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包衣奴才是什麼意思,他們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地位如何?

2021-01-10 史論縱橫

在一些以清朝歷史為背景的小說或者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包衣奴才」這個詞語,這個詞可是清朝的專有名詞。

顧名思義,包衣奴才是清朝統治者奴僕中的一種,不過雖為奴才,卻也是清朝統治的重要一部分,有許多包衣奴才出身的人在清朝當官、為妃,名垂史冊。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先生的家族就是包衣;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后也是包衣出身,得寵之後其家族被抬旗,編入內佐領,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許多,縱橫就不再列舉了。

本文主要是討論清朝的包衣奴才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有著怎樣的地位,又履行著怎樣的職責。

「包衣奴才"即是"家生奴才" ,"家生奴才"是滿語"包衣阿哈"的譯稱。將「阿哈」譯為漢文就是"家奴"、或"奴才",因此就出現了「包衣奴才」這個專屬稱呼。單看「奴才」這個詞便知道這些人身份不高,包衣奴才只存在於滿洲八旗制度之中,按照清朝的制度,「包衣」不是八旗中獨立的組成部分而是依附於他的主人所在的旗。其中上三旗的包衣都是由內務府管轄,專門用於服侍皇室;而下五旗包衣奴才則是分屬下五旗的王公貴族。

上三旗包衣家的女子是要參加宮女選秀的,也是清朝宮女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被皇帝看中的話,是有機會做嬪妃的。

包衣奴才的來源一般有三種:一是在戰爭時期,劫掠其他部落的人強迫他們成為自己的奴隸,而且這些奴隸作為戰利品,可以隨意買賣、打殺,地位及其低下;第二種就是「家生子」,家生子的父親或母親本身就是旗人家中的奴才,生下了孩子之後,孩子也會成為這家的奴才,綿延傳承,世代為奴。最後一種就是平民家中貧窮,到了賣兒賣女的地步,孩子被別人買走之後,就成為了包衣奴才。

這些包衣奴才雖然地位很低,任主人差遣,但是他們也有一個優勢,他們與有權有勢的上層圈子的人物距離更近,也更能說得上話,雖然在他們主人這裡,他們是地位卑賤的奴才,但是對圈子外的人來說,這些混得好的包衣奴才,是外人爭搶巴結的對象,比那些地位普通的人更加容易賺得一身富貴,說起來倒有點狐假虎威的意思。

清朝建立之後,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穩固自己的統治,在任命官員的時候更是以滿人為中心,與此同時,包衣奴才深受主人的信賴,不僅能夠擁有旗人的戶口,而且是有機會參與政治的,還可以參加科舉,甚至還能成為達官貴人。

而且是包衣奴才出身的貴人其實也並不少見,比如說,像我們比較熟悉的大學士和珅、大將軍年羹堯,而且就連雍正皇帝的母親德妃烏雅氏也是正宗的包衣出身。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包衣奴才都有這麼好的機遇,大部分的還是在做一些伺候人的或是粗重繁雜的工作,就和普通的下人沒什麼兩樣。

