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雨腥風」中的17世紀,中國東北部一個不起眼的小部落:女真人,卻開始在世界東方強勢崛起!這個落後的部落武裝,在努爾哈赤的率領下,正式被整合為一個強大的軍事集團:八旗軍。而這支初期規模並不大的部落軍隊,後來卻一直影響著幾百年的東方歷史走向:他們接連擊敗了北部的諸多野人部落,東部的朝鮮,西部曾經稱霸世界的蒙古各部,還有南方的龐大帝國:明朝。
部落武裝迅猛擴張,正式建立八旗軍制度
努爾哈赤,作為一支部落軍隊的統領,在他剛剛起兵的時候,女真人雖然幾乎是全民皆兵,卻只有十三副遺甲。當時努爾哈赤第一支部隊兵力根本也不多,當時只是以黑色為旗幟,被稱為「黑旗軍」,努爾哈赤親自統率。
努爾哈赤確實很在領導天賦,被他擊敗的北方部落越來越多,而主動歸順的部落也越來越多。因此隨著自己統領的女真人口增加,一支「黑旗軍」已經不足以保護部民和進攻外敵。於是在1589年,努爾哈赤又增設了一支以紅色為旗幟的軍隊,也就是「紅旗軍」,這支新軍努爾哈赤親自統領,而原先黑旗軍則交給弟弟舒爾哈齊。
這兩支女真軍隊在努爾哈赤的出色帶領下,開疆擴土,南徵北戰!隨著努爾哈赤和他的軍隊名氣越來越大,女真所有部族都開始投靠到努爾哈赤門下,於是1601年,努爾哈赤又建立黃、白、紅、藍四旗,各軍的軍旗皆為純色,在冷兵器時代,特別是部落軍隊,因為士兵基本上都是文盲,一般都是用顏色來區別部隊,這樣做也非常有利於軍事訓練和戰場調配。
後來努爾哈赤基本上統一了遼東女真各部,士兵也越來越多,原來的軍事制度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的需要。於是努爾哈赤在原先四旗基礎上又增加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並將歸附的各個滿洲部落、蒙古部落、漢人都納入這個八個旗管理。
八旗軍人數雖少,卻都是「複合型人才」
而這裡一再說努爾哈赤人多,只是和他以前相比較,和大明軍隊相比,他的八旗軍兵力一直都並不佔優勢。即使是增設到八個旗後,如果按照每旗300人為一牛錄,按照早期努爾哈赤八旗軍的編制:也就是300X5X5,每旗共計也才只有7500人。
那麼八旗就應該是六萬人嗎?事實也並非如此,八旗早期編制雖然是每旗7500人,但這7500人當然都是男丁,而作戰中會有死亡傷殘,而按照女真人的人口來計算,並不能隨時有壯丁去補缺,所這7500人的名額可能經常不能滿編。
到1644年清朝入關的時候,據史料記載當時八旗軍的總兵力只有55320人,而女真部的男女老少加起來人口也只不過是30萬人。所以八旗軍不一定有滿編六萬人,而是隨著戰爭局勢的變化,這支軍隊肯定會出現有多有少的現象。
但不要看八旗軍人數並不多,但這支軍隊卻完全是一個農時務農,戰時出徵的兵民合一的軍事制度。這些戰場上的八旗將士下馬種得了莊稼,餵得了牲口,採得了蘑菇。上馬打得了野獸,砍得了敵人,攻得了城池,簡直就是現在說的那種「複合型人才」。
加之努爾哈赤戰鬥中指揮有方,督軍甚嚴,其軍隊又分為前鋒,馬隊等軍種,戰場上各司其責。臨戰狀態下不盡其責任者會被立地處死,沒有指令前鋒不能退後半步,八旗軍的前鋒部隊實際上就是敢死隊,這支精銳部隊如果缺一個即會補一個。
這一系列鐵血軍規,加上一些運氣!其實就已經註定了明清戰爭的結局,經過與明朝先後在撫順之戰,薩爾滸之戰,開鐵(開原,鐵嶺)之戰,遼瀋之戰,廣寧之戰,松錦大戰等一系列戰爭中大敗明軍,從而奠定了其入主中原的根基。
努爾哈赤鑄就的這支所向披靡的軍隊,最終讓幾十萬人的小部族,卻完成了不可思議的徵服奇蹟:成功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清王朝。毫無疑問,17世紀是清朝八旗兵的巔峰時期,也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之一。
在亞洲曾經「所向披靡」,卻在「歌舞昇平」中沒落
而很多人認為,八旗軍真正強大的時期,還是在皇太極時代,皇太極對八旗軍的制度事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並出現了漢八旗和「蒙」八旗。另外還對兵種進行了改革,八旗軍由單一軍種,變參展了集步兵,炮兵和工程兵等多軍種。
而多爾袞入關後把明代的軍隊編入綠旗,當時主要負責維護地方的統一和治安。而大清嫡系八旗軍仍然維持強大的野戰能力,人數雖然依然很少,但更加精悍! 而且在清朝,八旗後來不僅是軍事編制,還是戶口編制。八旗人在戰時是戰鬥單位,平時就是相當於高於普通平民的戶口,可以說八旗制度開創了清初興盛的局面。
只可惜,這樣一支「能徵善戰」的軍隊,最終還是被歲月所無情腐蝕!其實清朝建立後,直到康雍和乾隆時代,八旗軍也不見得已經退步,而且相比於部落時代,涉及軍隊正規化的很多方面例如盔甲和建制等等都是在進步,但在單兵素養上,卻出現了一些不好的苗頭。
到了嘉慶時期八旗軍已經明顯開始走下坡路,雖然在清朝末年戰爭中,八旗軍在戰場上依然很拼(畢竟也是為自家而戰),但是持續近三百年的歌舞昇平,即使外國沒有工業革命,這些一直享受著至高榮譽和待遇的八旗軍人們,戰鬥力逐漸腐化卻是無法否認的事!
《歷史雜談驛站》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