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提到文化這個詞,在生活中更是經常見到,那麼文化這個詞,你知道它出自哪裡嗎?他還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呢,並不想我們平時所理解的僅僅是一個詞這麼簡單。
「文化」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中,其有雲「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文教化則是「文化」一詞的基本含義。 漢代劉向在《說苑》中提到「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文治教化則是文化的延伸含義。
「文化」一詞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的文化指的是社會與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 其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意識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 它包含了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行為方式、思考習慣、價值觀念、文學藝術等。
狹義的文化則主要指意識文化。
南北兩大文化區的形成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出現端倪,根據目前出土的考古材料,可以看出南方的石器以細石器為主,而北方以粗石器為主;南方的巖畫多用塗儲法,而北方巖畫技法以敲鑿法為主。
即使是出土的新石器時期陶器也存在極大的不同,南方陶器的陶紋用柏印的方法裝飾打造紋路,而北方文化圈出土的陶器多用刻畫或彩繪製作紋路。
除此之外,經人類考古學家考證,中華民族體質特徵分化也開始於新石器時期,而現代人體質特徵的地區性差異與新石器時期的分化趨勢完全一致。
編輯:王寧
作者:董靜怡
撰寫發布此文意在發揚和傳播我國的傳統優秀文化,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關注並留下您的觀點評論,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