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苗運強
圖:來自網絡
如今,家鄉的玉米已經陸續開始收了,看著鄉親們滿載而歸的幸福模樣,我油然想起了致敬兒時秋收時的場景。
小時候,那時大家的生活都捉襟見肘,也許是很少使用農藥的緣故,幾乎每家每戶的田間,都有大大小小的田鼠窩。尤其是墳頭和田埂上,幾乎隨時可以看到。
由於年齡小,農忙的日子,我們充其量只是一個「替補」的角色,正常情況下,我們這幫小孩子,只要完成父母分派的任務之後,就萬事大吉了,而閒暇的時間,挖田鼠窩,則是大家最樂意幹的事。
但挖鼠洞也並非大家想像的那麼簡單,首先要看田鼠窩外面的土堆大小,如果土堆比較大,那就說明裡面窩也大,自然存的糧食就多,如果土堆不大,那就自然不用考慮了。
其次,是看窩旁爬行的痕跡,如果看起來比較光亮,那就證明這裡面的田鼠數量不少,裡面的糧食絕對讓人非常樂觀。
當然,挖鼠窩需要一定的體能和工作量,絕非一個孩子就能勝任的,因此,每次去田野挖鼠窩時,我都會叫上兩三個小夥伴同行。
於是,在鄉間的小路上,經常看到小孩子們扛著鐵鍁尋覓鼠窩的身影。
由於經驗不佳,我們常常半途而廢,由於最初沒有什麼經驗,大多憑著蠻力和自己的感覺去挖,殊不知,狡猾的田鼠猶如兔子一樣會「狡兔三窟」,以至於汗流浹背忙了半天,不僅沒挖到糧食,連個老鼠毛也沒看到。
後來,在村西頭三叔的指點下,我們終於找到挖鼠窩的訣竅。
首先是順著洞口小心翼翼的往裡挖,為了確保自身的安全,田鼠們通常會在整個洞內挖好幾條不同方向,大小不一的洞。在這幾個洞眼裡,其中一個定是老鼠存糧的倉庫。
這時,往往需要一定的判斷能力,好在有三叔支招,我們很快就確定了其中的一個洞眼,花了很小的代價,就直奔田鼠的糧倉而去。
果然,在挖了不到十分鐘的時候,就看到了田鼠的臥室,臥室看起來比較寬敞,四周光滑,底部是一層乾燥的柔軟豆葉。
我們幹勁更足了,大家輪流上前,大概又挖了十分鐘,就發現了糧食。
看到眼前的一幕,我和小夥伴們都欣喜若狂,高興的手舞足蹈,在那一刻,所有的疲乏都一掃而光。
鼠窩裡,塞滿了金黃的玉米、大豆、花生,還有一些紅豆。為了不讓土摻進糧食裡,我們再次拿起鐵鍁,把洞的周圍儘量挖的大一些,這樣方便取糧。
終於大功告成了,於是,我馬上俯下身去,把手中的磷肥袋子鋪在糧倉的門口,用手拼命摳出那些層層疊疊的糧食。
夥伴們始終興奮的叫著,那種幸福,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幸福。
汗水不知不覺從我們的臉頰上流下來,我們盡情的品味著勞動的樂趣,盡情的享受著成功的快樂。
糧食裝完了,我們並沒有就此罷手,因為,對我們孩子來說,最精彩的還在後面呢。
隨著洞穴的深挖,就到了田鼠們的藏身之處,它們聽著洞外的嘈雜聲,一定會恨的咬牙切齒。
果不其然,一隻又肥又大的田鼠,猛然從窩內串出,橫眉怒目地看著我們,擺出一副拼命的架勢。但它哪裡是我們的對手,大家不由分說,紛紛抄起鐵鍬,狠狠地朝田鼠拍了下去……
那次,經過一個半小時的努力,我們真的是滿載而歸。到家後,父親用桿秤稱了下,竟然有48斤,我們四個小夥伴,每人分了12斤。面對父母的誇讚,我幾乎有點飄飄然了。
時光如水,一晃二十八年過去了,當年,一起挖鼠窩的幾個小夥伴,都和我一樣,已經步入了中年。
時過境遷,鄉村拮据的生活已成了過眼雲煙,如今的孩子,再也沒有誰為了生活而付出那麼大的心力,我卻永遠記住那段難忘的記憶,因為那是我當年生活的一部分。
眼下,又到了挖鼠洞的時節,俯仰之間,我又想起了童年那段記憶猶新的趣事,如果有機會再回老家的話,真的很想扛著鐵鍁,再去田間體驗一下那種挖鼠窩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