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憑什麼在京城迅速流行:因八旗子弟以提籠架鳥打太極為時尚

2021-01-10 武作家論武術界

武術,無論是哪一種,都要往明白了去練。不知道怎麼去用,就不知道練了有什麼用,練了也就沒用。又要往能力去練,往殺傷力上去練。不然總是不能徹底的解決實戰問題,一鐵鍬拍下去便現了原形,什麼招式都不好使了。

有時候不是教師教壞了人,而是學生選擇了某種他認為好卻根本就不明白的形式。他強加了許多的期待於自己的猜想中,等他教人的時候,這一門拳便早不是原先的了。

太極拳,老早就是這般局面了。它的成功不過是滿足了投機者「以弱勝強」的幻想。最初的太極拳,只傳八旗貴胄,一種是在王府傳授,一種是在旗營教場。

綿拳勝剛,以靜制動,太極拳的神奇,給提籠架鳥的羸弱貴族與毫無鬥志的旗營兵士帶來了希望。

善撲營的還好,別的就難說了。那時的旗營,每日也都有操練,但教場附近各胡同口都早被兵士用帳幔遮掩,每操練一回合,兵士便迅速進入帷帳,而後各持菸具,拼命呼吸,候令再出,潦草敷衍。

鴉片是一種流行,不光八旗子弟,許多的拳師也都有此癖。一些武術名家壽命不長,並非拳不養人,與這頹廢的習慣有大關係,好底子也在這吞吐中間被掏空了。

是拳家,必然有門戶之別,貴族以炫耀奇珍異寶、能人異士為樂,各府各營勢不想讓,但卻是爭議多,實戰少,盼著高手對決,自己並不出力。而行業之中有著默契,或結為兄弟,或避不談拳。楊露蟬武藝精絕,可以做到點到為止,所以敗者心悅誠服,傳有美名。楊班侯時便要守住名譽,勝負不讓,並不討好。到了楊班侯的弟弟楊健侯支撐局面時,楊家已經根基穩固,他寬厚和氣,便合了潮流。

隨著民間大戶以及文化名流的加入,也越發儒雅高尚起來。尤其太極拳被命名後,被不斷的附會強加文化信息,後來以至於楊家自己都無法左右,甚至退出京城。在清朝中後期的時候,太極拳還在楊家手裡,八旗貴族十分高傲,並不允許其他師兄弟與自己並列,其他侍衛、士兵出身的太極拳師,都平白比王府子弟矮了一輩,甚至不得稱為正宗。

到了清朝末期,時局有變,太極拳也在民間流行開來,而且不分社會層次,人人都可以學到。也因為早先被貶低一代弟子的獨立發展,後來又演變出了其他支脈。到了民國的時候,太極拳更成了一種融入上流的捷徑,有了文化交誼舞的意味。有此功能,主要還不是文化意味與實戰能力,而是其中傳達出來的神秘氣息。對上流社會一直保持有較高的吸引力與玩味趣味。

當然這種神秘氣息是要以「奇能」為證明,所以各種推手問勁,說手破手開始流行。打有楊家嫡傳頂著,說就各說各法了。跟現在局面都差不多。

拳師玩耍,極少談及真功,多以拳勢哄人,叫做說手;弟子受教叫做給手;而與人對比叫做搭手。哪一手輸了,求教師父,給破解了,叫做破手。所以拳術之間,也多是低手搭手破手,與現在的公園情況一般。然後覺著哪一手巧妙,就拆出來歸到自己的套路之中,如此各類手法多如牛毛,技擊真髓鮮有感悟。對於內勁也必然是技巧性思考,於是太極、陰陽、虛實等等,也不過是歸納修飾罷了。

有好經營者,則衝著名氣,不細分辨,多方求學,集合形式,而後編撰成冊,雖身居人下,但名為通家,如此賺了好口碑。真正鑽研武學者古時即少,多是附庸流行謀個營生。拳的好處不在實戰而在學問,是更換門庭的一條捷徑,跟高俅擅長蹴鞠都是一類。

