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生活往事:在延邊插隊落戶的日子,他們遇到了一位好媽媽

2021-01-16 草根故事茶社

去年九月二號,在上海返回長春的航班上,和我鄰座的是一位上海老知青,曾經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插隊落戶生活了五年多,他這次是專程到長春探親的。旅途中,這位上海老知青給我講述了當年插隊落戶的親身經歷,講述了他們知青生活的點點滴滴。

上海知青在延邊(資料圖片來源網絡)

這位老知青是六八屆高中畢業生,他姓李,叫李德成,祖輩都是上海人。一九六九年三月五日,李德成和二十三名上海知青一同來到了吉林邊陲的向陽溝大隊,他們是來這插隊落戶的。

當時的向陽溝大隊有三個生產小隊,每個生產小隊二百多人,朝鮮族和漢族人口的比例差不多一半一半,滿族回族人家也有,但很少。這二十四名上海知青來到向陽溝大隊後,大隊書記金正吉(朝鮮族)親自接待並舉行了簡單而熱情的歡迎儀式,然後把二十四名上海知青分派到了三個生產小隊,每個小隊八人。

李德成他們五名男生和三名女生被分在了第二生產小隊,因為二隊沒有適合知青們居住的房子,二隊隊長樸相春(朝鮮族)的嬸子樸大嬸就主動把八名上海知青都帶到了她家,讓三名女知青和她同睡一鋪火炕,五名男知青住她家的西廂房。

樸大嬸是烈屬,她的丈夫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光榮犧牲,當年樸大嬸才三十二歲,她的女兒十歲。一九六三年夏天,樸大嬸的女兒大學畢業後留在了長春,被分配在衛生局工作,一九六六年秋天和她的大學同學結婚,定居在了長春。樸大嬸享受烈士家屬待遇,女兒去了長春,她就一個人生活,和社員們一樣參加生產勞動,樸大嬸是隊裡唯一一名每天能掙八分工的女社員。樸大嬸雖然是朝鮮族,可她的漢語很好,說漢語的水平和漢族差不多。

被分在二隊的這八名上海知青,數李德成的年齡最大,他當時十九歲。還有一名叫劉桂茹的女生也是十九歲,她的生日沒有李德成大兩個月。另兩名女知青一名叫王雲一名叫張書靜,她倆都是十七歲。

知青們來到向陽溝的第一頓晚餐是樸大嬸親手做的,玉米碴子高粱米飯,裡面還有一點大米,有朝鮮族鹹菜和朝鮮族醬湯,雖沒有什麼菜,可知青們都說那是他們有生以來吃的最香的一頓飯。知青們也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喝朝鮮族醬湯,雖然有的知青不習慣朝鮮族醬湯的那種味道,可知青們都說朝鮮族醬湯那種特有的醬湯味道他們終生難忘。

吃飯的時候,樸大嬸笑著說:「孩子們,你們從大老遠的上海來到東北,住到了我家,就說明咱們有緣份,以後咱們就是一家人,我就是你們的阿瑪尼(媽媽),你們不要想家,有什麼困難就跟阿瑪尼說,我幫你們解決。」聽了樸大嬸的話,知青們都流淚了。

當晚睡覺的時候,樸大嬸把男知青居住的火炕燒的可熱乎了,幫知青們把木箱子和其他行李都擺放好,幫著他們把火炕打掃乾淨,又拿抹布擦了一遍,還告訴知青們鍋裡有熱水,讓他們睡覺前都燙燙腳。回到自己屋裡,樸大嬸幫三名女知青鋪好被窩,讓她們都用熱水燙了燙腳,說能解乏,有助睡眠。

第三天吃過早飯,樸隊長套了隊裡的牛車,拉著知青們去了公社,在公社糧站領回了知青們的供應糧,又領知青們到公社供銷社買了一些生活用品。樸大嬸說知青們吃飯的碗筷不夠,樸隊長又買了幾個飯碗和一把筷子,還買了一盞馬燈和兩斤煤油(洋油)。

領回了知青們的國庫供應糧,置辦齊了生活用品,樸隊長領知青們到溝北的山上打了幾天燒柴,還親自教知青們學會了挑水挑柴。雖是陽春三月,上海知青們卻體會到了東北的寒冷和道路的溼滑。什麼叫寒冷,他們有了更深的體會和理解。

