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臣為什麼有人稱「奴才」,有人稱「臣」?其中有什麼區別?

2021-01-19 歷史中郎將

「奴才」和「臣」都是大臣的自稱,但並不代表「奴才」就低「臣」一等,但也不代表二者可以混淆亂叫。

在滿清入關前大臣的自稱並沒有什麼規定,就是還處於「你我他,大傻瓜」階段,叫「奴才」和「臣」都可以的。

對於清代「奴才」與「臣」的稱謂,民間有一個比較樸實的觀念,就是滿臣稱「奴才」,漢臣稱「臣」。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這個問題還是比較複雜的,而且隨著時代也有過幾次變化。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八旗制度創建伊始,所有旗人都屬於各旗旗主王爺的私屬,大汗也好,旗主王爺也好,與他們部屬的旗人都有著「養」與「被養」的關係,所以「主」與「奴」的關係也極為鮮明,所有旗人,無論滿蒙漢軍,都在習慣上稱皇帝、旗主王爺或領主為「主子」,而自稱「奴才」。

滿清在入關各旗的貴族屬奴隸主,家裡蓄有奴隸,稱為「包衣阿哈」,即「家養奴隸」。滿清入關後很多家養奴隸隨主子在戰爭中立功成為顯貴,但無論如何貴顯,在自己的本主面前還得自稱「奴才」。到了雍正皇帝即位後,善於改革的雍正帝為了標榜滿漢統一,營造一種新的君臣關係,在雍正元年八月十六日發了一道上諭,明令臣下統一稱「臣」:「凡奏章稱臣、稱奴才,俱是臣下之詞,不宜兩樣書寫。嗣後著一槩書寫臣字」。

到了乾隆年間,乾隆皇帝一改先人制度,規定今後滿人官員需自稱「奴才」,而漢人官員則沒有這種「特權」,這還被嚴格納入官員的KPI考核。乾隆三十八年,涼州鎮總兵喬照,作為一個滿人武官,在奏摺裡自稱「臣」,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嚴肅處罰。同理,漢人大臣若自稱「奴才」,也會受到責罰。

隨著中國逐步走向近代,皇帝的統治權威有所下降,一些滿洲的臣工在奏摺中也逐漸亂了章法,如光緒二十八年,江蘇巡撫恩壽在其多次上奏時,屢次稱臣,內廷認為這種行為「殊屬不合」,並傳旨申飭。清朝統治逐漸危機,統治者也為了融合滿漢,宣統二年,時任海軍部大臣的宗室人員載洵等人奏請「永革奴才稱謂」,最後清廷正式諭告滿漢臣工「嗣後內外滿漢文武諸臣陳奏事件,著一律稱臣,以昭畫一而示大同。」奴才的稱謂終於在制度層面廢除了。制度雖然廢除,但直至清亡,仍有滿臣習慣以「奴才」自稱者,可真是甘心做定奴才了。

