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之中哪個旗的地位最高?

2021-01-11 騰訊網

[摘要]以紫禁城為中心,兩黃旗居北、兩白旗居東、兩紅旗居西、兩藍旗居南,清晰嚴整,界限分明,帶著濃鬱的準軍事化味道。可是問題來了,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八旗的次序呢?

狩獵舊習與八旗次序

當我們翻開清代京城的駐防圖時,人隨旗居的格局清晰可見。以紫禁城為中心,兩黃旗居北、兩白旗居東、兩紅旗居西、兩藍旗居南,清晰嚴整,界限分明,帶著濃鬱的準軍事化味道。可是問題來了,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八旗的次序呢?

清代北京城的八旗駐防分布示意圖

清代的博學鴻儒們自然曉得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八旗以顏色為區分,顏色本身就具備五行屬性,於是一個可以彰顯統治者上順五行生剋之道、下存安定民生之心的詮釋赫然出現在雍正年間成書的《八旗通志》之中:

北方屬水,黃色屬土,則兩黃旗居北方取土克水之意;東方屬木,白色屬金,則兩白旗居東方取金克木之意;西方屬金,紅色屬火,則兩紅旗居西方取火克金之意;南方屬火,藍色屬水,則兩藍旗居南方取水克火之意。

陰陽五行學說裡的相生相剋示意圖

然而,事情真的是這樣麼?

作為以遊獵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森林之子」,女真先民對狩獵有著自己獨到的心得和習慣。彼時行圍之始,人們以牛錄(即最早的十人一個牛錄)為單位自圍底(fere)向兩翼推進,其中距圍底稍近處為圍肩(meiren),更遠處為圍兩頭(uturi),其中右手方向的圍肩和圍兩頭被統稱為右翼(jebele gala),與之對應的左手邊兩部分則為左翼(dashvwan gala)。諸牛錄向各預定位置行進的過程叫「撒開圍」,當處在圍兩頭的牛錄奉命「合圍」後,一個圍場便順利形成。

兩翼制度在八旗確立(1615年)後很快便落實到具體的軍事行動之中,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第一次向明朝發動戰爭時,即命令「左四旗取東州、馬根單二處」,自己則與諸貝勒率「右四旗兵及八旗選練護軍取撫順所」。至於在駐防屯兵、朝班晉見等重大活動中,也仍然依照行圍的習慣,以兩黃旗居北,取圍底之意;兩紅旗居西,取右圍肩之意;兩白旗居東,取左圍肩之意,兩藍旗居南,取兩翼圍端之意。即使在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換旗事件後,鑲黃旗還留存有「頭旗(fere gvsa)」的別稱,拋開出於對鑲黃旗曾經是努爾哈赤親率之旗的一種驕傲外,大約也是五部協作舊習在八旗內存有的一點歷史記憶吧。

始建於天命十年(1625年)的「十王亭」,即是根據這一次序安排的。即右翼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左翼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和正藍旗。由此而論,關於八旗在駐防時旗色方位的安置次序源自「五行生剋」之說,實在有演繹附會之嫌,難以取信。

眼花繚亂的「換旗」

可是,次序並不等於地位的高低,八旗地位的高低,簡單而言要根據其「旗專主貝勒(gvsa ejelehe beise)」,也就是旗主的身份地位而定。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八旗的地位並非一成不變的,我們大約可以將其分為四個時間段加以討論,即努爾哈赤時期、皇太極時期、多爾袞時期和順治親政後的「上三旗、下五旗」時期。

努爾哈赤執政時期,自己親自統領兩黃旗(晚年時他將正黃旗和鑲黃旗的一部分析出,分與多爾袞三兄弟,自己僅保留了隸屬於鑲黃旗的一部分牛錄),所以自然以兩黃旗為尊,繼而是代善統領的兩紅旗,再其次是分別由皇太極、莽古爾泰和阿敏統領的正白旗、正藍旗和鑲藍旗(也有人堅持認為由於長幼、軍功等因素的影響,兩藍旗的地位應該高於皇太極的正白旗),最後則是由被處死的褚英之子杜度所掌握的鑲白旗(天命末年改為皇太極之子豪格)。

代善與皇太極

皇太極時期是八旗內部鬥爭最為激烈的時期,隨著汗權向皇權的轉化,汗王與諸貝勒間的矛盾不斷湧現並激化,因此八旗間的關係也顯得頗為複雜,如即位之初兩白旗與兩黃旗的「換旗」事件、吞併正藍旗、重新整編兩黃旗、打壓兩紅旗勢力等等。但就總體而言,兩黃旗仍因皇帝親率而地位最尊,其次是由皇子豪格所統領的正藍旗,接下來是旗主與皇太極私人關係密切的鑲藍旗,兩紅旗和兩白旗則經歷了一定程度的起落。

