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包衣奴才都是些什麼人?他們都是做什麼的?地位高嗎?

2021-01-10 奧古說歷史

簡單地說,包衣奴才就是專門服侍於八旗滿洲皇族和王公貴族的家奴,與一般的奴僕不同的是,包衣是「世襲」的,就是其家族的先祖為包衣,那麼這個家族的後代就世世代代為包衣,專門服侍先祖侍奉的那個八旗貴族。

包衣奴才的地位高嗎?

他本身的地位並不高。

清朝包衣奴才主要來源於三個途徑:

由八旗底層百姓轉化而來。彼時,若有八旗百姓犯較大罪行的,多會將他們分配至各王公貴族為奴,淪為包衣。同時,有些八旗百姓因窮困欠債,為了生存,有時他們也會將妻子兒女典賣給八旗王公貴族為包衣。家生奴婢。一入包衣,其所生子女就世代為包衣,生生世世服侍著這個家庭的主人。由俘虜轉變而來。清朝有很多的包衣都是從俘虜轉變而來。彼時,各女真部族之間經常互相徵伐,所以他們經常掠取對方部族人口,將其變為自己的包衣。之後,八旗貴族在與明廷的戰爭中,也會經常將漢人、朝鮮人掠奪為包衣。從包衣奴才的來源來看,我們就可看出他們的地位在清朝並不高,相反很卑賤。畢竟包衣奴才要嘛是八旗底層百姓,要麼就是自小入府的奴婢,就是俘虜,因此他們卑賤的出身,就註定其身份、地位不會高到哪去。

當然,包衣奴才地位雖低,但是其機遇卻要比普通人高得多。因包衣奴才是世代服侍著這個王公貴族的家庭的,且是日日夜夜的陪伴在他們的身邊,所以他們可以說是王公貴族最信任的人。因此,因王公貴族對他們的信任,所以一旦王公貴族發跡,他們的地位、身份也會隨之水漲船高。

比如在清朝,有許多妃子就都是包衣出身,如康熙帝的德妃、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嘉慶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她們在被皇帝納為妃子時,其家族就是皇家的包衣奴才,是為正黃旗包衣。再比如,清朝有許多包衣因受寵而顯貴,做了高官,比如康熙朝的曹雪芹家族,因康熙的信任,身為包衣的曹家,在很長時間獨佔了江寧織造一職,成為江南最為顯赫的家族;康熙朝廣東巡撫李士楨,就是正白旗「包衣」。