相關焦點

  • 搞不懂的清朝稱謂,奴才和臣有何區別?為什麼有的大臣要自稱奴才
    我們在觀看有關清朝的宮廷劇時,常常會聽到太監將自己稱為奴才,一般這個稱謂都是下人才使用的。甚至在清朝以前,奴才一直都是罵人的話語,只要在清朝變成固定的稱謂。在清朝的皇宮當中,奴才這兩個字不是誰都能夠叫的,還有著很嚴格的要求。
  • 清代大臣有人自稱「奴才」,有人自稱「臣」原來有這些原因!
    從字面意思看,似乎「臣」要高雅一點,「奴才」要下賤一點,漢人自稱「臣」那是普通打工的,滿人自稱「奴才」和奴隸社會的奴隸差不多。如果你這樣想,說明你三觀很正。確實是這樣的。
  • 稱「臣」與稱「奴才」,有何不同?|史太Long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清朝人都能夠稱奴才,稱奴才是需要資格的,只有旗人才可以稱奴才,漢臣想要稱奴才都不讓。旗人的地位怎麼可能比漢臣更卑賤呢?雖然乾隆皇帝曾說,「蓋奴才即僕、僕即臣,本屬一體,朕從不稍存歧視。不過書臣覺字面冠冕耳。初非稱奴才即為親近,而盡敬稱臣即為自疏而失禮也。」標榜臣與奴才一視同仁,但這話顯然屬於「此地無銀三百兩」,正好證明在當時人的心目中,稱奴才才跟皇上更親近,稱臣則顯得疏遠。
  • 清朝什麼人才有資格當奴才,滿漢大臣為何都喜歡自輕自賤
    奴才在清朝盛行與滿族早期社會實行的「領主制」有很大關係。統治者們都是「主子」,滿族百姓都是「奴才」。這種奴隸社會的遺風一直保留到清軍入關後。後金時期,滿族君臣之間的尊卑關係並不明顯,而且大臣多為武將,公文中大量使用「我」、「我等」字眼,僅漢人文官依照明朝舊例稱「臣」。皇太極登基稱帝後,滿族的皇權意識開始覺醒,曾經與皇太極稱兄道弟的貝勒爺們都開始以「臣」自稱。
  • 從「臣子」到「奴才」,古代官員都經歷了些什麼?
    01 清代朝臣自稱"奴才"的表現在近年以清代為背景的古裝劇中,我們常見下級官僚或僕從向上級或主人自稱奴才。甚至一些左右朝政的權臣,在面對帝王時依舊以"奴才"自稱。但實際上,"奴才"並未貫穿清代歷史。在收到人生中的第二份奏摺時,他甚至親筆將大臣寫的"奴才"改成"臣"。但雍正"嫌棄"的"奴才"之稱,在繼位的乾隆眼中卻是一個馭下的好工具。起初,乾隆還是單獨對一些臣子強調,在呈送關乎綠營和私事的奏章中應該自稱"奴才"。到了乾隆二十三年(1758),他乾脆以上諭的形式要求滿族出身的大臣在公事奏章中自稱"臣",而在請安、謝恩和一般奏章中自稱"奴才"。
  • 清朝官員對皇帝,什麼時候自稱「奴才」,什麼時候自稱「臣」
    文章引言: 在看一些清朝電視劇的時候,一些臣子會對皇帝自稱「奴才」。大家一定不要有什麼誤解,「奴才」並非一個貶義,或者自謙,並非所有的臣子,有資格這樣稱呼自己。
  • 兩位大臣聯名上奏,乾隆看到署名後當即大怒:你怎麼能稱奴才?
    我們在劇中經常會看到,同樣是朝廷中的官員,有一些人在皇帝面前總是以奴才自稱,而另一些人則只稱自己為臣。許多觀眾想當然地就會認為,前者故意貶低自己的身份,以取悅皇帝;後者錚錚鐵骨,不屑於幹這些溜須拍馬的事情。不過事實上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按照清朝祖制規定,旗人官員可以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而漢人官員在皇帝面前要自稱臣。
  • 同樣回答乾隆的問題,為什麼和珅自稱奴才,而紀曉嵐卻稱臣?
    愛看清宮劇的人,都知道三位大臣,這就是乾隆時期的和珅、劉墉和紀曉嵐了。這三個人都各有特色,和珅是大貪官,這是世人皆知的,但是經王剛老師的演繹後,這個覺得狡猾之外,還有幾分可愛,也是十分有趣。而劉墉和紀曉嵐就都是大大的好官了。
  • 讀書筆記:清朝也要求資質做「奴才」?
    來遼東之年,曾授以備御之職……我之盡心效力,旗大臣等皆知之。」努爾哈赤皇太極即位後,滿洲貝勒大臣在奏事時,開始有「臣」的自稱出現。天聰三年,莽古爾泰奏文中就有「臣等」字樣。天聰六年正月十七日,管兵部事貝勒嶽託奏書於汗曰:「先誅遼東、廣寧漢人……臣愚以為,若能養撫此眾……」。而漢族大臣奏疏時,通常沿襲明朝慣例,以「姓名+謹奏」開始,在文中或文末自謂「臣」。
  • 清朝人為什麼喜歡自稱為奴才?
    奴才一詞,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存在了,《說文》:「奴,奴、婢皆古之辠人也。《周禮》曰:『其奴,男子入於辠隸,女子入於舂藁。』從女,從又。亻女,古文奴,從人。」我們歷史書上學的夏商周三代為奴隸社會就是這麼來的,後來進入了封建社會,大臣統統自稱為「臣」,並無奴才稱謂。
  • 清朝軍機處做什麼的?為什麼漢人見了皇上要稱臣,滿人卻要稱奴才
