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有牛有羊,吃肉喝奶,為什麼覬覦中原?

2021-01-08 星座解密物語

自古以來,中國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衝突就是不斷的,不管是漢代,還是唐代,對於少數民族的徵服與被徵服,都是歷史上不得不說的一段歷史。那麼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他們,是遊牧民族,按道理來說有牛羊有駿馬,有肉吃有奶喝,生活過得應該很不錯,為什麼他們還會非常覬覦中原呢?

其實長期以來對於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的固有印象限制了我們,首先我們要知道,那時候少數民族大多是以遊牧為主,雖然他們的戰鬥力非常驚人,但是不管是文化也好,還是科技也好都是落後於中原地區的。

他們遊牧民族的生活,只能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有些時候甚至溫飽問題都沒有辦法解決,再這樣一個情況下,他們看到了中原地區國家,在農耕文明的養育下越來越繁華,越來越發達。

對比了一下自己追著水草生活的樣子,這誰又能不羨慕呢?不過長期的遊牧生活也不是沒有好處,長期的遊牧生活,使的少數民族養成了非常豪邁的性格,也養成了他們不管男女,都可以上馬打仗的彪悍民風。

這也就是不管在什麼朝代,匈奴問題,都是讓中原皇帝非常頭疼的一個問題。其實在古代遊牧民族的生活也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天天吃烤肉,和牛奶羊奶,一定程度上他們的生活條件反而是很辛苦的。

在古代,如果說農耕是遊戲的普通模式,哪遊牧就是遊戲的冒險模式。遊牧民族要面對的自然災害和不穩定因素比農耕經濟多得多。

但是遊牧民族最害怕的三種自然災害,一個就是雪災。其實到今天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也依舊害怕雪災,因為大雪的降臨,會掩蓋所有的牧草,導致遊牧民族沒有辦法放牧,嚴重點自己辛辛苦苦養大的牛羊,可能就會因為一場雪災,直接餓死。牛羊的死亡也就直接關係到了一家人的生活了。

還有一個嚴重麼自然災害就是沙塵暴,大面積的沙塵暴也會導致遊牧民族賴以生存牧草枯萎影響放牧,更可怕的是沙塵暴被人體吸入以後,在古代醫療水平低下的情況下,一旦生病,就很難醫治。還會導致人生病,去世。

