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禹襄:學太極拳的兩次飛躍
李新方
「先在心,後在身」(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這是學太極拳之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則,也太極拳修習進程中的兩次飛躍。先在心,在心為意,以意行氣,以氣運身,氣斂入骨,練氣歸神,即為在身,故曰後在身。在身為神,是謂神明,故神明乃長期用意,精誠所至,並無另外的秘傳,練至用意無微不到之後,久而自能不用意而無不如意,氣勢騰挪,全身高度自動化。
是以學太極拳得到真傳不難,用意也不難,神明之境亦非高不可攀,而每個習練者成就不同,雖一師之徒而所處的境界自有差別,最主要的差別只在於發心不同,所謂「其為氣也,配道與義,無是餒也」,「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太極一氣也,真氣發於心,泱於背,溢於四肢百骸,至大至剛,以直養其氣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中華民族歷代聖賢豪傑,皆以此浩然之氣而頂天立地,嶽飛「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滿江紅·寫懷》),文天祥之「鏡裡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改」(《酹江月·和》),戚繼光之「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五律·韜鈐深處》),皆此浩然之氣發於心也。
太極拳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亦此浩然之氣凝聚而成,故有磅礴天地的強大氣勢,所向無敵的技擊威力,而戚繼光不僅是一位民族英雄,還是太極拳先師,所創拳經三十二勢(見《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是早期太極拳的傑出代表。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畬創太極拳經典,實現了從早期經驗太極拳,到現代科學太極拳的歷史轉變,亦所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中華民族無數英烈浩然之氣發於心也。
是以學太極拳而欲有所成就者,亦當以中華民族無數英烈和太極拳先師之心為心,亦即以天地之心為心,以生民之命為命,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心正乃能立身中正安舒,身法無有不合,而意誠乃能用意無微不到,有傲骨乃能氣斂入骨,有強大的精神乃能凝聚和支撐強大的氣勢。
如是則自能與無數英烈和太極拳先師心心相印,得到他們的全力加持,再讀王武李論自有不可思議的感應,字裡行間都充滿著磅礴天地的浩然之氣,而後走架打手,氣聚其身,斂入其骨,直養其氣而無害,距離「以氣全吞而入於化也」,「四體不言而喻矣」(武禹襄《四字不傳秘訣》)的神明之境,也就越來越近了。同時,「志一則動氣,氣一則動志」(《孟子·公孫丑章句上》),達到氣斂入骨之後,心力就更強大了,不僅學太極拳進步更快,工作能力和效率也會有不可思議的提高,可以為國家和人民做更多更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