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和最小的恐龍。
如何給滅絕已久的恐龍稱重?一項新研究指出,多種稱量方法得到的結果竟然驚人地相似。8月31日,《生物評論》雜誌發文對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恐龍體重估算技術進行了回顧。研究負責人、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古科學研究中心的Nicolás Campione博士說,這些發現有望增強科學家們的信心——他們對這些史前動物的描繪是準確的。
「體型,尤其是體重幾乎決定了動物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飲食、繁殖和運動。」Campione說:「如果我們對恐龍體重的估計是準確的,就可以在此基礎上更好地研究它們的生活。」
預估像霸王龍等巨型生物的體重絕非易事——它們在6600萬年前就已滅絕,留下的只是一些骨骼。一個多世紀以來,估算恐龍體重這一難題考驗著古生物學家們的智慧。
科學家們對這種巨型陸地掠食者體重的估計有很大出入,數值從大約3噸到超過18噸不等。
Campione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整理、審查了一個始於1905年的恐龍體重估值資料庫,以評估計算恐龍體重的不同方法是在釐清問題,還是讓這個問題複雜化。
多年來衍生出的各種估算體重的方法,實際上可以歸結為兩類:測量現存動物的骨骼,比如胳膊(肱骨)和腿(股骨)的周長,並將其與恐龍進行比較(縮放法);計算三維重建圖像的體積(重建法)。哪種方法更好?研究人員爭論得很激烈。
研究人員發現,大規模比較縮放法和重建法的結果,會發現大多數估計結果是一致的。「事實上,這兩種方法之間更多的是互補,而非對抗。」Campione博士說。
縮放法依賴於直接從已知體重的現生動物中獲得的信息,有一定準確度,但精密度往往較低。與之相對的,重建法考慮到了恐龍的整副骨骼,精密度較高,準確度卻未知。其原因在於,重建建立在人類對滅絕動物外貌的主觀看法之上,而這些看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
「我們對滅絕已久的動物的認識,總是存在不確定性,而體重一直是不確定性的來源之一。」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David Evans博士說,「新研究表明,我們的恐龍稱重工作做得越來越好,這也為未來更真實地估計恐龍的體重鋪平了道路。」
研究人員建議,在估計中生代恐龍和其他已滅絕動物尺寸的工作中,需要更好地整合縮放和重建方法。
Campione和Evans認為,成年霸王龍大約有7噸重——重建和肢骨縮放方法得到的結果一致。但該研究強調了這些單一值的不準確性,以及在大規模估計中納入不確定性的重要性,尤其是因為恐龍和人類一樣,並不是一個整齊劃一的組合。這樣的不確定性表明,「恐龍之王」的最低平均重量為5噸,最高平均重量為10噸。
「只有綜合使用這些方法,了解它們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才能更好地揭示早已滅絕的動物的生活。」Campione博士說。
編譯:橘子 審稿:西莫 責編:雷鑫宇
期刊來源:《生物評論》
期刊編號:1464-7931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08-dinosaur.html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