總得說,清朝包衣奴才,其本身的地位並不高。但是,因為他是王公貴族世襲的家奴,是世世代代侍奉他們的最為忠心的奴才,所以他們一躍龍門的機會要比普通人大得多,尤其是身為皇家的家奴,一旦其主人做了皇帝,而他又深受皇帝的寵信,讓他的身份一瞬間就不可同日而語,轉眼間就能成為人上人,比如同治朝的湖廣總督官文和光緒朝的兵部尚書立山,他們皆因皇家包衣的身份,最終成為大清最有權勢的一群人當中的一員。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什麼意思,他們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地位如何?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先生的家族就是包衣;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后也是包衣出身,得寵之後其家族被抬旗,編入內佐領,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許多,縱橫就不再列舉了。本文主要是討論清朝的包衣奴才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有著怎樣的地位,又履行著怎樣的職責。「包衣奴才"即是"家生奴才" ,"家生奴才"是滿語"包衣阿哈"的譯稱。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怎樣一種存在?
    包衣奴才的地位很高的,怎麼算人家都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僕人,起點擺在那裡的。包衣全稱「包衣阿哈」,系滿語音譯,乃是家奴之意,其中「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是清代八旗組織內部的一種人身領屬制度。這部分人主要由犯罪受懲罰的旗人組成,他們在旗籍上被列入另冊且為世襲群體。
  • 解密:包衣奴才在清朝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包衣奴才,顧名思義,就是家生奴才,是清朝特有的一種封建人身領屬制度。其實說白了,和奴隸社會中奴隸主與奴隸之間從屬關係沒什麼兩樣,不過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包衣奴才的臣僕身份只是針對他的主子而言,也就是說,與包衣其外的社會關係毫無關聯。那這些包衣奴才的來源從哪裡來呢?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幹嘛的,地位高嗎?
    清代的「包衣」本意就是家奴,但到了後期就開始演變成一種有義務的旗下人。包衣有自己獨立的建制,有點類似於《紅樓夢》中放出奴籍的賴尚榮家族。 包衣在法律上是良人的身份,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去應舉,有當官的可能。
  • 出身卑微,卻能官運亨通,清朝的包衣奴才為什麼那麼牛?
    包衣奴才的地位很高的,怎麼算人家都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僕人,起點擺在那裡的。 包衣奴才和早期的奴隸社會一樣,他們的一切都屬於八旗貴族的,包括他們的生活,還有他們的婚假都要聽從八旗貴族的,為他們提供家務,娛樂,還有一些經營活動,可以這樣說,只要能想到的事情
  • 清朝獨有的奴才制度,滿臣稱奴漢臣稱臣,包衣奴才又是如何劃分?
    在清朝以前,奴才一直都是含有貶義的存在,通常是一些失去自由或者是地位卑賤之人。雖然說秦始皇之後廢除了奴隸陪葬制,但是奴隸身份的卑賤並沒有根除,且在法律不完善的封建社會,奴隸的生死並沒有多少人關心。但是在清朝之時,奴才卻成為了一個褒義詞,更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身份。
  • 《包衣是奴才》
    既然被稱為奴才,包衣的職責無非就是伺候主人打點府裡上下的事情,包衣只是自己主子的奴才。包衣比較可憐的一點是「世襲制」,一代為包衣代代為包衣,而且包衣是完全屬於主人的,你的婚喪嫁聚都要問過主人都要得到主人的同意。包衣奴才的種族類型很多,有滿人有漢人也有朝鮮族人。包衣奴才的來源主要是強迫來的,戰爭年代捕獲其他族群,也有一些人因為貧窮把自己的妻兒變賣為包衣。
  • 清朝「包衣奴才」地位很低?男的任高官,女的當后妃,真羨慕不來
    但實際上,不是誰都可以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有些沒門路的大臣羨慕還羨慕不來呢,這就叫欲做奴才而不得。包衣奴才是清朝出現頻率較多的一個詞語,其實這個稱呼用詞重疊了,因為包衣的全稱是「包衣阿哈」,系滿語音譯,本身就包含著奴才的意思。包衣之家,阿哈指奴僕。如果按照漢人的習慣,這就是家奴。
  • 歷代官員都稱臣,到了清朝卻自稱奴才,是他們越來越沒骨氣嗎
    在中國歷代王朝,官員與皇帝對話時都自稱「臣」。但到了清朝時期,這一稱呼就發生了改變,有很多大臣都自稱奴才,例如《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和珅。可能很多人認為和珅自稱奴才,是對乾隆的獻媚。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奴才」要比「臣」低賤的多,畢竟一種是主僕關係,一種是君臣關係。那麼,向和珅一樣自稱「奴才」的官員是因為沒有骨氣嗎?