吃住等生活問題都安排妥當了,知青們就正式投入到生產勞動中去了。兩年前,向陽溝大隊就開始利用農閒時節,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流經向陽溝大隊的那條清水河是三個生產小隊灌溉農田的唯一水源,為了擴大灌溉面積,大隊金書記一聲令下,三個生產小隊的社員們全部出動,一場轟轟烈烈興修水利的大會戰開始了。

當時二隊社員正在攔河築壩,加高河床,挖引水渠,樸隊長計劃利用三個冬季,把清水河上遊的那六十畝旱田變為水澆田。李德成他們八名上海知青來到水利工地,樸隊長就讓三名女知青往車上裝土裝石頭,讓男知青跟著社員們拉車抬筐,和社員們一起勞動。因為當時還處於冰凍期,泥土很堅硬,只能用鋼釺大錘,一層層打開,勞動進展緩慢,社員們的勞動熱情都不高。樸大嬸雖然五十歲的年紀了,可她還是和社員們一樣,在水利工地上不但能裝車裝筐,還能和女社員們一樣抬大筐。

那天中午,大隊書記金正吉讓李德成用普通話給社員們讀了愚公移山那篇文章,以鼓舞社員們的勞動熱情。還別說,聽了李德成讀的那篇文章,大家的勞動熱情還真得高漲起來。

資料圖片來源網絡

傍晚收工回到家,李德成和其他知青都累得不行了,樸大嬸放下勞動工具,趕忙生火做飯,等樸大嬸做好了飯,知青們都趴在炕上睡著了,吃飯都叫不起來。樸大嬸把湯飯都端到炕桌上,再把大家都叫起來,勸說大家洗手吃飯。看看知青們都累得無精打採的,樸大嬸心裡挺難受的。可人生都是這樣,不吃苦不受累咋生活呀?

等大家都吃完了飯,樸大嬸又來到男知青的住處,幫他們生火燒炕,三月的天氣還很寒冷,早晚都要燒炕。樸大嬸看知青們穿的棉鞋都弄溼了,她就把男知青們的棉鞋都拿到灶坑,一邊燒火一邊給知青們烤棉鞋,還把沾到鞋上的泥土都擦乾淨。看到那一幕,李德成哭了,哭得淚流滿面。

第二天一早,劉桂茹她們三名女知青起來的時候,樸大嬸已經做好了早飯,她們三人的棉鞋都放在熱炕頭上,乾乾淨淨的,就像新鞋一樣。那一刻,三名女知青都流淚了,張書靜來到樸大嬸身邊,哽咽著說:「阿瑪尼,謝謝您!」「傻孩子,跟媽媽還用客氣嗎?」樸大嬸把張書靜攔在懷裡,她那種和藹慈祥慈愛的面容令人倍感溫暖。

經過幾天的勞動鍛鍊,知青們漸漸適應了繁重的生產勞動,他們回到家,女生們就幫著樸大嬸燒火做飯,男知青們也學會了生火燒炕,他們也都爭搶著去挑水劈柴,吃完飯還搶著刷鍋洗碗,但凡他們能動手幹的,儘量不讓樸大嬸受累。每天出工收工的路上,知青們都搶著幫樸大嬸拿工具,樸大嬸也很感動。

看樸大嬸把家裡好吃的都拿出來給知青們吃了,李德成他們一商量,大家把從上海帶來的香腸、餅乾、糖果,還有午餐肉罐頭,都送給了樸大嬸,三名女知青也把她們的香腸零食都給了樸大嬸。看看那一大堆稀罕貨,樸大嬸笑著說:「謝謝孩子們!你們的心意阿瑪尼都收下了。」

從那以後,大家都有了一個共同的發現,醬湯的味道和以前不一樣了。樸大嬸每次做醬湯,都會拿一根香腸,切成肉丁,放到醬湯裡。有一次樸大嬸做了燉幹蘑菇,知青們都說那道菜太好吃了,太香了。原來,樸大嬸打開了一罐午餐肉罐頭,把午餐肉和幹蘑菇一起做了燉菜。那道燉幹蘑菇的香味,李德成說他至今難忘。

