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大清八旗」:從「刀光劍影」中成長,在「歌舞昇平」中消亡

2020-12-05 歷史雜談驛站

「血雨腥風」中的17世紀,中國東北部一個不起眼的小部落:女真人,卻開始在世界東方強勢崛起!這個落後的部落武裝,在努爾哈赤的率領下,正式被整合為一個強大的軍事集團:八旗軍。而這支初期規模並不大的部落軍隊,後來卻一直影響著幾百年的東方歷史走向:他們接連擊敗了北部的諸多野人部落,東部的朝鮮,西部曾經稱霸世界的蒙古各部,還有南方的龐大帝國:明朝。

部落武裝迅猛擴張,正式建立八旗軍制度

努爾哈赤,作為一支部落軍隊的統領,在他剛剛起兵的時候,女真人雖然幾乎是全民皆兵,卻只有十三副遺甲。當時努爾哈赤第一支部隊兵力根本也不多,當時只是以黑色為旗幟,被稱為「黑旗軍」,努爾哈赤親自統率。

努爾哈赤確實很在領導天賦,被他擊敗的北方部落越來越多,而主動歸順的部落也越來越多。因此隨著自己統領的女真人口增加,一支「黑旗軍」已經不足以保護部民和進攻外敵。於是在1589年,努爾哈赤又增設了一支以紅色為旗幟的軍隊,也就是「紅旗軍」,這支新軍努爾哈赤親自統領,而原先黑旗軍則交給弟弟舒爾哈齊。

這兩支女真軍隊在努爾哈赤的出色帶領下,開疆擴土,南徵北戰!隨著努爾哈赤和他的軍隊名氣越來越大,女真所有部族都開始投靠到努爾哈赤門下,於是1601年,努爾哈赤又建立黃、白、紅、藍四旗,各軍的軍旗皆為純色,在冷兵器時代,特別是部落軍隊,因為士兵基本上都是文盲,一般都是用顏色來區別部隊,這樣做也非常有利於軍事訓練和戰場調配。

後來努爾哈赤基本上統一了遼東女真各部,士兵也越來越多,原來的軍事制度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的需要。於是努爾哈赤在原先四旗基礎上又增加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並將歸附的各個滿洲部落、蒙古部落、漢人都納入這個八個旗管理。

八旗軍人數雖少,卻都是「複合型人才」

而這裡一再說努爾哈赤人多,只是和他以前相比較,和大明軍隊相比,他的八旗軍兵力一直都並不佔優勢。即使是增設到八個旗後,如果按照每旗300人為一牛錄,按照早期努爾哈赤八旗軍的編制:也就是300X5X5,每旗共計也才只有7500人。

那麼八旗就應該是六萬人嗎?事實也並非如此,八旗早期編制雖然是每旗7500人,但這7500人當然都是男丁,而作戰中會有死亡傷殘,而按照女真人的人口來計算,並不能隨時有壯丁去補缺,所這7500人的名額可能經常不能滿編。

到1644年清朝入關的時候,據史料記載當時八旗軍的總兵力只有55320人,而女真部的男女老少加起來人口也只不過是30萬人。所以八旗軍不一定有滿編六萬人,而是隨著戰爭局勢的變化,這支軍隊肯定會出現有多有少的現象。

但不要看八旗軍人數並不多,但這支軍隊卻完全是一個農時務農,戰時出徵的兵民合一的軍事制度。這些戰場上的八旗將士下馬種得了莊稼,餵得了牲口,採得了蘑菇。上馬打得了野獸,砍得了敵人,攻得了城池,簡直就是現在說的那種「複合型人才」。

加之努爾哈赤戰鬥中指揮有方,督軍甚嚴,其軍隊又分為前鋒,馬隊等軍種,戰場上各司其責。臨戰狀態下不盡其責任者會被立地處死,沒有指令前鋒不能退後半步,八旗軍的前鋒部隊實際上就是敢死隊,這支精銳部隊如果缺一個即會補一個。

這一系列鐵血軍規,加上一些運氣!其實就已經註定了明清戰爭的結局,經過與明朝先後在撫順之戰,薩爾滸之戰,開鐵(開原,鐵嶺)之戰,遼瀋之戰,廣寧之戰,松錦大戰等一系列戰爭中大敗明軍,從而奠定了其入主中原的根基。