比如前面提到的十王亭,按照女真(滿洲)以右為尊的舊俗,在十王亭修建伊始,八旗的次序大約應該是正黃旗、鑲黃旗、正紅旗、正白旗、鑲紅旗、鑲白旗、鑲藍旗和正藍旗,即代善代善的地位也就僅次於父汗努爾哈赤。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借著頒行符合帝制禮儀的機會,他特地將八旗排序時尚右的原則改為尚左(其它很多儀式仍以尚右為準),於是八旗的次序也就自然而然的變為了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和鑲藍旗。這種變化對於領有兩黃旗的皇太極來講自然是無所謂的,可代善的旗分卻由第三位(正紅旗)和第五位(鑲紅旗)下降到了第四位和第六位,箇中滋味不言自明。

多爾袞攝政期間,八旗的領屬關係再次發生變動,主要體現在兩白旗內的調動和意圖兼併原屬豪格之正藍旗。皇太極駕崩伊始,鄭親王濟爾哈朗因與皇太極私人關係密切,又有扶保新君之功,加之乃另有全旗(鑲藍旗)之親王,政治地位始終在領有半旗牛錄(與阿濟格共領鑲白旗)的多爾袞之上。為了擺脫這種窘境以達到獨掌國政的目的,多爾袞在崇德八年九月至十一月間,通過罰取多鐸正白旗牛錄和調出阿濟格及其牛錄的方式,取得了自己對正白旗全旗的統領關係,而將弟弟多鐸改領鑲白旗。

順治五年(1648年)三月,正藍旗旗主豪格被多爾袞迫害致死,本該有順治皇帝接管的正藍旗被多爾袞強行佔有,並且為了「以圖長久」,他還與弟弟多鐸商議,將鑲白旗下多鐸的屬人和正藍旗下豪格的屬人進行了對調,希望能夠藉此實現自己獨佔兩白旗、多鐸領有正藍旗的目的。可惜計劃還未完全實現,豫親王多鐸便因病過世,而多爾袞自己也於第二年早逝於喀喇城,不但沒有實現自己的夙願,本屬於自己的正白旗也變成了皇帝麾下的一員。

「上三旗」與「下五旗」

不管如何,隨著順治皇帝的親政,八旗間領屬關係的反覆變化和旗主間傾軋、鬥爭乃至兼併的局面終於落下帷幕。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濟爾哈朗等追究多爾袞之罪,收奪其所屬正白旗歸於順治皇帝,至此皇帝親屬的旗分才由兩黃旗擴大到兩黃、正白三個旗,而歷史上也才見到關於「上三旗」和「下五旗」的記載。

不過,也有很多人認為皇太極在天聰九年(1626年)以莽古爾泰、德格類生前有「謀逆」行為為由將正藍旗「附入皇上旗分」是清代「上三旗」的由來之始,這種看法是有所偏頗的。首先,被收奪入官的正藍旗並非依舊保持著完整的建制,而是被打散後彙編到了皇太極的兩黃旗中,即所謂「編為二旗」。同時,皇太極又將長子豪格和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所轄的鑲黃旗牛錄析出,改編為新的正藍旗,並交由豪格管理。因此,雖然可以將豪格所領的正藍旗理解為同是皇太極的「嫡系勢力」,但從隸屬關係而言,皇太極始終只統領有「內兩旗」,而沒有「上三旗」之說。

