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犴達罕》:記錄鄂溫克族消失的狩獵時代

2020-12-03 騰訊網

[摘要]這不是一部關於犴的片子。具有犴一樣孤獨氣質的鄂溫克獵人維加在禁獵後失落悲傷,經常酒後用詩和畫懷念逝去的狩獵時代。春天來了,維加和夥伴進入原始森林,尋找犴達罕的足跡。

紀錄片《犴達罕》(2013) 導演:顧桃 主演:維加

2014年第一期星宇放映,地點換到了武漢漢街的萬達影城,我坐在第一排中間,仰頭看《犴達罕》,發現畫面不夠清晰,心想大概連導演自己也沒有想到片子會在這麼大的屏幕上放映,並且一票難求。

在放映之後,導演顧桃感慨:「這是在國內人數最多的一次放映。」這間放映廳共有130多個座位。

採訪中,有記者問顧桃看沒看過電影《小時代》,他說:「我們都是40多歲的人了,管他大時代小時代呢,我們記錄的就是一個消失的時代。但為什麼《小時代》可以被幾百萬人看到,而我們的紀錄片卻只能被少數人看到。」

這個問題並不是顧桃在剛開始拍紀錄片時就能想到的。當他來到大興安嶺,跟鄂溫克使鹿部落最後的族人一起上山時,他並不知道自己拍的東西能有什麼用。他斷斷續續拍了7年,從積累的大量素材裡剪出了三部片子:《敖露古雅養鹿人》《雨果的假期》和《犴達罕》。其中《雨果的假期》在2011年獲得了日本山形電影節亞洲新浪潮單元小川紳介獎。

顧桃說,《敖》關注的是北方少數民族在當下的生存狀態,《雨果》是講的個人命運,而《犴達罕》則不僅僅是記錄了一個有著奇特藝術天賦的鄂溫克人維加的生命片段,也是對民族、信仰、文明、政治的反思。

維加在電影裡大部分時間都在喝酒或找酒喝,他說從前部落沒有從山上移居到山下的樓房裡來時,是少有人喝酒的,而現在槍被收了,「狩獵文化,連槍都沒收了,他們內心痛苦,只有喝酒,終日喝酒」。

我拍的總是少數處於目光聚集之外的邊緣的人群

銳讀:您拍片子會後也會跟維加他們一起喝酒嗎?聽說您會跟他們一起去找鹿、打獵,晚上他們在喝酒聊天時,您就悄悄把攝影機打開。

顧桃:對,其實第一年我沒拍,就跟他們一起生活,讓他們熟悉我。我自己感覺做紀錄片不是像電視臺做一個採訪或者做一個欄目、節目那樣,紀錄片是在你所觀察的生活裡長出來的。生活當然每天有重複,但是那種最微妙的東西,那種變化在生活瞬息萬變的時刻裡。

所以為什麼叫獨立電影呢,就是敢於花時間去做。但是現在很多人即使有時間也不知道去做什麼,或者不會把紀錄片當做他生活中的一部分,這就會有問題。

銳讀:《犴達罕》的敘事性不是很強,比較像散文,放映時坐在我後面的兩個中年女性觀眾看到一半時退場了,說不好看。

顧桃:有些紀錄片可能現在看是不好看,但是再過五年十年呢?有些美國大片現在看是挺好看,但再讓人看第二遍就沒興趣了。所以紀錄片是留給這個時代的一個記錄而已。

銳讀:這部片子好看的地方還在於我們對北方民族的陌生感。它本身就有人類學的意義。

顧桃:對,我是北方民族,所以拍這些得心應手。讓我去拍南方可能氣場就不對。

銳讀:您之前拍過一部紀錄片《櫻花的顏色》,講的是嫁到日本的中國女性,日本應該是您並不熟悉的地方吧。

顧桃:對,那部片子拍的是中國北方的女性,她們嫁過去的地方也是日本的北方。我拍的總是多數人中的少數,處於目光聚集之外的邊緣的人群。

國外紀錄片導演詫異於中國導演花好幾年拍一部片子

銳讀:在拍攝時會引導他們說一些故事嗎?我看到片子裡其他幾個族人都比較沉默。

顧桃:對,其實引導是沒有錯的。在我們後來所接觸的國外的一些導演,包括BBC、NHK等電視臺的導演,他們在拍攝時,一定要誘導你說出他們想要聽到的話。但我們恰恰是相反的,我們雖然也想聽到,但靠的是等待,所以國外的製片人和導演非常詫異,為什麼中國的紀錄片人做一個片子可以做兩三年甚至更久,這在他們看來是不可理解的。

銳讀: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差異?

