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捉蝨子

2021-01-15 親歷者的故事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原標題:《知青生活趣事五則》 作者:李小芹

捉蝨子

書載:蝨子,昆蟲綱,蝨目,寄生於人和哺乳動物的體表,吸食血液,並能傳播疾病。蝨子種類甚多,如人蝨(有頭蝨、體蝨)、牛蝨和馬蝨等。

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沒有見過蝨子,我長蝨子的經歷也要追溯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革命戰爭年代有人稱蝨子為「革命蟲」,我初中畢業到農村插隊落戶,在當時被譽為「上山下鄉幹革命」,既然沾了革命的邊,身上生些「革命蟲」,應該是很自然的事,說起來還有些許自豪感。

其實我們從小生活在大城市,都是頗愛乾淨的女孩兒,無奈農村沒有條件洗澡,柴又極珍貴,因此,天熱出汗多時,把身上擦一擦,天寒地凍、屋舍結冰後便無法享受了。僥倖的是村裡井水供應充足,只要肯賣力氣往家裡挑,免費隨便用。為了保持清潔,我們把工夫下在換洗衣服上,用當地老鄉的話說:「你們下放青年的衣服沒穿壞都洗壞了!」

按說愛清潔的人不會長蝨子,但架不住它們是活物,可以入侵。夏季穿著單薄,衣服經常換洗,蝨子無法寄生,入冬後毛衣、棉衣一上身,便防不勝防,移居來的蝨子還沒等我見到它們的蹤影,就已經「幸福」地在我的衣服上產下了眾多後代。

蝨子的小崽兒稱為「蟣子」,比小米粒還要小許多,白色的身軀晶瑩剔透,分散在衣縫中極有附著力。我們消滅蟣子,是用幾千年傳下來的最古老方法,即將兩手的拇指墊在食指上,用拇指的指甲對準蟣子用力擠壓,如果發出「啪」的一聲脆響,就成功地殺死了一個蟣子。身上招了蝨子瘙癢難忍,但白天農活繁忙,無暇顧及,只有晚上睡覺前才能借著油燈微弱的光線,向其發起「總攻」。每每此時,茅屋裡便安靜下來,我們幾個知青都脫掉內衣,披上外衣,坐在炕上埋頭掐蟣子,「啪」「啪」之聲此起彼伏。我雖然恨蝨子恨得咬牙切齒,但總想見識一下自己身上的蝨子究竟是什麼模樣,然而這種小蟲太狡猾,來無蹤,去無影,我始終沒有得見「廬山真面目」。

雖然我沒有見過體蝨,但頭蝨卻著實讓我噁心了一把。

話說村裡有個姑娘,身材婀娜,臉兒白淨,大眼睛,雙眼皮,在當地稱得上是「俏佳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為了讓自己的頭髮不被風吹亂,她梳頭時總是先攢些口水,把梳子放進嘴裡,從左至右一抿,然後用沾滿唾液的梳子梳理頭髮。這種方法雖然可以使頭髮順從地粘貼在一起,但隨風飄散的臭味,卻常使人對她敬而遠之。

一天,生產隊幹活「地頭歇」時,她懇求我給她捉頭蝨。我們在山坡上坐下來,她坐前面,我坐後邊,前低後高,位置剛好合適。我用手撥開她的秀髮,哇!眼前的景象使我驚呆了:只見灰褐色的頭蝨密密麻麻地在發間蠕動著,白亮亮的蟣子附著在髮絲上,像一串串「珍珠項鍊」。這麼多的頭蝨還用擇?往下拿就行!我讓她抬起右臂,把掌心向上伸到我面前,我把蝨子一個個地放在她手裡,她每接過一個,便狠狠地用牙齒把蝨子咬死。就這樣周而復始,直到隊長命令我們繼續幹活時也沒有捉完。

後來,不幸的事發生了,我的頭髮上也發現了蟣子。人人都知道頭蝨難治,若不及時消滅,同組的知青都有可能被傳染,搞不好還會全體「削髮為尼」。大家緊急到公社買來百布草,為我煮水洗髮,幸虧治療及時,我很快就與頭蝨「拜拜」了。

蝨子是流行性斑疹傷寒和回歸熱這兩種病的傳播媒介。直到現在我都暗自慶幸:幸虧沒有被蝨子染上傳染病,否則在缺醫少藥的農村,會是什麼結果呢?

