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員對皇帝,什麼時候自稱「奴才」,什麼時候自稱「臣」

2021-01-10 騰訊網

文章引言:

在看一些清朝電視劇的時候,一些臣子會對皇帝自稱「奴才」。大家一定不要有什麼誤解,「奴才」並非一個貶義,或者自謙,並非所有的臣子,有資格這樣稱呼自己。

清宮太監回憶:「奴才」並非卑賤之稱,是各個世襲王公,對太后,皇上,皇后的一種稱呼,只有收到皇家圈養者,才有資格在皇上面前,稱呼自己為「奴才」。

從歷史典籍上來看,清朝時期「奴才」有特定的含義和用法,不是任何人都能用的詞彙。「漢臣奏事稱臣,滿臣稱奴才,唯有滿漢會銜之時,滿人才稱臣。」

清軍入關之前,一直沿襲奴隸社會的遺風,統治者都被稱為「主子」,歸其管轄的滿族子民,都是「主子」的家奴,因此自稱為「奴才」,因此在滿洲的家族之中,一般情況之下,沒有「你、我」這樣的稱謂。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認為,「奴才」只有滿人會這樣稱呼自己,其實不然。

首先,並非所有的滿人,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

1,清朝的皇子,儘管也是滿人,可是他們在向皇帝上奏之時,沒有公私之分,全部自稱「臣」,從未見過有自稱「奴才」的奏摺。

2,皇帝的兄弟,也不向皇帝稱「奴才」,也一直以「臣」自居。

3,皇帝的長輩,也不需要向皇帝稱「奴才」。

4,皇帝在母親面前,也不能稱「奴才」,只能稱「兒臣」。

5,皇帝祭天之時,自稱「臣。」

另外,滿清八旗之外,也有一部分可以自稱「奴才」。

1,最早時期,八旗臣工,奏摺也稱呼為奴才,然而後來,一國大臣自稱奴才,不合體,於是就開始禁止使用,只有一種人例外,那就是被革職的官員,可以自稱「奴才」,滿漢皆適用。

2,清朝皇宮的宦官、太監,一般都是一些貧苦的漢人擔任,因此他們自稱「奴才」。

3,清朝的武官,無論滿漢,在請安摺子中,都必須稱呼自己為「奴才」。

4,清朝時期,滿語、蒙語非常的重要,在皇宮中,教導皇帝或者皇子蒙古語的老師,他們並非是八旗的蒙古人,可是在見到皇帝或者皇子的時候,也必須成「奴才」。

到了雍正年間,對「奴才」和「臣」,進行了正式的規範。

雍正元年,世宗就下令:「奴才」「臣」都是臣下之詞,不宜有兩種形式。自此之後,所有的奏章,一律用「臣」字。

乾隆年間,對「臣」「奴才」,再一次進行了界定。

公事的時候要稱「臣」,私事的時候可以稱「奴才」,兩者之間並沒有高低貴賤,親近疏遠之分。

儘管乾隆給出了具體的用法,可是還會有許多的八旗臣子,為了取悅與他,刻意拉近與皇帝之間的關係,在一些公事奏摺之中,還是自稱「奴才」,以示親近,這樣的做法,經常被乾隆批評。

比如,常青,徐期曾聯名上書自稱「奴才」,被乾隆批不知政體。

原來乾隆早就規定,八旗子弟的奏摺之中,除了請安、謝恩之外,必須稱「臣」,乾隆批評他的原因很簡單。

1,常青的奏摺為公事,應自稱「臣」。

2,與其聯名的徐期曾,為漢人,在摺子中自稱「奴才」,導致滿漢不分,有違體制。

清朝末期,為了革命的需要,一些文人就圍繞「奴才」大做文章。

將「奴才」,與無恥、賣國、無尊嚴聯繫在一起。

針對革命黨的批判,清政府也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改革。

光緒三十二年,大清政府免去滿族「奴才」的字樣,一律稱臣。

一直到宣統二年,大清朝廷再一次重申:

滿漢諸臣,凡是奏章公事,必須一律稱臣,八旗官員所有奏摺,無論公司,不在稱「奴才」,與漢族官員一樣,統一稱臣,以示滿漢平等之意。

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大清政府,土崩瓦解,「奴才」這個詞語,這個稱呼,跟隨封建帝制,成為歷史的塵埃。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官員為何有的自稱奴才有的自稱臣?背後的原因讓人笑噴
    無論是讀書還是看影視劇,你都會發現清朝的官員在皇帝面前或是上奏摺的時候,有的自稱奴才有的卻自稱臣,是不是感覺有些混亂?事實上,確實很混亂,以至於連皇帝自己都不知道該稱呼什麼才好。說他眼高手低其實也不過分,他要建立不朽的功績,要做歷代帝王中的堯舜禹湯,他才不在意那些滿漢大臣們是如何自稱呢。可以說,在順治與康熙時期,官員的自稱是最亂的時候。
  • 歷代官員都稱臣,到了清朝卻自稱奴才,是他們越來越沒骨氣嗎
    在中國歷代王朝,官員與皇帝對話時都自稱「臣」。但到了清朝時期,這一稱呼就發生了改變,有很多大臣都自稱奴才,例如《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和珅。可能很多人認為和珅自稱奴才,是對乾隆的獻媚。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奴才」要比「臣」低賤的多,畢竟一種是主僕關係,一種是君臣關係。那麼,向和珅一樣自稱「奴才」的官員是因為沒有骨氣嗎?
  • 為什麼和珅自稱奴才,紀曉嵐自稱微臣,只因奴才和乾隆是一家人?
    為什麼和珅自稱奴才,紀曉嵐自稱微臣,只因奴才和乾隆是一家人?看過《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劇的朋友們,也許會有一個疑問,都是乾隆皇帝的臣子,為什麼紀曉嵐稱自己為「臣」,而和珅卻稱「奴才」。這有什麼不一樣嗎?
  • 清朝影視劇裡面,為什麼有人自稱「奴才」,有人自稱「臣」?
    在明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人自稱奴才,這類人群主要是內宮的太監為主,在這群裡眼裡,自己就是卑微的下人,皇帝就是他們的主子。到了康熙朝時,只有皇宮內的太監和宮女自稱奴才,目的有二,一來降低身份可以拉近與主子的關係,自我貶低是討好主人的一種有效方式,二來太監和宮女本就身份卑微,沒有地位,自稱為「奴」也是屬於正常。
  • 清朝滿臣為何自稱奴才?
    在人們心目中,「奴才」是個賤詞,可為何清廷規定只有滿臣能自稱「奴才」,而漢臣稱「臣」呢?「奴才」原是旗籍家庭奴僕對主人的自稱,相當於漢語的「老奴、小的」。其主子當權後,他們繼續這樣自稱,是表示「我是自家人」。
  • 清代大臣有人自稱「奴才」,有人自稱「臣」原來有這些原因!
    從字面意思看,似乎「臣」要高雅一點,「奴才」要下賤一點,漢人自稱「臣」那是普通打工的,滿人自稱「奴才」和奴隸社會的奴隸差不多。如果你這樣想,說明你三觀很正。確實是這樣的。
  • 清朝稱謂與影視劇中,相差甚大,皇帝也可自稱臣,皇后可自稱奴才
    關於清朝的稱謂,相信很多人在滿眼皆是清宮劇的今天,已經是耳熟能詳了。皇帝自稱朕,皇后自稱本宮,太后自稱哀家,妃子自稱臣妾,有時還被稱小主。然而,這些稱謂沒有一個與歷史相符,有的本是書面用語,日常中根本不會那樣自稱自己,而有的壓根在清朝就不會出現。
  • 搞不懂的清朝稱謂,奴才和臣有何區別?為什麼有的大臣要自稱奴才
    我們在觀看有關清朝的宮廷劇時,常常會聽到太監將自己稱為奴才,一般這個稱謂都是下人才使用的。甚至在清朝以前,奴才一直都是罵人的話語,只要在清朝變成固定的稱謂。在清朝的皇宮當中,奴才這兩個字不是誰都能夠叫的,還有著很嚴格的要求。
  • 清代大臣為什麼有人稱「奴才」,有人稱「臣」?其中有什麼區別?
    「奴才」和「臣」都是大臣的自稱,但並不代表「奴才」就低「臣」一等,但也不代表二者可以混淆亂叫。在滿清入關前大臣的自稱並沒有什麼規定,就是還處於「你我他,大傻瓜」階段,叫「奴才」和「臣」都可以的。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八旗制度創建伊始,所有旗人都屬於各旗旗主王爺的私屬,大汗也好,旗主王爺也好,與他們部屬的旗人都有著「養」與「被養」的關係,所以「主」與「奴」的關係也極為鮮明,所有旗人,無論滿蒙漢軍,都在習慣上稱皇帝、旗主王爺或領主為「主子」,而自稱「奴才」。滿清在入關各旗的貴族屬奴隸主,家裡蓄有奴隸,稱為「包衣阿哈」,即「家養奴隸」。
  • 稱「臣」與稱「奴才」,有何不同?|史太Long
    惟獨清王朝是個例外——如果我們去讀清朝人的奏摺,便會發現,他們總是自稱「奴才謹奏」、「奴才跪奏」;接到皇上的聖旨,則趕緊表態說:「奴才跪誦之下不勝悚懼無地自容」,「奴才伏讀再三更切悚惶」。稱「臣」與稱「奴才」,意義有什麼不同嗎?當然。有人說,奴才的地位比臣更卑賤。這麼說有點望文生義。