這個狀態,就跟當代某個時代是一樣的。在網絡流行前,國內搏擊賽事也沒有流行起來,因為影視武打片的影響,多少的青年因為太極拳以柔克剛不走尋常路的境界而受到吸引,如此追求下去。而時至今日,太極拳又成了一種傳統文化代表,又與琴棋書畫、書法茶藝歸為一類,成為高級會所的高雅志趣,一種身心的修行時尚。與其他流血流汗的激烈武術相比,又有了楊露蟬進京城時的那個味道。

又因為公園太極拳具備有廣場舞的健身與休閒功能,且作為中國文化形象符號被不斷包裝,也與當年普通習拳者一樣,成為了一種即有養生實惠,又有探討趣味,且有可能在業務方面也起到促進作用的一種社交手段,流行拜師門,同門之間相互幫助,已經不是原本的實戰技術了。不過這一功能,在剛有太極拳(楊氏)的時候就有了。

你練得好了,能代替師父做一些展示與應對,就比較容易得到師父的喜歡,即得技藝又得名分,也就有了門內的地位。作為一個大門戶的話,必然有著各個領域的人才,也就有了各種的方便。這其中成功典型還得是祖師楊露蟬。楊露蟬也正是憑藉著太極拳,就從一個普通的藥鋪員工,成為了京城上流名師。當然,楊露蟬那是真功夫。

