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大工學院舊址找到啦!就在花溪石頭村松濤路

2021-01-09 天眼新聞

王輔衡先生說,這裡就是當年貴州大學工學院大門所在地。(李沅慄攝)

5月9日,本報《「貴州大學工學院」你知道嗎?重慶有心人在家翻出貴陽珍貴老照片,希望捐贈貴大》一文刊發後,引起了眾多讀者的關心和熱議,不少人表示不知道有這麼一個學院,更別說學院的歷史和地址。經相關文史專家介紹,都市新聞記者採訪到花溪區原區長、自小在貴州大學工學院附近長大的王輔衡先生。自小在當地長大,並生活了近80年的他,對當地格外熟悉,也還原了一段如今已罕為人知的貴州大學工學院舊貌。與此同時,貴州大學檔案館(校史館)也在本報記者的牽引下,聯繫了老照片持有人、重慶市彭水縣謝紹春先生。雙方商量後,將擇日把這一珍貴的老照片,寄贈給貴州大學檔案館永久保存。當時所在地非常偏僻,當地人也大都不知按相關史料記載,老照片上的貴州大學工學院,就在花溪公園附近一個叫做石頭村的地方。按具體位置是哪裡,則幾乎不為人所知。

老照片上的貴州大學工學院大門。

從花溪公園打車,幾分鐘便可達到貴築路,往前幾百米右折,便達到當地的石頭村。如今的石頭村已經不再有農村景象,而是密密麻麻的建築物。這些建築低的兩三層,高的五六層,自然的布局和樸素的外觀,讓人覺得充滿了生活氣息。

記者隨機採訪當地居民,大家幾乎一致表示,未曾聽說當地曾有一個貴州大學工學院。自小在當地長大的李小姐說,附近的居民大都是搬遷而來,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搬到當地的。老人們說,當地原來是一個松林坡,裡面還有野豬,幾乎沒有人住,是有了貴州大學農學院後,人們才慢慢聚集。但不管是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還是爸爸媽媽,都未曾聽他們說過有一個工學院。

王輔衡先生說,如今的這根柱子,就是在照片上右側石柱的原址上新建的。

與大多數晚一些搬來的居民不同,花溪區原區長王輔衡先生,早在1943年,當時年僅3歲的時候,就隨家人搬到了當地,之後近80年間未曾離開,因此對當地歷史十分熟悉,並親自見證了有關貴州大學工學院的那段歷史。走訪中,王輔衡先生帶記者來到當地的松濤路,探訪了照片中的貴州大學工學院大門舊址,以及這一學院當時的所在區域。他對記者說,自從自己記事時起,便知道了附近的貴州大學工學院。當時學校的教學和宿舍區,即是現在的紐紳國際學校處,而路的另一邊,則是工學院學生的實習工廠。

一段殘存的老牆。

在這位老人的印象中,當時附近的地方低矮處是稻田,高一點的地方則是旱地。緊挨著的工學院校,園裡就有幾處小山坡,後面則是一個松樹林,時常有野獸出沒,自己某次走在路上,就曾被下山的豺狗追了好一段。「松林裡別說晚上,就是白天也陰森森的,一個人通常不敢去。只有小夥伴約好,才會一起到坡上去放牛。」

當時的工學院開放辦學,可以自由進去玩看到石柱上有貴州大學工學院」字樣的老照片電子版後,王先生頗為興奮。他指著路旁的一座貼了瓷磚的水泥柱說,圖片上所看到的那兩根石柱,其實就是在目前的位置。如今所看到的這根水泥柱,就是在照片上右側的那根石柱的原址上建立起來的,只是石頭材料變成了水泥和瓷磚而已。「當時的工學院是一個開放的空間,路另一邊的實習工廠也是,任何人都可以進去。」王輔衡說,校園裡常常會見到老師和學生,老師們不少身著西裝,也有穿長衫的,學生穿什麼的都有,但穿中山裝的似乎多一些。王輔衡說,當時自己和玩伴聽到車間的機器聲後,常常會前去觀看,只記得工匠們大都穿帆布服裝,機器則是那種老式的皮帶車床,學生在匠人們的指導下實習,但至於生產什麼,由於自己和同伴年齡太小,大家根本不關心。