顧桃:因為我們所遵循的紀錄片的態度和他們不同。他們把紀錄片也是放置在工業流程中製作的,和電影是一樣的。一部紀錄片拍四到五個星期就是非常長的了,也有時間相對來說很長的,但都是個案。所以在中國做獨立紀錄片,沒有人會去引導或者安排你所拍攝的對象,完成你想要表達的東西。

銳讀:您現在在拍什麼片子?

顧桃:現在我在拍蒙古族題材的,還在慢慢的感覺中,現在在剪的是《烏珠穆沁的薩滿》。

銳讀:《雨果的假期》當時獲得日本山形電影節大獎的時候,您說沒有想到一個紀錄片的大獎會頒給這樣一部作者電影。是不是作者電影在紀錄片裡也是小眾的分類?

顧桃:作者紀錄片和媒體紀錄片的區別在於,媒體紀錄片是有編導策劃,為了放映而拍攝的專題性質的紀錄片,而作者紀錄片是導演個人的一種表達,表達對某種問題的思考、意識和感受。

直到35歲我才意識到自己真正想幹什麼

銳讀:在拍電影上有沒有受到過某些大師或者流派的影響?

顧桃:我是學美術出身的,我很少看電影,因為看電影太多反而會束縛我。這裡涉及到一個問題,我們做一件事時到底是知識更重要還是本能更重要?我曾經看過一個德國人寫的書,裡面有句話說,我們看事物的角度是受到知識和信仰的雙重影響。我覺得不夠準確,知識在所有人那裡都是一樣的,1+1=2,無論是古代還是未來,都是一樣的。信仰也常常殊途同歸。什麼東西最能區分人和人,就是在遇到事情時的本能和直覺。

很多人並不了解自己的本能,而是根據別人的經驗和社會的主流意見來規劃自己的人生,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喜愛和善於幹什麼,因此往往也幹不好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銳讀:您現在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

顧桃:我做片子有10年了,現在外債還有10萬,但一點也不著急。你幹任何事情,如果是以掙錢為目的,你掙到的那就不是錢。所有做紀錄片的導演,很少能有賺錢的,發財的更不可能,因為你這部拍完了得到一點收入,馬上又投入到下一部的拍攝中。但是很多題材等你終於寫方案籌到錢了,你要拍的人就沒有了,比如最後一個做馬頭琴的老人,你這邊準備好了,那邊人家可能都去世了。所以你想拍什麼,就馬上去拍,你總有一口飯吃,別老想著掙錢。

千萬不要去做別人期望你去做的事情,而要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想幹的事業,那將是可以幹一輩子的事業,而不是一份掙點工資的職業。我一直到35歲才反應過來自己真正想幹什麼,所以任何時候都不晚。

導演簡介:

顧桃,1970年出生在內蒙呼倫貝爾。1991年至1995年就讀於內蒙古藝術學院繪畫系,2000年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修習攝影,現為紀錄片導演。作品有:《雨果的假期》《呼麥北京》《神翳》等。

《犴達罕》簡介

犴(àn)達罕是大興安嶺森林裡體型最大的動物,威武,敏感,擁有尊嚴。近年生態的破壞,偷獵者的增多,犴達罕也更稀少。

而這不是一部關於犴的片子。具有犴一樣孤獨氣質的鄂溫克獵人維加在禁獵後失落悲傷,經常酒後用詩和畫懷念逝去的狩獵時代。春天來了,維加和夥伴進入原始森林,尋找犴達罕的足跡。