作者介紹:李小芹,女,天津耀華中學1967屆初中畢業生,1969年1月18日到河北省圍場縣插隊落戶。現為南開大學退休幹部。

相關焦點

  • 「夜讀」捉蝨子
    奶奶毫不在意,王奶奶這個捉蝨子的小插曲一點也沒有影響到她們聊天的興致。其實,奶奶又何嘗不是捉蝨子的高手呢?而且堪稱花樣繁多,手段殘忍。爺爺去世後,奶奶就一個人住在我家隔壁的小屋裡。奶奶的屋子裡客人多,姑媽們、表兄弟表姐妹們、奶奶的娘家人、城裡的親人、遠路的親戚、鄰居們……幾乎稱得上絡繹不絕。
  • 一直以為老猴是在給小猴子捉蝨子!
    旁邊的一位老奶奶說:「老猴給小猴捉蝨子呢!「啊,那不是在捉蝨子。爸爸笑著說。小影問那是在捉什麼呢?。爸爸笑著說。猴子它不是在捉蝨子,而是在找鹽粒呢。鹽粒?小影好奇地睜大了眼睛。是的,猴子也會像人一樣出汗,汗裡含的鹽在水分蒸發後,就在它的皮膚上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鹽粒,猴子在身上找這種鹽粒吃,是為了給自己補充點鹽分。小影問猴子不吃鹽不行嗎?爸爸笑著說那可不行。
  • 一直以為老猴給小猴子捉蝨子呢!
    旁邊的一位老奶奶說:「老猴給小猴捉蝨子呢!「啊,那不是在捉蝨子。爸爸笑著說。小影問那是在捉什麼呢?。爸爸笑著說。猴子它不是在捉蝨子,而是在找鹽粒呢。鹽粒?小影好奇地睜大了眼睛。是的,猴子也會像人一樣出汗,汗裡含的鹽在水分蒸發後,就在它的皮膚上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鹽粒,猴子在身上找這種鹽粒吃,是為了給自己補充點鹽分。小影問猴子不吃鹽不行嗎?爸爸笑著說那可不行。
  • 知青往事:養雞趣事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原標題:《知青生活趣事五則》 作者:李小芹再也不敢殺雞養豬讓我們養寒了心,於是決定改養雞。一想到雞媽媽每天能慷慨地給我們奉獻白花花的雞蛋,更堅定了我們養雞的決心。
  • 知青往事:勞動鍛鍊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每天清晨早飯前,生產隊長站在半山坡上他家窯洞院外,拉著長音高聲吆喝幾遍:「唔---唔!打栝咧----(開始出工幹活兒了)!打栝咧-!」
  • 上海知青生活往事:時隔多年,想起那隻大黑狗他就心疼
    昨天在電信大廳辦業務,巧遇李長寧老師,排隊等候的時間和回家的路上,李長寧老師給我講述了他在東北插隊落戶的點點滴滴,講述了他插隊落戶時的生活往事。李長寧老師和三名女知青還有三名男知青共七個人分在了第二生產小隊,因為當時二隊沒有適合七名知青一起生戶居住的地方,陳恩明陳隊長就讓三名女知青暫時住在他家的廂房裡,和他閨女睡一鋪火炕。四名男知青暫時住在牛棚裡,和飼養員楊大叔擠在一鋪火炕上。二隊一共就五頭耕牛,還有一頭老母牛和一頭小牛犢不能上套拉車、耕地耙地。
  • 「541記憶」中條山上捉蝗蟲,養的雞格外兇·山西絳縣三線往事
    楔子:由4000億隻蝗蟲,想到的捉蝗蟲餵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外,另一個消息也牽動著很多人的心「4000億隻蝗蟲已經到達了巴基斯坦和印度,距中國可以僅一步之遙。」這樣我想起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541的我們這些三線子弟上山蝗蟲,養的雞格外兇的一些往事。
  • 狗狗在曬太陽,母雞來幫忙踩背捉蝨子,服務完後讓人笑噴
    有位主人家裡養了一隻狗狗,這天狗狗正趴在院子裡曬太陽,非常愜意,此時家裡養的一隻母雞看到狗狗在這裡,它也跑了過來,還盯著狗狗身上看,原來是發現狗狗身上有蝨子。  發現美味的母雞開始主動幫狗狗捉蝨子,捉著捉著直接踩在了狗狗的背上
  • 長蝨子很風雅啊
    史傑鵬(北京)·古日月 我小時候,周圍很多人頭上有蝨子,尤其女孩,頭髮長而茂密,是蝨子們首選的移民之地。我記得妹妹有一次就被爸爸按在椅子上,強行剃頭。她悲哭嚎啕,憐惜自己的秀髮,可惜沒用,誰叫她頭上長了蝨子呢。她被剃成了男孩一樣短的頭髮,還捂上一條浸透了白酒的毛巾,說是保證能燻死殘餘的蝨子。
  • 散文|杜陽林:蝨子和跳蚤
    簡單說來,蝨子比較「專一」,喜歡群集一處,比如它們在人的內衣領襟、腋下、褲腰、頭髮髮根等地方寄宿,它動作遲緩,慢慢爬行,緩緩移動。而跳蚤生存範圍比蝨子大很多,人的衣服裡、家畜的皮毛上、地上、床上、灰塵中,到處都能留下它「蹦蹦跳跳」的身影,因它有一項跳躍技能,捉之不易,逮之頭疼。
  • 現代人深惡痛絕的「蝨子」,為何在古代卻被視為「上帝的珍珠」