努爾哈赤鑄就的這支所向披靡的軍隊,最終讓幾十萬人的小部族,卻完成了不可思議的徵服奇蹟:成功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清王朝。毫無疑問,17世紀是清朝八旗兵的巔峰時期,也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之一。

在亞洲曾經「所向披靡」,卻在「歌舞昇平」中沒落

而很多人認為,八旗軍真正強大的時期,還是在皇太極時代,皇太極對八旗軍的制度事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並出現了漢八旗和「蒙」八旗。另外還對兵種進行了改革,八旗軍由單一軍種,變參展了集步兵,炮兵和工程兵等多軍種。

而多爾袞入關後把明代的軍隊編入綠旗,當時主要負責維護地方的統一和治安。而大清嫡系八旗軍仍然維持強大的野戰能力,人數雖然依然很少,但更加精悍! 而且在清朝,八旗後來不僅是軍事編制,還是戶口編制。八旗人在戰時是戰鬥單位,平時就是相當於高於普通平民的戶口,可以說八旗制度開創了清初興盛的局面。

只可惜,這樣一支「能徵善戰」的軍隊,最終還是被歲月所無情腐蝕!其實清朝建立後,直到康雍和乾隆時代,八旗軍也不見得已經退步,而且相比於部落時代,涉及軍隊正規化的很多方面例如盔甲和建制等等都是在進步,但在單兵素養上,卻出現了一些不好的苗頭。

到了嘉慶時期八旗軍已經明顯開始走下坡路,雖然在清朝末年戰爭中,八旗軍在戰場上依然很拼(畢竟也是為自家而戰),但是持續近三百年的歌舞昇平,即使外國沒有工業革命,這些一直享受著至高榮譽和待遇的八旗軍人們,戰鬥力逐漸腐化卻是無法否認的事!