城市裡教書的夏老師愛慕維加的才華,維加的生活發生了變化……

本片獲2013年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最佳紀錄長片獎。

相關焦點

  • 導演顧桃推出紀錄片"犴達罕" 懷念逝去的狩獵時代
    導演顧桃推出紀錄片"犴達罕" 懷念逝去的狩獵時代   3月1日,由顧桃導演的紀錄片《犴達罕》,在武漢萬達影城放映。本片以動物為名,而它在這部紀錄片《犴達罕》中只是零星閃現,真正的主角是叫作維加的獵人,鏡頭跟隨他的足跡,記錄的是一個孤獨民族的孤獨旅人不屈的吶喊,記錄的是一個民族在傳統文化漸漸消亡中的輓歌。  《犴達罕》是一部讓人發醒的紀錄片。故事發生在大興安嶺裡,在這片森林中,生活著一種叫犴達罕的大型動物,它威武,敏感,擁有尊嚴。但是隨著生態的破壞和偷獵行為的增多,犴達罕的數量正在日益的減少著。
  • 豆瓣9.2神級紀錄片:「神經病一樣的開頭,卻帶來神一般的震撼」
    作為近乎冷門的小眾題材紀錄片,團隊歷時5年,深入中國最北端的「宇宙」,拍下廣袤土地上的「末代文明」。沒有劇本,沒有預設,跟拍5年,拼湊成一支98分鐘的紀錄片—《犴達罕》。2014年意外奪得金馬獎提名,被業內盛讚「絕對能寫進中國紀錄片藝術史」的神作。
  • 豆瓣9.2神級紀錄片,「神經病一樣的開頭,卻帶來神一般的震撼」
    作為近乎冷門的小眾題材紀錄片,團隊歷時5年,深入中國最北端的「宇宙」,拍下廣袤土地上的「末代文明」。2014年意外奪得金馬獎提名,被業內盛讚「絕對能寫進中國紀錄片藝術史」的神作。影片中的醉漢名叫維加,來自中國極北地區的少數民族「鄂溫克族」,族人歷來以狩獵為生,被稱為「住在大山林裡的人們」。
  • 「三少民族」之一 ——鄂溫克族還有哪些非遺技藝傳承於世
    鄂溫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裡的人們」,千百年來,對於這個歷史悠久善於遷徙的狩獵民族而言,有著自己獨特而神秘的歷史文化傳承。鄂溫克族人口約3.05萬,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草原和黑龍江省大興安嶺林區。鄂溫克族史稱「索倫」、「通古斯」、「雅庫特」,以飼養馴鹿著稱。鄂溫克族是跨越中國、俄羅斯居住的跨界民族,也是中國「三少民族」之一。
  • 中國唯一的馴鹿村,這裡的「鹿族」,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狩獵」!
    300多年前,一群鄂溫克族從西伯利亞遷徙到大興安嶺,建立了鄂溫克族馴鹿村,這裡的人們世世代代以狩獵和馴養馴鹿為生,這裡被稱為敖魯古雅,這就是今天向你介紹的地方,這是中國僅存的鹿族,也是中國最古老最神秘的民族,走進古雅的奧盧,就是走進一個夢幻的童話世界。
  • 《白馴鹿的九叉犄角》:鄂溫克族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輕
    自然之子: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鄂溫克族的祖先尚無定論,有說是北室韋和鞠部,有說是靺鞨七部之一的安居骨部。在此不再贅述,留待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去考證。鄂溫克族人世代生活在貝加爾湖一帶,部族沿著勒拿河分布,以放牧、狩獵、捕魚、飼養馴鹿為生。
  • 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唯一的馴鹿之鄉,遊客慕名而來
    今天走進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敖魯古雅。說到敖魯古雅,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敖魯古雅是鄂溫克族居住的部落,位於呼倫貝爾市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魯古雅河畔,根河西郊,是鄂溫克族最遠也是最神秘的一個支系居住的地方。敖魯古雅使鹿部落始建於2003年以後,300多年前,敖魯古雅鄂溫克人的祖先從勒拿河流域遷徙到額爾古納河流域。
  • 記錄時代的足音(脫貧故事)
    各家電視臺紛紛推出理論專題、電視劇、紀錄片、綜藝等電視文藝節目,匯合成閃耀螢屏的雄渾「交響」,為脫貧攻堅注入精神動力,夯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文化支點。宏大主題與微觀敘事相統一脫貧攻堅電視文藝具有書寫時代先進思想和偉大實踐的政治站位、歷史方位和主題定位,顯示出同步記錄時代史詩的宏大氣派。
  • bbc出品紀錄片大貓,四十種貓科動物中的三十一種都被記錄
    bbc出品的紀錄片,往往都是花費數年時間打造的稀世精品,每一部都口碑炸裂,讓人大開眼界。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大貓。同樣是史詩級的作品。從世界最小的可以放在手掌上的鏽斑豹貓、膽敢單挑鱷魚的美洲虎,殘忍屠殺企鵝的美洲獅,以及喜馬拉雅山頂神出鬼沒的雪豹。四十種貓科動物中的三十一種都被記錄進來,絕對是一部鑑貓寶典,貓奴們的頂級盛宴。