八旗次序

至此塵埃落定後,我們可以將八旗地位的高低分為兩部分了,即由皇帝親自統領的「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和由宗室王公統領的「下五旗」: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和鑲藍旗。有清一代的官方文書檔冊也均據此進行書寫登記。但仍需強調的是,八旗旗色間雖然有所區別、上三旗更多承擔對皇帝的責任和義務,但內部的機構架設及行政級別都是相同的,並不能簡單粗暴的認為「隸屬於鑲黃旗下的人要比隸屬於鑲藍旗下的人高貴」或者「黃旗的人都是貴族」,畢竟無論在哪個旗色下,額真(ejen,即主子)都是額真,阿哈(aha,即奴隸)也都是阿哈。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清朝八旗中哪個旗地位最高?並不是正黃旗
    1601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創立了八旗制度。最初,只有正黃、正白、正紅、正藍4旗。到1615年,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制度得以完備。後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按照滿八旗制度,建立了八旗蒙古、八旗漢軍。他們與八旗滿洲一起,構成了八旗軍的整體。
  • 清朝八旗子弟的八旗是怎麼形成的?哪個旗等級最高?
    恰巧和珅是正紅旗,金大菸袋也是正紅旗,和珅立刻下跪給老主子請安,而這正紅旗就為清朝八旗之一,和珅怕金大大菸袋也說明在八旗裡等級很分明清朝八旗除了正紅旗還有哪幾旗?先說八旗的「旗」的由來,這要從清朝入關前說起,清朝前身後金建立者努爾哈赤是(滿族)女真人,本是遊獵民族。
  • 如果給清朝時期的八旗做個比較,那麼哪個旗是最厲害的?
    努爾哈赤時期,其親領的兩黃旗無疑是八旗之中的最強戰力。 由此可見,這個時候八旗中戰鬥力最強的無疑便是努爾哈赤親領的正黃旗,其坐擁的牛錄數量也是遠超其他旗,緊隨其後的便是阿敏統領的鑲藍旗。 而此時皇太極統領的正白旗,在八旗之中,論實力只能排在並列第四位,而論地位更被安排了「右翼之末」,與杜度統領的「左翼之末」的鑲白旗,成為了「地位最低」的兩個旗。
  • 清朝八旗如何排名?哪個旗是最厲害的?
    八旗軍隊之所以會有如此強悍的戰鬥力,一方面是在於努爾哈赤創立的將軍事和社會組織相結合「八旗制度」,極大增強了內部的凝聚力與向心力,並且還對八旗將士的戰鬥欲望形成了巨大的刺激;而另一方面,則是自努爾哈赤時期開始,便對八旗軍隊制定了嚴格的訓練標準,以及「水練」、「火練」等諸多訓練項目,從而使得八旗將士們有著極強的單兵作戰能力。
  • 滿清時期的八旗旗主地位有多高?連一品大臣看到旗主都要下跪行禮
    滿清時期的八旗旗主地位有多高?連一品大臣看到旗主都要下跪行禮電視劇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重要的消遣方式,近些年來的古裝劇很多都是以清朝為背景,由此,很多人對清朝的八旗制度產生一些疑問。在這裡,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看劇,將對改制度進行更加詳細說明。
  • 八旗的包衣升官後,為何最怕見到自己的旗主?范文程就是血的教訓
    滿洲所有子民,都被納入八旗之中,這幫人平日裡就是老百姓,一旦打起仗來,每一個都是身先士卒的士兵,戰鬥力極其強悍。等到滿洲勢力延伸到蒙古和漢地以後,為了擴充編制,他們不得不又搞出了蒙八旗和漢八旗。不過社會地位還是滿八旗最高。一、八旗制度下旗主和包衣奴才之間的關係。1、入關之前。
  • 清朝的八旗旗主,與皇帝平起平坐,為什麼一步步成為了閒散王爺?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對牛錄組織進行大規模改造與重建,逐漸形成了八旗制度,八旗後來再次擴充增加了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的最高長官是各旗的旗主,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努爾哈赤時期,八旗的旗主都是他家裡人,包括他自己也是其中之一。當然了,這個時候還不是享受生活的時候,正是創業時期,權力還是很大的。
  •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晚清八旗子弟貴族生活,到底是什麼樣?
    公元17世紀初,清太祖努爾哈赤,將將滿洲軍隊分成了「四旗」,這其實就是八旗制度的前身。此時的旗人主要以滿洲人為基礎。隨著滿洲軍隊的人數逐漸擴大,原來的「四旗」已經無法滿足軍隊建制,於是又擴增了鑲黃、鑲紅、鑲白、鑲藍。這「四旗」相比較於「正」字旗,在當時社會中被人們稱為下四旗。
  • 八旗的旗主究竟有多牛,為何不管官多大,見旗主也得下跪磕頭?
    而在滿清的軍隊中,分為的是八旗制度,一開始是努爾哈赤建立的,基本上分為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這是八旗中的上三旗,而下五旗則有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紅旗和鑲紅旗。 首先,八旗制度是清朝最根本的一個統治制度,也就是一開始努爾哈赤攻打明朝的時候,為了刺激大家英勇作戰,先分成了四旗,後來人變多之後,又分成了八旗。
