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輔衡先生說,這裡就是當年貴州大學工學院大門所在地。(李沅慄攝)
5月9日,本報《「貴州大學工學院」你知道嗎?重慶有心人在家翻出貴陽珍貴老照片,希望捐贈貴大》一文刊發後,引起了眾多讀者的關心和熱議,不少人表示不知道有這麼一個學院,更別說學院的歷史和地址。經相關文史專家介紹,都市新聞記者採訪到花溪區原區長、自小在貴州大學工學院附近長大的王輔衡先生。自小在當地長大,並生活了近80年的他,對當地格外熟悉,也還原了一段如今已罕為人知的貴州大學工學院舊貌。與此同時,貴州大學檔案館(校史館)也在本報記者的牽引下,聯繫了老照片持有人、重慶市彭水縣謝紹春先生。雙方商量後,將擇日把這一珍貴的老照片,寄贈給貴州大學檔案館永久保存。當時所在地非常偏僻,當地人也大都不知按相關史料記載,老照片上的貴州大學工學院,就在花溪公園附近一個叫做石頭村的地方。按具體位置是哪裡,則幾乎不為人所知。
老照片上的貴州大學工學院大門。
從花溪公園打車,幾分鐘便可達到貴築路,往前幾百米右折,便達到當地的石頭村。如今的石頭村已經不再有農村景象,而是密密麻麻的建築物。這些建築低的兩三層,高的五六層,自然的布局和樸素的外觀,讓人覺得充滿了生活氣息。
記者隨機採訪當地居民,大家幾乎一致表示,未曾聽說當地曾有一個貴州大學工學院。自小在當地長大的李小姐說,附近的居民大都是搬遷而來,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搬到當地的。老人們說,當地原來是一個松林坡,裡面還有野豬,幾乎沒有人住,是有了貴州大學農學院後,人們才慢慢聚集。但不管是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還是爸爸媽媽,都未曾聽他們說過有一個工學院。
王輔衡先生說,如今的這根柱子,就是在照片上右側石柱的原址上新建的。
與大多數晚一些搬來的居民不同,花溪區原區長王輔衡先生,早在1943年,當時年僅3歲的時候,就隨家人搬到了當地,之後近80年間未曾離開,因此對當地歷史十分熟悉,並親自見證了有關貴州大學工學院的那段歷史。走訪中,王輔衡先生帶記者來到當地的松濤路,探訪了照片中的貴州大學工學院大門舊址,以及這一學院當時的所在區域。他對記者說,自從自己記事時起,便知道了附近的貴州大學工學院。當時學校的教學和宿舍區,即是現在的紐紳國際學校處,而路的另一邊,則是工學院學生的實習工廠。
一段殘存的老牆。
在這位老人的印象中,當時附近的地方低矮處是稻田,高一點的地方則是旱地。緊挨著的工學院校,園裡就有幾處小山坡,後面則是一個松樹林,時常有野獸出沒,自己某次走在路上,就曾被下山的豺狗追了好一段。「松林裡別說晚上,就是白天也陰森森的,一個人通常不敢去。只有小夥伴約好,才會一起到坡上去放牛。」
當時的工學院開放辦學,可以自由進去玩看到石柱上有貴州大學工學院」字樣的老照片電子版後,王先生頗為興奮。他指著路旁的一座貼了瓷磚的水泥柱說,圖片上所看到的那兩根石柱,其實就是在目前的位置。如今所看到的這根水泥柱,就是在照片上右側的那根石柱的原址上建立起來的,只是石頭材料變成了水泥和瓷磚而已。「當時的工學院是一個開放的空間,路另一邊的實習工廠也是,任何人都可以進去。」王輔衡說,校園裡常常會見到老師和學生,老師們不少身著西裝,也有穿長衫的,學生穿什麼的都有,但穿中山裝的似乎多一些。王輔衡說,當時自己和玩伴聽到車間的機器聲後,常常會前去觀看,只記得工匠們大都穿帆布服裝,機器則是那種老式的皮帶車床,學生在匠人們的指導下實習,但至於生產什麼,由於自己和同伴年齡太小,大家根本不關心。
王輔衡先生現場介紹。(郭慧軒攝)
關於文獻上所記載的工學院曾搬往安順辦學一事,王輔衡坦言自己並沒什麼印象。但清楚地記得,1953年,工學院被合併到四川、重慶、雲南等地的高校後,由於校舍交給農學院,因此原來的建築也根據新的需要逐漸拆除,同時也有新建建築。「但今天看到的,則主要都是改革開放後,特別是1980年代建立起來的。」王輔衡說。重慶有心人的老照片,將擇日交給貴州大學尋找到貴大工學院舊址後,都市新聞記者及時聯繫了貴州大學檔案館(校史館)從事檔案編研工作的副研究館員姚紅。姚老師表示,學校檔案館一向重視歷史檔案的收集和研究,得到詳細後,將前往具體考察,視情況進行相關研究。經都市新聞記者聯繫,姚紅與老照片持有人、重慶市彭水縣的謝紹春先生取得了聯繫。姚紅表示,學校檔案館這幾年一直在收集與學校歷史有關的資料,特別是老照片,這麼一張有關貴州大學工學院的照片對校史館很有珍藏價值,因此希望謝先生能把圖片捐贈給學校。同時,也希望更多像謝先生一樣的熱心人,提供有關信息和資料。了解到老照片對貴大的重要意義後,謝先生欣然表示,自己很願意捐贈照片。他說,讓這張承載了一段貴州大學歷史的老照片重回貴州,特別是由貴大檔案館收藏,這無疑是該照片最好的歸宿。經雙方商議,謝先生將不日寄出老照片。而貴州大學檔案館,也將為謝先生辦法相應的捐贈證書,以表示他的無私精神。
都市新聞記者 趙毫
編輯 郝夢
校對 章虹
編審 鍾俊怡 石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