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引言:
在看一些清朝電視劇的時候,一些臣子會對皇帝自稱「奴才」。大家一定不要有什麼誤解,「奴才」並非一個貶義,或者自謙,並非所有的臣子,有資格這樣稱呼自己。
清宮太監回憶:「奴才」並非卑賤之稱,是各個世襲王公,對太后,皇上,皇后的一種稱呼,只有收到皇家圈養者,才有資格在皇上面前,稱呼自己為「奴才」。
從歷史典籍上來看,清朝時期「奴才」有特定的含義和用法,不是任何人都能用的詞彙。「漢臣奏事稱臣,滿臣稱奴才,唯有滿漢會銜之時,滿人才稱臣。」
清軍入關之前,一直沿襲奴隸社會的遺風,統治者都被稱為「主子」,歸其管轄的滿族子民,都是「主子」的家奴,因此自稱為「奴才」,因此在滿洲的家族之中,一般情況之下,沒有「你、我」這樣的稱謂。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認為,「奴才」只有滿人會這樣稱呼自己,其實不然。
首先,並非所有的滿人,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
1,清朝的皇子,儘管也是滿人,可是他們在向皇帝上奏之時,沒有公私之分,全部自稱「臣」,從未見過有自稱「奴才」的奏摺。
2,皇帝的兄弟,也不向皇帝稱「奴才」,也一直以「臣」自居。
3,皇帝的長輩,也不需要向皇帝稱「奴才」。
4,皇帝在母親面前,也不能稱「奴才」,只能稱「兒臣」。
5,皇帝祭天之時,自稱「臣。」
另外,滿清八旗之外,也有一部分可以自稱「奴才」。
1,最早時期,八旗臣工,奏摺也稱呼為奴才,然而後來,一國大臣自稱奴才,不合體,於是就開始禁止使用,只有一種人例外,那就是被革職的官員,可以自稱「奴才」,滿漢皆適用。
2,清朝皇宮的宦官、太監,一般都是一些貧苦的漢人擔任,因此他們自稱「奴才」。
3,清朝的武官,無論滿漢,在請安摺子中,都必須稱呼自己為「奴才」。
4,清朝時期,滿語、蒙語非常的重要,在皇宮中,教導皇帝或者皇子蒙古語的老師,他們並非是八旗的蒙古人,可是在見到皇帝或者皇子的時候,也必須成「奴才」。
到了雍正年間,對「奴才」和「臣」,進行了正式的規範。
雍正元年,世宗就下令:「奴才」「臣」都是臣下之詞,不宜有兩種形式。自此之後,所有的奏章,一律用「臣」字。
乾隆年間,對「臣」「奴才」,再一次進行了界定。
公事的時候要稱「臣」,私事的時候可以稱「奴才」,兩者之間並沒有高低貴賤,親近疏遠之分。
儘管乾隆給出了具體的用法,可是還會有許多的八旗臣子,為了取悅與他,刻意拉近與皇帝之間的關係,在一些公事奏摺之中,還是自稱「奴才」,以示親近,這樣的做法,經常被乾隆批評。
比如,常青,徐期曾聯名上書自稱「奴才」,被乾隆批不知政體。
原來乾隆早就規定,八旗子弟的奏摺之中,除了請安、謝恩之外,必須稱「臣」,乾隆批評他的原因很簡單。
1,常青的奏摺為公事,應自稱「臣」。
2,與其聯名的徐期曾,為漢人,在摺子中自稱「奴才」,導致滿漢不分,有違體制。
清朝末期,為了革命的需要,一些文人就圍繞「奴才」大做文章。
將「奴才」,與無恥、賣國、無尊嚴聯繫在一起。
針對革命黨的批判,清政府也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改革。
光緒三十二年,大清政府免去滿族「奴才」的字樣,一律稱臣。
一直到宣統二年,大清朝廷再一次重申:
滿漢諸臣,凡是奏章公事,必須一律稱臣,八旗官員所有奏摺,無論公司,不在稱「奴才」,與漢族官員一樣,統一稱臣,以示滿漢平等之意。
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大清政府,土崩瓦解,「奴才」這個詞語,這個稱呼,跟隨封建帝制,成為歷史的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