實際上,知青們送給樸大嬸的那些好吃的,樸大嬸啥也沒捨得吃,她都變著法放到了知青們的碗裡。

春耕春播生產開始的第二天,吃晚飯時,樸大嬸把飯端到了炕桌上,笑著說:今天農活累,咱們改善一下夥食。」

李德成看了看大家的飯碗,每人的碗裡都有一塊餅乾,一塊桃酥和一塊糖塊。再看看樸大嬸的飯碗裡,就有一點碎了的桃酥。李德成把自己碗裡的餅乾和桃酥夾到樸大嬸的碗裡,哽咽著說:「阿瑪尼,這些東西我們在上海時經常吃,好賴您也嘗一口啊。」「我吃,阿瑪尼怎能不吃呢。」樸大嬸說著,又把一半餅乾和桃酥夾到了李德成的飯碗裡。

之後的日子,樸大嬸待知青們就如自己的親生兒女,知青們也都拿樸大嬸當自己的母親一般看待。那年中秋節前一天,樸大嬸的女兒從長春趕回來看望樸大嬸,知青們見到樸大嬸的女兒,都管她叫姐姐。聽了那一聲聲親切的稱呼,樸大嬸的女兒都流淚了。

後來,大隊為知青們修建了住房,成立了向陽溝大隊知青點。樸大嬸捨不得知青們搬走,知青們也捨不得離開樸大嬸,他們也就沒去知青點居住。

轉眼就到了一九七三年的秋天,劉桂茹有幸被推薦上了大學。劉桂茹離開向陽溝之前的那幾天,樸大嬸總是眼淚汪汪的,她真捨不得劉桂茹走啊。劉桂茹離開向陽溝那天,大家一直把她送到村口,樸大嬸抓著劉桂茹的手說:「孩子,阿瑪尼捨不得你走啊,你還會回來嗎?阿瑪尼會想你的。」看著淚流滿面的樸大嬸和劉桂茹,知青們和在場的鄉親們都流淚了。

第二年秋天,李德成被推薦上了大學,他成了第二名離開向陽溝大隊的幸運兒。那天離開向陽溝大隊時,樸大嬸緊抓著李德成的手說:「你們都是我的孩子,阿瑪尼真捨不得你們走啊!」看著自己書包裡樸大嬸煮的雞蛋和親手做的大米餅,李德成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失聲痛哭。

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九日(陰曆)是樸大嬸八十歲生日,樸大嬸的女兒給曾經在她家居住的八名上海知青一一打了電話,除了王雲(當時在新加坡)外,其他七名上海知青全部到場,他們齊聚在長春,為親愛的阿瑪尼舉辦了一場隆重的生日盛宴。宴會上,樸大嬸動情地說:「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我有五個兒子四個女兒,我的孩子們都很孝順,我有福氣啊。」

去年九月初的那次長春之行,李德成老師就是專程到長春看望他姐姐(樸大嬸的女兒)的,樸大嬸去世十多年了,李德成老師一直和樸大嬸的女兒保持著密切聯繫。

時隔這麼多年,每當說起在延邊插隊落戶的那段日子,李德成老師就會動情地說:我們在延邊插隊落戶時遇到了一位好媽媽,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我們敬愛的阿瑪尼。」

