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全佑(1834-1902),字公甫,滿族,吳氏太極拳奠基人。
當年楊露禪在王府教拳,學拳的都是皇族貴人。看楊露禪功夫真好,這些人就向朝廷力薦楊露禪作了軍隊的武術老師。教拳過程中,楊露禪就挑選了幾個好苗子著力培養,其中一個就是全佑。全佑雖是滿族人,但身份低微,皇族們不願與他互稱師兄弟,楊露禪就讓他拜兒子楊班侯為師,仍由楊露禪親自執教。
全佑年少時,就嗜好武術,不怕吃苦。他是滿族子弟,家境殷實,家人聘請武師來家教他武技,打下了紮實的功底。在跟隨楊露禪練拳後,全佑如饑似渴,天天侍奉師父左右,練拳不輟。
有一年.楊露禪回老家舂節。要與師父分別一段時間,全佑自然是依依不捨,跟隨騾車送了一程又—程。楊露禪說,回去罷,不要送了,全佑堅持再送一程。騾車到了盧溝橋,楊老對徒步扶車送行的全佑說:「回去好好練,站住中定,往開裡打。」
據說,全佑牢記楊露禪這句「站住中定,往開裡打」的指示,每天認真研習,將其融會貫通於拳架和推手之中,身步法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神鬼莫測,形成了他獨到的風格,也成為楊露禪名下最善柔化的得意弟子。
有人說,全佑得了一句話,悟出自家拳(吳氏太極拳)。
02
全佑有個徒弟叫王茂齋( 1862-1940),祖籍山東掖縣,京城「同盛福」掌柜,經營磚瓦生意。機緣巧合,王茂齋三十六歲起跟從全佑學習太極拳。王雖然是商鋪老闆,卻為人謙恭、學拳認真。無論嚴寒酷暑,每次必是親自接送老師。年復一年,以誠感動了老師.從而飽受其藝。
王茂齋沒有「幼功」,半路學拳,年紀大,事務多,居然練出好功夫,憑的就是師父真實傳授,自己苦練巧練。
傳聞,王茂齋出名後有人找他推手,王茂齋不敵。便躲起來狠命練功,但總感覺找不到門路。有一天他見石匠鑿磨盤,只見石匠一手握釺,用釺尖對好要鑿的地方,另一手持錘敲擊釺子,釺子就按照匠人掌握的方向前進,該去掉的部分就鑿掉了。釺子本身並不發力,發力在錘。看著看著,王茂齋突然開悟,太極技擊不也是這個道理嗎?攻擊用的前手只是找準目標沾住對方,接觸點不用力,全靠腰掌握方向,後手發力,就如用錘頭敲擊釺子一樣。同時,也要像釺子不是抵住—個點死敲,推手也不能只向—個地方死推,而要虛虛實實地來.千點萬點地推。
悟出這個道理,王茂齋的功夫一下子提高了一個層次。
有人說,石匠鑿石,鑿醒了王茂齋。
03
鄭曼青(1902—1975),永嘉城區(今溫州鹿城區)人,擅詩、書、畫、拳、醫,有「五絕老人」美稱。
據說,鄭曼青治好了楊氏太極拳一代宗師楊澄甫夫人的婦科頑症,楊非常高興,把自己的太極拳悉數傳給了鄭曼青。鄭曼青聰明絕頂,他跟隨楊澄甫學拳進步很快。1933年他根據楊澄甫的口述寫成了《太極拳體用全書》,1939年擔任了湖南省國術館館長。任國術館館長期間,為了節省學員的學拳時間,鄭曼青對楊式太極拳老架進行了重新編排,刪減了很多重複的招式,精簡為三十七式簡易太極拳,大家把他編排的簡化太極拳稱為「鄭子太極拳」。在臺灣,他創立了時中拳社,傳授拳術,至今,鄭子太極拳在臺灣獨樹一幟。1965年,鄭曼青移居美國,把他的鄭子太極拳也帶了過去,為楊式太極拳在美國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鄭曼青跟隨楊澄甫學拳時,楊常囑咐他要松要松,說不松乃是挨打的架子,這話鄭聽了相繼不下千遍。老師每天叮囑,鄭曼青自覺非常重要,認真研習,可就是不得要領。一天晚上,鄭曼青躺在床上,還在琢磨如何松的問題。恍恍惚惚,睡夢中他感覺自己雙臂斷了,沒有胳膊沒有手了,身體輕輕鬆鬆。他驚醒後,突然開悟,太極拳的松肩之松,應該就是這樣松呀。
從此,鄭曼青拳藝大進。
人們都羨慕成功者的成就,卻不注意成功者的付出。實際上,人們的智力水平差距不大,誰能在事業上更成功,取決於各自在事業上的努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