由此可見,包衣奴才的地位低只是相對來說的,對於皇室和王公大臣來講,他們或許只是一些奴才,但是對於普通的漢人老百姓而言,包衣奴才因為有旗人的戶口,在身份上可比他們高了不止一點。所以,包衣奴才雖然有個「奴才」名號,可在身份上來說,他們可並不是在最底層的。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包衣奴才都是些什麼人?他們都是做什麼的?地位高嗎?
    簡單地說,包衣奴才就是專門服侍於八旗滿洲皇族和王公貴族的家奴,與一般的奴僕不同的是,包衣是「世襲」的,就是其家族的先祖為包衣,那麼這個家族的後代就世世代代為包衣,專門服侍先祖侍奉的那個八旗貴族。包衣奴才的地位高嗎?他本身的地位並不高。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怎樣一種存在?
    包衣奴才的地位很高的,怎麼算人家都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僕人,起點擺在那裡的。包衣全稱「包衣阿哈」,系滿語音譯,乃是家奴之意,其中「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是清代八旗組織內部的一種人身領屬制度。這部分人主要由犯罪受懲罰的旗人組成,他們在旗籍上被列入另冊且為世襲群體。
  • 清朝獨有的奴才制度,滿臣稱奴漢臣稱臣,包衣奴才又是如何劃分?
    在清朝以前,奴才一直都是含有貶義的存在,通常是一些失去自由或者是地位卑賤之人。雖然說秦始皇之後廢除了奴隸陪葬制,但是奴隸身份的卑賤並沒有根除,且在法律不完善的封建社會,奴隸的生死並沒有多少人關心。但是在清朝之時,奴才卻成為了一個褒義詞,更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身份。
  • 《包衣是奴才》
    高藝斌寫:《包衣是奴才》《清朝官員跪拜洋人》清朝的包衣在滿語中被稱為「包衣阿哈」,是家奴的意思,所以一般包衣都會和奴才連用稱為包衣奴才
  • 清朝「包衣奴才」地位很低?男的任高官,女的當后妃,真羨慕不來
    但實際上,不是誰都可以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有些沒門路的大臣羨慕還羨慕不來呢,這就叫欲做奴才而不得。包衣奴才是清朝出現頻率較多的一個詞語,其實這個稱呼用詞重疊了,因為包衣的全稱是「包衣阿哈」,系滿語音譯,本身就包含著奴才的意思。包衣之家,阿哈指奴僕。如果按照漢人的習慣,這就是家奴。
  • 解密:包衣奴才在清朝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包衣奴才,顧名思義,就是家生奴才,是清朝特有的一種封建人身領屬制度。其實說白了,和奴隸社會中奴隸主與奴隸之間從屬關係沒什麼兩樣,不過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包衣奴才的臣僕身份只是針對他的主子而言,也就是說,與包衣其外的社會關係毫無關聯。那這些包衣奴才的來源從哪裡來呢?
  • 出身卑微,卻能官運亨通,清朝的包衣奴才為什麼那麼牛?
    包衣奴才的地位很高的,怎麼算人家都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僕人,起點擺在那裡的。 如此一看似乎包衣就是奴隸,但事實上,在清朝,包衣的地位遠高於普通人。 包衣與奴隸的區別: 努爾哈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發展以家族為核心的統治模式,而建立了「主僕關係」明確的八旗制度。換言之,八旗制度等同於清朝的包衣制度,這是學術界的共識。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幹嘛的,地位高嗎?
    清代的「包衣」本意就是家奴,但到了後期就開始演變成一種有義務的旗下人。包衣有自己獨立的建制,有點類似於《紅樓夢》中放出奴籍的賴尚榮家族。 包衣在法律上是良人的身份,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去應舉,有當官的可能。
  • 後金女真奪得中原以後,原來最下層的包衣奴才翻身,其中不乏漢人
    在當代,「包衣奴才」這個詞彙,相信大多數網友是不陌生的。因為不論是網絡論壇還是清宮戲,都會時常出現這個詞彙。 「包衣奴才」是清朝特有的詞彙,那麼,「包衣奴才」到底是幹嘛的?並且地位如何? 這一切,要從清朝建立前後說起。
  • 歷代官員都稱臣,到了清朝卻自稱奴才,是他們越來越沒骨氣嗎
    但到了清朝時期,這一稱呼就發生了改變,有很多大臣都自稱奴才,例如《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和珅。可能很多人認為和珅自稱奴才,是對乾隆的獻媚。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奴才」要比「臣」低賤的多,畢竟一種是主僕關係,一種是君臣關係。那麼,向和珅一樣自稱「奴才」的官員是因為沒有骨氣嗎?
