春節來臨,農曆臘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餈粑。據鄉土志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1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小餈粑做完後,由心靈手巧最會做餈粑的婦女,再做幾個大餈粑,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徵「五穀豐登」,又顯示湘西人大方。打糯米餈粑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一般都是後生男子漢打,兩個人對站,先揉後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餈粑也很講究,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要做得光滑,美觀。
5、頓老人家、送飯
「頓老人家」是湘西本地話,意思是祭去世的祖宗和親人。這種習俗在湘西農村非常普遍,一般是在大年三十這天,把做好的大酒大肉,拿到堂屋,給神龕的祖宗牌位燒香。還要把大酒大肉,拿到門外面的大路口、村頭、村口或土地堂「頓」一下,讓在外面去世的沒有上神龕親人回家過年,還要燒紙。送飯也是祭去世的祖宗和親人,但是是在新年之後,初一或後面幾天都行,到近三年中才去世的親人的墓地上去祭,也是帶著大酒大肉和香紙。湘西人把這個叫「送飯」。
6、坐三十夜
坐三十夜就是在三十夜這天晚上,不睡覺,燒一大堆火,全家圍著火聊天扯家常或吃東西。坐到十二點搶年,搶年之後還要宵夜吃東西。平時,湘西人有時罵小孩子老是不睡覺說:你還不睡啊,是不是想坐三十夜啊?意思就是三十夜這個晚上不睡覺。
7、放鞭炮搶年
搶年是湘西過年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時間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點(即第二年初一的0點)交接之時,放鞭炮搶年!搶年是很有講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於送舊年;放遲了不行,放遲了等於別人已把年搶去了。所以一定要很準時地等到12點那個時候一齊放。放鞭炮搶年的習俗在城鄉很普遍。
8、進柴(財)
進柴也是湘西農村的一種重要習俗。是指在大年初一這天,要上山去撿點柴回來,不管多少,因為柴與財同音,所以進柴也就是進財,等於下一年都會「進財」,討個好兆頭。
9、趕肉(或叢肉)
趕肉或叢肉,其實是指上山打獵。叢,是湘西本地話,意思是追或打的意思。趕肉是湘西人在年後正月所進行的重要娛樂活動。趕肉這種活動非常有意思,村裡有一個團隊,叫「壇」,掌壇人一般由經驗豐富的德高望重的老人擔任,過年時,壇裡還要做很多有趣的活動來進行壇祭,壇裡專門有放獵狗的人,年青身強力壯的人則是獵手拿搶。打獵的過程先是叫放獵狗的人去樹叢裡放狗,然後由獵手分布四周「端嗆」,「端嗆」也是湘西本地話,意思是守住獵物的必經之道,由於掌壇人經驗豐富,他懂每種獵物的必經之道,所以打臘一般只要獵狗找到獵物大叫之後,就八九不離十的會上「嗆」來。趕肉這娛樂名堂很多,如湘西打獵強調「上山趕肉,見者有份」只要上山看打獵,什麼也不做,打得獵物後也要分他一份;還有湘西打獵不允許女孩子和女人參與,認為女人參與這事不吉利,等等。
10、行親
由於趕肉這樣好玩的事不允許女人參與,所以湘西女人家,就在大年初一後去娘家行親。行親是湘西媳婦們過年的必備功課。特別是剛結婚沒幾年的年青媳婦們,最喜歡行親了,行親也有一大堆講究,湘西各個縣有差別。
湘西過年風俗豐富多採,趣味橫生,我這裡只挑幾種最一般的活動講一講,另外還有什麼舞龍燈、拜年、唱對山歌、演洋戲、唱高腔等等之類的沒寫。朋友,歡迎您來湘西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