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義的紅木專指酸枝木。酸枝木為豆科植物中蝶形花亞科黃檀屬植物。因其木材剖開後有一種較刺鼻的酸味而得名。酸枝是熱帶常綠喬木,產地主要在印度、越南、泰國、寮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原先在我國福建、廣東、雲南等地也有出產。酸枝木大體分為三種:黑酸枝、紅酸枝和白酸枝。在酸枝木材製作的家具中,主要以紅酸枝和黑酸枝兩種木材為主,一般有「油脂」的質量上乘,結構細密,性堅質重,可沉於水。特別明顯之處是在深紅色中還常常夾有深褐色或黑色的條紋,條紋即清晰又富有變化。黑酸枝以其更以物稀而顯價高。酸枝家具經打磨擦漆,平整潤滑,光澤耐久,給人一種醇厚含蓄的美。品質好、色澤深的老酸枝家具經過氧化、包漿後極像紫檀,而有著二三百年以上歷史的老酸枝木家具的價值也接近於紫檀。
還有更狹義的紅木概念,專指酸枝木中的紅酸枝,江南一帶就把這種木材叫做紅木。
但是,現在所說的紅木,範圍要比以上所說的要廣泛得多。「紅木」這個詞,一開始就與某一樹種沒有多大關係,只是明清以來對在一定時期內出現的呈紅色的優質硬木的統稱,用材包括花梨木、酸枝木、紫檀木等,它們不同程度地呈現黃紅色或紫紅色。人們無意去辨別它們是什麼樹種時,便以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去稱呼它們為「紅木」。
按照通常的說法,紅木家具與紅木文化從明代至今,已經有600年餘年的傳承歷史。然紅木概念的登場,是在紫檀與黃花梨這樣珍貴木材稀缺的情況下出現的。在古代,紅木是特指,即現在我們已經做出分類的酸枝木。但後來的發展,隨著明清硬木家具的盛名流傳,紅木逐漸變成了一種泛稱。
紅木還有老紅木與新紅木之分。顧名思義,老紅木就是經歷時間很長的紅木。民國時期趙汝珍《古玩指南》一書強調紅木為專門的樹種,書中第二十九章說:「唯世俗所謂紅木者,乃係木之一種專名詞,非指紅色木言也。」書中所說的「木之一種」,指的就是老紅木。老紅木產於寮國、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我國雲南一帶也有生長,但民國以後已完全絕跡。「木質之佳,除紫檀外,當以紅木為最」,這是書中對老紅木的評價。老紅木是紅酸枝木類的一種,即交趾黃檀,《紅木國家標準》中稱為酸枝。其木質堅硬、細膩,可沉於水,一般要生長500年以上才能使用,它區別於其他木材的最明顯之處在於其木紋在深紅色中常常夾有深褐色或者黑色條紋,給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覺。
在色彩上,老紅木顏色較深,大多呈紫紅色,有的色彩近似紫檀,紋理細膩,棕眼明顯少於新酸枝木,密度、手感極佳。新紅木一般顏色黃赤,木紋、色彩較之老紅木有一種「嫩」的感覺,質地、手感均不如老紅木。
而新紅木一般採用烘烤等方式令其達到使用要求,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往往會產生細微的形變,從而影響其品質而降低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