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麼梗?豬跟牛有什麼關係呢?
為什麼還跟遠在對岸的歐洲又有什麼地方關係呢?
那為什麼歐美人一牛肉為主餐食?你真的覺得中國人最喜歡吃豬肉嗎?
其實我們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吃牛肉,但是並不是普遍,因為在古代牛一直是勞動生產力,是一種很重要的生產資源,當時的朝廷還會專門禁止無辜殺牛吃肉還鼓勵養牛的農戶。可以說在中國古代牛是唯一經常被封建統治階級提倡保護的動物,所謂牛馬有戶口的不能隨便殺之,必須報告可見一斑,當然牛老了會被我們烹了吃肉,誰叫中國人自古就是吃貨呢!
我們再看西方人吃牛的歷史,可以和中國人並駕齊驅,他們也是從很早就開始吃牛肉,特別是14世紀到17世紀文藝復興後,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的使用,代替了傳統的牛力時代,吃牛肉比起中國人只多不少。
其實很多文化開始都與「吃」有著不解之緣。
你覺得東西方飲食的差異很大嗎?其中在吃肉上表現更為突出,因為有著地域的關係:美國人和歐洲人喜歡吃牛肉,佔了世界牛肉消費的大半以上;而在中國,人們更多吃豬肉,佔了世界豬肉消費的70%以上。這裡我並沒有寫到「更喜歡」而是描述了「更多」,這跟文章後面將要提到的封建階級統治具有一定的關係。
歐美人為什麼以牛肉為主?
歐美人以牛肉為主的肉食習慣,與種族特性、氣候環境、生活習慣有關。
因為人種原因,歐美人普遍身材高大,飲食中熱量和蛋白質需求較東方人更多,如何才能保證攝入與消耗更合理呢?在種族進化中,歐美人選擇了蛋白質含量更高的牛肉,而牛肉的胺基酸可全面滿足人體需要,吃同樣份量的牛肉和豬肉,前者的熱量更大。
當然對於地理位置的卓越性跟民族文化來講,歐美人不是傳統的農耕民族,所生活的氣候環境更適合發展畜牧業。我們翻開地圖可以看到,歐美等國大部分地區處於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和降水適宜,地下水資源豐富,牧草養牛的成本低、收益大。因此牛羊肉自然成為餐桌上的首選。
話說,他們也曾經嘗試過養豬,但好像不是那麼如意。其實跟宗教有著很大的關係,在歐洲的遷徙史中,基督教是不吃豬肉的,於是基督徒們就開始放牛羊,一放還覺得方牛羊更好!當然後來他們也進口我們的豬肉。民風民俗就這樣養成,不過說實話他們養的牛的確是好,在世界上也是頂尖,特別是處於歐洲地區的牛,可以有M等級的分別。而中國的牛是屬於烹飪性質的,這也是跟每個地域國家有著不同飲食文化有關。
歐美人生活的氣候環境更適合畜牧業
我們一直存在著誤解,認為西方人之所以長得高、壯,是和人家吃肉的習慣有關。其實這是一種文化自卑在飲食中的表現。一切不過是遊牧民族、農耕民族生活方式的不同所導致,不存在誰高誰低。何況歐洲人也愛吃豬肉,尤其德國、西班牙、義大利也是世界豬肉消費大國。
這就如同現在的中國,儘管豬肉是主要肉食,但中國同樣是牛肉消費大國,美國、巴西、中國是世界公認的牛肉消費前三名。現在,就來講講比較複雜的問題,中國人為什麼更多的人覺得我們喜歡吃豬肉?
不過在講中國吃豬肉之前,我們先來說說印度神牛的故事。
為什麼印度有神牛?在中國古代的很多神話中,牛代表著辛勞付出不求回報的形象,為什麼不將它神話呢?
而牛卻在印度享受著高等的待遇,印度教徒以為牛是神,只能年邁病死,不可宰殺,更不能食其肉否則會惡有惡報,宰殺牛的罪過等同殺害生身父母。也正因為印度如此的「崇牛」,所以如果要去印度,千萬不要拿牛皮製作的包;否則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很恐怖吧。
錫克教徒、佛教徒和耆那教徒等也不食牛肉,與印度教有著相同的看法。在英國統治印度時期,印度教徒多次發動「護牛運動」。但是在印度的伊斯蘭教則無此觀念,成為印度教徒和印度穆斯林教徒之間的重要分歧之一。有時候,印度教和印度穆斯林之間還會為牛產生衝突矛盾。不過也有聽說,在封建制度與等級制度的維護下,這樣的方式也不乏是種保護原有文化的途徑。是錯是非,也是不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它在歷史的進程中,帶給了我們的不同的享受。
再說說古時中國,為什麼中國人更多吃豬肉?中國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3000多年裡豬肉最初也不是主要肉食,同樣是以牛羊肉為主。知道這一點,崇拜西方飲食文化的人是不是有些意外?最主要在過去的時候放牧民族還是有佔著局大的優勢的。
中國上古時期就有「其畜宜六擾」的記載,《左傳》第一次提出「六畜」概念。人們熟知的「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中的「六畜」是指馬、牛、羊、豬、狗、雞。其中的馬不是用來吃的,主要是騎乘,其他都是以提供肉食為主的家養動物。
但因為生產力低下,中國古代對吃肉有限制。在周朝禮制規定:天子食牛;諸侯食羊,每月初一食牛;大夫食豬、犬,每月初一食羊。祭祀或天子宴會時,大夫食牛。明確提出來:「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可見在這點上跟著印度有著相同之處就是「階級」。而在《左傳·莊公十年》裡記載:「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肉食者」就是指諸侯、大夫一類有地位的人。可見能夠吃到肉的人也不是一般的人,可見等級制度當時是有嚴格的限制。
不過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生產力低下,與統治階級的剝削,所以一般的老百姓是肯定不容易吃到肉,這要是把我們這些吃貨放在古代豈不是餓死了····
《孟子·梁惠王上》裡曾描繪過王道樂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意思是,老百姓們都住得起屋房了(五畝就描述的等級階級,桑樹屬於當時稀有被政府所管控),可以養雞鴨魚等(雞鴨魚當時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養的)。
老百姓普通人都可以吃上肉了,年輕人更不用說了。可見孟子的描述是不是當下呢?如今生活在當代的你幸福嗎?古人有句話叫「能吃就是福」!
牛在我們的農耕文化中起到延續性,發展性的作用,所以統治階級管制了。中國農耕文明長期自給自足,而牛羊的養殖成本高,(我國沒有像歐洲國家那樣遼闊的草原,針對蒙古草原也不過季節性的放牧及遊牧,這跟地域有著極大的關係)周期長,要佔著大量的耕地植草種樹,這對長期吃不上肉的百姓來說實在太痛苦,所以當時的氣候對於種植非常重要。
後來的明清兩代,直到了清朝的「康乾盛世」人口超過3億,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這在當時對於食肉的需求是幾何式的增長,要求更高效的,低成本的養殖業也是呼之欲出。於是「豬」被選中了!
因為人們吃的殘羹剩飯就能養活它!時間又短,成本降低,繁殖力大,渾身上下沒有不能吃的地方,連便便都能拿出來沃肥種地。生的還多,一窩十幾頭,折讓牛又怎麼比呢?
歷史在時間的長河之中演變著,我們如今有著更為便捷的生活,甚至能夠吃上當初統治者們才能吃到的,無論是滿漢全系,還是西方菜系,甚至是當初只在祭祀中的牛羊。
我們則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與美食。
食
是一個時代的演變
更是一個時代的象徵
東方不敗為您甄選全球致味。
文字編輯/顧雯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