王輔衡先生現場介紹。(郭慧軒攝)

關於文獻上所記載的工學院曾搬往安順辦學一事,王輔衡坦言自己並沒什麼印象。但清楚地記得,1953年,工學院被合併到四川、重慶、雲南等地的高校後,由於校舍交給農學院,因此原來的建築也根據新的需要逐漸拆除,同時也有新建建築。「但今天看到的,則主要都是改革開放後,特別是1980年代建立起來的。」王輔衡說。重慶有心人的老照片,將擇日交給貴州大學尋找到貴大工學院舊址後,都市新聞記者及時聯繫了貴州大學檔案館(校史館)從事檔案編研工作的副研究館員姚紅。姚老師表示,學校檔案館一向重視歷史檔案的收集和研究,得到詳細後,將前往具體考察,視情況進行相關研究。經都市新聞記者聯繫,姚紅與老照片持有人、重慶市彭水縣的謝紹春先生取得了聯繫。姚紅表示,學校檔案館這幾年一直在收集與學校歷史有關的資料,特別是老照片,這麼一張有關貴州大學工學院的照片對校史館很有珍藏價值,因此希望謝先生能把圖片捐贈給學校。同時,也希望更多像謝先生一樣的熱心人,提供有關信息和資料。了解到老照片對貴大的重要意義後,謝先生欣然表示,自己很願意捐贈照片。他說,讓這張承載了一段貴州大學歷史的老照片重回貴州,特別是由貴大檔案館收藏,這無疑是該照片最好的歸宿。經雙方商議,謝先生將不日寄出老照片。而貴州大學檔案館,也將為謝先生辦法相應的捐贈證書,以表示他的無私精神。

