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衣奴才,顧名思義,就是家生奴才,是清朝特有的一種封建人身領屬制度。其實說白了,和奴隸社會中奴隸主與奴隸之間從屬關係沒什麼兩樣,不過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包衣奴才的臣僕身份只是針對他的主子而言,也就是說,與包衣其外的社會關係毫無關聯。
那這些包衣奴才的來源從哪裡來呢?戰爭年代主要來自於戰俘,而和平年代主要來自於罪犯、破產者、欠貸戶,還有包衣們所生下的子女。這些人一旦和八旗封建主確定包衣制度,則一生都毫無人身自由,即使日後因戰功而發達顯貴,但對其主子還是保留著奴才身份,就像一個印記一樣,永遠無法抹去。
說實話,這種制度就是典型的封建殘餘,雖然包衣奴才的地位大多數是在漢人百姓之上,但在那些八旗貴族眼裡,就是一個奴隸、奴才。包衣雖然可以做官,可以獨立做些事,但他的身份永遠沒法改變,除非改朝換代。包衣的地位有高有低,其中在皇帝底下的,地位最高。
其中有名有姓的,如李衛、年羹堯、和珅等人,他們雖然位高權重,在外人眼裡,地位很高,但在皇帝眼裡,就是個愛新覺羅氏皇家家奴,所以這種主僕身份是固定的,即使包衣奴才再有地位、再有錢,對封建主來說,就是家奴。除非封建主同意剝離主僕關係,否則世世代代、包括子孫,都淪為包衣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