相關焦點

  • 【街拍紀實】津門網吳強:《光影四九城》之六提籠架鳥
    我腦海中「提籠架鳥」的畫面是:一束束陽光斜射在城牆根下,身穿長袍馬褂手提鳥籠的人,邁著方步在「遛鳥」。這幅畫面會把人們帶到了清末民初,提鳥籠的人多是那些八旗子弟,他們遛鳥是酒足飯飽之後的消遣方式之一,老北京養鳥歷史可以追源到皇宮了。
  • 提籠架鳥,北京人為什麼那麼愛玩鳥?
    一說「提籠架鳥」,您頭腦中大概就會浮現出老北京紈絝子弟的形象。汪曾祺先生總結:    遛鳥的人是北京人裡頭起得最早的一撥。老北京提籠架鳥,要追根到滿族人養鳥聽音的傳統。滿族人原是獵於山林的遊牧民,閒時捕捉鳴禽以飼養觀賞,捕鳥是其愛好之一。《清太宗實錄》裡記載,曾有人捕到一隻好鳥,想送給皇太極請他收下,皇太極說:此鳥雖有好音,但玩物喪志,拒絕收下。可見,滿族人有養鳥聽音的傳統。清朝滿族人入關以後,這種傳統也被帶入北京。
  • 玩家|提籠架鳥的講究
    但是,我並不鍾愛養鳥和養蟲,固執地認為「提籠架鳥」是封建式的遺老遺風,所以從來沒有去更深刻的體會這些「玩意兒」在那些人心中的意義。後來出國上學工作,十幾年後又回到魂牽夢縈的北京,年過不惑之時,發現對老舊物漸生情愫。有一天,妻的一句話猛然警醒我:「如此精美的東西,它背後代表的應該是一種特有的文化。」從那天起我開始思考了,開始每天和父親討教從他15歲起就鍾愛的養鳥養蟲。
  • 提籠架鳥很愜意,小心別把自己關進了牢籠
    「提籠架鳥,飛鷹走狗」,說的就是寵物的事,指的是滿清時代老北京城裡八旗子弟的一種生活狀態。隨著時代變遷,「飛鷹走狗」(使用鷹犬打獵)這事已經被歸入奢侈品行列了。但在很多城市,「提籠架鳥」依然常見,鳥寵飼養者往往佔據公園一角,一邊晨練,一邊交流養鳥心得,頗為自在。
  • 提籠架鳥很愜意,小心別把自己關進了牢籠
    「提籠架鳥,飛鷹走狗」,說的就是寵物的事,指的是滿清時代老北京城裡八旗子弟的一種生活狀態。隨著時代變遷,「飛鷹走狗」(使用鷹犬打獵)這事已經被歸入奢侈品行列了。但在很多城市,「提籠架鳥」依然常見,鳥寵飼養者往往佔據公園一角,一邊晨練,一邊交流養鳥心得,頗為自在。
  • 提籠架鳥肩落鷹,耳聽蛐蛐叫,雅俗樂逍遙!
    懷中揣葫蘆,手裡揉核桃,提籠架鳥肩落鷹,耳聽蛐蛐叫,石榴紅似火,鴿哨響雲霄,缸底金魚穿水草,雅俗樂逍遙!這些都是老輩人的玩兒法,他們不止玩兒,還玩兒出了文化。養鳥在看清朝劇時,總能看到一些富家子弟的出門標配:長袍大褂,頭頂一個瓜皮帽,手上一個大扳指,再揉倆核桃,有時還提著個鳥籠子滿大街晃悠。養鳥風氣也是被八旗子弟引領,滿清入關後,滿人不用務農,無需打仗,不為生計操勞,閒得無聊就開始養鳥、養蟲、盤鴿子,《燕京雜記》裡記載:「京師人多養雀,街上閒行者有臂鷹者,有籠百舌者,又有持小竿系一小鳥使其上者,遊手無事,出入必攜。」
  • 八旗子弟喜歡鬥蛐蛐,裡面有太深學問,不是誰都能玩起來的
    「提籠、架鳥逗(鬥)蛐蛐」,是清朝紈絝子弟的標配,哪個大家子弟要是不會玩這兩樣,在當時估計會被人笑掉大牙。可是您知道嗎?除了養鳥有不少的講究之外,鬥蛐蛐也有很多的門道。至於鬥蛐蛐究竟有多深的學問?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1912年,隨著辛亥革命槍聲的打響,大清徹底土崩瓦解,被歷史沉重的車輪碾碎,成為了故去的王朝。大清國雖然不在了,可是卻在京城留下了一批養尊處優、且好逸惡勞的「閒人」,他們便是滿清的八旗子弟,老北京人稱他們為「頑主」。
  • 清朝八旗子弟的八旗是怎麼形成的?哪個旗等級最高?
    看清朝宮廷劇時經常聽到八旗子弟這個名詞,那什麼是八旗子弟?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和珅在蘭州「出差」,在茶館與金大菸袋發生矛盾,一個京官,在地方底氣必然很足。出乎意料的是金大菸袋對和珅說「你是大營裡出來的吧?和珅進城了嗎?
  • 八旗打不過太平軍,只能提籠架鳥?八旗軍才是英王陳玉成最大剋星
    有網友問:滿人幾百萬八旗軍為什麼打不過太平軍2萬人?宣統三年統計,全國的旗人才153萬,到哪裡去找幾百萬八旗軍出來?1912年,內務部民治司公布的辛亥年(1911)八旗戶口調查,其中京城內城八旗男女有23.4萬人,內務府三旗男女有15.3萬人。
  • 提籠架鳥今何在?京城鳥市興衰記
    如今的北京城已較少見到「提籠架鳥」的景象,但在老北京人的生活中,鳥市曾經佔據重要一席。自發鳥市亂象多在很多人記憶中,「提籠架鳥」是老北京的一景。「提籠」是指籠養鳥,主要是為了觀賞和聽音;「架鳥」是用架子來養鳥,叫「亮架」。