    武城侯有些不快,就掉頭瞧了瞧他,居然發現顧和坐在那裡悠閒自在地捉蝨子!武城侯指著顧和的胸口問道:&34;顧和依舊懶洋洋地捉著蝨子,回答:&34;大家都知道,人心是這個世界上最難摸透的東西,後來,武城侯對王導說:&34;王導是東晉時期非常有名的三朝老臣,很快,顧和在武城侯和王導的扶持下,在官場上平步青雲,最後擔任左光祿大夫,逝世後還被追贈侍中和司空。顧和擔任的每一個職位都非常有份量,而這一切還都得歸功於他抓的那幾隻蝨子!
  • 狗身上有蝨子怎麼辦 狗身上有蝨子怎麼處理
    但是,草地的蝨子是最多的,一不小心狗狗身上就是蝨子。咬到狗狗身上全是紅點點,狗狗難受鏟屎官心裡也心疼。狗狗身上有蝨子怎麼辦呢?一起來看看吧。風油精有刺激性氣味,能殺死狗身上的蝨子和大部分的蟲子,而且刺激性氣味也能阻止狗蝨子的靠近。3、使用狗狗專用的殺蟲劑,最好就在戶外使用。因為在對狗狗用藥時,身上的狗蝨子,有的可能還沒死透。如果在室內的話,清理起來很麻煩。
  • 知青下鄉當「赤腳醫生」
    《赤腳醫生往事》「赤腳醫生」這個詞,對今天的人來說,是那麼遙遠。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名詞,指一般未經正式醫療訓練、仍持農業戶口、一些情況下「半農半醫」的農村醫療人員。新出版的《赤腳醫生往事》一書又把當年的赤腳醫生標兵孫立哲和他的小夥伴們帶回了讀者的視野。2015年12月18日,著名作家史鐵生五周年紀念祭暨《赤腳醫生往事》、《延川插隊往事》首發式在北京舉行。這兩本書的題材均來自史鐵生插隊的陝北延川的清平灣。
  • 知青往事:照魚、捕狐、釣龜
    知青往事之一:照魚曉 泉(筆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下放到贛南北部山區洛口麻田大隊青音村。知青往事之二:捕狐釣龜曉 泉(筆名)1972年我轉點石上公社蓮塘大隊瑤前排村,村後高峰——佛寨,山不高,海拔142米,但凌空而起,在山峰上極目南望,數十裡外梅江河宛若玉帶,棟棟房屋如小小火柴盒。
  • 上海知青生活往事:在延邊插隊落戶的日子,他們遇到了一位好媽媽
    這二十四名上海知青來到向陽溝大隊後,大隊書記金正吉(朝鮮族)親自接待並舉行了簡單而熱情的歡迎儀式,然後把二十四名上海知青分派到了三個生產小隊,每個小隊八人。李德成他們五名男生和三名女生被分在了第二生產小隊,因為二隊沒有適合知青們居住的房子,二隊隊長樸相春(朝鮮族)的嬸子樸大嬸就主動把八名上海知青都帶到了她家,讓三名女知青和她同睡一鋪火炕,五名男知青住她家的西廂房。
  • 「知青往事」木耳聽聲
    在葬禮上,主持人宣布了一個京韻大鼓的名字,北京知青尹正,大校軍銜,讓大山耳朵不相信自己了。那個斯斯文文的戴眼鏡青年,那個說話聲音不大但幹活是一員猛將的北京人就這樣沒有了。大山的耳朵聽清了,在葬禮結束後,北京知青尹正的軍服,八一軍徽和授勳的獎章,埋在龍泉公墓裡,那一晚,大山耳朵怎麼也安靜不下來,一直傾聽下去。
  • 延安往事:女扮男裝去延安,夜宿騾馬店,見男人光腚睡覺嚼蝨子
    01無奈女扮男裝夜宿騾馬店,瞥見男人光腚睡覺,赤條條捉蝨子嚼蝨子1939年,黃晨,這位挺著大肚子獨自從淞滬會戰日軍槍口下僥倖逃脫,再逃難到重慶的奇女子,突然跟丈夫、著名演員鄭君裡說,她要去延安。此時,黃晨年僅25歲,是一個孩子的母親。
  • 遊泳往事憶
    遊泳往事憶 2020-06-15 13: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高高的白樺林裡,有我的青春在流浪」 網媒記者參觀佳木斯知青...
    高高的白樺林裡,有我的青春在流浪……」上世紀90年代,改編自作家梁曉聲同名小說的電視劇《年輪》,一上映便引起了大江南北知青的共鳴,不少知青成群結隊前往原先下放的農村或生產建設兵團,探尋自己成長的舊夢。  8月21日上午,全國網絡媒體龍江行第二採訪團來到位於松花江畔的佳木斯知青廣場,切身感受那一段激情燃燒的崢嶸歲月留給一代人的烙印。
  • 神問答|八十年代時,人身上為什麼有那麼多蝨子?網友:生蝨子就一個...
    沒有地方洗澡,夏天還好,到冬天蝨子和跳蚤就開始肆虐起來,他們深入到我們衣服的每一個角落,衣裳縫裡也是白譁譁的蝨子的幼蟲——丮,到星期天回家的時候用開水燙,用手擠,弄的手上沾滿了鮮血,一回到學校又長滿了。上課的時候一不小心就能抓出來一隻蝨子!。後來我們不再住大通鋪了,到臨村的同學家去住,相對乾淨了好多,但是整個初中,一直是在蝨子的陪伴下度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