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無論是哪一種,都要往明白了去練。不知道怎麼去用,就不知道練了有什麼用,練了也就沒用。又要往能力去練,往殺傷力上去練。不然總是不能徹底的解決實戰問題,一鐵鍬拍下去便現了原形,什麼招式都不好使了。
有時候不是教師教壞了人,而是學生選擇了某種他認為好卻根本就不明白的形式。他強加了許多的期待於自己的猜想中,等他教人的時候,這一門拳便早不是原先的了。
太極拳,老早就是這般局面了。它的成功不過是滿足了投機者「以弱勝強」的幻想。最初的太極拳,只傳八旗貴胄,一種是在王府傳授,一種是在旗營教場。
綿拳勝剛,以靜制動,太極拳的神奇,給提籠架鳥的羸弱貴族與毫無鬥志的旗營兵士帶來了希望。
善撲營的還好,別的就難說了。那時的旗營,每日也都有操練,但教場附近各胡同口都早被兵士用帳幔遮掩,每操練一回合,兵士便迅速進入帷帳,而後各持菸具,拼命呼吸,候令再出,潦草敷衍。
鴉片是一種流行,不光八旗子弟,許多的拳師也都有此癖。一些武術名家壽命不長,並非拳不養人,與這頹廢的習慣有大關係,好底子也在這吞吐中間被掏空了。
是拳家,必然有門戶之別,貴族以炫耀奇珍異寶、能人異士為樂,各府各營勢不想讓,但卻是爭議多,實戰少,盼著高手對決,自己並不出力。而行業之中有著默契,或結為兄弟,或避不談拳。楊露蟬武藝精絕,可以做到點到為止,所以敗者心悅誠服,傳有美名。楊班侯時便要守住名譽,勝負不讓,並不討好。到了楊班侯的弟弟楊健侯支撐局面時,楊家已經根基穩固,他寬厚和氣,便合了潮流。
隨著民間大戶以及文化名流的加入,也越發儒雅高尚起來。尤其太極拳被命名後,被不斷的附會強加文化信息,後來以至於楊家自己都無法左右,甚至退出京城。在清朝中後期的時候,太極拳還在楊家手裡,八旗貴族十分高傲,並不允許其他師兄弟與自己並列,其他侍衛、士兵出身的太極拳師,都平白比王府子弟矮了一輩,甚至不得稱為正宗。
到了清朝末期,時局有變,太極拳也在民間流行開來,而且不分社會層次,人人都可以學到。也因為早先被貶低一代弟子的獨立發展,後來又演變出了其他支脈。到了民國的時候,太極拳更成了一種融入上流的捷徑,有了文化交誼舞的意味。有此功能,主要還不是文化意味與實戰能力,而是其中傳達出來的神秘氣息。對上流社會一直保持有較高的吸引力與玩味趣味。
當然這種神秘氣息是要以「奇能」為證明,所以各種推手問勁,說手破手開始流行。打有楊家嫡傳頂著,說就各說各法了。跟現在局面都差不多。
拳師玩耍,極少談及真功,多以拳勢哄人,叫做說手;弟子受教叫做給手;而與人對比叫做搭手。哪一手輸了,求教師父,給破解了,叫做破手。所以拳術之間,也多是低手搭手破手,與現在的公園情況一般。然後覺著哪一手巧妙,就拆出來歸到自己的套路之中,如此各類手法多如牛毛,技擊真髓鮮有感悟。對於內勁也必然是技巧性思考,於是太極、陰陽、虛實等等,也不過是歸納修飾罷了。
有好經營者,則衝著名氣,不細分辨,多方求學,集合形式,而後編撰成冊,雖身居人下,但名為通家,如此賺了好口碑。真正鑽研武學者古時即少,多是附庸流行謀個營生。拳的好處不在實戰而在學問,是更換門庭的一條捷徑,跟高俅擅長蹴鞠都是一類。
這個狀態,就跟當代某個時代是一樣的。在網絡流行前,國內搏擊賽事也沒有流行起來,因為影視武打片的影響,多少的青年因為太極拳以柔克剛不走尋常路的境界而受到吸引,如此追求下去。而時至今日,太極拳又成了一種傳統文化代表,又與琴棋書畫、書法茶藝歸為一類,成為高級會所的高雅志趣,一種身心的修行時尚。與其他流血流汗的激烈武術相比,又有了楊露蟬進京城時的那個味道。
又因為公園太極拳具備有廣場舞的健身與休閒功能,且作為中國文化形象符號被不斷包裝,也與當年普通習拳者一樣,成為了一種即有養生實惠,又有探討趣味,且有可能在業務方面也起到促進作用的一種社交手段,流行拜師門,同門之間相互幫助,已經不是原本的實戰技術了。不過這一功能,在剛有太極拳(楊氏)的時候就有了。
你練得好了,能代替師父做一些展示與應對,就比較容易得到師父的喜歡,即得技藝又得名分,也就有了門內的地位。作為一個大門戶的話,必然有著各個領域的人才,也就有了各種的方便。這其中成功典型還得是祖師楊露蟬。楊露蟬也正是憑藉著太極拳,就從一個普通的藥鋪員工,成為了京城上流名師。當然,楊露蟬那是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