所以說就算是天天吃肉喝奶,但是看著中原那麼繁華的樣子,回想了一下自己風餐露宿的辛苦生活,也難怪他們想要拼一拼,單車變摩託了。

相關焦點

  • 中國詩詞大會:為什麼是「烹羊宰牛且為樂」,聽老師一講恍然大悟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曾提到古代人們常食用的五菜:葵、韭、藿、薤、蔥,今天除了韭和蔥外,其他三種好像都不再食用了。這是說蔬菜,那麼肉食呢,好像正相反,不但古代吃的,我們今天還在吃,而且古代不吃的,我們今天也吃上了。但是,不同的階層、不同的人群,吃肉食的情況卻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詩詞大會某一期一個很有趣的題目,就涉及到了這個問題。題目是這樣的:下列哪項最適合用來形容「吃貨」?
  • 抗日戰爭,如果中國戰敗了,日本人會成為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嗎?
    抗日戰爭,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事關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是絕不能與日本人有任何妥協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抗日戰爭中的中國軍隊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先後有多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尊王攘夷」,擴充諸侯國的疆界,是為了維護中原地區的典章制度,而不是為國家、民族而戰。周邊的少數民族侵擾漢地,更多是出於經濟目的,為了掠奪財物,而不是為了「民族主義」,如果當時的少數民族有近代民族國家的觀念的話,那麼,他們入主中原之後,就不會主動漢化了,主動漢化,按照近現代的觀念,就是消滅本民族的文化,而去學習漢族的文化,那他們入主中原幹嘛呢?
  • 羊和一些食草動物為什麼不吃肉?腥味受不了麼?兔子吃肉?
    羊和一些食草動物為什麼不吃肉?腥味受不了麼?兔子吃肉?為什麼除了人類 其他動物的食草食肉性如此明顯 就好比讓螞蚱吃肉是不可能的,讓螳螂吃草是不可能的 雖然它們同屬昆蟲,羊不吃肉 狗不吃草 它們同屬哺乳類動物。
  • 同樣崇拜牛,中國羌族與印度有什麼關係?
    所以牛在印度人心中,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羌族的牛文化說及羌族的牛文化,就不得不說羌族的羊文化。羌族,作為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羌」字,顯而易見,與「羊」字有著極其相似的外形。「羌」字的確是由「羊」字和羌族兒女的圖像,逐漸演變而來的文字,在《說文》中就曾記載:「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最初,羌族的圖騰正是羊圖騰。
  • 終於知道為什麼中原拜關公,西南拜孔明了,原來這裡是有講究的
    終於知道為什麼中原拜關公,西南拜孔明了,原來這裡是有講究的說起關羽關雲長,想必大家也都是十分敬重和崇拜他的,不僅僅是因為他武藝高強,最重要的卻是他的義薄雲天忠義無雙。而諸葛亮大家都會驚嘆於他的神機妙算,他的步步為營精於謀略,可以說是古代權謀的巔峰。
  • 同樣是吃肉,為什麼古人能殺牛吃卻不能隨便殺豬吃?
    殺豬宰牛吃肉在現在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有很多養豬場和養牛場專門幹殺豬宰牛的事情,但是同為肉類,在古代,人們是不允許隨便宰牛吃的,豬肉卻可以,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中國古代歷史上,自秦漢至明清,很多朝代嚴厲禁止民間隨便殺牛。
  • 歐洲的牛跟我國的豬有什麼關係?
    豬跟牛有什麼關係呢?為什麼還跟遠在對岸的歐洲又有什麼地方關係呢?那為什麼歐美人一牛肉為主餐食?你真的覺得中國人最喜歡吃豬肉嗎?其實我們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吃牛肉,但是並不是普遍,因為在古代牛一直是勞動生產力,是一種很重要的生產資源,當時的朝廷還會專門禁止無辜殺牛吃肉還鼓勵養牛的農戶。可以說在中國古代牛是唯一經常被封建統治階級提倡保護的動物,所謂牛馬有戶口的不能隨便殺之,必須報告可見一斑,當然牛老了會被我們烹了吃肉,誰叫中國人自古就是吃貨呢!
  • 牛鈴悠悠:中國古代社會的牛
    牛鈴悠悠:中國古代社會的牛 2019年06月14日 09:1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呂鵬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中國人為什麼對豬肉如此熱衷?漢字「家」裡有一頭豬,無豬不成家
    粗糧在古代是沒有多少優勢的,當時的人需要補充營養,所以常吃細糧,現在的人們生活條件好了,普遍營養過剩,身體容易肥胖,粗糧才有了優勢,因為吃粗糧可以減肥,還能幫助腸道蠕動,預防便秘。 人類只吃小麥和水稻是不行的,還要適當補充蛋白質,蛋白質的來源就是「六畜」,「六畜」是指豬、牛、羊、馬、雞、狗,「五穀」以小麥、水稻為首,「六畜」則以豬為首,為什麼這麼說呢?
  • 其實與少數民族有關