  • 本是個罵人詞,到清朝卻成了尊稱,只能滿族官員叫,漢人還沒資格
    在秦、漢、唐等朝代,大臣們對皇帝說話時一般自稱「臣某某」,如果是功勳卓著、年紀又大的大臣在皇帝面前則會自稱「老臣」,「老臣」就有些自誇的意思了,就是說我給皇帝做了多年臣子了,如今已經從「臣」變成了「老臣」了。  而皇帝正常情況下也會稱呼大臣為「愛卿」以表示自己對大臣的親近,如果臣下官職很高,皇帝往往會以姓氏加官職的形式來稱呼大臣,以此來表達自己對大臣的親近。
  • 從「臣子」到「奴才」,古代官員都經歷了些什麼?
    現可考的君臣語境下臣子向皇帝自稱"奴才",最早發生於康熙年間。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二十九日,內庫郎中尚吉圖在呈送給康熙的奏摺中就自稱奴才。不過在康熙為帝的前幾十年,朝臣們其實是把"奴才"和"臣"自稱混用,並無定式。直到康熙末年,"奴才"之稱才在總兵以上的武官和八旗出身的文官群體中成為定式。而官銜較低的漢族朝臣大多仍舊以"臣"自稱。
  • 同樣回答乾隆的問題,為什麼和珅自稱奴才,而紀曉嵐卻稱臣?
    不過雖然同朝為官,但是他們面對皇帝時,各自的稱呼又不一樣。和珅自稱「奴才」,每次都兼備有理,十分乖巧而另外兩位官員都自稱為「臣」。這聽著就讓人迷糊了,為什麼官員們的稱呼還不一樣呢?而且聽上去奴才這個詞,似乎更卑賤啊,和珅難道就是為了討好皇帝嗎?其實並不是,和珅這麼稱呼自己,實際上內心裡是十分得意的,因為在大清時,滿漢官員的稱呼是有區別的。
  • 清朝什麼人才有資格當奴才,滿漢大臣為何都喜歡自輕自賤
    奴才在清朝盛行與滿族早期社會實行的「領主制」有很大關係。統治者們都是「主子」,滿族百姓都是「奴才」。這種奴隸社會的遺風一直保留到清軍入關後。後金時期,滿族君臣之間的尊卑關係並不明顯,而且大臣多為武將,公文中大量使用「我」、「我等」字眼,僅漢人文官依照明朝舊例稱「臣」。皇太極登基稱帝後,滿族的皇權意識開始覺醒,曾經與皇太極稱兄道弟的貝勒爺們都開始以「臣」自稱。
  • 兩位大臣聯名上奏,乾隆看到署名後當即大怒:你怎麼能稱奴才?
    近段時間,《延禧攻略》、《如懿傳》等清宮劇連番上映,使得許多觀眾對清朝時期的一些事物產生了好奇。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清朝時期人物稱謂方面的講究。我們在劇中經常會看到,同樣是朝廷中的官員,有一些人在皇帝面前總是以奴才自稱,而另一些人則只稱自己為臣。
  • 讀書筆記:清朝也要求資質做「奴才」?
    在清宮戲裡,我們經常能聽見一個讓人生理不適的詞語——奴才。向皇上匯報工作的時候,左一個「奴才謹奏」,右一個「奴才跪奏」;接到皇上的聖旨,動輒「奴才跪誦之下不勝悚懼無地自容」,「奴才伏讀再三更切悚惶」....與「臣」相比,作為清朝特色的「奴才」,有著什麼樣的特殊意味?我查閱了一些資料,接下來跟大家簡單聊聊。
  • 為什麼和珅自稱奴才,紀曉嵐自稱微臣,原來是紀曉嵐不配成奴才
    當你看電視劇紀曉嵐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紀曉嵐面對乾隆時通常是以微臣來自稱的,而他的老對手和珅卻是自稱奴才。當時你是不是以為和珅是為了討好乾隆連尊嚴都不要了,而紀曉嵐卻是剛正不阿對不對。兩個人高下立判。其實恰恰不是這樣。紀曉嵐不自稱奴才是因為他還不夠格。
  • 「稱臣為恥,奴才為榮」,在清朝為何「奴才」成為一種榮耀?
    「奴才」在當今是一個罵人的高級詞彙,不帶髒字不說,還讓人感到萬分的羞恥。可一些清宮劇中,經常出現「奴才謹奏」、「奴才遵旨」、「奴才告退」等之類的話語。您還別說, 這時光真要倒流到清朝時期,也算得上一份至高無上的榮耀了。也許有人會好奇,「臣」難道不比「奴才」高一等級嗎?而且這兩個詞語的褒貶程度一目了然。
  • 皇帝給滿人起了一特殊「稱呼」,說漢人不配,後竟成一個罵人的詞
    我們在看清朝的宮廷劇時,常常會出現「奴才」兩個字,你可能覺得奴才就是一個奴隸下人而已,但是在清朝官員們的眼裡,他們都甘願稱自己為奴才,認為這是一種特殊的榮譽。但是在其他朝代,我們卻根本不曾聽到過奴才一詞,這到底是為什麼?
  • 清朝人為什麼喜歡自稱為奴才?
    奴才一詞,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存在了,《說文》:「奴,奴、婢皆古之辠人也。《周禮》曰:『其奴,男子入於辠隸,女子入於舂藁。』從女,從又。亻女,古文奴,從人。」我們歷史書上學的夏商周三代為奴隸社會就是這麼來的,後來進入了封建社會,大臣統統自稱為「臣」,並無奴才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