  • 後金女真奪得中原以後,原來最下層的包衣奴才翻身,其中不乏漢人
    在當代,「包衣奴才」這個詞彙,相信大多數網友是不陌生的。因為不論是網絡論壇還是清宮戲,都會時常出現這個詞彙。 「包衣奴才」是清朝特有的詞彙,那麼,「包衣奴才」到底是幹嘛的?並且地位如何? 這一切,要從清朝建立前後說起。
  • 八旗的包衣升官後,為何最怕見到自己的旗主?范文程就是血的教訓
    這幾個旗主,全部都是努爾哈赤子侄和孫子,就算你地位再高,能跟這幾個旗主鬥法嗎?那個時候,人家可都是手握重兵的主帥。這裡還有一個小故事就能說明一切,範仲淹有一個後代子孫叫范文程,他大小就出生在滿洲。他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不僅可以幫清朝出謀劃策,自己還常常身先士卒上戰場打仗,所以成為了清朝的開國元勳,是柱石一般的大臣。
  • 科普:清朝的「包衣阿哈」都是什麼人?和皇帝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包衣阿哈是滿語音譯,「家奴」之意,「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是清代八旗組織內部的一種人身領屬制度,為八旗貴族所有,從事家務和生產勞動,其中一些包衣因受寵而顯貴。比如馮其庸在《曹雪芹的時代、家世和創作》中就寫道:「曹雪芹的家庭,是一個貴族官僚家庭,但又是一個奴才家世,因為他的上世很早就入了旗籍,屬正白旗包衣。」包衣阿哈的來源主要有三種:由諸申(滿族平民)轉化而來。平民犯罪,淪為奴隸。或窮困欠債,將妻子兒女典賣為奴。家生奴婢。包衣阿哈世代為奴,其所生子女仍為奴,亦稱「家生子」。
  • 包衣奴才主要來源於戰俘,除出徵外還幫主人處理農商等事
    對清朝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會聽說過,清朝有種包衣奴才,也叫包衣,那什麼是包衣奴才呢?包衣全稱「包衣阿哈」,系滿語音譯,「家奴」之意,「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是清代八旗組織內部的一種人身領屬制度。
  • 為什麼和珅自稱奴才,紀曉嵐自稱微臣,只因奴才和乾隆是一家人?
    為什麼和珅自稱奴才,紀曉嵐自稱微臣,只因奴才和乾隆是一家人?看過《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劇的朋友們,也許會有一個疑問,都是乾隆皇帝的臣子,為什麼紀曉嵐稱自己為「臣」,而和珅卻稱「奴才」。這有什麼不一樣嗎?
  • 本是個罵人詞,到清朝卻成了尊稱,只能滿族官員叫,漢人還沒資格
    如果大家在看清宮劇的時候注意了就會發現,像和珅這樣的滿族寵臣,在皇帝面前都是「嬌滴滴」的自稱「奴才」,然後乾隆誇獎和珅的時候,有時候還會說,「你真是個好奴才啊!」但是如果是像紀曉嵐這樣的漢族官員,不論他怎麼得乾隆的信任,到了乾隆面前,都是規規矩矩的自稱「臣」。  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在自稱「臣」的地位更高,而自稱「奴才」的地位更低嗎?
  • 清朝軍機處做什麼的?為什麼漢人見了皇上要稱臣,滿人卻要稱奴才
    他走到軍機處,在臺階底下,說什麼都不肯再往前多邁一步。張之洞那麼大的分兒,他都不敢邁一步。因為他不是軍機大臣,不能進軍機處。慶親王奕劻這幫人,他們是軍機大臣,就對張之洞說幹嗎呢你?腿抽筋了嗎?快來呀來呀!哦對,突然想起來了,他們天天走習慣了,沒覺得進軍機處有什麼不合適。張之洞真懂規矩,因為世宗皇帝遺訓,沒命令你敢進來宰了你。
  • 稱「臣」與稱「奴才」,有何不同?|史太Long
    惟獨清王朝是個例外——如果我們去讀清朝人的奏摺,便會發現,他們總是自稱「奴才謹奏」、「奴才跪奏」;接到皇上的聖旨,則趕緊表態說:「奴才跪誦之下不勝悚懼無地自容」,「奴才伏讀再三更切悚惶」。稱「臣」與稱「奴才」,意義有什麼不同嗎?當然。有人說,奴才的地位比臣更卑賤。這麼說有點望文生義。
  • 清朝官員對皇帝,什麼時候自稱「奴才」,什麼時候自稱「臣」
    文章引言: 在看一些清朝電視劇的時候,一些臣子會對皇帝自稱「奴才」。大家一定不要有什麼誤解,「奴才」並非一個貶義,或者自謙,並非所有的臣子,有資格這樣稱呼自己。
  • 在清朝奴才不是誰都能當的,從稱呼看出對方是否把你當成自己人
    在清朝歷史劇中我們聽到的比較多的一個詞就是「奴才」了。王剛在《宰相劉羅鍋》中飾演的和珅跟乾隆說的每一句話裡幾乎都有「奴才」,而且根據情緒的不同,能演繹出各種不同的味道,演技實在了得。但是電視劇市場魚龍混雜,製作水平參差不齊,編劇胡亂編,演員隨便演,根本不考慮歷史背景。有的清朝電視劇出現了漢大臣對皇上自稱「奴才」的bug,令人哭笑不得。
  • 清朝什麼人才有資格當奴才,滿漢大臣為何都喜歡自輕自賤
    在清宮劇中,不管是文武大臣,還是侍衛太監都是一口一個「奴才」的叫著,然而真實的情況卻並非如此,清朝的「奴才」可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奴才」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之中,是我國北方,尤其是少數民族中的常用詞彙,意為無用之人,只配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