  • 紀錄片中的記錄與解釋是這樣的,乾貨滿滿!
    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矛盾一直是紀錄片創作的根本問題,儘管人們並不否認,紀錄片創作本身就是一個主觀性的命題。在肯定這一基本命題的前提下,給人們造成困惑的似乎主要是創作者在多大程度上和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意志。
  • 大興安嶺裡的最後的狩獵部落和最後的女酋長
    位於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的內蒙古根河市額爾古納左旗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至今仍生活著一個僅剩二百餘人的遊獵部落——鄂溫克族使鹿部落,使鹿部落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
  • 記錄大國工程 紀錄片《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開播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推出的三集紀錄片《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詳細記錄了這個世界級航空樞紐的建造和「變身」過程。在距離投運日不足100天的調試期內,這個超級工程紀錄片通過故事化的敘事手法,講述了機場經歷的6次演練、2次試飛,還有其他各個子系統多次精心調試的全過程。
  • 記錄中國「後疫情時代」再次獲外交部點讚,竹內亮的回應來了
    1月6日下午,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華春瑩為日本導演竹內亮的紀錄片《後疫情時代》點讚。隨後,該話題迅速登上微博熱搜,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也在第一時間聯繫上了竹內亮。「太榮幸了」,電話那頭的他依然坦誠,「暫時沒有拍攝疫情題材紀錄片的計劃,接下來會拍一部關於長江的紀錄片,希望可以上院線吧」。
  • 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鄂溫克人和馴鹿的安逸生活
    這裡是鄂溫克人的布冬霞部落,鄂溫克族如今還有大約30000名成員,是我國人數第四少的少數民族。在2003年的時候,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整體搬遷到了根河市郊的新定居點,房子都是按北歐飼養馴鹿的薩米人的房屋風格設計,兩戶一棟小樓,每家都是樓上樓下,免費居住。
  • 大學生拍紀錄片:用鏡頭記錄兩座園林的兩岸情緣
    《園緣》紀錄片總導演、數字媒體藝術影視後期製作專業的王言介紹,《園緣》拍攝的紀錄片時長40分鐘,全片文案6000餘字,改稿30多版,原始素材500多G。學生團隊從歷史資料中、從口耳相傳中尋覓到那段塵封家族史的點點滴滴,將建築、人物、歷史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紀錄片——《園緣》。臺灣開南大學資訊學院院長葉耀明認為該紀錄片「有深度,採訪的也都是很權威的人」。
  • 後疫情時代的思考從影像《最後的山神》開始?網友直呼:犀利!
    後疫情時代的思考從影像《最後的山神》開始?網友直呼:犀利!伴隨著新型冠狀病毒在我國範圍內的有效控制,疫情逐漸弱化,戰「疫」勝利在即,越來越多的自媒體也在號召受眾產生後疫情時代的思考。而此次疫情給予我們最深刻的教訓無非就是——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 周浩、王兵、徐童領銜,2010年代10佳華語紀錄片出爐
    前幾天,中國獨立影像展宣布無限期停辦,不少人哀嘆獨立電影的時代結束了。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次」非官方,不正規「的票選尋找一些答案,並告訴大家,過去10年,有這樣一些紀錄片,不應該被忘記。這是這個時代的原罪,是中國發展的畸形產物。看到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真是萬分揪心。我們吸霧霾,我們撿垃圾,我們在沉默。我們是不是該做些什麼,而不是像《盧安達飯店》裡說的那樣:人們看到這段錄像只會說:「哦,上帝,這真是太恐怖了」,然後繼續享用他們的晚餐。我不想也不能用文字來描述我看到的景象,紀錄片記錄與觀看的屬性被強有力地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