都市新聞記者 趙毫

編輯 郝夢

校對 章虹

編審 鍾俊怡 石雲華

相關焦點

  • 初冬的花溪公園
    它就是今天要帶大家逛逛的花溪公園。正門前有一座用貴州特有的「青磚」砌成的牌坊,色調和青巖古鎮城牆相似。一座發光的藏式佛塔及四隻鳳凰以鏤空的姿態矗立在頂端,這據說與它的營造者周奎家族對藏傳佛教的信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關。
  • 青島市區有條很小的「青島路」,德國領事館舊址在此
    這條「青島路」位於市南區,在當地文旅圈比較有名,除了名字之外,主要是相傳這是主城區最小的一條路。「青島路」最小的說法,流行於網絡,暫時沒有見到權威的考證。民間對此也有持不同觀點者,認為牟平路也很小。不過,「牟平路」雖然短,但道路還算開闊。而「青島路」十分狹窄,按照今天的觀點,其實不像是一條街,而是一條「夾道」。
  • 尋訪潮汕抗日遊擊隊司令部舊址,大窩村
    潮汕抗日遊擊隊司令部舊址房屋文 、圖 / 周建苗天氣不錯,我約了兩周的大窩村採風,終於出發了。路,為沿山道泥土路,到處有小坑,崎嶇不平,彎彎曲曲,顛簸起伏,一上一下,很難走。同行村民說,登山的路,不好走,要木棍作為拐杖,保障安全。上山道,是沿著樟樹坪村道,通向村後的山峰上去。有兩位大哥,拿著大鐮刀,背著背包,於前面開道,一邊走一邊砍著擋道的小樹木。這可以看出,山道並不好走,且較少有人上去,很艱險。一邊走,黃支委一邊向我講著,樟樹坪以及大窩村的一些事情。我也知道了,他的父親黃芳頌,也是韓江縱隊的老遊擊隊員。
  • 「記者探訪脫貧路」千斤塔村:石頭山上,豬肥雞歡
    沿著盤山路抵達石門縣新鋪鎮千斤塔村時,怪石嶙峋的山坡上,推土機正在平整土地。村黨支部書記邱茂雲查看工程進展後,滿面笑容,算起發展帳:「這是投資2900多萬元新建的育肥廠,總共14棟現代化育肥養殖場,由嶽陽正大農牧食品公司經營,年出欄生豬4萬頭,預計年底投產,年產值可達1.2億元。」千斤塔村是省級貧困村,當地屬喀斯特地貌,土地石漠化嚴重,人多地少又缺水。
  • 浙江600年石居城堡,是現實版世外桃源,被譽為江南石頭第一村
    古村,因處於百丈巖之下得名巖下村,又因全村民居均用石頭壘砌,俗稱石頭村。巖下村始建於明建文帝三年(1402),村民以朱姓為主。  據《朱氏宗譜》記載,巖下村朱姓祖先,可追溯至唐懿宗朝的淄州刺史朱珍(872-936),曾任後梁太祖朱溫的大將,後被貶至溫州永嘉任司戶,並落戶永嘉南溪。
  • 老照片裡的沂水路1號,美國駐青島總領館舊址
    位於沂水路、平原路交界的原美國駐青總領事館舊址沂水路是青島最早規劃的街道之一全長只有300多米,西起總督府廣場,東到江蘇路,德國佔領時期的名稱是迪特裡希街,日本佔領時期改名為赤羽町,1922年11月青島主權回歸中國後,這條大街被改稱為沂水路延續至今。
  • 巴南區花溪街道「兩網三治」基層社會治理模式:黨建引領,志願服務...
    12月16日下午,重慶市巴南區花溪街道舉行黨建引領「兩網三治」基層社會治理模式新聞發布會,巴南區花溪街道組織委員馬成鳳在回答記者提出的「先鋒村在落地推行『兩網三治』的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阻力?如何化解?」的問題時如是說。在發布會上,花溪街道辦事處主任葉奇將花溪街道在黨建引領「兩網三治」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方面的相關情況做了一個簡要介紹。
  • 我國有一個「土豪村」,靠撿石頭髮財,村民有車有房年入百萬!
    我國有一個「土豪村」,靠撿石頭髮財,村民有車有房年入百萬!凡是喜歡遊山玩水的人,對於石頭並不陌生,其中包括高聳如雲的碩大石頭,還有小塊的迷你型石頭,另外還能找到可以讓大夥意想不到的致富石頭。一般情況下能夠把石頭換錢花的人,撿到的都是玉石,而且通常情況下,一塊很不起眼的玉石,就能價值高達上千萬。平常人們也都在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但是有一個村子很是特殊,因為這個村子的致富方法,竟然是靠撿石頭而致富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則是,一塊小小的石頭,竟然價值連城,村民以此為營生,都開上了豪車。這個村是位於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的哪個水庫村,村在長江旁邊。
  • 江南水鄉竟還有這麼美的石頭村!歸隱田園就去這兒了!
    想去古樸的石頭房小住一下,感受一些山野清風的愜意,體會一下溪水清泉的美好!上海畫家洪樑,畫唐市村硳背村走吧網今天給大家江南水鄉一個非常有特色的石頭村,抱樸守真,是你暫時歸隱田園的理想場所。一般用於地名,在浙江麗水一帶把瀑布稱為「硳」,因硳而得名的村很多:硳上、硳舊、硳背、硳圩坑、硳下等,稱因瀑布得名。硳背村,處於一座大山的半山腰,山前是鞠溪,對岸是普通嶺古道。行人在道上走,回望中,映入眼帘的首先就是這瀑布。
  • 中原工學院
    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中原工學院報考點(4135)網報公告 一、接收範圍1.本報名點僅接收中原工學院本科應屆生。
  • 隧道是進村唯一的路,出洞豁然開朗,別有洞天,宛如桃花源