作者:草根作家

相關焦點

  • 上海知青生活往事:時隔多年,想起那隻大黑狗他就心疼
    我們小區三號樓的李長寧老師是上海人,他曾在這裡的偏遠山區插隊落戶多年,後來被招聘為小學老師,直至退休。退休後李老師和他愛人一起回到了上海,在上海生活了一年,實在是不適應上海的生活了,他夫婦倆又回到了東北。
  • 「知青歲月」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荀媽媽知道後,哭得很傷心,難過地說:「孩子,你命苦,但凡房子大一點,都不會讓你走……」我很感動,但我知道,我必須走,不能影響他們一家人的團聚。到了銅川,買車票遇到大難題。四五天過去了還沒著落,急得我像熱鍋上的螞蟻。後來碰到一個和我一樣返回延安的女知青,為了省錢,兩人擠到一張小床上,想辦法找記者買票,拖了七八天才回到延安。一路奔波,千難萬險,終於到家了。
  • 「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 」——習近平的七...
    另一種是到農村插隊落戶當農民,這是最主要的安置方式。同樣是上山下鄉,到兵團等單位的知青和插隊知青的境況有明顯差別。兵團知青,身份屬於國營企業農工,每月拿固定工資,多的30多元、少的也20多元,而且吃國家供應的商品糧、享受部分勞保福利,物質生活能得到基本保證,所以到兵團成為知青的首選。但是,兵團接收知青時政審標準比較嚴格,家庭出身不好或家庭政治背景不好的知青很難進入兵團。
  • 上海知青講往事:我用筆桿子書寫坎坷人生
    我從小就喜歡寫作,但我真正的寫作生涯是從在琿春縣敬信公社下鄉插隊時開始的,我因為寫材料出了名,被公社和縣裡譽為知青筆桿子。當時出黑板報是我的專利,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氣溫裡,赤裸著雙手快速地將板報充填完成,在嚴寒中,決不允許慢條斯裡地磨細活。
  • 知青往事:捉蝨子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原標題:《知青生活趣事五則》 作者:李小芹捉蝨子書載:蝨子,昆蟲綱,蝨目,寄生於人和哺乳動物的體表,吸食血液,並能傳播疾病。
  • 那年大雁南飛時,一位知青的快樂生活
    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一位年輕的知青躺在一個向陽的山坡上,身邊依偎著一群半大不小的孩子,他們望著湛藍的天空、漂浮的白雲和南飛的大雁,朗朗的背誦聲在空曠的山間久久迴蕩。這是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的一個生活場景,那時我在博山南博山的楊峪村插隊下鄉,被選拔擔任了村小學的民辦教師。那是一些多麼貧困又多麼愉快的日子啊!
  • 青生活往事:那年在陝北插隊,他穿著老鄉的羊皮坎肩回家過春節
    楊為民他們一行十一名北京知青被分在了趙家坪三隊,六名男知青住在了隊部的一孔破窯裡,五名女知青住在了趙明善隊長家的一孔閒窯裡。隊部的那孔土窯雖然破舊不堪,可窯裡挺寬敞的,一鋪土炕能睡下十多個人,還有現成的鍋灶,灶上那口十印大鐵鍋是頭一年搞農田基本建設時生產隊剛買的。
  • 【知青生活回憶】既好玩又討厭的老豬
    編者的話  上海老知青俞國憲發來一組文章,專寫知青在插隊點時與農家動物之間的故事。五年的知青生活,雖說充滿了辛酸和苦澀,但卻又是那麼無法讓我們忘卻!  現在,我們早已返城,回眸那段經歷,每每感慨萬分。回頭想想,我們對中國農村、農業、農民有所了解,不正是從那些日子開始的嗎?
  • 抗戰名將黃維之女黃慧南,聽她講述在延邊農村下鄉的前前後後
    在上海圖書館工作不足10年後,終因身體原因無法繼續工作下去,所以黃慧南非常感恩上海圖書館,是上海圖書館給母親辦的退休,雖然退休金很微薄,只有27.5元,但每個月都按時發,還可享受公費醫療。媽媽常常要住院,天天都要吃藥,這個待遇對她太重要了。退休後,黃慧南媽媽到北京去幫助大女兒看護外孫,這種含飴弄孫其樂融融的生活,使得黃慧南媽媽的病情大有好轉。
  • 順昌縣埔上鎮知青返鄉
    東南網訊 春暖花開,順昌縣埔上鎮土豐村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當年插隊的老知青們。27名當年的老知青返回到「第二故鄉」,找尋當年的記憶。 順昌縣埔上鎮土豐村位置偏僻,當年福州、廈門、泉州等地的知識青年響應號召,到該村插隊落戶,與當地農民拼手抵足幹活,建立了深厚友誼。