  • 「提籠」和「架鳥」原來不是一回事!北京人只架這三種鳥
    說起遛鳥,很多人印象裡就是大爺們提著鳥籠子到戶外轉悠遛彎。但是您知道嗎?「提籠架鳥」才是老北京人最傳統的遛鳥方式,並且「提籠」和「架鳥」並不是一回事兒。清朝國學大師夏仁虎在《燕京雜記》裡記載:「京師人多養雀,街上閒行者有臂鷹者,有籠百舌者,又有持小竿系一小鳥使其上者,遊手無事,出入必攜。」「提籠」常見,而為什麼「架鳥」我們現在很難看的到呢?
  • 實拍天津周末才有的鳥市,我也體驗了一把「提籠架鳥」的生活!
    說道「提籠遛鳥,盤珠子擼串」,天津北京可是全國都名列前茅的城市!就拿養鳥迷來說,十之八九因入迷而精通,因精通而自得其樂,因自得其樂而長壽。因此,像天津西站橋下這種六日「鳥迷」聚會的市集,就應運而生了..
  • 太極拳的技術核心是什麼——王璐璐太極漫談
    王璐璐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王璐璐 混盹初開,產生天地陰陽對立王璐璐 太極拳也是在此道中運行王璐璐 這是因王璐璐 加入力量大小的元素,產生四相,頂透粘空四勁法王璐璐 加入方向元素,出八卦,棚捋擠按採咧肘靠王璐璐 j加入結構的元素可產生無窮動作王璐璐
  • 「提籠架鳥」是兩個詞?老北京人玩鳥就是這麼講究
    以至於一說到北京的紈絝子弟、少爺秧子,都會用到一個詞——提籠架鳥。 然而,提籠架鳥,根本是兩碼事。 提籠 是指籠養鳥,主要是為了觀賞和聽音。紅綠鸚鵡、虎皮鸚鵡、芙蓉鳥、倒掛鳥、珍珠鳥等,皆是毛色豔麗的鳥,能使人賞心悅目。
  •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晚清八旗子弟貴族生活,到底是什麼樣?
    從一開始的散兵遊勇,到最後擁有完整的八旗制度,可以說這既是建州女真,趟過歷史長河之後的跨越。同時,也是滿族祖先開拓歷史的豪情。八旗制度作為其民族壯大的基礎,最終走上了令人仰視的歷史舞臺。在八旗制度的影響之下,不斷催生出了八旗子弟。這些以八旗制度為核心,被編制為不同建制的旗人,「閒時耕種、戰時為兵」。
  • 太極拳、八卦掌到現在為何沒了實戰能力?真的比不上自由搏擊嗎?
    太極拳、八卦掌到現在為何沒了實戰能力?真的比不上自由搏擊嗎?太極拳創立之初是健身為主,應對常見進攻招式以防禦為主的拳法,古人比武常因派別不同相互試探見招拆招。而現代的拳擊進攻單一,拳在前身在後破綻不容易暴露給對方。通過晃動遲疑影響對方反應,加上重複的應激練習,使反應速度,動作銜接頻率都快於傳統太極拳。
  • 清末八旗只能提籠架鳥?八旗軍摧毀陳玉成主力 甲午戰爭打敗日軍
    其實也不能這麼說,清末八旗軍還是打了不少仗的。在太平天國戰爭,八旗軍和蒙古軍剿滅了太平軍北伐軍,隨後在都興阿和西凌阿帶領下一直在湖廣作戰,並且一直衝到南京北面的揚州,在摧毀英王陳玉成主力方面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 清末八旗只能提籠架鳥?左宗棠收復新疆:主力就是八旗怎麼解釋?
    劉錦棠是湘軍名將,在鎮壓太平軍當中出名,其實金順也是鎮壓太平軍出名的,金順本來是多隆阿的部下,因戰功賜號圖爾格齊巴圖魯。又因為在陝西、甘肅和寧夏的戰功,成為烏裡雅蘇臺將軍,西徵軍副司令。左宗棠命令其「令得節制各城辦事領隊大臣,似與前敵事宜」。
  • 一朝開悟的太極拳家們
    全佑有一年.楊露禪回老家舂節。騾車到了盧溝橋,楊老對徒步扶車送行的全佑說:「回去好好練,站住中定,往開裡打。」據說,全佑牢記楊露禪這句「站住中定,往開裡打」的指示,每天認真研習,將其融會貫通於拳架和推手之中,身步法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神鬼莫測,形成了他獨到的風格,也成為楊露禪名下最善柔化的得意弟子。有人說,全佑得了一句話,悟出自家拳(吳氏太極拳)。
  • 養花種草、提籠架鳥是賢德,有歷史淵源
    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汝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從這點上來說,老公喜歡養花種草、提籠架鳥不是不過日子,是有歷史傳承的哦!而且只有賢德之人才喜歡呀!趕緊和老婆申請財政補貼!讀歷史,品人生,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