    根據相關專家的考證,由於木蘭詞創作的年代屬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中國戰亂頻繁,少數民族不斷南下入侵,中原腹地,中原王朝一路崩潰。 再加上木蘭詞當中有「可汗大點兵」的說法,也就是說在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中原的天子徵召木蘭為士兵,而是由少數民族部落的首領,某位可汗將花木蘭徵召從軍。所以「爺」這個稱呼用來代指父親,應當與少數民族脫不了干係。
  • 中國羊年究竟是什麼羊?民俗專家:山羊
    也有的人說,生肖的起源來自中國古代的祭祀行為,不過古書裡面本來就沒有區分綿羊和山羊,所以基本上就是隨便找一頭身邊能找到的羊而已。  也有的人研究了一下中國地域分布之後表示,中國北方草原綿羊比較多,所以北方的生肖應該是綿羊,南方山羊比較多,所以南方的生肖應該是山羊。  還有專家建議看看中國古代各種用來代表生肖羊的雕塑和繪畫,稱圓明園十二獸首裡的分明就是山羊。
  • 為什麼新疆捐了牛,蒙古捐了羊?
    但為什麼新疆只捐了牛,而蒙古只捐了羊?都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西北,是什麼促使了兩地的牛羊分流? 所以中國曆朝,都明令禁止宰殺耕牛。老、病、殘牛雖然能吃,但味道不好不說,在那個並沒有食材溯源體系的時代,成為盤中熟物後,也就無從考證牛肉的由來。《水滸傳》裡綠林好漢們「二斤牛肉、一壺好酒」,頗能代表中國古代遊走在皇法邊緣的底層百姓的真實生活。
  • 俗語「豬草包,羊好漢,牛的眼淚打轉轉」,啥意思?你注意過嗎?
    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老一輩人說的「豬草包,羊好漢,牛的眼淚打轉轉」,是什麼意思呢?你有沒有注意過呢?
  • 中國羊年令老外抓狂 不知羊年是山羊還是綿羊
    也有的人說,生肖的起源來自中國古代的祭祀行為,不過古書裡面本來就沒有區分綿羊和山羊,所以基本上就是隨便找一頭身邊能找到的羊而已。  也有的人研究了一下中國地域分布之後表示,中國北方草原綿羊比較多,所以北方的生肖應該是綿羊,南方山羊比較多,所以南方的生肖應該是山羊。  還有專家建議看看中國古代各種用來代表生肖羊的雕塑和繪畫,稱圓明園十二獸首裡的分明就是山羊。
  • 羊年哪個「羊」 網友:不管什麼羊都是用來吃的
    最近,不少英語媒體在如何精準翻譯中國農曆羊年的問題上發愁,結果各家打出的標題讓中國人看了啼笑皆非,譯法有山羊、綿羊、角羊、羊羔甚至羊肉,還有舉棋不定最後直接說明「一種帶角的反芻動物」。  2月13日,英國《伯明罕郵報》以「2015年中國羊年:綿羊(sheep)、山羊(goat)還是有角大公羊(ram)?」為題稱,英文中有三種羊的叫法,而中國卻只有一種。
  • 古代中國為什麼沒有把遼闊的西伯利亞納入版圖
    作為中國人的後花園,歷史上西伯利亞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西伯利亞可以說是中國傳統的勢力範圍。但雖然西伯利亞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中國實際上一直沒有對西伯利亞進行過有效的管轄,即使被劃入版圖的黑龍江流域,中國對當地的管理其實也是很疏鬆的。那麼古代中國為什麼沒有把遼闊的西伯利亞納入版圖?這主要和西伯利亞惡劣的氣候有關。
  • 古有俗語「魚不蒜,牛不韭,羊不姜」,為什麼?現在還合理嗎?
    「魚不蒜、牛不韭、羊不姜」這是中國從古代流傳到今天的民間俗語,不過近些年大家提的比較少了;還有一句話「存在即合理」,是一句國外經典諺語。那今天我們就一起結合營養學、烹飪技巧等來探討一下經過幾百年乃至幾千年的發展(因為也不太確定這句話的出處年代),這樣的食材搭配至今是否還合理?
  • 遷徙時他們摔破了煮飯的鍋,自此中原的牛姓自稱為「摔鍋牛」!
    中國的歷史是一部豐富的歷史,在中國的人口流轉中基於不同的歷史狀況會出現不同的人口流轉,人口流轉的形式很多,無論是政府行為還是民間自發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都促進了地域的交流和文化的發展。西晉永嘉之亂晉室南遷中原的漢族大批量的遷移到江南一帶充實了江南地區的人口,同時北宋靖康之恥,宋室南渡中原人民遷移到江浙一帶,更遠的遷往廣東福建一帶,形成了今天世界影響最大的客家群體,比如唐朝時期,為了加強對於少數民族的控制,政府令西南地區的羌族等遷徙到內地的陝西等地,同時發軔於明末的走西口、闖關東歷史事件都是歷史性的大移民。
  • 為什麼吃草的牛擁有一身肌肉,而吃肉的人卻難以有肌肉?
    然而不公平的是,牛不用訓練,也能夠擁有一身肌肉,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食草的牛為什麼有肌肉?從食物的來源來看,牛的主要食物是草,然而草中富含纖維素,而人類的腸胃難以消化纖維素,所以我們不能利用它們,只能將它們排出體外。牛卻擁有特殊技能,通過解剖牛你會發現,牛一共有四個胃,分別是瘤胃、巢胃、瓣胃和皺胃。
  • 中國古代的六畜文化
    古人所豢養的動物,以馬、牛、羊、雞、犬、豬為主,馬和牛的主要用途是交通和耕種,所以在古代通常不吃馬牛。養羊需要廣袤的草地,在當時也是比較貴重的。雞、狗、豬比較容易畜養,所以經常被當作吃食。古代大多數男人都養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