  • 當年知青下鄉過得日子比農村青年苦嗎?
    當年知青下鄉過得日子比農村青年苦嗎?雖然我沒有經歷過那段時光,但我有一親戚曾經下過鄉,當時還落戶在我們村子裡。剛到農村,確實比農村青年過得日子苦了不少。村領導把知青分配下隊裡幹活時,鬧過不少笑話,因為她們生長在大城市裡,根本不認識莊稼和野草,特別是韭菜和麥苗,很難分辨的,除草時,常常是把莊稼除了,留下了雜草,從沒幹過活的她們,第一次幹活手上都磨出了血泡啦,從這點比,她們肯定比農村青年苦多了,農村青年常年幹活,手上都有厚厚的老繭了。
  • 知青下鄉當「赤腳醫生」
    新出版的《赤腳醫生往事》一書又把當年的赤腳醫生標兵孫立哲和他的小夥伴們帶回了讀者的視野。2015年12月18日,著名作家史鐵生五周年紀念祭暨《赤腳醫生往事》、《延川插隊往事》首發式在北京舉行。這兩本書的題材均來自史鐵生插隊的陝北延川的清平灣。
  • 知青往事:養雞趣事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原標題:《知青生活趣事五則》 作者:李小芹再也不敢殺雞養豬讓我們養寒了心,於是決定改養雞。一想到雞媽媽每天能慷慨地給我們奉獻白花花的雞蛋,更堅定了我們養雞的決心。
  • 克明的歌│最美的知青歌曲《塬上的星》
    最美的知青歌曲《塬 上 的 星》殘陽絮語在網上,我看到了老知青、音樂詞曲作家克明的這樣一段文字《永別了,我的地壇》,懷念他的同學史鐵生。去年,我們班在陝北插隊的同學和董玉英老師聚在一起,聊起了陝北,聊起了插隊的生活。我自然想起鐵生,想起孫立哲,想起了我們的青春。回到草原,寫下一首歌《塬上的星》,是為紀念。錄音的時候,我給歌手張虎講了北京知青的故事,講了鐵生,我說,這歌是獻給他們的,假如能有來世,我背也背上鐵生去塬上看星星。
  • 北大荒知青回憶:難忘的大興安嶺生活
    工程連去的人很多,上海知青有康利方,關耀庭,沈龍標,樂美興,李俊強,錢雅,王愛娟等,我也有幸參加了這支部隊。當時,一直夢想著體驗一下原始森林的生活,沒想到這麼容易就來臨了,興奮的覺也睡不著。更開心的是,我被選中先遣部隊人員,先走一步。
  • 「知青歲月」我的朋友胡安成
    此時,人堆裡有兩個嬌小的上海姑娘,哭得直跺腳。她兩個行李已經上車了,人卻上不去,好在大家幫忙,硬是從窗口把她們塞進沙丁魚罐頭般的車廂裡。人再也擠不進了。車門口還滯留很多上不了車的知青。他們焦急吶喊,在憤怒的咆哮!當年來兵團的時候,那麼多讚美和掌聲;今天離去,如同難民。這般的悽慘和不堪,他們的心緒能平和嗎?
  • 「知青往事」木耳聽聲
    大山的耳朵聽多了,聽久了,從不同的聲音中,大山耳朵可以聽出北京紫禁城大前門的京劇,上海黃埔江畔的滬劇、重慶麻辣燙的聲調、昆明大觀樓的長聯對仗。大山的耳朵聽多了,聽久了,知道了這群不同聲音是種植橡膠樹的兵團戰士,他們操著屬於自己生活城市的交流語言,讓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其他城市的生活方式互相包容,讓大山耳朵聽到他們在一起讀報的聲音,在一起開挖梯田的號聲。
  • 電視劇《知青》1-45集完整分集全劇情介紹
    楊秉奎在空車廂裡發現了上海姑娘周萍。因為出身不好,周萍不能加入兵團,可一心想為家裡爭口氣的她,在其他上海知青的掩護下,偷偷來到了北大荒。楊秉奎同情她的遭遇,將她安排到七連。走了足足27裡地後,知青們總算走到了連隊派來接應的駐地,眾知青為了爭搶食物而打作一團,被連長張建業狠狠地批評了一通。  知青們誰也沒有注意到,崴了腳的周萍掉隊了,仍在路上一瘸一拐地走著。趙天亮發揮助人為樂的精神,把周萍背了回來。  第2集  哈爾濱女知青吳敏嘲笑周萍,認為上海姑娘就是嬌弱,這番言論引起謝菲等上海女知青的不忿,吵了上來。
  • 「近平在困境中實現了精神升華」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文安驛公社在公社大院請下鄉知青吃了一頓飯,用大籠屜蒸的白饃,還有豬肉燉菜。知青們圍成一圈,蹲在院子裡吃。我們這些從北京來的孩子覺得這些飯菜很普通,沒有什麼特別的。後來,經歷了插隊的艱苦生活,回想起那頓飯來,真是了不起。當時公社為了招待我們知青,拿出了他們能拿出來的最好東西。  我們知青在文安驛公社大院裡吃飯時,很多老百姓都趴在牆頭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