《歷史雜談驛站》圖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晚清八旗子弟貴族生活,到底是什麼樣?
    或許大家看到的,只是這個封建王朝的落後性,如果有人認真翻開滿清歷史,可以發現曾經的大清也精神十足。努爾哈赤曾以十三副鎧甲起兵,在不斷徵戰中逐漸壯大實力。從一開始的散兵遊勇,到最後擁有完整的八旗制度,可以說這既是建州女真,趟過歷史長河之後的跨越。同時,也是滿族祖先開拓歷史的豪情。八旗制度作為其民族壯大的基礎,最終走上了令人仰視的歷史舞臺。
  • 清朝八旗中哪個旗地位最高?並不是正黃旗
    1601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創立了八旗制度。最初,只有正黃、正白、正紅、正藍4旗。到1615年,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制度得以完備。後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按照滿八旗制度,建立了八旗蒙古、八旗漢軍。他們與八旗滿洲一起,構成了八旗軍的整體。
  • 清朝一官職,歷史上只出了兩位,鐵帽子王和八旗旗主都不敢得罪
    說到大清王朝,很多人腦海裡都會浮現出康熙、雍正、乾隆這幾個簡直被電視劇提濫的名字,事實上,大清王朝從來不缺優秀的皇帝,更不缺優秀的皇子,但在清朝漫長的統治歷史中,能當上攝政王的卻是鳳毛麟角,堪堪只有兩位。
  • 看你是不是八旗弟子!
    看你是不是八旗弟子!近期播出了不少的大清劇,想必我們在看這些八旗弟子時候也會記住他們這些貴族的姓氏,在大清覆滅了之後,很多人並不是讓人知道自己是貴族的身份。那麼,滿清「貴族」姓氏,現在改成漢姓叫什麼?看你是不是八旗弟子!滿清八旗分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紅、鑲藍、鑲黃、鑲白、八旗。
  • 清朝的八旗旗主,與皇帝平起平坐,為什麼一步步成為了閒散王爺?
    八旗是清朝的根本制度,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結伴而行的狩獵因為人數多了,自然要同統一指揮,這個多人集體就稱為牛錄。牛錄多了自然也要有更大的單位來管理了,這個最大的單位就是旗。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對牛錄組織進行大規模改造與重建,逐漸形成了八旗制度,八旗後來再次擴充增加了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的最高長官是各旗的旗主,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努爾哈赤時期,八旗的旗主都是他家裡人,包括他自己也是其中之一。當然了,這個時候還不是享受生活的時候,正是創業時期,權力還是很大的。
  • 大清最後一位「鐵帽子王」,他死了,八旗軍也完了
    那麼大清到底有多少位鐵帽子王?關於這個問題,一般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八大鐵帽子王,這八位都是大清開國之初的大功臣,個個戰功赫赫,如豪格、多爾袞等。第二種說法是十二鐵帽子王,在原來的基礎上又恩封了四位鐵帽子王,如允祥等。還有第三種說法,即除了上面這十二鐵帽子王之外,還有第十三位鐵帽子王——僧格林沁,僧格林沁不僅是大清最後一位鐵帽子王,還是最為特殊的一位鐵帽子王。
  • 清八旗是怎麼分的?誰創立的?原來他還創造了滿文
    看過清劇的人都知道,滿清的軍人分為八旗。而且肯定有很多小夥伴們看到這個八旗會很疑惑,通常一臉蒙蔽地猜想:到底這個清八旗制度是怎樣的一種制度?是誰建立的?又是怎麼分的呢?這個制度是努爾哈赤建立的,在努爾哈赤尚未有能力與明朝抵抗之時,他就為了清朝的強大奠定了強大的軍事基礎。
  • 大清鐵帽子王之恩封四王的傳奇色彩
    我們中國是一個古老的文明國度,號稱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這個古老的文明國度歷史中,封建統治王朝佔據了大部分時光。封建王朝歷經數十朝,各有其傳奇色彩和奇妙之處,而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更是經常被人提及。今天我們在這談一談大清鐵帽子王中恩封四王的傳奇故事。
  • 如果給清朝時期的八旗做個比較,那麼哪個旗是最厲害的?
    八旗,分為「四正四鑲」,也就是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以及鑲藍旗。 努爾哈赤最初設立「八旗制度」的時候曾對旗的規模有過如下定義,即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這裡的「固山」,就是漢語中「旗」的意思。
  • 八旗之中哪個旗的地位最高?
    可是問題來了,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八旗的次序呢?狩獵舊習與八旗次序當我們翻開清代京城的駐防圖時,人隨旗居的格局清晰可見。以紫禁城為中心,兩黃旗居北、兩白旗居東、兩紅旗居西、兩藍旗居南,清晰嚴整,界限分明,帶著濃鬱的準軍事化味道。可是問題來了,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八旗的次序呢?
  • 清朝八旗子弟的八旗是怎麼形成的?哪個旗等級最高?
    看清朝宮廷劇時經常聽到八旗子弟這個名詞,那什麼是八旗子弟?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和珅在蘭州「出差」,在茶館與金大菸袋發生矛盾,一個京官,在地方底氣必然很足。出乎意料的是金大菸袋對和珅說「你是大營裡出來的吧?和珅進城了嗎?
