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剛上市就面臨主營業務轉型的公司,在 2012年年初股價見到13塊錢低點後,卻一路高歌。這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歐菲光。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18日,歐菲光的最高股價為64.88元,短短一年多時間,歐菲光的股價上漲了4倍多。
歐菲光的股價逆轉直接反映出其在主營業務轉型後扭虧為盈,並成為國內觸控螢幕行業龍頭公司後,基本面反轉的態勢。而在歐菲光不斷交出亮麗報表時,又有哪位投資者在股價連創新高時,持續堅守呢?
如今歐菲光股價處於高位,部分公募基金去年四季度也選擇逢高減持,似乎歐菲光又走到了兩難境地。
剛上市就轉型
歐菲光上市之前,公司主營業務為紅外截止濾光片產品,全球市場佔有率在2008年就達到27%,卻仍不被公眾所知,另一主營業務——觸控螢幕——尚未成為行業領軍者。
而在上市之際,歐菲光卻面臨更嚴酷的市場競爭,主營業務增長也逐步放緩。由於紅外截止濾光片應用市場主要在手機上,出貨量基本伴隨手機出貨量增長。在2008年之後,隨著手機硬體技術的革新,低端紅外截止濾光片市場逐漸被晶圓型紅外截止濾光片替代。招商證券[微博]張良勇判斷,紅外截止濾光片的價格會以每年10%左右的幅度下降,未來這塊業務的增長將非常有限。
從歐菲光的主營業務狀況來看,公司在剛上市時,就面臨著市場和技術的革新,轉型迫在眉睫。歐菲光也著手推進電阻式觸控螢幕向電容式觸控螢幕轉換,並挖到原勝華的技術團隊,解決了用PET 膜做感應層的電容式觸控螢幕技術,開發類似iPhone 用的電容式觸控螢幕(玻璃對玻璃),並著手整機廠商的試用。
轉型期業績虧損,飽受質疑
2010年下半年,歐菲光開始進入轉型的陣痛期,淨利潤呈現負增長。2011年年中虧損達到1812.55萬元,僅歐菲光香港子公司獲得1.5萬元的淨利潤,南昌、蘇州和韓國子公司全部陷入虧損。
在2011年年中報中,歐菲光給出的解釋為,新產品電容式觸控螢幕(玻璃式電容屏和FILM式電容屏)新增產能較大,生產系統管理需進一步磨合,新項目實施進度滯後於市場訂單需求,並且後續電容屏大規模標準化生產需投入大量資金。
在轉型期,歐菲光付出的代價可見一斑。在調整產品結構的過程中,生產線試生產時需要投入原料,試產材料用量大,折舊費用大幅上升,產能效益尚未發揮出來。而原有電阻觸控螢幕產線調整降低了生產效率。由於規模擴大導致研發費投入巨增和人工費用大幅上漲,以及銀行借款增加導致財務費用增加等原因,歐菲光最終交出虧損報表在所難免。
中銀國際分析師胡文洲認為,歐菲光在主流業務正在從電阻屏向電容屏生產延伸進程中,南昌和蘇州電容屏生產線仍然處在建設初期,處於試產階段,進度慢於市場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