  • 包衣奴才主要來源於戰俘,除出徵外還幫主人處理農商等事
    對清朝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會聽說過,清朝有種包衣奴才,也叫包衣,那什麼是包衣奴才呢?包衣全稱「包衣阿哈」,系滿語音譯,「家奴」之意,「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是清代八旗組織內部的一種人身領屬制度。
  • 稱「臣」與稱「奴才」,有何不同?|史太Long
    惟獨清王朝是個例外——如果我們去讀清朝人的奏摺,便會發現,他們總是自稱「奴才謹奏」、「奴才跪奏」;接到皇上的聖旨,則趕緊表態說:「奴才跪誦之下不勝悚懼無地自容」,「奴才伏讀再三更切悚惶」。稱「臣」與稱「奴才」,意義有什麼不同嗎?當然。有人說,奴才的地位比臣更卑賤。這麼說有點望文生義。
  • 八旗的包衣升官後,為何最怕見到自己的旗主?范文程就是血的教訓
    滿洲所有子民,都被納入八旗之中,這幫人平日裡就是老百姓,一旦打起仗來,每一個都是身先士卒的士兵,戰鬥力極其強悍。等到滿洲勢力延伸到蒙古和漢地以後,為了擴充編制,他們不得不又搞出了蒙八旗和漢八旗。不過社會地位還是滿八旗最高。一、八旗制度下旗主和包衣奴才之間的關係。1、入關之前。
  • 搞不懂的清朝稱謂,奴才和臣有何區別?為什麼有的大臣要自稱奴才
    我們在觀看有關清朝的宮廷劇時,常常會聽到太監將自己稱為奴才,一般這個稱謂都是下人才使用的。甚至在清朝以前,奴才一直都是罵人的話語,只要在清朝變成固定的稱謂。在清朝的皇宮當中,奴才這兩個字不是誰都能夠叫的,還有著很嚴格的要求。
  • 為什麼和珅自稱奴才,紀曉嵐自稱微臣,只因奴才和乾隆是一家人?
    為什麼和珅自稱奴才,紀曉嵐自稱微臣,只因奴才和乾隆是一家人?看過《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劇的朋友們,也許會有一個疑問,都是乾隆皇帝的臣子,為什麼紀曉嵐稱自己為「臣」,而和珅卻稱「奴才」。這有什麼不一樣嗎?
  • 科普:清朝的「包衣阿哈」都是什麼人?和皇帝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包衣阿哈是滿語音譯,「家奴」之意,「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是清代八旗組織內部的一種人身領屬制度,為八旗貴族所有,從事家務和生產勞動,其中一些包衣因受寵而顯貴。比如馮其庸在《曹雪芹的時代、家世和創作》中就寫道:「曹雪芹的家庭,是一個貴族官僚家庭,但又是一個奴才家世,因為他的上世很早就入了旗籍,屬正白旗包衣。」包衣阿哈的來源主要有三種:由諸申(滿族平民)轉化而來。平民犯罪,淪為奴隸。或窮困欠債,將妻子兒女典賣為奴。家生奴婢。包衣阿哈世代為奴,其所生子女仍為奴,亦稱「家生子」。
  • 本是個罵人詞,到清朝卻成了尊稱,只能滿族官員叫,漢人還沒資格
    如果大家在看清宮劇的時候注意了就會發現,像和珅這樣的滿族寵臣,在皇帝面前都是「嬌滴滴」的自稱「奴才」,然後乾隆誇獎和珅的時候,有時候還會說,「你真是個好奴才啊!」但是如果是像紀曉嵐這樣的漢族官員,不論他怎麼得乾隆的信任,到了乾隆面前,都是規規矩矩的自稱「臣」。  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在自稱「臣」的地位更高,而自稱「奴才」的地位更低嗎?
  • 清朝軍機處做什麼的?為什麼漢人見了皇上要稱臣,滿人卻要稱奴才
    慶親王奕劻這幫人,他們是軍機大臣,就對張之洞說幹嗎呢你?腿抽筋了嗎?快來呀來呀!哦對,突然想起來了,他們天天走習慣了,沒覺得進軍機處有什麼不合適。張之洞真懂規矩,因為世宗皇帝遺訓,沒命令你敢進來宰了你。軍機大臣平時就在這地方值班,早上三點多鐘起來,就得到這兒來值班。
  • 清朝滿臣為何自稱奴才?
    在人們心目中,「奴才」是個賤詞,可為何清廷規定只有滿臣能自稱「奴才」,而漢臣稱「臣」呢?「奴才」原是旗籍家庭奴僕對主人的自稱,相當於漢語的「老奴、小的」。其主子當權後,他們繼續這樣自稱,是表示「我是自家人」。
  • 清朝影視劇裡面,為什麼有人自稱「奴才」,有人自稱「臣」?
    在明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人自稱奴才,這類人群主要是內宮的太監為主,在這群裡眼裡,自己就是卑微的下人,皇帝就是他們的主子。到了康熙朝時,只有皇宮內的太監和宮女自稱奴才,目的有二,一來降低身份可以拉近與主子的關係,自我貶低是討好主人的一種有效方式,二來太監和宮女本就身份卑微,沒有地位,自稱為「奴」也是屬於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