    2012年3月18日,我和一幫驢友前往四面環山的桐嶺村,進村的公路只有一條,必須穿過桐嶺隧道才能進入村莊。出隧道後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恍如進入桃花源。時代浪潮滾滾向前,桐嶺村和所有的村莊一樣,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命運:村民陸續進城生活和工作,留守村莊的只有老年人。八年時光,桐嶺村內的留守村民更少,殘簷斷壁,更加破敗凋落。
  • 「通村路」通到村民心坎上
    平陰縣通村公路編者按  全省村級公路網化示範縣工程是繼「村村通公路」後,全省範圍內開展的又一次大規模農村公路改造提升行動。2013年,我市平陰、濟陽、商河三縣被列入全省第二批村級網化工程示範縣,在市交通運輸局和各級政府部門共同努力下,各縣廣大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公路通行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有效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水平的提高。
  • 閱讀悅美 愛潤童心——創新街花溪小學「小溪故事家」第三期開講啦
    2021年1月7日下午,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創新街花溪小學「小溪故事家」第三期家長讀書會開講啦,一二年級的老師及部分家長參加了本次活動。本次活動分為兩個環節,第一環節由創新街花溪小學校長王慧給家長們帶來「如何陪孩子讀繪本」微講座。第二環節由何泉一老師帶來繪本課《那隻深藍色的鳥是我爸爸》。
  • 韶關發現抗戰時期原嶺南大學東吳大學辦學舊址
    近日,省「三師」(建築師、設計師、規劃師)專業志願者、省文物考古所工作人員在省自然資源廳、省住建廳、韶關市委市政府等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發現並確定了抗戰時期原嶺南大學、東吳大學遷址韶關辦學的舊址。12月21日,廣州日報記者跟隨省「三師」專業志願者重新踏上了這片沉寂了數十年的熱土,聽權威專家學者、耄耋之年的親歷者講述了一段段鮮為人知但卻依舊令人熱血沸騰的嶺南教育往事。
  • 我國有一個土豪村,靠撿石頭髮財的村子,村民有車有房年入百萬
    一般來說,能兌換石頭錢的人都撿到了玉石,通常微不足道的一塊玉石可以達到數千萬元。平時人們都是朝五天九夜生活的,但一個村莊很特別。這個村子的致富方法竟然靠撿石頭富起來了。令人驚訝的是,一塊小石頭竟然值錢,村民們以此為永生,都開著豪車。這個村子就是地處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的何家壩村。村子在長江邊。
  • 亞冠:廣州恆大0-2不敵浦和紅鑽,法布裡西奧關根貴大世界波
    東亞區決賽)首回合,廣州恆大遠赴日本挑戰浦和紅鑽,廣州恆大和浦和紅鑽雙方分別兩次獲得亞冠聯賽冠軍,上周日主場負於升班馬武漢卓爾,廣州恆大淘寶延續了近期的頹勢,連續5場比賽一勝難求,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亞冠淘汰賽階段,廣州恆大在過去七次對陣J聯賽球隊的比賽中均取得了勝利,浦和之前7次在主場迎戰中超球隊取得6勝1平的優異戰績,本場比賽,第19分鐘法布裡西奧一腳世界波為 浦和紅鑽首開紀錄,下半場第75分鐘關根貴大遠射
  • 山大沒撒謊:為留學生招伴讀書童的不止一家,瀋陽工學院也招了
    山大確實沒有撒謊,比如瀋陽工學院,早在2018年,也招伴讀書童了。瀋陽工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的宣傳語和搭配的照片比山東大學更能引起留學生參加的興趣,不放一觀,長長見識。宣傳語是這麼寫的。標題是:招留學生伴學啦!正文:想不想接觸瀋陽工學院的留學生們?想不想當一次國際漢語教育的小老師?想不想迅速提高英語口語水平?國際教育學院招留學生伴學啦!
  • 中原工學院走出個性發展之路
    從大獎不斷看人才培養    3月21日,第十三屆中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學院獎秋季賽的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辦,中原工學院學生張怡婧、王浩然拍攝的微電影《我心中的美麗中國》,在全國高校9萬件作品中獲得最高獎——唯一一件全場大獎,這在河南高校中尚屬首例。    縫衣服時,拿著線卷總也找不到線的開頭,中原工學院學生馬帥解決了很多人的這一煩惱。
  • 扶貧核桃上線 公益扶貧助平石頭村鐵核桃走出大山
    提起村裡的核桃,平石頭村的村民們喜不自勝。如何精準扶貧?不少民營企業正發揮自身優勢、主動履行社會責任,探索多元化扶貧模式和參與途徑。昨天,「讓核桃走出大山」——京東x洽洽平石頭村鐵核桃公益項目在京啟動,京東攜手洽洽共同發布了「東洽果園--平石頭村鐵核桃」產品,開啟了「東洽果園」產業扶貧項目的序幕。
  • 北京東土城溝挖走河底老臭泥 將重現「海棠花溪」
    北京東土城溝挖走河底老臭泥 將重現「海棠花溪」 2016-03-29 15:11:24來源:北京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忠會   東土城溝挖走12年河底老臭泥  下周放水重現名副其實的「海棠花溪」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