    軍機處有一個規定,不奉聖旨,擅入者斬。即使你是親王,不奉聖旨擅入,也得斬。清末的時候,湖廣總督張之洞奉詔進京,商議官制改革。他走到軍機處,在臺階底下,說什麼都不肯再往前多邁一步。張之洞那麼大的分兒,他都不敢邁一步。因為他不是軍機大臣,不能進軍機處。
  • 清朝稱謂與影視劇中,相差甚大,皇帝也可自稱臣,皇后可自稱奴才
    可能是為了和現在我們有一個區別,再就是要體現皇上的身份,畢竟朕這個稱謂只有皇上一人可用。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會看到皇上向太后請安時,會自稱兒臣,但這一稱謂在清朝也不會出現。在清朝當皇上面對太后或者太上皇時,皇上的自稱一般是我、臣、臣我、子皇帝臣。有人會說,臣不是只有大臣在皇上面前自稱嗎,並且還是漢臣,而滿臣可稱奴才。
  • 出身卑微,卻能官運亨通,清朝的包衣奴才為什麼那麼牛?
    包衣全稱「包衣阿哈」,系滿語音譯,乃是家奴之意,其中「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是清代八旗組織內部的一種人身領屬制度。 清代的所謂「奴隸」,多指身份「下賤」的底層漢人,而滿族包衣則是「家僕」,八旗貴族的家奴。「家僕」與「奴隸」的區別很大,奴隸則只能做太監,做宮女,永遠無法步入仕途。
  • 清代官服,「熊」和「仙鶴」有什麼區別?其實區別小講究大
    清代官服,「熊」和「仙鶴」有什麼區別?其實區別小講究大清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並且不是本土民族的一個王朝。所以清朝入關之後,很多的東西上都帶有非常明顯的民族特點。比如清代的官服,就與明代的大相逕庭。不論是前後左右都開叉的馬褂,還是獨有的馬蹄袖,都有異常鮮明的民族特色。
  • 「稱臣為恥,奴才為榮」,在清朝為何「奴才」成為一種榮耀?
    「臣」略顯高尚,「奴才」則略帶侮辱,如此粗鄙的汙言穢語怎麼可能出現在正式場合?歷史發展到現在上千年都以「臣」作為和皇帝的稱謂,這到清朝怎麼還變了味?當時滿清從入侵中原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獨特的地位,專門去設立這些稱謂以此來打擊他族人民的自尊。在我們的印象中,「奴才」不應該才是最卑賤的那一級嗎?殊不知這些想當然的說法,根本經不起推敲。
  • 為什麼和珅自稱奴才,紀曉嵐自稱微臣,只因奴才和乾隆是一家人?
    為什麼和珅自稱奴才,紀曉嵐自稱微臣,只因奴才和乾隆是一家人?看過《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劇的朋友們,也許會有一個疑問,都是乾隆皇帝的臣子,為什麼紀曉嵐稱自己為「臣」,而和珅卻稱「奴才」。這有什麼不一樣嗎?
  • 清朝滿臣為何自稱奴才?
    在人們心目中,「奴才」是個賤詞,可為何清廷規定只有滿臣能自稱「奴才」,而漢臣稱「臣」呢?「奴才」原是旗籍家庭奴僕對主人的自稱,相當於漢語的「老奴、小的」。其主子當權後,他們繼續這樣自稱,是表示「我是自家人」。
  • 紀昀與和珅同為一品大員,為何紀曉嵐總自稱臣,和珅卻自稱奴才
    導言能對皇帝自稱奴才的人,不僅最能體現其與皇家的親密的關係,更表述了這些人與皇家是一家人。因而區別稱謂有益於保持滿洲內部的凝集力和團結,因為滿洲總人數相比非常龐大的漢族人人群來講,確實是不值一提。看了《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連續劇的朋友,或許會有一個疑惑,全部都是乾隆皇帝的大臣,為何紀曉嵐稱自己為「臣」,而和坤卻稱「奴才」。這有哪些不一樣嗎?實際上有關這種稱呼,還確實不一樣,甚至於在皇上的眼裡,「奴才」的影響力要比「臣」的影響力要高,這是為什麼呢?這事要從清軍入關談起。什麼是清軍入關呢?有很多朋友並不了解。清軍是中國東北以滿族為核心的少數民族封建王朝。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怎樣一種存在?
    包衣奴才的地位很高的,怎麼算人家都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僕人,起點擺在那裡的。包衣全稱「包衣阿哈」,系滿語音譯,乃是家奴之意,其中「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是清代八旗組織內部的一種人身領屬制度。這部分人主要由犯罪受懲罰的旗人組成,他們在旗籍上被列入另冊且為世襲群體。
  • ...被稱為世界上最無所畏懼的動物人稱平頭哥的是什麼動物
    :原標題:螞蟻莊園4月27號答案 被稱為世界上最無所畏懼的動物人稱平頭哥的是什麼動物 4月27號螞蟻莊園小雞寶寶問題,被稱為世界上最無所畏懼的動物人稱平頭哥的是,歡迎大家來到這裡,能進來的小夥伴都有玩螞蟻莊園的,支付寶螞蟻莊園每天都會在小課堂更新一道題目,答