  • 清朝一官職,歷史上只出了兩位,鐵帽子王和八旗旗主都不敢得罪
    熟知清朝的人都知道,鐵帽子王和八旗旗主都是站在權力頂峰的人,聽著似乎可以橫著走了,但要是和攝政王比起來,那同樣是萬萬不敢得罪的。鐵帽子王就如同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兒的鐵飯碗差不多,只不過鐵帽子王更加著重於世襲爵位。在大清,鐵帽子王世襲爵位的時候是不需要遵循「降等承襲」規則的,而所謂「降等承襲」就是說每一代王爺繼承爵位時,都得比原等級降一等。
  • 滿清「八旗旗主」是什麼樣的存在?不管官多大,見了他們都得跪著
    而在滿清的軍隊中,分為的是八旗制度,一開始是努爾哈赤建立的,基本上分為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這是八旗中的上三旗,而下五旗則有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紅旗和鑲紅旗。 上三旗是皇帝管理的,而下五旗則是王爺管理的,在八旗中有著非常嚴格的制度,知道為什麼和珅一直稱自己是奴才嗎?那是因為他是滿洲的正紅旗人,而在八旗中,旗主是主子,其他人都是奴才。
  • 清朝:「八旗旗主」和「鐵帽子王」見面,誰給誰行禮?
    ,原來的四旗就變成了八旗,這就形成了貫穿整個清朝的「八旗」制度。 八旗中每一旗在權利上是平等的,除了汗王(皇帝)自己統領的鑲黃、正黃和正白三旗外(上三旗),其餘五旗(下五旗)都設置一個旗主。
  • 清朝「八旗旗主」是何來頭,為何文武百官,甚至和珅都要跪迎?
    在努爾哈赤四處徵戰的時期,憑藉著這支八旗的雄勇善戰,努爾哈赤不但收復東北其他部族建立後金,後來更是從山海關長驅直入,如同一把利劍插在了明朝的心臟上。可以說,在滿清入關之前,這支隊伍是滿清入關之前最強大的戰鬥力。所以在滿清一統天下之後,這支八旗隊伍,無疑就是最大的功臣。所以在滿清入關之後,八旗子弟有著很大的特權,更不要說他們的旗主了。
  • 關曉彤是滿族哪個旗
    1912年,清帝退位後,長期不學無術的八旗子弟沒有其他生存技能,對於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說,做小商販是唯一的出路。溥傑自傳裡的說法:「時常聽說滿族到處受排斥,皇族改姓金。瓜爾佳氏改關姓,不然就找不到職業。」清朝滅亡後,滿清貴族改成13個普通的漢姓,您是皇族血統嗎?
  • 清朝八旗旗主有多威風?和珅見了他也得跪下磕頭
    一天,和珅在蘭州遇到正紅旗旗主金大菸袋。金大菸袋對和珅說:「我就是有一天在街上討飯,和珅看到我也要跪下磕頭。」和珅聽了,表情很是尷尬,但也只能磕頭說是。這個情節當然是虛構的,卻反映出一個史實:八旗旗主的身份高於所有的旗人。和珅雖然貴為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深受乾隆皇帝寵信,在朝廷裡面隻手遮天,但他遇上本旗的旗主時,仍然不過是一個旗奴,必須磕頭請安。
  • 錯,別把蒙古八旗和蒙古藩部搞混
    當然沒有了,穎妃是蒙古人沒錯,但她父親並不是巴林王,她不屬於蒙古藩部的王公貴女,而是屬於蒙古八旗中的鑲紅旗,是旗人(劃重點),因此,她嫁給皇帝只不過是旗內通婚,而不屬於滿蒙聯姻範疇。可能會有人迷惑,不都屬於蒙古人嗎?搞那麼複雜幹啥子?雖然,蒙古八旗和蒙古藩部,在民族上都——屬於蒙古族,但在其他方面上都是不一樣的,自然不能歸成一類。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什麼意思,他們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地位如何?
    本文主要是討論清朝的包衣奴才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有著怎樣的地位,又履行著怎樣的職責。「包衣奴才"即是"家生奴才" ,"家生奴才"是滿語"包衣阿哈"的譯稱。將「阿哈」譯為漢文就是"家奴"、或"奴才",因此就出現了「包衣奴才」這個專屬稱呼。
  • 清八旗是怎麼分的?誰創立的?原來他還創造了滿文
    看過清劇的人都知道,滿清的軍人分為八旗。而且肯定有很多小夥伴們看到這個八旗會很疑惑,通常一臉蒙蔽地猜想:到底這個清八旗制度是怎樣的一種制度?是誰建立的?又是怎麼分的呢?這個制度是努爾哈赤建立的,在努爾哈赤尚未有能力與明朝抵抗之時,他就為了清朝的強大奠定了強大的軍事基礎。
  • 八旗的旗主是什麼?為何官員升官後最怕見旗主
    和珅被乾隆皇帝寵信,權力權傾一世,當和珅碰見正紅旗旗主金大菸袋的時候,和珅馬上跪下磕頭。很多人好奇,和珅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等一系列職務,還要給八旗旗主下跪嗎?八旗的旗主是什麼?為何官員升官後最怕旗主呢?首先要了解一個問題什麼是八旗,由鑲黃、正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合成八旗,這八旗的領導人就稱為旗主。
  • 太極拳憑什麼在京城迅速流行:因八旗子弟以提籠架鳥打太極為時尚
    最初的太極拳,只傳八旗貴胄,一種是在王府傳授,一種是在旗營教場。綿拳勝剛,以靜制動,太極拳的神奇,給提籠架鳥的羸弱貴族與毫無鬥志的旗營兵士帶來了希望。善撲營的還好,別的就難說了。那時的旗營,每日也都有操練,但教場附近各胡同口都早被兵士用帳幔遮掩,每操練一回合,兵士便迅速進入帷帳,而後各持菸具,拼命呼吸,候令再出,潦草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