  • 清朝八旗弟子為了取暖,做出如此荒唐之事,令人嗤之以鼻
    先說說那些八旗的弟子。雖然他們用的不如皇帝。但是他們也是有辦法的。穿著皮大衣,在屋內放一些小的火爐,這樣也就不那麼寒冷了。但是還有一部分的八旗弟子他們特別的奇葩。到了冬天他們冷的不行的時候,就開始用那些奇葩的方式取暖。
  • 清末上色老照片,八旗後裔提著鳥籠四處溜達,李蓮英臉上膿包畢現
    一手拿著一根打狗棒,一手拿著討飯的瓢子,在襁褓中的兒子已經餓得直哭。大清最後幾十年,王朝幾乎到了分崩離析的地步,窮苦百姓都在生死線上掙扎。丁戊奇荒就餓死了千萬人,為大清二百年之大災。底層百姓往往為了吃上一頓飽飯都為難半天,最後為了各自的營生,只好帶著孩子四處乞討。一位小腳女人的不雅之照,為何,因為在封建社會,女子的腳是不能輕易示人的。除了父母或是丈夫,其餘人是沒法看到的。
  • 他自稱大清皇室後裔,至今留髮辮說滿語,上節目時還要求觀眾跪安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千年以前南唐後主李煜在思念故國時,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虞美人》,以表達對於前朝的遺恨。而現世也有一位自稱「大清皇室後裔」的男子,他為了表示對於滿族先祖的紀念,始終保留著束辮子、穿明黃色衣服、說滿語的習慣,在現代社會顯得如此格格不入。
  • 八旗靠騎射起家?又被影視劇騙,這幾招才是努爾哈赤的制勝法寶
    大清說我最後的倔強你們不懂》曾提及,滿清皇帝非常提倡騎射技術,但也沒架住「真香定律」,用上了火繩槍。而在人們習慣的印象中,明末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建州女真人是靠騎射起家,最終入關南下、定鼎中原。八旗勁旅(文中所說八旗包括努爾哈赤最初的四旗時代,不單指萬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正式確立後的情況,下文皆同)騎射無敵也在很多文學作品或影視劇中被表現得神乎其神,似乎更堅定了我們對於八旗軍騎射本領高超的固有印象。
  • 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大清朝,袁世凱如何把大清的新軍變成袁家軍
    袁世凱正也是憑著手中的這六鎮兵力,才可以要挾大清和革命黨。袁世凱一出山北洋軍馮國璋就打下來武漢三鎮的兩鎮,武昌起義的革命軍岌岌可危。馮國璋太急躁,袁世凱又換上段祺瑞不緊不慢和革命軍和談了。袁世凱操縱著大清的命脈。
  • 大清最後的猛將:他率大刀騎兵,英勇對抗洋人的火槍大炮
    1840年鴉片戰爭的大炮,一發又一發轟擊著滿清皇室的驕傲,自詡頑強而又穩固的大清王朝開始崩塌。然而面對洋人的新式裝備,這個從馬上得來天下的王朝,其部隊主力依舊還是手拿大刀的騎兵。那最後一個率領騎兵的猛將,正是當時號稱滿蒙第一勇士的僧格林沁,他在世的時候,率領蒙古鐵騎風捲殘雲,剿滅了北上京師的太平軍,救清廷於危難之間;隨後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僧格林沁又站了出來,面對洋人笨重的大炮機槍,他身先士卒,帶著勇猛的八旗鐵騎,悲壯的喊出一聲:「衝鋒!」
  • 八旗盔甲 清軍沉浮的時代物證
    八旗盔甲  在大清國的歷史中,關於「八旗盔甲」的回憶竟是如此令人糾結。從清太祖努爾哈赤憑十三副鎧甲起兵的所向無敵,到八裡橋戰役慘敗的恥辱謝幕,它見證了無數的風雲起落,也凝聚了太多的歲月沉痛。  在清初的關外之戰及入關之戰中,林丹汗的蒙古軍、明軍及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所應對的後金軍及清軍,是鋪天蓋地騎馬衝來的,所向披靡的清一色的「鐵甲軍」。清軍中的精銳重騎兵如索倫兵,還套著三層鐵甲,嚴密程度可以說是前所未有。至於影視劇中呈現的那種布滿泡釘的布面甲,並非八旗兵在戰場上衝鋒陷陣時披掛的盔甲,而是在平時校閱訓練及重大典禮時穿戴的「戎裝」。
  • 大清滅亡後,那拉氏改姓那,富察氏改成什么姓,你知道嗎?
    大清滅亡後,那拉氏改姓那,富察氏改成什么姓,你知道嗎?今天小編在這裡繼續給大家說一說歷史,我們中國在1911年發生了一件特別重大的事情,喜愛歷史的小夥伴們我想你們都猜到了,沒錯,就是發生了辛亥革命。緊接著八旗制度也跟著消失了,但是人們卻不可能消失,所以隨著民族融合這股潮流,這些八旗子弟的子孫們沒有辦法也只能把自己的姓氏改為簡單方便並且容易記住的漢姓。那麼大家都知道哪些姓氏改了哪些姓氏沒改嗎?下面就讓小編來給大家解答。我們大家都知道皇帝的姓氏是愛新覺羅,他們的姓氏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擁有的。但隨著最後一位皇帝退位後,由於政局的壓迫,他們只能選擇改姓。
  • 他自稱大清「皇室」後裔,參加節目要求觀眾跪安,網友的回覆亮了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與此同時也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從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開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下令退位,一共存在了276年的時間。如今清朝雖然已經滅完了一百多年,但還是有很多的清室的後人存在著,甚至有的依舊保持著「老祖宗」的傳統,留辮子穿黃馬褂的也不再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