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凍層總是能帶給我們驚喜。
2011年,西伯利亞東北部的一個鄉村地區,人們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犬類屍體。
研究人員對這具幼犬屍體進行解剖後發現,它在死去之前,吃下了地球上最後一隻披毛犀的肉。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要從幼犬屍體被發現開始說起。
14000年前的犬類,或是狼,或是狗
2011年發現的這隻犬類屍體,保存非常完好。
研究後發現,這個生物生活在大約14000年前,死亡時可能只有3至9個月大。只知道是犬類,但無法確認是狼還是狗。
在這隻幼犬的胃裡,發現了一塊尚未消化的肉,帶有黃色皮毛,研究人員最初以為是洞獅(一種已經滅絕的生物)的肉。
研究人員對胃裡的肉進行DNA檢測後發現,這隻幼犬的最後一餐居然是大約1.4萬年前滅絕的披毛犀。
不幸的是,肉還沒來得及消化,幼犬就已經死亡了,死亡原因不詳。
科學家認為,這隻幼犬可能吃了最後一隻披毛犀的肉。
為了驗證這個說法,研究人員採用放射性碳測定了披毛犀的年齡,排除幼犬吃腐肉的嫌疑。
也就是說,這隻披毛犀的肉是新鮮的,並不是很早就死亡,被封存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裡的腐肉。
科學家推測,這隻幼犬要麼是野外的流浪犬,當狼群殺死披毛犀後,它偶然得到了這塊肉;要麼已經被馴化,有可能和人類生活在一起,是人類將犀牛肉分享給它的。
披毛犀的滅絕,科學家認為不該由人類背鍋
披毛犀是一種龐大的史前動物,可重達2噸,曾在西伯利亞東北部漫遊,這樣的龐然大物,為何突然在14000年前神秘消失呢?
一直以來,披毛犀的滅絕原因被歸咎於早期人類的獵殺,但這次研究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科學家認為一個物種的種群規模,和遺傳多樣性以及近交程度成正比。
因此對披毛犀進行了核基因組和線粒體基因組測序,檢測到基因多樣性表明,它們並沒有遭受近親繁殖帶來的困擾,也就是說它們的基因是很健康的。
由此斷定,在3萬年前,人類到達了西伯利亞這一地區後,儘管獵殺了大量披毛犀,但這種動物的種群數量依然穩定,而且穩定了12000年,直到經歷天氣突然變暖時期。
披毛犀生活在寒冷的區域,基因裡的突變基因能幫助它適應寒冷的天氣,這意味著它們能夠很好地在寒冷的環境中生存。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能力,讓它們很難適應變暖的氣候。
一旦天氣開始變暖,讓披毛犀難以適應,最終滅絕。
因此,科學家認為披毛犀是由於天氣變化而滅絕,而不是人類的狩獵。
雖然人類的存在導致很多物種滅絕,但披毛犀的鍋,不該人類來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